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在航空航天上的科技成就(部分)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在航空航天上的科技成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空间站建设,商业航空航天,深空探测,火星探测,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火箭和导弹技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中国在航空航天上的科技成就
火箭和导弹技术
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地地导弹“东风一号”。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载人航天工程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成功执行首次太空行走任务,翟志刚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漫步。
2012年,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实现手动对接,刘洋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员。
2016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并与神舟十一号飞船顺利完成自动和手动对接。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的飞行乘组进驻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探月工程
2007年,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器成功发射,标志中国开始实施月球探测工程。
2010年,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并获取了更高清晰度的全月球影像图。
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表面,玉兔号月球车进行巡视探测,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2018年,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及巡视勘察。
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中国成为第三个从月球取回土壤样本的国家。
火星探测
2020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并于次年成功登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实现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深空探测
在成功完成火星探测任务后,中国在2021年启动了小行星探测任务——天问二号,计划对近地小行星进行采样返回,进一步扩展了我国深空探测的疆域。
同时,中国还规划了后续的太阳系边际探测、木星与土星系统探测等系列深空探测项目,致力于探索宇宙奥秘,提升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深度和广度。
商业航空航天
1. 大型客机C919:2017年5月5日,由中国商飞研制的首款国产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成功首飞。C919是中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商用干线飞机,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全球大飞机市场。
2. ARJ21支线飞机:2008年11月28日,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完成首飞。2016年6月28日,ARJ21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成为中国首次按照国际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涡扇支线飞机。
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民航的应用:自2014年起,中国开始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民航领域的应用。2020年底,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为全球提供服务,其中包括为民航飞行提供精确、可靠的导航定位服务。
4. 空中客车A320系列总装线落户中国:2008年,空中客车公司在中国天津设立了欧洲以外第一条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这是中国航空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深度合作的重要体现。
5. 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研发:近年来,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如长江-1000A等高性能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和测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以期解决我国大飞机“心脏”问题。
空间站建设
1. 天宫空间站建设:中国成功自主研制并发射了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实验室,为后续的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及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启了天宫空间站的全面建设阶段。
2. 长期驻留技术:中国航天员已在天宫空间站实现了多次长期驻留任务,验证了生命保障、环境控制、物资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确保航天员在轨健康生活和高效工作。
3. 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中国成功掌握了自动和手动两种模式的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实现了载人飞船与空间实验室、核心舱之间的多次精准对接。
4. 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在空间站上进行了大量微重力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涵盖生物技术、物理、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5. 大型航天器在轨组装与维护技术:天宫空间站采用模块化设计,各舱段分别发射后在轨进行组装,展示了中国在大型复杂航天器在轨组装与维护领域的先进技术能力。
6. 开放合作:中国空间站对全球科学家开放,已有多国科研项目入选,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航天合作中的积极态度和实质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