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诸子第十
这是一篇关于诸子第十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统一思想,阴阳家,法家,名家(辩者),道家,墨家,儒家,由来,背景。
这是一篇关于《水浒传》林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主要情节,人物特征,人物作用,梁山泊中的地位,林冲简介。
这是一篇关于动物的主要类群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脊椎动物(这些动物特点是身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这些动物的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这是一篇关于文第十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白话文,梁启超“新文体”,八股文,白话小说,话本,传奇,语录,散文,故、解、传、注、义疏,佛典翻译,骈文,赋,史书,寓言,论,辞。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诸子第十
背景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崩坏,一切制度都根本地变化。大家平等自由,形成了一个大解放的时代
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
由来
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贵族政治崩坏以后,专家失业,卖知识技能为生。起初多伺候贵族,但不限于一家贵族。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以此为生者,渐成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后来开门授徒,声势增大,地位上升。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当时的文化和制度。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诸子百家由此兴起
儒家
孔子
职业:儒士,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
特点
“有教无类”,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
是旧文化、旧制度(指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的辩护人。主张: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注重人格的修养:“直”“仁”“忠”“恕”; 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
教书目的: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
政治学说:“正名主义”
孟子(名轲,邹人)
主张:人性本善;善为天性;国君要“仁政”、“王政”,注重圣王的道德;一切为民设;和王政相对的是霸政,霸主的措施有时也似乎为民,其实是达到好名好利好尊荣的手段
荀子(名况,赵人)
主张:人性本恶;善在人为;注重圣王的威权;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理论的根据
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
墨家
墨翟(墨家的创始者,鲁国人,出身微贱,后来成为宋国大夫)(“墨”原是做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大概是个浑名;“翟”是名字)
来历:出身武士
本是贱者,不辞用浑名自称其学派
有团体组织,首领叫做“巨子”(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巨子”)
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
和别的武士不同,他们是有主义的。他们虽以帮人打仗为生,却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
主张:“非攻”“兼爱”“节葬”“短丧”“节用”“非乐;注重功利;是平民的代言人,所以反对贵族的周代的文化和制度;相信有上帝和鬼神,能够赏善罚恶
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
道家
来历:出于隐士
根本思想: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
杨朱
主张:“为我”“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所谓"真”,便是自然)
评价:杨朱实在是道家的先锋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国隐士)
主张: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这叫做"常”;顺应公律,便自然能避害,“知常日明”;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为政要排除一切制度,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不治而治;自然就是“道”, 就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物得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做“德”,“德”是“得"的意思
庄子(名周,宋国人,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
主张: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天地万物无时不变化;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
消极避世,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
托古立言(孔子托文王、周公,墨子托于禹,孟子托于尧、舜,老、庄托于传说中尧、舜以前的人物);都讲政治,但都非职业,多偏于理想
名家(辩者)
来历:出于讼师
对于社会政治的主张:近于墨家
邓析(郑国人,春秋末年著名讼师)
技能:对于法令能够咬文嚼字地取巧,“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能够分析语言文字的意义,作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
惠施(梁国宰相,是法律行家)
主张:各个体的物各有许多性质;性质不绝对;各物都有相同之处,也都有相异之处;从同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同;从异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异;同异都是相对的
公孙龙(赵人)
主张:不重个体而重根本,说概念有独立分离的存在
当时的评价:怪说“琦辞”,“辩而无用”
法家
来历:出于“法术之士”,法术之士是以政治为职业的专家。
主张:法治;拥护变古趋势,加以理论化
韩非子
主张:势、术、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缺一不可;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人性恶,术是君驭臣的技巧;法是规矩准绳,明主制法,庸主只要守着也可以治;君主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
影响: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
不托古而变古;法家的学说,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
阴阳家
来历:出于方士,方士出于巫祝、术数专家
驺衍(齐人)
主张:“五德终始”说;注意所谓“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也讲仁义名分(是受儒家的影响)
统一思想
吕不韦(第一人)
著作:《吕氏春秋》
地位:第一部完整的统一诸子思想的书
目的: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 一思想
基调:道家
秦始皇、李斯
措施:烧书,禁天下藏“《诗》《书》百家语”
结果:时机还未成熟,秦不久亡了,李斯失败
刘安(汉淮南王)
著作:《淮南子》
目的:统一思想
结果:失败
董仲舒
行动:向武帝建议:“六经和孔子的学说以外,各家一概禁止。邪说息了,秩序才可统一,标准才可分明,人民才知道他们应走的路。”
结果:武帝采纳了他的话。从此,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他们所定的儒学,儒学统于一尊;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空气便消失了,思想统一
儒家优势:儒者通晓以前的典籍,熟悉以前的制度,而又能够加以理想化、理论化,使那些东西秩然有序,粲然可观;别家虽也有政治社会学说,却无具体的办法,就是有,也不完备,赶不上儒家;在这建设时代,自然不能和儒学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