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出版机构
出版中级考试基础第三章第六节近代出版机构笔记,包括近代初版机构的形成和发展、近代出版物、近代对著作权意识的萌芽与实践等内容。
编辑于2021-07-29 18:32:24三章 第六节 近代出版机构
一、近代 出版机构的形成
早期传教士创办的 出版机构
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成立墨海书馆,这是外资在中国内地开办的第一个近代出版印刷机构,聘王韬为编辑。它首次在中国引进了西方印刷机械和铅活字排版。
其他还有土山湾印书馆、申报馆、点石斋书局、益智书会、图书集成局、广学会
晚清政府办的 出版机构
地方 官书局
1864年左右曾国藩创办金陵书局后
扬州的淮南书局
苏州的江苏官书局
杭州的浙江官书局
武昌的崇文官书局
长沙的思贤官书局
福州的福州官书局
广州的广雅官书局
成都的存古官书局
昆明的云南官书局
北京的直隶官书局
济南的山东皇华官书局
太原的山西官书局
西安的陕西官书局
学者名家从事校勘而质量精良,而且价格低廉,是为“局刻本”
洋务派创办的 出版机构
他们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翻译机构,附设于洋务派创办的学校和工厂内。 比较著名的有:京师同文馆(1862)、上海同文馆(1863)
海关总署造册所(1866)所设印刷厂是中国最早具有外文排字能力的印刷机构。 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成立,其所附译书院出版的《蒙学课本》三编,是中国学校正式使用的第一种新式教科书
工厂附设的翻译出版机构,有
福州船政学堂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较为著名
成立于1868
停办于1905
是晚清时期译书最多、 影响最大的翻译机构
著名出版物《谈天》《地学浅释》《佐治刍言》《西国近事汇编》
二、近代 出版机构的 发展
民营出版机构的崛起
维新派的著作大量出版,如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
广为流传
《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报》等
宣传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的失败,导致宣传民主革命的图书大量涌现。
至辛亥革命爆发前,出版者类图书130种,最著名有
张炳麟《訄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革命派创办的报刊达数百种之多,如
上海的《苏报》《国民日日报》
广东的《亚洲日报》
武汉的《汉江日报》
安徽的《安徽俗话报》
河北的《直隶白话报》
民营机构云集的上海成为中国出版中心
上海出版机构繁盛,从业人员众多,出版资本雄厚,其他城市难望其项背
有影响的 民营出版机构
1. 商务印刷馆
成立于1897
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合资创办
开始以印刷为主。
1902年成立编译所,由张元济主持,聘请知名学者大力编印教科书
商务印书馆还努力建全国范围的发行体系,先后在全国各地设立分馆、支馆80余个, 同时还在新加坡设有分馆,在首尔、东京、河内等地设有代销处。
自建发行
早期的出版业务主要有四类:
大量编印教科书,行销海内外
大量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名著,如严复与林纾的著名译作
出版新式工具书,早期以双语工具书为多,后来各类品种大增
兴办各种期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东方杂志》《小说月刊》
1902—1950年, 共出版图书1.2万种
2. 中华书局
创办于1912
陆费逵、戴克敦、陈寅等在上海创办
1913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董事局,公司下设编辑、事务、营业、印刷4个所。
1937年春,中华书局资本扩充至400万元,在全国各地设分局40余处。
创业之始除教科书外,还出版《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童子界》《大中华》《中华妇女界》《中华学生界》8大期刊,风行一时。
1912—1949年, 共出书6000种
3. 世界书局
1917年由沈知方在上海创办,
1921年从独资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发行所的房屋漆成夸张的红色,对外以“红屋”称名。
1921—1949年, 共出书5500种
4. 大东书局
1916年由吕子泉等在上海创办
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以及法律、国学、科技、文艺等
5. 开明书店
1926年由章锡琛创办,由一批著名文化人担任编辑和作者,如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郭绍虞、王统照、宋云彬、周予同、周振甫等。
它历年共出书约1500种,其中青少年读物和教科书深受读者的欢迎,特别是《中学生》杂志,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
其他出版机构
1. 正中书局
国民政府的出版机构早期有
1922年的民智书局
1928年后又成立了
新生命书局
独立出版社
正中书局
中国文化服务社
1931年由陈立夫创办于南京,后来隶属于国民党中央,成为六大出版机构之一。
2. 文化团体办的出版机构
报刊先行,社团后立:《晨报副刊》与语丝社
社团酝酿,刊物已筹:创造社与《创造季刊》
社团在先,报刊在后:文学研究会与《小说月报》
三、近代出版物
近代报纸
中文报纸早期主要由教会及外商办,如
《上海新报》1861,上海
《申报》1872,上海
《时报》1886,天津
《中外新报》
1865年在香港创办
中国人主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
伍廷芳、黄胜等编辑
《循环日报》
1873年王韬创办
是香港首份由个人独资出版的大型日报
除星期天外每天发行,具有现代报纸的各项主要特征
接近现代偏重政经消息的财经报纸风格
《大公报》
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1925年11月27日停刊
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组织新记公司于1926年9月1日接办复刊
成为近代很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
1949年后,在香港继续出版发行
《申报》
1872年由英商美查等人合资在上海创办,
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1949年停刊
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近代期刊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最早的具有现代含义的中文期刊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
用木板雕印,主要在南洋华侨中免费散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国内最早创办的现代中文期刊
1833年由外国人创办、在广州出版月刊
有人把它看作是中国第一种期刊
《吴医汇讲》
有学者认为,苏州长洲人唐大烈于1792年开始纂辑出版,已经是期刊
《中国教会新报》
1868教会创办
1874改名《万国公报》
广学会成立后,成为广学会的机关刊物,是外国传教士所办最有影响的一种刊物
《瀛寰琐纪》
1872年英商申报馆创办,是中国第一种文艺刊物
《时务报》
1896年创刊
由梁启超主笔
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种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亚泉杂志》
1900年由杜亚泉创办
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种自然科学杂志
《东方杂志》
1904年商务印书馆创办
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最具影响的综合性杂志
《图书月报》
1906年上海书业商会创办
中国第一种出版专业杂志
近代图书
教科书与教育类图书
商务印刷馆
中华书局
大型出版机构,均因教科书而崛起,亦以教科书为营业之大宗
抗战爆发前
教科书的编写主要采用审定制
编写者主要有教育行政机关、一些著名学校、各省教育学术团体以及出版单位
其中以出版机构编印的教科书所占比例最大,影响最为深远
1937年抗战爆发后
国民政府教育部取消教科书的“审定制”, 实行教科书的“部编制”。
1942年1月,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
改称
国立编译馆的教科用书组
1943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商务印书馆等七家出版机构,在重庆组织国定本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简称“七联处”
承担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国定教科书的印刷发行任务
七家的分配比例是
商务印刷馆22%
中华书局22%
民营
正中书局22%
国民党
世界书局12%
大东书局10%
开明书店8%
文通书局4%
民营
翻译作品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在不同层面促成了翻译、出版图书的热潮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最早组织人员翻译西书的人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根据英国《世界地理大全》编译的《四洲志》
魏源在此基础上做数次增补后,于1852年出版《海国图志》100卷。康有为和梁启超均受此影响。——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张元济入主商务印书馆后,出版大量翻译作品,以严复和林纾为最
严复译名著以《天演论》《原富》《群己权界定》《穆勒名学》《法意》为代表
社科类
林纾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鲁滨孙漂流记》为代表
文艺小说
据估计,民国时期翻译出版的外文图书有4万多种,约占图书出版总数的三分之一
古籍
公立的藏书单位、民间的个人藏书家和民营出版机构是近代古籍出版的主要力量
据统计,民国时期共出版古籍近3万种
这一时期出版的工程浩大, 质量上乘的古籍精品如:
商务印书馆
《四部丛刊》
《百衲本二十四史》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十通》
《选印宛委别藏》
《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
中华书局
《四部备要》
《古今图书集成》
开明书店
《二十五史》
《二十五史补编》
著名藏书家刘承幹辑刻的《嘉业堂丛书》
工具书
民国期间共出版工具书1400余种,包括百科全书、字典、词典、年鉴、书目、索引等各种类型
辞书:
《辞源》
《辞海》
《辞通》
《中华大字典》
三辞一中
向来被列为大型出版工程, 其价值受到学术界、文化界的充分肯定
专科词典:
《中国植物学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词典》《中国人名大词典》《动物学大辞典》
年鉴:
《申报年鉴》《世界年鉴》《中国经济年鉴》
索引:
《太平御览索引》《两汉不列传人名韵编》《宋元学案人名索引》
书目:
朱士嘉编写、北平图书馆1933年编印的《官书局书目汇编》
平心编写、生活书店1935年出版的《《生活》全国总书目》
杨家骆编写、中国图书大辞典馆1936年印行的《民国以来出版新书总目提要》
丛书
民国时期所出版的丛书总数在6400种左右,超过了历代出版丛书数目的总和
商务印书馆:
《四部丛刊》《丛书集成》《百衲本二十四史》《万有文库》
中华书局
《四部备要》《新文化丛书》《中华百科丛书》
世界书局
《ABC丛书》《生活丛书》《哲学丛书》《经济学丛书》《心理学丛书》
开明书店
《开明青年丛书》《世界少年文学丛刊》
《万有文库》
民国出版史最大的一套现代普及性综合丛书,第一集于1929年问世,收录图书1010种;第二集于1935年出版,收录图书700种,分装2000册
文学作品
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文学的诞生
鲁迅的《呐喊》收入1918创作的《狂人日记》~1922创作的《不周山》——15篇小说
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列入“文艺丛书”出版
1926年鲁迅所编“乌合丛书”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阿Q正传》是《呐喊》中篇幅最长、最有分量的小说,也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
20世纪30年代
矛盾《子夜》
巴金《家》
老舍《骆驼祥子》
叶圣陶《倪焕之》
文艺发展的黄金时代 思想内容深刻、社会影响巨大 销售业绩优良
四、近代对著作权意识的萌芽与实践
近代著作权意识的萌芽与《大清著作权律》的颁布
严复、梁启超以及张元济领导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著作权保护的先驱
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了《著作权考 》,介绍西方著作权知识
1902年上海的《外交报》全文译载了《伯尔尼公约》
1910年颁布的《大清著作权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保护法律
《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的颁布、修订与实施
1915年《中华民国著作权法》颁布,1916年2月公布了《著作权法注册程序及规费实行细则》
1928年修订后的《中华民国著作权法》颁布,同年颁布了《解释著作权法各项疑义令》
1944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再次修订的《中华民国著作权法》,同年公布了《著作权法实施细则》
1949年初,《中华民国著作权法》又作修订
五、出版行业协会组织的建立
1905年初,北京书业商会和上海书业商会分别成立。 商务印书馆的夏瑞芳和文明书局的俞复是上海书业商会的主要负责人
该商会经办了“日本正则英文教科书”一案和美商经恩公司挑起的“《欧洲通史》案”。
1930年被国民党政府改组为上海书业同业公会
1927年,郑振铎、叶圣陶、周予同、李石岑、丰子恺等建立了上海著作权人公会
1932年初,中国著作权协会成立。
1936年,北平成立文化救国会,中国文艺家协会也在上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