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九年级下册历史-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九年级 历史 下册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包含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冷战、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等。
"探索硬盘的科技密码!从HDD的机械之美到SSD的闪存革命,这里囊括硬盘核心知识:结构上区分机械硬盘(PMR/SMR技术)与固态硬盘(NVMe协议)制造工艺涵盖HDD盘片生产和SSD堆叠技术物理尺寸包含15mm企业级到95mm笔记本规格接口类型从SATA 6Gbps到PCIe 50高速通道协议标准涉及AHCI/NVMe及Toggle/ONFI闪存协议性能指标聚焦IOPS、吞吐量和延迟特殊技术如TRIM指令和磨损均衡让SSD更持久。一图掌握存储核心!"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建筑的整体风格,2. 建筑的结构特点,3. 建筑的装饰艺术,4. 建筑的空间布局,5. 建筑的文化内涵,6. 建筑的地域特色,7. 建筑的演变与发展,1. 建筑的整体风格,2. 建筑的结构特点,3. 建筑的装饰艺术,4. 建筑的空间布局,5. 建筑的文化内涵,6. 建筑的地域特色。
关于九年级 物理 第十六章 热和能思维导图,包含分子热运动、内能、 热机、能量守恒定律、 比热容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冷战
冷战的发生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
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开始
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马歇尔计划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
回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冷战经济方面政策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经济方面)的一重要步骤
美国冷战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北约的建立
德国的分裂
分区占领德国
德国法西斯垮台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西德、东德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1949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西德、东德的成立,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北约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总部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华约
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两极格局形成
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成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形成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欧洲的联合
目的
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
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其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美国的发展
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的崛起
原因
美国的扶持
朝鲜战争为日本带来大量军需订单
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
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背景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表现
英、法、联邦德国相继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发展
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
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其可以缓和阶级矛盾
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
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苏联的发展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他的改革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把科技进步的重心在军事方面,使高投入、高消耗、
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痛疾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
“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苏联解体
1991年,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万隆会议
时间、地点: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参会国家: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会议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万隆精神”:指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
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亚非会议
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中国提出的和平其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非洲年”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0世纪六七年代,巴拿马要求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部分主权
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