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这是一个关于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的思维导图,主要包含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的大气运动等。
这是一个关于第六章 自然灾害的思维导图,包含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等。
这是一个关于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的思维导图,植被和土壤是地理环境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一个关于第四章 地貌的思维导图,包含常见地貌类型、 地貌的观察等。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地球上的大气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组成
干洁空气
水汽
夏季多于冬季,低纬高于高纬
杂质
陆上比海上多,城市比乡村多,早晨夜间比午后多,冬季比夏季多
作用
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但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基因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它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温室效应)
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水汽的作用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降水三要素:水汽、凝结核、降温
大气的垂直分层
划分
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体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
成分:集中了大气圈之上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自然现象: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
高度范围: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在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
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就越高
气温特点: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
人类活动: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平流层
气温特点:气温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高度范围: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的高空
臭氧层:在22—27千米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气流运动: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
人类活动:适合航空飞行
高层大气
高度范围:平流层以上的大气
气温变化: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温度会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又持续上升
自然现象:流星、极光
人类活动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的重要作用
卫星、火箭、空间站
2.2大气受热过程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地面的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高高低低”(热高压、冷低压)
等压线向高海拔凸为高压
等压线向低海拔凸为低压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风矢:由风向杆和风羽组成
水平气压梯度力: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等压线:是同一高度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速度
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赤道地区不偏转
摩擦力:在近地面,风受到摩擦力作用,可以减小风速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