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诗第十二
这是一篇关于诗第十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后人看法及理由,两宋时期,唐朝时期,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两汉时期。
编辑于2024-02-24 23:04:29诗第十二
两汉时期
乐府诗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做协律都尉,负责整理那些歌辞和谱子,以备传习唱奏。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简称就叫“乐府”
相关书籍: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沈约《宋书·乐志》
调子(不同于诗三百)
楚声
代表:屈原的辞
盛行原因:汉高祖是楚人,喜欢楚声;楚声比雅乐好听,一般人喜欢楚声
特点:楚声的句调比较雅乐参差得多,可是楚声里也有整齐的五言,楚调曲里各篇更全然如此
例子:《白头吟》《梁甫行》《怨歌行》
新声
来历:出于西域或北狄的军歌
特点:比楚声参差得多
内容: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分。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格言式的教训,人生的慨叹等。这些都是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
五言诗
源头:《白头吟》《梁甫吟》 《怨歌行》
早期代表:《古诗十九首》和苏武、李陵诗
内容:多是相思离别,以及人生无常当及时行乐的意思;也有对于邪臣当道、贤人放逐、朋友富贵相忘、知音难得等事的慨叹。这些都算是普遍的题材(后一类是所谓“失志”之作,自然兼受了《楚辞》的影响)
评价:钟嵘评古诗,“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因为所咏的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
特点: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在不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合于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
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
内容:叙游宴,述恩荣,开后来应酬一派
特点:只求明白诚恳,还是歌谣本色。就中曹植在曹丕做了皇帝之后,颇受猜忌,忧患的情感,时时流露在他的作品里。诗中有了“我”,所以独成大家
代表人物:刘桢等
评价:曹丕说刘桢“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魏晋时期
趋势: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
真正的五言诗奠基人:阮籍(魏代)
简介:阮籍是老、庄和屈原的信徒。他生在魏晋交替的时代,眼见司马氏三代专权,欺负曹家,压迫名士,一肚皮牢骚只得发泄在酒和诗里
作品:《咏怀诗》八十多首
内容主旨:述神话,引史事,叙艳情,托于鸟兽草木之名,主旨不外说富贵不能常保,祸患随时可至,年岁有限,一般人钻在利禄的圈子里,不知放怀远大,真是可怜之极。他的诗充满了这种悲悯的情感,“忧思独伤心”一句可以表见
评价:钟嵘说他“源出于《小雅》”,似乎是皮相之谈。本来五言诗自始就脱不了《楚辞》的影响,不过他尤其如此
特点:没有用心琢句;语既浑括,譬喻又多,旨趣更往往难详(这许是当时的不得已)
影响:因此增加了五言诗文人化的程度
贡献:扩大了诗的范围,正式创立了抒情的五言诗
左思作《咏史诗》,郭璞的作《游仙诗》
玄言诗
代表人物:孙绰、许询
特点:作诗只是融化老、庄的文句,抽象说理,像“道德论”;千篇一律,没有“我”
陶渊明
简介:陶渊明是是浔阳柴桑人,做了几回小官,觉得做官不自由,终于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也是老、庄的信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
地位:第一个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的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诗歌特点:哲学也许不是新的,可都是从实际生活里体验得来的,与口头的玄理不同,所以亲切有味,诗不妨说理,有理趣;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违反当时的趋势
谢灵运
简介:谢灵运宋时做到临川太守。有政治野心,可是不得志。他不但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他最爱游山玩水,常常领了一群人到处探奇访胜;他的自然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教他沉溺在山水的清幽里
地位: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
诗歌特点: 他用排偶,用典故,却能创造新鲜的句子,不过描写有时太繁重;人生哲理不能和描写打成一片,不如陶渊明的理趣足,但比那些“道德论”高妙得多
贡献:他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
区别与联系: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工笔
南北朝时期
状况:“声律说”大盛。诗文力求谐调,远于语言的自然,有侧重技巧的毛病
宫体诗
内容:专咏艳情
影响:诗的境界更狭窄了
七言诗
发展:南朝宋鲍照有《行路难》十八首,人生的感慨颇多,和舞曲描写声容的不一样:但是梁以来七言的发展,却还跟着舞曲的路子而非鲍照的路子。这些都是宫体的谐调
唐朝时期
近体诗:唐代谐调的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
律诗:五言或七言的八句
绝句:五言或七言的四句
特点:最短小,贵含蓄,忌说尽
古体诗: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
发展
初唐时期
大体上还继续着南朝的风气;沈栓期、宋之问奠定律诗体制:谐调有四种句式,两联四句是谐调单位,可称为周期,后来写成“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谱。沈、宋在一首诗里用两个周期,声调便谐和富厚,又不致单调。这就是八句的律诗
盛唐前后
李白
简介:蜀人,明皇时做供奉翰林;触犯了杨贵妃,不能得志。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
诗歌体裁:七言乐府
诗歌内容:借乐府旧题抒写自己生活
诗歌特点:生活态度出世,作诗全任自然;暗示着超远的境界
评价:“天上谪仙人”
杜甫
简介:杜甫,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做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做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
诗歌内容:努力描写战乱情形,抒写大时代,抒发自己的感想,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
诗歌影响: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诗歌特点
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从乐府来;常发议论,引证经史,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他满腔热情奔迸的;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给诗创造了新语言;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不缺少暗示的力量;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的刻画的句子;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和他严肃的态度调和得恰到好处
贡献: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创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
王维、孟浩然
诗歌内容:山水
韩愈
特点:将诗进一步散文化,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
中唐时期
元稹、白居易
诗歌特点: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将这种态度理论化;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雅俗共赏
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没有意义;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
晚唐时期
绮丽一派
李商隐
诗歌内容:艳情
诗歌特点:用典精巧,对偶整切;器局较大;有些实是政治的譬喻,实是感时伤世之作
杜牧
诗歌特点:采华艳,却富有纵横气,又和温、李不同
只影响宋初的诗
僻涩一派
诗歌特点:重苦吟,总琢磨着将平常的题材写得出奇,所以思深语精,别出蹊径;写景有时不免琐屑,写情有时不免偏僻,便觉不大方
粗豪一派
诗歌特点:作诗如说话,嬉笑怒骂,兼而有之,又时时杂用俗语
影响了宋一代的诗
杜甫的鳞爪、宋诗的先驱
两宋时期
王禹偶
欧阳修、梅尧臣
特点及评价:欧诗虽学韩,却平易疏畅,没有奇险的地方。梅诗幽深淡远,欧评他“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初如食橄榄,其味久愈在”
苏轼
简介:他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因为攻击王安石新法,一辈子升沉在党争中。他将禅理大量地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
诗歌特点:气象洪阔,铺叙宛转,又长于譬喻,用笔如舌,但不免“掉书袋”的毛病
黄庭坚
简介:他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也因党争的影响,屡遭贬谪,终于死在贬所。他开了江西诗派
地位:第一个有意讲究诗的技巧的人
诗歌特点:着重锻炼,着重句律(句律就是篇章字句的组织与变化);讲究运用经史以至奇书异闻来增富
评价: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说他“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
贡献:继续将诗散文化,但组织得更经济些;创造阔大的气象,但要使它更富厚;求新变,研究历代诗的利病,将作诗的规矩得失指示给后学,教他们知道路子,自己去创造,发展到变化不测的地步
主张:点化陈腐以为新
原则:“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杨万里
诗歌特点:常变格调;写景最工;新鲜活泼的譬喻,层见叠出,不碎不僻,能从大处下手;写人的情意,也能铺叙纤悉,曲尽其妙;只是自然流出,可是一句一转,一转一意,所以只觉得熟,不觉得滑;不过就全诗而论,范围究竟狭窄些
范成大
诗歌特点:清新中兼有拗峭
陆游
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沈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
评价:吴之振《宋诗钞》说他学杜而能得杜的心
诗歌特点:重真率,轻“藻绘”
后人看法及理由
对于唐以前的五言古诗大概推尊,以为是诗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诗,却说是变格,价值差些,可还是诗;齐、梁、陈、隋的五言古诗其实也不够格,因为题材太小,声调太软,算不得“敦厚”。理由: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画,多用俗语,拗折声调。他们说这只是押韵的文,不是诗
推尊宋诗。理由: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变是创新,是增扩,也就是进步。若不容评价,那就只有模拟,甚至只有抄袭;那种“优孟衣冠”,甚至土偶木人,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即如模拟所谓盛唐诗的,末流往往只剩了空廓的架格和浮滑的声调;要是再不变,诗道岂不真穷了?所以诗的界说应该随时扩展;“吟咏情性”“温柔敦厚”诸语,也当因历代的诗词而调整原语的意义。诗毕竟是诗,无论如何的扩展与调整,总不会与文混合为一的
作者看法:历代诗各有胜场也各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这些争论是都不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