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该书以深邃的目光和雄浑的笔触,从宏观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进行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编辑于2024-02-28 07:53:30美的历程
第一章龙飞凤舞原始社会
子主题
观念意识物态化的符号和标记
中华名族的象征”龙“”凤“
人首蛇身,人面鸟身
闻名:以蛇为图腾的远古部落战胜合并其他氏族图腾演变
它们不是现实的对象,而是幻想的对象,观念的产物和巫术礼仪的图腾
新时代陶器中已有发现人首蛇身的陶器
原始歌舞
原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并不是观照或静观,而是一种狂热的活动过程;浓缩着,积淀着原始人类强烈的情感,思想和信仰
有意味的形式
写实的动物形象抽象化为几何陶瓷纹饰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
第二章青铜饕餮(夏商周)
狞历的美
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由活泼愉快走向沉重神秘,确是走向青铜时代的实证
夏:早期等级制度逐渐形成
以”礼“为旗帜,以祖先祭祀为核心
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
线的艺术
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汉字是以“象形”为本源的符号
象形
概要
指事
会意
美的形式
一般形式的美: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
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
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春秋战国)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基本特征:怀疑论和无神论的世界观对现实生活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基础核心
儒家主张的入世和道家主张的避世看似背道而驰,实则互补,“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悲歌慷慨和愤世嫉俗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里和艺术意念
儒家强调的是管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审美与情感,管能有关)。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
中国美学的特征(起源于先秦理性精神)
着眼更多是功能,关系,韵律,而不是对象,实体
作为反映,强调更多的都是对于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于模拟的忠实和再现的可信
作为效果,强调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精祖念
赋比兴原则
《诗经》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子主题
建筑艺术
子主题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保留远古神话最多而又比较系统的文学篇章:神话和历史作为连续的提问在其中被提出,并包裹在丰富的情感和想象的层层交织之中
中国抒情无可比拟的典范:把原始神话中最为不羁而烂漫的想象与最为炽热的深沉的理性觉醒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有机融合。《离骚》
琳琅满目的世界:神仙世界
汉代艺术的特征
没有受到儒家功利信条的束缚,反而通过神话与历史,现实与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形象,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
虽荒诞不经,迷信至极但不消沉颓废,而是对世间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延续和保存
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和胜利
汉代艺术的基本美学风貌
人对世界的征服和胜利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
它们构成了汉代艺术的古拙与气势美学的基本风貌
第五章魏晋风度
人的觉醒
在怀疑和否定就有传统和价值信条的前提下,人对自我生命意义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我和追求
思裤哲学的诞生: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欲求和留恋。《古诗十九首》夸张人物风貌的行为评品,以漂亮的外在风貌展现在高超的内在人格(嵇康)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言不尽意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在这个时期被提出。
文的自觉
曹丕:为艺术面艺术、追求文辞的华丽表现为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不单指文学,二手包含网话书法等艺术。
优秀代表(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
超然世外,平淡冲和 陶潜《归园田居》
忧愤无端,慷慨任气 阮籍《咏怀诗》
第六章佛陀世容
宗教艺术
佛教石窟艺术:云冈 敦煌 麦积山
壁画:割肉贸鸽 舍身饲虎
雕塑:美的集中体现
思辨和信仰的结合,吸引、煽动和麻醉人们去皈依天国的巨大的情感力量
虚幻颂歌
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决定的,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是现实生活。
走向世俗
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的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中
第七章盛唐之音
特征:如果说西汉是官廷皇室的艺术,以铺张陈述人的外在活动和对环境的征服为特征,魏晋六朝是门阎贵族的艺术,以转向人的心灵、性格和思辩为特征。那么唐代也许恰似这两者统一: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裤、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
典型代表:唐诗
初唐巅峰:张若虚《春江花夜月》
强烈的宇宙意识(闻一多评),对人生、宇宙的初觉醒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
以王勃为代表的"四杰":转向壮志满怀、建功立业的高歌
盛唐最强音(李白):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
音乐性的美: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其实是一种音乐性的美,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情感的"线的艺术"推上新的巅峰,此谓"盛唐之音"
杜诗、颜字、韩文: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关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木
第八章韵外之致(中晚唐)
中唐文艺
各种风格、思潮、情感、流派竞显神通,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
美学风格:不乏潇洒风流,却开始染上一层薄薄的孤冷、伤感和忧郁。(韦应物、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内在矛盾:既关心政治、热衷仕途而又不感兴趣或不得不退出与躲避。
与盛唐不同,中唐之后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题走向更为细腻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提追求;突出对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司空图《诗品》、严利《沧浪诗话》)
美学追求:质朴无华、清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提升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典范:苏轼)
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
缘起:审美兴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仕女牛马转向自然对象、山水花鸟。世俗地主士大夫作为既得利益者,希望保持和固定,从而将封建农理想化、牧歌化。
无我之境
中国画的美学特征: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而是尽力表达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建立在对自然景物、对象的真实面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上。
中国山水画追求表现美的理想,达到异常广阔的整体性的"可游、可居"的生活﹣人生一自然相统一的境界,给人以情绪感染的效果。无我: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 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南宋
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
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成为新的美学特色。
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像、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意念或主题,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
有我之境(元):形似与写实放在次要的位置,极力强主观的意兴心绪。元画特色,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它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
宋元差异:宋代绘画强调的是"师造化""理"、"法"和"传神",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有条则不紊"。"有绪则不杂","因性之自然,元代强调的则是"法心源""趣之微妙"。兴"和"写意"。"画者当以意写之"
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
市民文艺: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那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今古奇观》《醒世恒言》和初二刻《拍案惊奇》为代表,标志着这种市民文学所达到的繁荣顶点。
浪漫洪流
反伪古典主义、反道学、反虚伪的思想基础,重视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世文学
代表
哲学主张:提倡讲真话,以心灵的觉醒为基础,以自己的"本心"为主,摒弃一切外在教条、道德做作
”公安派“三袁:直行胸臆
感伤文学的另一特征,是由于它们或痛定思痛或不满现实,对社会生活面作了较广泛的接触、揭露和讽刺,从而具有远为苦痛的现实历史的批判因素。代表作:《长生殿》《桃花扇》《聊斋志异》
绘画与工艺
代表:扬州八怪、郑板桥
笔情墨趣成了绘画的核心,它不完全脱离现实形象,却又大大超越于它,面使笔墨本身及其配列组合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反射出封建主义已经外强中干,对自由、个性、解放的近代憧憬
李泽厚.著
正是这两个方面使汉字的形象在本质上有别干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