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地理-人口容量
人口 容量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考向分析:纵观近五年各地区的高考命题内容和趋向,对人口问题的考察属于热门方向,尤其是针对人口增长及其带来的人口问题考察更为常见。且高考考察往往会结合人口统计图来进行综合考察。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问题的日益显著,针对我国国情的人口考察在高考中会成为命题的趋势,考生需要重点把握我国的人口问题。
核心素养分析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某地区人口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明确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及增长速度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环境承载力和人口问题为背景,提出符合不同国家不同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人口特点、人口问题及解决途径,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区域认知: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特点、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思维建构
人口容量
人口增长
概念
衡量某地某年人口总数量的变化情况。
类型
自然增长
概念
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而引起的增长。
决定因素
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
出生率
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
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
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机械增长
概念
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于人口迁入和迁出而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分为零增长、正增长和负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率
=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
人口机械增长主要受社会因素影响
世界人口增长
总趋势
世界人口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致呈“J”形曲线
历史阶段
工业革命前:比较缓慢
工业革命后:迅速增长
目前:快速增长阶段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环境条件
人文因素
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
根本因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自然资源
是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有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表现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增加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要求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人口容量
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
人口最高容量
资源环境承载力
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短板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环境
正相关:资源越丰富,人口合理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科技水平
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人均消费水平
负相关: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人口合理容量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特点
临界性
如果某地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相对性
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也不同。
警戒性
人口合理容量不是要达到的人口数量,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警戒线。
人口问题
定义:是指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
表现
人口增长过快
判断依据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否大于1%
主要表现
青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
常见地区
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地区)
产生原因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等
主要影响
粮食供给不足;教育、就业问题突出;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口素质偏低;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应对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转变生育观念等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
判断依据
60虽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虽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
主要表现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
常见地区
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地区)
产生原因
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受教育水平高,生育观念转变;医疗卫生水平进步,人口寿命延长;生活压力、育儿压力导致出生率持续下降等
主要影响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空巢老人);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国防兵源不足等
应对措施
鼓励生育;吸纳海外移民;健全社会养老机制;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人口性别比失衡
判断依据
性别比103--107之间为合理比例
主要表现
男性人口过多
常见地区
经济欠发达地区
产生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育观念落后(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社会不平等现象;科学技术滥用(B超鉴定);人口政策的影响等
主要影响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治安与稳定;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等
应对措施
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变生育观念,提高意识;提高人口素质,保障孕龄妇女权利加强立法,严格禁止非法鉴定胎儿;完善社会制度,提高女性地位等
我国人口问题
特征
人口基数大、持续增长; 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低; 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 人口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 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人口流动迁移活跃; 家庭传统功能则呈弱化趋势; 人口红利消退;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
应对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 转变经济发展结构,实现人口质量红利等
能力提升
例1
下图为我国某省1997—201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的变化图。该省常住人口持续减少的年份是( ) A.1997-2001 B.2001-2005 C.2005-2009 D.2009-2013
影响地方常住人口的因素有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迁入率,即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净迁入率。
由图可知,2005-2009年净迁入率始终为负值,说明该省人口迁移以迁出为主
净迁入率绝对值大于自然增长率的绝对值,人口增长率为负,说明该地外迁出人口量大于本地自然增长人口量,即人口持续减少,说明该省常住人口持续减少
例2
(2020·全国Ⅲ卷)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1)~(3)题。 (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
2010年20~24岁、35~39岁和40~44岁三个年龄组女性人数较多
可倒推其出生高峰期分别为1986~1990年、1971~1975年和1966~1970年
(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 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
20~24岁年龄组为数明显偏多与第一次出生高峰期(40~44岁年龄组)存在生育年龄的相关性
文字材料: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
20~24岁年龄组人口出生期间育龄妇女较多
(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各年龄组基本表现为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
人口迁移较多
2010年20岁以下各年龄组的女性人数较少
未来20年出生率较低
2010~2030年增长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