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诗经第四
这是一篇关于诗经第四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诗。干货满满,有需要的朋友赶紧收藏吧!
编辑于2024-02-24 22:58:49诗经第四
诗
源头:歌谣(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
歌谣
分类
徒歌:随口唱
节奏特点:有节奏,手舞脚蹈帮助节奏
乐歌:随乐器唱
节奏特点:更规律化
乐器:《礼记》:土鼓、土槌儿、芦管儿;《诗经》:琴瑟钟鼓
特点
后期:字数均齐,韵脚协调
影响:重叠在诗歌里失去主要地位
前期:表情为主;重叠(复沓)是歌谣的生命
先秦诗的记录者:大概是些乐工
职能:各国使臣往来,宴会时得奏乐唱歌
老板:太师
职能:搜集各式乐歌,乐歌要合贵族的口味;保存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典礼的诗)或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
先秦诗的记录原因: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
《诗》三百:春秋时,太师们保存下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通称做”《诗》三百“
发展
春秋时期(前)
人们通行赋诗,不解诗
作用:诗言“志”
关联政治或教化
对国或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
从诗歌里断章取义
目的:作政治暗示
孔子时期,即春秋时期(后)
孔子断章取义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例子
如切乳磋,如琢如磨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思无邪
地位:“《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孔子之后
人们断章取义地解诗
解诗的人
毛氏
毛亨(大毛公)
国籍:鲁国
事迹:创始《诗经》注解
毛苌(小毛公)
国籍:赵国
事迹:完成《诗经》注解
解诗著作:《诗传》
郑玄
国籍:东汉
解诗著作:《诗笺》
以史证诗
研究《诗经》著作
《大序》
内容
说明诗的教化作用
建立在“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上
只解释了风雅颂
风:风化、讽刺
雅:正的意思
颂:盛德
《小序》
作者:毛氏两人
特点:每篇一条
《诗谱》
作者:郑玄
按照《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附和史料编成,
每篇诗确定了时代
《诗经》六义
风
《大序》解释:风化、讽刺
本义:各地方的乐调
雅
《大序》解释:正
本义:同“夏”字,古代乐章叫“夏”的很多,也许是族名或地名
颂
《大序》解释:盛德
本义:同“容”,就是样子
均为诗歌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南”:指南音或南调
赋
《大序》解释: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本义:唱歌给人听
比
兴
位置:发端
《大序》解释: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臂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 区别与联系:均为曲折成义,但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
均为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