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如历法中细分为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
编辑于2021-07-30 01:41:23古代文化常识
二、官职和科举
㈠官职
⒈中央官职
明清: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唐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枢密院)
秦汉: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
⒉地方官职
隋唐:刺史、长史、司马、节度使
宋明清:知州、知县、知府
秦汉:郡守、太守
㈡科举
⒊科举相关:
(1)童生试 明、清以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
(6)八股文 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⑵进士及第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3)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4)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⒋学校与教师
(3)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1)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
⑵“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⒈汉代 征辟制察举制
⒉隋唐:科举制
一、称谓和姓名
㈠谦、敬、贱称
⒉敬称
⑸称对方亲眷:①令堂(母亲)②令尊(父亲)③令兄(哥)④令弟 (弟)⑤令妹(妹)⑥令坦(女婿)⑦令郎(子)⑧令爱(女)⑨千金(女)
⑶称师长:①夫子②丈人③老④父⑤亚父⑥甫⑦母⑧膝下⑨爷⑩高堂⑪泰山⑫先考⑬先妣
⑵称臣子:①麾下②足下③阁下④执事⑤左右⑥君
⑷称朋友、同辈的人:①先生②卿③子④公⑤吾子
⑴称君王:①陛下②庙号③殿下
⒈谦称
⑶一般人自称:①仆②愚③某④小人⑤鄙人⑥不才⑦不肖⑧不佞⑨后学⑩贱子
⑸自称家人:①家严②家慈③舍弟④拙荆⑤贱息⑥犬子⑦弱息⑧息女⑨小女
⑴王侯自称:①朕②寡人③孤④寡君⑤不谷
⑷女子自称:①妾②贱妾③婢子
⑵臣子自称:①臣②老臣
⒍特定关系:(1)加“从”表示叔伯关系(2)加“太”表示长一辈(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⒋上称下或平辈之间:无尊卑,使用第二人称
⒌贱称:①小子②竖子
㈢谥、庙、年、尊、徽号、改元
⒌尊、徽号: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
⒉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⒊年号: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⒈谥号: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1)表扬性的:文、景、武、惠、昭、宣、元
(2)批判性的:灵、厉、炀
(3)表同情的:哀、怀、愍
⒋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㈣人称姓名
1.直称姓名(或名):(1)用于自称(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4)尊者对卑者称名(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
7.唐代有种特殊称呼即以曾祖兄弟的长幼排行来称呼。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6.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8.特殊称谓(1)职业+人名(2)姓+之+人名
2.称字、号、谥号、斋名
⒊称官名、爵名
⒋称籍贯
⒌称郡望
㈤名、字、号: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⑶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
(1)“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
(2)“名”和“字”意思相反。
㈡年龄称谓:1.襁褓 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3.齿龀、龆龀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4.总角、垂髫、总髫 指幼年儿童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6.笄年 指女子十五岁。7.总发、束发、成童 指男子十五岁。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9.而立之年 三十岁。10.不惑之年 四十岁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12.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 六十岁13.耆艾 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14.古稀(70)15.耆耋70(又说80)16.耄耋80(又90)17.期颐(100)
㈥作品命名
⒊以谥号名:《王文公文集》
⒍以年号名:《白氏长庆集》
⒉以“书室”名:《聊斋志异》
⒋以名号名:《樊文川集》
⒎以官职名:《杜工部集》
⒈以地名:《柳河东集》
⒌以字名:《李太白集》
五、服饰和器物
㈠服饰
⒋官员的服饰
⑴文官服饰:一品为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紫鸳鸯,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⑵武官服饰: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子,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六品为彪,七品、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
⒊胫衣、足衣及其他
(2)足衣:就是鞋,上古称屦汉以后叫履鞋分革、丝、麻、草四种,有钱人穿革履丝贫苦人穿草鞋或光脚
(3)寝衣:包括深衣(亵衣)、衾枕、锦衾、布衾、罗帐等。
(1)胫衣:一般为贫贱者所穿
⒌配饰
(1)环:玉制的佩器,圆形,中空。
(2)玦:环的周边上留一缺口就是玦
(3)容臭即香袋后代称“香囊”
⒉体衣:质地颜色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⒈头衣:冕、冠、巾
㈡器物
⒊其他器物
(4)案:长方形的桌子,与放置食器的桌案有差异。
(2)床:古代也指供人坐卧的器具。
(1)榻: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
(3)几:一种小桌子。
⒉酒器
盛酒:尊(又作樽)、彝、壶、卣、觞、觥
饮酒:觚、觯、角、卮、杯
⒈食器:鼎,镬,鬲,甑,箸,豆,笾,箪,簋,案
三、地理常识
㈣城市村镇名
⒉三都、两郡、三辅
(1)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3)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
(2)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⒈有古称别称
(1)南京 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
(6)扬州:又称广陵、淮上、江都、维扬
(2)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
(8)武汉:又称夏口、江夏
(3)福州:又称三山
(4)镇江:又称京口
(5)开封:又称东京
(7)苏州:又称吴郡
⒊畿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㈡政区名
8.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3.四海:古以中国四周有海环绕。四海,等于说“天下”,泛指全国各地
2.六合: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
7.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6.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9.省:本是官署名称。元代始设行省。
4.中州:古地区名。即中土、中原。
5.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36郡
10.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㈢山川关隘名
1.江(长江)2.河(黄河)3.殽(殽山)4.函(函谷关)5.岱(泰山)
6.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2.阳关 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门关的南边,故称阳关
7.四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11.玉门关:又称玉门,在甘肃省敦煌市西北
8.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10.五湖:一般指具区、洮滆
9.大泽:指云梦
㈠地区名
10.岭南:“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以南地区
7.河北、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5.三秦: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
3.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4.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9.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1.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2.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6.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8.中国:指中原地区
㈤其他:阴阳:阴,指山岭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阳,指山岭的南面,河流的北面
七、古代音乐
㈠音乐知识
4.雅乐:“俗乐”的对称。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
1.五音、六律: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
2.十二律:又称十二律吕,古乐的十二调。
⒊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
5.俗乐:“雅乐”的对称。
㈡古代名称
⒍阳春白雪:《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级的音乐。所以后来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⒎下里巴人:《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通俗的歌曲。所以后来用“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⒉六幺:唐时有名的琵琶曲名。本名《录要》,后讹为《绿腰》《六幺》
⒈经首: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⒋无射:本指古代十二音律之一。又指周景王所铸的钟名
⒌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
⒊霓裳:即《霓裳羽衣曲》。
六、历法和刑法
㈠历法
⒊纪日法
⑷传统节日:元旦、人日、三元、社日、花朝、寒食、端午、伏日、初七、下九、中秋、重阳、冬至、腊日、除夕
⑶特定称谓纪日法
②望:每月农历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③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①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⑴干支纪日法
⑵序数纪日法
⒈纪年法
⑵帝王年号纪年法
⑶王公年次纪年法
⑷年号和干支兼用
⑴干支纪年法
记时法
⑴特定称谓纪时法
⑵十二地支计时法
⒉纪月法
⑴序数纪月法
⑵时节纪月法
⑶地支纪月法
㈡刑法
1.髡、黥、劓、笞、杖、刖、膑、宫
2.大辟、炮烙、汤镬、车裂、凌迟、腰斩、弃市、枭首、菹醢、极刑
四、宗法和礼俗
㈡尊卑
⒋住地称谓: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贬官称“左迁”
⒊官位的尊卑: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⒉车座的尊卑: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
⒈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㈣避讳
⒈国讳: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
⒉家讳:亦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
⒊避讳方法
⑴改字法
⑵空字法
⑶缺笔法
⑷改音法
㈠宗法:宗法、嫡子、宗子、庶子、众子、亲戚、六亲、三党、考妣、七庙、昭穆、丧服、期工、太庙、三纲、五常、五教、七出、伯仲叔季、三从四德
㈢忌讳
⒉讳言“大小便”
⒈讳言“钱”
⒊讳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