导图社区 《正面管教》
教育孩子,管教孩子真是一件让人沟通的孩子! 这本书告诉你熊孩子是怎么来的? 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如何积极正面管教孩子。 要知道每一个出现问题的孩子都是失去信心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要和善而坚定。
编辑于2021-07-29 10:17:49《正面管教》简·尼尔森
第1章 正面的方法
现状
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那样听话、有责任感和上进心
孩子身边不再有顺从的样板,例如妈妈顺从父亲
孩子们只是在追随他们周围的榜样。他们也希望得到平等和尊重
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
我们不再需要孩子像过去那样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
父母和老师的管教方式 太严格、太骄纵,都培养不出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需要
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
有机会去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人生技能
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所必需的“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大人与孩子之间三种主要互动方式
严厉(过度控制)
有规矩但没有自由
没有选择
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
骄纵(没有限制)
有自由但没有规矩
无限制的选择
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正面管教(有权威的、和善并坚定)
有规矩也有自由
有限制的选择
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
警惕惩罚起作用的方式
短期有效,长期是负面效果的
惩罚造成的四个R
1.愤恨(Resentment)
“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Revenge)
“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Rebellion)
“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当孩子感觉更糟的时候,是无法做的更好的
当被羞辱或不公平对待时
并不会受到要做得更好的激励
觉得更想要放弃努力或者掩盖错误
或者你是否想舍弃自我,去讨好别人?
管教不等于惩罚
既不严厉也不骄纵的方法: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的方法
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
正面管教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能力
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孩子们更愿意遵从他们自己参与制订的规则
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
和善与坚定并行
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
“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
“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对和善的错误观念
由于不想再惩罚孩子而变得对孩子过于娇纵
错误地认为,对孩子“和善”就是取悦孩子,或是不让孩子有任何失望
允许孩子对你(或者别人)不尊重,并不是“和善”
尊重自己
你虽然不能迫使别人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你,但你可以自己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你自己
我们假设孩子跟你顶嘴。“和善而坚定”的一种处理方式是你走开,到另一间屋里去。冷静下来再找孩子谈谈
对坚定的错误观念
习惯性地认为“坚定”就意味着惩罚、说教或者其他形式的控制
当大人以惩罚、说教、控制来实施他们设定的限制时,往往招致孩子的反叛和权力之争
“和善而坚定”的常用语
等一下就轮到
我知道你能换一种尊重人的说法
我很在乎你,会等到我们能相互尊重时再继续谈
我知道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要做,不要说。(例如,平静地默默握住孩子的手,向孩子演示该怎么做。)
我们待会儿再说这件事。现在应该上车了
(当孩子在商店发脾气时)“我们现在要离开商店,待会儿(或明天)再来。”
相反相吸:当一个家长和善,而另一个坚定时
两人的做法都是无效的
关注于解决问题,是让两位“相反的”家长互相靠拢、互相支持、共同帮助孩子的最好方法
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正面管教的方法能帮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家长好老师使用惩罚手段的原因
惩罚有效——短期有效,惩罚通常会立即制止不良行为
他们担心不惩罚就只能娇纵孩子
他们害怕会对孩子失去控制
害怕没有尽到作为父母和老师的责任
罚很容易,不需要努力或学习任何技巧
除了惩罚,他们不知道还能怎么办
管教”能够教给孩子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
记住自己的目标:你想帮助孩子培养哪些品格
正面的自我概念 好学 开放的思维 耐心 热爱生活 正直
责任感 礼貌 自律 诚实合作 自我控制
善于客观地思考 幽默感尊重自己和他人 关心他人
同情心 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自己和他人 智慧
第2章 几个基本概念
自尊:一个容易造成错觉的概念
错误培养孩子自尊的方法
内容包括赞扬、快乐小贴纸、笑脸以及让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
但是让孩子以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
他们就学会了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
他们培养出来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
教会孩子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
孩子们需要感觉到自己被人需要
大人可以通过“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来创造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
“赢得”孩子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基于友善、关心和尊重)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
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
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
不要指责、羞辱或说教
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
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
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的更重要
我们的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做
我们说话的语气往往能最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
问孩子该怎么做要比告诉孩子怎么做,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参与
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1.孩子是社会人
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
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取决于 孩子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孩子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
2.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孩子对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清醒的意识
首要的目的就是归属
有时候,他们对于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错误的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4.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5.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指一个人真心关心同伴,并且真诚地想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3章 出生顺序的重要性
孩子会跟自己的兄弟姐妹比较
如果对方在某方面做得很好,自己“唯一”的生存选择是
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竞争,努力做得比家中其他孩子更好
反叛或者报复
因为相信自己赢不了而放弃
原因:大多数孩子相信,为了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自己需要与其他孩子不同
出生顺序相同的人往往具有相同的性格特点和行为
排行最大的孩子
排行老大或老幺的孩子的相似性是最容易预测的
独生子既可能像老大,也可以能像老小,取决于他们是像老大那样被賦予更多的责任,还是像老小那样被溺爱
职位
容易跟老大联想到的词
负责任、领导者、专横、完美主义者、挑剔(对自己以及对他人)、循规蹈矩、有条理、好胜、独立、不愿承担风险、保守
排行最小的孩子
我们最先想到的描述老小的特征就是娇惯
他们很容易错误地认为,他们必须不断操纵别人为他们服务,才能显出自己的重要
善于利用自己的魅力来激励别人为他们做事
常常富有创造性,并且爱玩儿
只要他们没得到别人的照顾或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往往认为生活不公平
“当别人照顾我时,我才觉得他们爱我。”
排行中间的孩子
因为有多种不同的序位,要概括排行中间的孩子的特征比较困难
认为必须在某些方面与兄弟姐妹不同,才能显出他们的价值
大多数排行中间的孩子很能同情弱者
通常比自己保守的哥哥姐姐开明得多
独生子
如果他们像老大,那么他们的完美主义倾向会轻一些
他们大都愿意并欣赏独处
更重要的也许是独一无二,而不是成为第一
一些例外
如果老大和老二性别不同,两个孩子就都可能形成老大的特性
当两个孩子年龄相差4岁或4岁以上时,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会减少
孩子们有时会专断地转换其排行位置的特点
如果老二/老小变成了“赶超者”
老大可能会放弃作为家里第一个孩子的典型特点
排在老小前面的那个孩子则可能填补“娇宠”的空缺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既可能增强也可能减弱孩子之间的不同
竞争气氛的家庭里,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就会增强
合作气氛的家庭里,孩子之间的不同就会减少
当父母彼此在养育方法上存在分歧时,就营造出了一种竞争的家庭氛围
运用出生顺序的知识来鼓励孩子
是鼓励孩子而不是说教
不是利用出生顺序的知识给孩子贴标签
出生顺序和婚姻
老大和老小通常更容易相互吸引
老小喜欢被人照顾,而老大愿意照顾别人
刚开始时吸引对方的那些特点,后来却往往会变得令人讨厌
老大可能后来因为总是承担所有责任而心生厌烦,并且会指责对方不肯负责,却忘记了当初这正是吸引自己的地方
出生顺序和执教风格
身为老大的老师通常喜欢负责
偏爱条理和秩序
排行中间的老师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抱有与对他们的学业成绩同样的兴趣
会关注那些反叛的学生,并希望自己能给予他们积极的影响
会努力通过相互尊重和理解来达到让学生们有秩序的目的
排行老小的老师常常很有创意而且很喜欢玩儿
他们最不在乎孩子们的喧闹和混乱
愿意让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他们自己就不需要事必躬亲了
第4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责任感不等于责难或羞辱
责任感是基于:你知道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的事情
什么是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的本质
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
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攻击或逃跑)
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例如,孩子的哭闹,只是饿了、困了
既然我们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
行为不当的孩子就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
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让孩子参与一个有用的任务,转移孩子的行为
安排特别时光,建立日常惯例;默默地爱抚孩子,设定些无言的暗号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并请求孩子帮助
培养相互的尊重,给予有限度的选择
不说,只做。决定你该做什么,让日常惯例说了算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处理受伤的感觉:“你的行为告诉我,你一定觉得受到了伤害。能和我谈谈吗?”避免惩罚和还击
做出弥补,鼓励其长处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小步前进,停止批评
设置成功的机会。教给孩子技能,示范该怎么做
帮助识别错误目的和观念的线索
两条线索
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
如果你的感受是恼怒、着急、内疚或烦恼,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
如果你觉得受到了威胁、挑战、被激怒或被击败了,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权力
如果你感觉受到了伤害、感到失望、难以置信或者憎恶,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报复
如果你觉得很无能为力、绝望、无望或无助,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自暴自弃
当你要求孩子停止其行为时,孩子的反应
寻求过度关注:孩子会停下来一会儿,但通常不久就重新开始原来的行为,或能够引起你的关注的其他行为
寻求权力:孩子继续其不良行为,并且可能对你的要求进行言语顶撞,或者消极抵抗
报复:孩子以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或伤害你的话来反击你
自暴自弃:孩子往往很消极,希望你快点放弃努力,别再打扰他
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
但我们太习惯于用惩罚、说教以及其他形式的责难、羞辱和痛苦来促使孩子做得更好了
注意区分
一个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也会表现得无能为力,但当你关注他时,他会振作起来
一个相信自己无能的孩子却希望你别去打扰她,也会表现出无能为力
对每一种错误目的的有效鼓励方式
寻求过度关注
把孩子引向建设性的行为
做孩子意料不到的事情,例如一个满怀的拥抱
设定特别时光的时间表,定期陪孩子
用会意的一笑让孩子明白你不会被纠缠于此
约定一些无言的信号
用手捂住耳朵表示等孩子不哼唧了你就会听她说话
避免给孩子特别的服侍
给予孩子安慰,表达你对他的信任
不要管孩子的行为,要以关切的方式把手放在孩子肩膀上,继续你和孩子的对话
在大家都愉快的时候,花时间训练孩子,用角色扮演来向孩子演示其他行为方式
闭上嘴,采取行动
说出你的爱和关怀
寻求权力
首先从权力之争中退出来,让双方都有时间冷静
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情,并请孩子帮助你一起找到对彼此都有用的解决方案
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随后开个一对一地解决问题的小会
引导孩子建设性地使用他们的权力
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
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试图让孩子做什么
我会洗放在洗衣篮里的衣服,但不会洗扔在地上的衣服
等大家都准备好以后,我会继续讲课
设定特别时光的时间表,定期陪孩子
让孩子参与建立日常惯例,然后让惯例说了算
提供有限制的选择
让孩子把他们的问题放到家庭会议或班会的议程上
报复(掩盖自己受伤的感觉)
不要还击,要从报复循环中退出来
保持友善的态度,等待孩子冷静下来
猜测孩子因为什么受到了伤害,要表达出同情,表达出你对孩子受到伤害的感觉的理解
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反射式倾听:通过将你听到的反射回去,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看来你很伤心。”
“你能多告诉我一些吗?后来发生了什么?这件事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要理解孩子的观点,而不是要告诉孩子你的观点
如果是你造成了对孩子的伤害,请用“矫正错误的三个R”
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让孩子和你一对一地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
表达你的关切,鼓励孩子
设定特别时光的时间表,定期陪孩子
自暴自弃
花时间训练孩子,把事情细分到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足够简单的基本步骤
向孩子演示他能够照着做的小步骤,“我来画这一半圆,你画另一半。”
安排一些小的成功
肯定孩子的任何积极努力,不论多么微小
放弃你对孩子的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
关注孩子的优点
不要放弃
定期安排特别时光陪孩子
用语言表达你的爱和关怀
目的揭示法(第三条线索)
用途
用目的揭示法找出让孩子伤痛的根源
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的一种方法
重要的是要客观而友善
当你对孩子们做目的揭示时,要在双方心情平静的时候私下里进行
操作步骤
首先,要问孩子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
孩子一般是不知道的,如果他说了一个原因
你就说:“我有一些其他想法。你可不可以让我来猜猜看?你可以告诉我猜得对不对。”
话术
你之所以X,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我的关注,并且让我为你忙活?(寻求过度关注)
你之所以X,会不会是想向我显示,你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寻求权力)
你之所以X,会不会是你因为觉得受到了伤害,并且想要跟我或者别人扯平?(报复)
你之所以X,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所以你根本试都不想试?(自暴自弃)
判断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孩子是否知道了自己的目的
认同反映
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微微一笑,哪怕他同时回答“不对”
简单地回答“是”
如果孩子的回答是“不对”,也没有认同反映,就继续问下一个问题
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其他方式
求关注
可以同意关注她的行为,并且让她知道,你会以眨眼睛和微笑来让她知道她得到了约定次数的关注
寻求权力
要承认你没有办法强迫她改变行为
请她帮助你设计一个互相尊重与合作的方案
报复
表达出你对于理解你或者别人怎么伤害了她的兴趣
对不起,我没意识到我伤害了你。你能原谅我吗?
那种情形让你受到了伤害,我很难过。如果是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充满关切地倾听,而不要评判
不要辩解、解释或试图改变孩子的看法
自暴自弃
安慰孩子,告诉她你理解她的感受,因为你自己也有灰心丧气的时候
表达出你对孩子能力的信心,并且制定一个能确保孩子成功的分步骤的小计划
失望行为的不同表现
从寻求关注开始,并依次过度到自暴自弃
更被动的孩子,如果受到无情的对待或因为其他原因而相信自己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就有可能直接自暴自弃
选择了寻求权力而又十分倔强的孩子可能永远不会陷入自暴自弃,但他们常常被那些坚持要赢得权力之争的大人迫使进入报复循环
对待十几岁的孩子
大一点的孩子也会有上面描述的四种错误观念和行为目的
同龄人压力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极其重要
同龄人的认可比大人的认可更重要
寻求同龄人的认可也就成为了他们行为的错误目的之一
十几岁的孩子常常把周围其他人的身体语言误解为挑衅性的行为
过度控制的管教方式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灾难性的
“合作”一词在他们看来就意味着“屈从”
向孩子表明负面与孩子站在同一边非常重要
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鼓励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也很重要
第5章 当心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
一些家长和老师把惩罚伪装成逻辑后果,会误用逻辑后果
孩子在受到惩罚时的想法
有些孩子会认定自己是坏孩子或没用
有些孩子会决定不再做那些让自己受到惩罚的事,但他们这是出于恐惧和害怕,而不是因为有了对与错的概念
这些孩子可能会成为“讨好者”
另一些孩子则可能琢磨着以后怎么打败你,或者将来怎样才不会被你抓到
很多孩子想的是报复
有些孩子心里会留下不公平的感觉
对惩罚他们的人充满了怨恨,或者感到自己很屈辱
提倡不要使用逻辑后果——至少尽量不用
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
例如,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
当大人说教、叱责、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就是在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会阻碍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的过程中的自然学习
大人不能借题发挥,而应当对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表达同情和理解
“我敢肯定淋湿了会很难受。”
在恰当的时候加上一句:“我爱你,我相信你能处理好。”
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自然后果)
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
例如,孩子总是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母亲只能后来再单独给他洗一次
只洗放进洗衣机里的衣服
和善而坚定地拒绝单独给他洗衣服
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
例如,我们不能让孩子体验在公路上玩儿的自然后果
花时间训练
例如还在总去大街上玩
和善而坚定地把孩子放回家里或院子里
每次和孩子一起过街时,都要把危险告诉她
在过街前,让你的宝宝看看左右边,看是否有汽车开过来。问孩子,如果你们在汽车开过来时过街会发生什么事情
监护、转移注意力、转移孩子的行为是你可以用于幼小孩子的三大法宝
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
例如,大人不能容忍孩子朝别人扔石头的自然后果
当孩子行为的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自然后果就不会有效
例如,不洗澡、不刷牙、不做作业或者吃大量的垃圾食品
逻辑后果
子主题
要求一个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介入
要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
让孩子选择是停止不良行为还是体验逻辑后果
例如,琳达写作业时喜欢在课桌上敲铅笔。这会干扰到其他孩子。老师让她选择是停止敲铅笔,还是交出铅笔等别人写好作业后她再写。
如果一个后果让人感觉更像是惩罚,就要选择正面管教的其他工具
给孩子一个选择,并且私下里把后果告诉孩子
确保采取的是逻辑后果而非惩罚
逻辑后果的四个R缺一不可
1.相关(Related)
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
2.尊重(Respectful)
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并且对所有相关人员都是尊重的
3.合理(Reasonable)
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
并非一定要孩子吃到苦头他才能学到东西
如果孩子不知道该做什么,那可能是因为你没有花时间训练他——因而,你的期望或要求本身就不合理
4.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她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
如果后果没有预先告知,就很容易被孩子解释为是惩罚
惩罚造成的四个R
1.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Revenge)——“现在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转移孩子的行为(逻辑后果)
效的逻辑后果:能将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用的(有贡献的)行为
错误概念
为了让孩子们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
更看重的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不是从自己的行为中学习
事实正好相反。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逻辑后果与行为的错误目的
使用逻辑后果的另一个重要指导原则是,要考虑到行为的错误目的
在发生冲突的时候,逻辑后果可能有效,但只在孩子的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时才有效
当孩子的目的是寻求权力或是报复时,逻辑后果在冷静期之后或赢得孩子的合作之后的解决问题阶段,才是有效的
如果孩子的目的是自暴自弃,她需要的是训练,而不是逻辑后果
不论孩子的错误目的是什么,逻辑后果都有可能完全不适合
转变态度的必要性
要求孩子控制他们的行为,先控制自己的行为
避免责骂和说教,做到和善而坚定
让孩子们事先参与
让孩子们参与规则的制订,当孩子试探规则时,要和善而坚定
1.当孩子试探规则时,事情在变得好起来之前往往会变得更坏
2.惩罚可能让你得到更快的结果,但是,逻辑后果——如果使用得当——是帮助孩子培养自律与合作的很多非惩罚方式中的一种
孩子需要知道与特权相伴的是责任
特权=责任;缺乏责任=丧失特权
逻辑后果对于处理大多数问题来说,并不是最佳工具
如果一个逻辑(相关的)后果不明显,很可能就是那种情形不适合运用逻辑后果
其他方法
比如开一次家庭会议、关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孩子的行为后果、设立日常惯例、提供有限制的选择
请求孩子的帮助、处理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决定你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以尊重孩子的态度执行决定
拥抱、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选择会带来的后果而不是强加后果
第6章 关注于解决问题
管教方法
传统的管教方法
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
错误观念:人要先受到伤害,才能更有收获
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
孩子们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也往往是抗拒的)接受者
关注于解决问题的主旨是:问题是什么以及其解决办法是什么?
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
1.相关(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有帮助(Helpful)
不责备孩子,并且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练习解决问题的技能
在试图解决问题之前,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冷静
积极的“暂停”
错误的做法
“你想想你做了些什么”
既不尊重,也不会奏效
四项指导原则
1.花时间训练
在使用“积极的暂停”之前,要和孩子谈谈它的好处
2.让孩子们自己布置他们的“暂停”区
3.事先和孩子们(或学生们)商量好一个计划
要向孩子们解释,你们中的一方或双方也许会发现,在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之前,做一个“暂停”,直到自己的感觉好起来,是很有帮助的
4.最后,要教给孩子,当他们的感觉好起来之后,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就要紧跟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做出弥补
用启发性问题帮助孩子探讨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后果,并利用自己学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把问题放到家庭会议或班会上,来得到更多的帮助以找到解决方案
“我想我们两个人现在心情都很糟,无法讨论这个问题,但我愿意在你我都冷静下来之后,再来和你讨论。”
启发式问题
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并且开始问启发式问题
探讨要求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
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
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把后果强加给孩子
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
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指导原则
1.不要预设答案
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
3.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并且要表达出你的同情和接纳
第7章 有效地运用鼓励
子主题
什么是鼓励
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
鼓励,是教给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所必需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鼓励可以简单到是一个帮助孩子感觉好起来从而做得更好的拥抱
相互尊重
相互尊重包含这些态度
1)对你自己和他人能力的信任
2)对别人的观点以及你自己的观点的兴趣
3)承担起你对问题所应负责任的意愿
改善,而不是完美
要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
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沮丧之中
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
如果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认可并鼓励积极的方面,消极方面就会很快消失
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方面
要从每个孩子的行为中寻找优点
例如,扰乱课堂的孩子往往具有好的领导能力
做出弥补——教给孩子社会责任感
例如
孩子课上捣乱,给老师带来了困扰;就让他做一些事情让老师的工作更轻松(弥补的机会)
引导孩子思考,自己提出弥补的措施
避开社会压力
当处于社会压力之下时,要离开旁边的观众。你自己走开,或者以尊重的方式请其他人离开,以便你们能在私下里解决问题
安排特别时光
定期按计划陪孩子享受特别时光
要和孩子一起计划特别时光的安排
特别的时光具有鼓励效果
1.当孩子们能期待和你的特别时光时,他们会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们会感觉到他们对你很重要
2.安排好的特别时光是对你的一个提醒,提醒你当初为什么要孩子——是为了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
3.当你太忙而孩子希望得到你的关注时,让他们接受你当时没有时间的事实会容易得多:“宝宝,我现在不行,但我盼望着我们四点半的特别时光。”
鼓励与赞扬
赞扬可能会促进一些孩子改善行为,但是这些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
自尊既不能被给予也不能被接受,自尊是培养出来的,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由错误中学习的大量机会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感中培养出来的
判断是在鼓励还是在赞扬
我是在激励孩子自我评价,还是依赖于别人的评价?
我是在尊重孩子,还是在摆家长的架子?
我是看到了孩子的观点,还是只看到了我自己的观点?
我会对朋友这么说话吗?
鼓励与批评
“建设性的批评”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词
讨论有待改善之处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问孩子
“你觉得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你打算怎么改进?你需要做什么来实现你的目标?”
鼓励自我评价
不用指出错误,先关注好的地方,再让孩子去评价自己的错误
花一些时间训练孩子
你的用词和期望要非常明确
要先教孩子如何做,例如如何叠被子、如何洗碗
训练足够后,可以提问来检查
“要收拾干净厨房,你认为该做哪些事?”
在实行新做法之前,以尊重的态度与涉及到的人一起讨论将要发生的变化
日常惯例表
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越觉得自己能千,越能受到鼓励
让孩子参与制作日常惯例表,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惯例表行事,而不是由你来告诉他们该做什么
教孩子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好时机
试试抱一抱
告诉孩子我需要抱一抱
孩子不愿意的话,可以说:等你感觉好些再说吧,我真的想抱抱你
第8章 班会
把一个问题放到议程上,在班会时让孩子们通过头脑风暴,自己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当被倾听并被认真对待时,且他们的想法被认可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感觉受到了鼓励
这一过程中还获得了主人翁感,会受到激励去遵守他们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或解决方案
学会了正确的表达、开阔的思路、倾听的技巧、记忆的技巧、客观思考的技巧以及自己的选择造成的逻辑后果等
成功班会的态度和指导原则
1.不要把班会当作说教的另一个平台
老师要客观,并且不要评判;仍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2.不要把班会作为继续过度控制孩子们的手段
有效班会的八大要素
1.围成一个圆圈
2.练习致谢和感激
3.设立一个议程
4.培养沟通技巧
5.懂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6.角色扮演和头脑风暴
7.分辨人们之所以做一件事情的四个理由
8.专注于非惩罚性的解决方案
班会的几个目的
教会孩子们相互尊重
1.为什么几个人同时说话是不尊重的?
2.为什么打断别人的话是不尊重?
3.为什么在别人说话时要注意听?
致谢、感谢以及感激
所做的事
对他人的帮助
任何让人感觉好的事情
专注于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让孩子们做头脑风暴
问他们,如果没有人为干预,下列情形的自然后果是什么
如果你站到雨中会怎样?(你会被淋湿。)
如果你不睡觉会怎样?(你会很疲倦。)
基于3R1H找解决方案
超越逻辑后果
并非每个行为找到一个逻辑后果就能解决问题
班会指南
使用议程
当解决方案看上去不管用时,只需要把问题再次放入议程,进行更多讨论
使用冷静期
一段时间后再去开班会,给人提供冷静下来的时间
围成圆圈
而不是让孩子们坐在各自的座位上
班会的组织
1.从致谢开始
用一个小物件作为发言棒,顺着圆圈传递
想要致谢的学生可以用发言棒发言
2.宣读议程上的第一个问题
问那个把这一问题写到议程上的学生,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
3.如果问题还没有解决,就顺着圆圈传递发言棒,让大家发表意见和建议
4.把每条建议都原汁原味地写下来
5.宣读所有的建议,然后问问题涉及到的学生,他认为哪一个建议最有帮助
6.问做出选择的学生,愿意何时开始执行自己选定的建议
老师的态度和技巧
放弃控制,邀请孩子合作
做出榜样
问启发式问题
你越少表露你的看法,孩子们就越能做到自己思考
要为一些问题承担起责任
要愿意为一些问题承担起责任,并请求帮助
要客观,不要评判
学生们感到他们可以不受评判地讨论任何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把很多事情提出来
寻找每个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
第9章 家庭会议
实施
PS
问题在家庭会议上提了出来。孩子们想出了解决方案
在实施全家人的决定出现问题时,妈妈和爸爸不承担责任
因为父母置身事外,孩子们执行规定
规定适用于全家每一个人,包括妈妈和爸爸
家庭会议与班会有哪些不同
1.家庭会议应该每周一次,而不是每天一次
2.决定应该在全体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做出
3.家庭会议应该包括对下周活动的讨论
4.家庭会议结束前的最后一项,应该用来计划下周的家庭娱乐活动
5.家庭会议应该以一个全家人参与的活动来结束
6.围着一张干净的桌子坐,有助于专心解决问题
家庭会议的“构件”
主席
这项工作应该大家轮流做
职责包括召集大家开会、带头开始致谢、开始解决问题、第一个持发言棒发言,并监督发言棒逐一传递,以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
秘书
大家轮流做,只要会写字就有资格
致谢
每次家庭会议都要以让每个人向每一个其他家庭成员致谢为开始
感激
让每个人说出一件让自己感激的事情
议程
讨论议程上的问题要按着时间顺序来
解决问题
计划家庭活动
让每个人平等地参与到计划大家都喜爱的活动中来
计划家庭娱乐活动
全家人一起做些有趣而开心的事
讨论家务事
以便让孩子来帮助解决做家务的问题
如果孩子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感觉,并且参与讨论和选择,他们就会更愿意合作
一些特殊的挑战
年幼的孩子
年龄小于4岁的孩子会在家庭会议上讨论解决方案时造成干扰
十几岁的孩子
权力之争和报复循环已经根深蒂固了
父母要谦虚地承认自己的做法不管用
单亲家庭
单亲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你因为你的孩子们只有一位全时家长而感到内疚,孩子们就会感觉到悲剧正在发生
认为没有双亲就是孩子的缺憾,这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说法
为家庭会议增添趣味
家庭格言
例如:我们有一颗感恩的心
格言活动
让全家人为本月选一个格言
第一周:给每个人一张白纸。让大家想一想本月格言在这一周的意义,并且把它对自己意味着什么的想法写下来
第二周:留出家庭会议的一部分时间,让大家分享自己写下来的东西。然后,都放到家庭会议册里。给每个人再发一张白纸,请大家在本周找些时间把格言对自己的意义画成一幅画。可以再安排一个时间,让大家在一起画。
第三周:留出家庭会议的一部分时间,请每个人介绍自己的画。把画贴到冰箱上或其他地方,方便大家欣赏。同时,让每个人都留心他们在下一周是如何把格言付诸行动的。
第四周:留出家庭会议的一部分时间,请每个人说出自己把格言付诸行动的一个事例。然后,请大家思考下个月的格言
下个月的第一周:把上个月的格言画放进家庭会议册里。选定另一条格言。然后重复上述过程
感激纸
家庭会议中的感激活动
1.在每次家庭会议结束时,给每人发一张空白的“感激纸”,鼓励家人把这张纸放在容易拿得到的地方,并且写下他们要感激的事情
2.在家庭会议(或晚饭)时留出时间,让大家说说各自认为值得感激的事情。
3.会后把这些感激纸收集起来,放到家庭会议册中。
致谢纸
1.在冰箱上放一张空白的“致谢纸”,以便大家每天都能写下对别人的致谢
2.当你看见有谁值得致谢以,就写下来
3.在每次家庭会议开始时,家人可以读一读他们的致谢
4.问问有没有没写下来的口头致谢
5.要确保每个人都至少得到一条致谢
6.把“致谢纸”放入家庭会议册,另放一张空白的“致谢纸”在冰箱上供大家在本周填写
家庭娱乐表
讨论家庭娱乐活动,是全家一起、是部分人、还是单个人,是否有费用
按日历进行各项活动
“我从错误中学到的……”活动
家庭晚餐计划
例如某些天,谁做什么菜?或者某一天全家一起去采购,参加到做大餐活动里
第10章 你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什么是生活态度取向
生活态度取向并不描述你是谁
它们代表着你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种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决定
两种类型
基本生活态度取向
当你感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或不安全时,所采取的行为
次级生活态度取向
当你有安全感时所采取的通常行为
四种生活态度取向
安逸
最担心的
情感和身体上的痛苦与压力;他人的期望;受人胁
相信以下办法能避免最担心的事情出现
追求安逸;寻求别人的关照;让别人感到舒适;怎么容易就怎么做
优点
随和;很少索求,只求管好自己;圆熟;同情;容易预测;和事佬
缺点
不能发展自己的才智;效率不高;不追求个人成长
来自他人的意想不到的反应
厌烦;厌倦;恼怒;不耐烦
造成的结果
效率越来越低;没有耐心;缺乏自我成长
控制
最担心的
羞辱;批评;意外
相信以下办法能避免最担心的事情出现
把握自己,把握局势;把握周围的人
优点
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坚持不懈;高效率;遵守规则
缺点
僵化;没有创造力;冲动或与社会隔离
来自他人的意想不到的反应
反叛;抗拒;挑战;沮丧
造成的结果
别人不愿与之交往或太靠近;感到拘谨
取悦
最担心的
拒绝;抛弃;争吵
相信以下办法能避免最担心的事情出现
要求别人认可,或者博取怜悯
优点
友善:折衷;谦和;体谅;自愿
缺点
不考虑别人是否愿意他去讨好;不关心自己
来自他人的意想不到的反应
开始挺愉快,但后来要求认可和回报
造成的结果
对自己和他人都缺乏尊重;怨恨
力争优秀
最担心的
无意义;无关紧要
相信以下办法能避免最担心的事情出现
做得更多;做得比别人好;要保持正确;让自己更有价值;更有竞争力
优点
有见识;理想主义;坚持不懈;社会责任感;能把事情做好
缺点
工作狂;超负荷;太投入;把太多责任揽给自己
来自他人的意想不到的反应
觉得力不从心和愧疚:“我怎么可能达到要求?”撒谎以避免评判
造成的结果
招架不住;时间不够用:“我不得不做所有的事。”
不论是那种生活态度取向,主要动力是为了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搞清楚你的基本生活态度取向
当孩子们感知他们的世界,对其做出决定,并得出一些包括“因此,我必须……”的信念的基本结论时,性格取向就形成了
例子
“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让别人照顾我。”(安逸)
“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讨好,别人,这样别人才爱我。”(取悦)
“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更努力地赶上,甚至做得更好。”(力争优秀)
你的人生蓝图
在你有压力或感到不安时,与你最符合的描述,就是你的基本生活态度取向
当我和自己周围的人都舒适的时候,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出现紧张、痛苦和压力时,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安逸型)
当事情井然有序而且很有条理,并且我能控制自己和局面的时候,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我因为我认为自己应该知道或应该完成的事情而感到尴尬并被羞辱或被批评的时候,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控制型)
当我能取悦别人并避免冲突而使我的生活充满快乐而不是困难时,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我感到被拒绝、被孤立或者不被人欣赏时,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取悦型)
当我获得成功并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时,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我觉得自己愚蠢、没价值、没有意义时,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力争优秀型)
第11章 综合应用
第12章 家里和教室里的爱与欢乐
三个提醒
我们做什么永远不如怎么做更重要
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
有时候,我们必须反复学习同一件事情
寻找积极的方面
先假定孩子无辜
每个孩子都想成功。每个孩子都想和别人有良好的关系。每个孩子都想有归属感和价值感
表达我们无条件的爱
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要比他们做的任何事情都重要。他们需要知道,他们比我们生活中的任何物质财产都重要。
教给孩子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做出榜样
1.不要搭理对方。(转身走开要比留下来打架需要更大的勇气)
a.做些别的事情。(玩另外一个游戏,或参加其他活动。)
b.为冷静期留出足够的时间,然后,采取以下步骤。
2.以尊重的态度讨论发生的冲突
a.告诉对方你的感受。让对方知道你不喜欢所发生的事情
b.听对方说他的感受以及他不喜欢什么
c.把你认为你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产生有什么责任告诉对方
d.告诉对方你愿意做些什么不同的事
3.一起找到解决办法。例如
a.找出一个一起玩或轮流玩的方法
b.道歉
4.如果你们无法一起解决问题,就寻求别的帮助
a.把问题放到家庭会议或班会的议程上
b.和一个家长、老师或朋友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