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汉语一般知识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汉语一般知识思维导图,主要包含文言文部分、现代文阅读、现代汉语部分等。可参考使用!
编辑于2024-02-26 23:24:38汉语一般知识
文言文部分
古古诗词
行文结构及作用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奠定基调、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中间: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照应
结尾:收束全篇、点明主旨、呼应
体裁分类
诗
词
曲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定义: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分类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只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
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用副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肯定:乃、即、则、皆、诚、必……
否定:非……
被动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在动词前用“见”“受”表示被动
在动词前加介词“为”,用以省略宾语,或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示被动
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在形式上类似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省略句
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
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共喻省略,结合上下文方可明白省略对象
省略宾语
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省略的介词后的宾语
省略兼语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于”
省略介词“以”
倒装句
谓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动词宾语前置
介词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句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用“者”字结尾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
状语后置
其介词结构特点
“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翻译时放在谓语动词前做状语
“以……”放在谓语后做后置状语;并不多见
常用手法
修辞手法
比喻
结构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作比喻的事物)
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分类
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
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作用
使语言具体、形象、生动
使内容变得浅显易懂
表达情感
夸张
分类
扩大的夸张
缩小的夸张
超前的夸张
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营造气氛
比拟
分类
拟物
拟人
作用
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便于抒发感情,提高感染力
借代
作用
使形象生动、重点突出
使语言简洁、精炼
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
对偶
分类
正对
反对
串对
作用
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表意凝练
排比
分类
成分排比
分句排比
单句排比
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表现手法
对比
分类
时间(古今)对比
空间对比
性质对比
作用
使主体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衬托
分类
正衬
反衬
作用
使主体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用典
分类
引用前人诗句的
作用
使文章典雅、大气
借用历史故事
作用
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
象征
作用
使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的事物物象化
虚写
作用
丰富诗歌的意蕴和思想情感
联想
作用
丰富诗歌的意蕴和思想情感
托物言志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作用
便于直接抒发作者思想情感,使读者感觉亲切自然,容易引发读者的同感和共鸣
间接抒情
作用
把景物描写的逼真传神,实体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情感意蕴,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描写手法
白描
细描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细节描写
描写物体
感官上
视觉描写
听觉描写
味觉描写
嗅觉描写
触觉描写
综合地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实:眼前真实之景
虚:神仙鬼怪世界、梦境……
远近结合
由远及近
由近及远
由内而外
由外而内
移步换景
现代文阅读
散文阅读
小说阅读
现代汉语部分
词类知识
分类
实词
名词
分类
表示人或具体事物
表示抽象事物
表示时间
表示处所
表示方位
功能
除了少数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可以受“不”,“很”修饰外,名词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
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
在少数表示日期、节日、气象、疾病等等的句子里 ,不用判断词 ,名词直接做谓语
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可以作状语 ,也可以作主语 、定语
动词
分类
表示动作、行为
表示存现、变化
表示心理活动
表示使令,简称使令动词
表示可能、意愿,简称能愿动词
表示趋向,简称趋向动词
表示行动始终
表示判断,简称判断词
只有一个“是”
功能
能与副词组合
一般只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多数动词可以带助词,或带趋向动词以表示动态的词
一般能带宾语,但会有部分例外
能用肯定否定相重叠的方式表示疑问
经常作谓语,也能做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做补语,表示动态
能愿动词不能重叠,不能加“着”、“了”、“过”表示动态
能愿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可能和愿望,组成能愿短语
形容词
分类
表示形状
表示性质
表示状态
功能
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有些可以通过重叠来加重表达
有些可以后加“着”、“了”、“过”表示性质状态的存在、持续、完成
数词
分类
基数
序数
概数
分数
倍数
功能
量词
代词
虚词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加强描绘词组或整个句子的词
分类
修饰程度
说明范围
说明时间
说明频率
表示语气
表述情貌
介词
用在实词或短语前,表示名词、代词等与语句中其他词的关系
分类
表示时间、方向、处所
表示方式、方法、手段
表示原因、目的
表示对象、范围、关联
表示比较
表示排除
连词
连接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能表示某些逻辑关系
助词
在词、短语、句子后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分类
结构助词
的
地
得
动态助词
着
过
了
语气助词
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拟声词
模拟声音的词
词组(短语)
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动宾短语
动补短语
形补短语
主谓短语
复指短语
方位短语
量词短语
介宾短语
“的”字短语
“所”字短语
句子部分
单句
组成成分
主要组成成分
主语
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 ”或“什么事物 ”
谓语
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 ”或“怎么样 ”
宾语
通常放在动词谓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定语
用在主语或宾语前面,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状语
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补浯
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用在谓语的后面,是补充说明句意的。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其他
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或对事物的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模拟语气等
常见类型
插入语
呼应语(称呼或回应对方的话)
感叹语(感叹词组成 )
拟声语
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做同一个句子成分
句子结构
主+谓
主+谓+宾
分类
按句子结构
主谓句
由主语和谓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可以划分成主语和谓语两个直接成分
名词谓语句
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动词谓语句
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形容词谓语句
由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主语谓语句
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非主谓句
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词构成,不能划分出主语和谓语
动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名词性非主谓句
由叹词、象声词构成的非谓语句
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
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特殊单句
“把”字句
“被”字句
连动句
兼语句
存现句
双宾剧
复杂单句
单句的主语或宾语由短语或复杂短语来充当
单句的附加成分复杂化
由复句结构充当句子成分
兼语
定义:“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