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健康教育学第二章健康行为
本图介绍了人类行为及其特点、人类行为发展与社会化、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健康相关行为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点赞和收藏!
编辑于2024-03-03 13:28:19健康教育学第二章健康行为
小结
掌握:人类行为的特点;人类行为发展的四个阶段;健康行为、健康相关行为的概念;健康相关行为的分类、主要特点和内容。
熟悉: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健康行为生态学模型。
了解:人生三阶段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内容;社会化。
行为
定义
在内外环境刺激下,有机体为适应环境产生的反应,也是机体为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作出的反应。
行为的分类
外显行为
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
e.g. 言谈举止
内隐行为
不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
e.g. 意识、思想等心理活动
行为既是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对内外环境产生影响。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的转变
有机体的行为过程共享公式
S-O-R 伍德渥斯(Woodworth)提出
S→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 stimulation
O→有机体 organization
R→行为反应 reaction
人类行为( human behavior )
定义
是人类在内外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以及外在的能动反应;是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作出的能动的反应
行为表现为一种活动过程
行为表现某人当时的状态
行为表现该人具有的某种行为特征
举例
当某个吸烟者接过别人递给的烟并开始吸烟时,这个行为不仅表明他是个吸烟者,正处于吸烟状态,还提时吸烟是他的生活习惯,他具备吸烟者通常有的一些行为特征。
人的行为五要素
行为主体
人
行为客体
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行为环境
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
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和所应用的工具
行为结果
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影响。
人类行为及特点
社会化
指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适合于该社会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文化公认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类行为的主要特点
生物性
1.行为与遗传有关
2. 行为以生理形态和功能为发生前提
3.人具有本能行为:
1 摄食行为
2 性行为
3 躲避行为或防御行为
4 好奇和追求刺激的行为
5 睡眠
人的本能行为与动物的本能行为有本质的区别,因其受到文化、心理、社会诸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在疲倦的情况下会产生睡眠行为,但是如果受到时间、地点、环境甚至纪律的限制,人会主动抑制这种行为,以适应当时的情况
社会性
1.获得性和可塑性
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满足社会需求
年龄小可塑性强
2.多样性
不同风俗、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
3.主动选择
选择性模仿学习
4.文化认可
正常行为符合多数人的要求
偏差行为
人类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主要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即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人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
人类行为的目的性
人与动物区别最重要的标志是人类行为明显的目的性。
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带有目的性、计划性,因而人不但能适应环境而且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改造环境
人类行为的适应性
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与环境之间相互改变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适应行为: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既合乎环境生态规律的需求,与环境保持和谐,同时又能满足本身需要的行为。
人类行为发展与社会化
个体行为的发展
定义
个体在其生命周期中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
即个体出生后,随着身心的发育,社会交往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个体行为不断变化和发展完善的过程。
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
最根本的实质是日趋完善。
行为发展的内因与动力
在行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实践向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主要体现
个体活动的深刻化和复杂化
个体和周围环境从被动适应到相互作用趋于成熟
个体参与环境改造
行为发展的连续性和不平衡性
连续性意味着整个一生中其行为是发展变化的:旧的行为反应被打破与新的行为反应建立,现在的行为是过去行为的延续,而将来的行为又必然是现在行为的延续
连续性:任何个体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连续的,在每个人的整个一生中其行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原有行为反应被打破与新的行为反应的建立是一个连续性过程,即现在的行为反应是过去行为的延续,而将来的行为反应又必然是现在行为的延续。
不平衡性意味着在个体行为的不间断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阶段特点,一些阶段行为发展速度较快、某个阶段对某些行为的发展特别重要等,表现出行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
同一个体生命全程的各阶段行为发展不平衡:头尾发展律(头→脚)、近侧发展规律(中央→四周)。
不同个体之间同一阶段的发展也不平衡:主要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学习机会不同所致
行为发展4阶段
①被动发展阶段(0-3岁)
无意识模仿被训练,社会化的基本准备
行为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而成如婴儿的吸吮、抓握、啼哭等行为
②主动发展阶段(3-12岁)
明显主动性,主动模仿、探究、喜欢自我表现
行为有明显的主动性,如爱探究、好攻击、易激惹、喜欢自我表现
③自主发展阶段(12岁﹣成年)
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
④完善巩固阶段(成年以后)
此阶段的行为已基本定型,但由于环境、社会及个人状况均在不断变化,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不断的调整、完善和充实
"人生三阶段"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于1995年提出将人的生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应根据各阶段的健康需求来确定健康目标、任务和策略,实施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作为实现21世纪的卫生战略设想的重要措施。
1.人生准备阶段(preparation for life)
自胎儿到青春期(18~20岁)
特点
机体发育、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过程都很迅速,生理和心理都较稚嫩和脆弱。是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
人生准备阶段健康教育的对象与任务
围产期﹣新生儿父母。实现优生优育、减少妊娠和分娩风险、降低婴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正确母乳喂养等
婴幼儿期﹣父母、幼托领导和职工。掌握母乳喂养和正确添加辅食的知识和方法;促进婴儿感觉、语言和动作发育;传递最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培养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等。
儿童时期﹣儿童、父母、学校领导和教师。增加卫生知识、培养和巩固一般卫生习惯,帮助养成有利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预防和矫治疾病,防止意外伤害;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断,增加健康行为行动的主动性和目的性等。
青少年时期(关键期)﹣青少年、父母、学校领导和教师、社区领导和成员。核心任务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包括掌握基本卫生知识和预防疾病与意外伤害的知识、相关技能;防治不良行为倾向,远离烟草、酒精和毒品;促进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原则,协助培养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促成完整人格的形成。青少年期是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2.人生保护阶段(protection of life)
时间:自成年至老年之前,尤以中年人(35~60岁)为重点对象。出现在老年时期的许多慢性疾病往往在中年时期即已开始发展。中年保健是保护生命的重要环节
特点:社会栋梁、财富创造者、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和家庭负担,较多的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
健康教育对象任务:中年人、包括家庭、工作单位和社会服务机构人员和社区的相关成员等。
任务:针对常见疾病和慢性疾病、职业相关的行为危险因素、开展工作,保护劳动生产力、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注重妇女健康教育。
3.晚年生活质量阶段(quality of life in later years)
时间:65岁以上老年人。
特点:各种慢性病相继出现,造成身心痛苦,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变换带来心理问题。
健康教育对象:老年人、家庭及社会相关人员。
任务:针对老年人日常生活保健、心理调适、体育活动与休闲、临终关怀等开展工作。
健康教育的意义
行为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连续性为改善服务对象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提供了可能性
行为发展的不平衡性则提示要帮助服务对象形成有益健康的行为就必须注意利用与该行为有关的关键发展阶段
社会化(Socializationg)
概念:指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适合于该社会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文化公认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特点。
社会化是人类个体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行为受制约和改造、被社会同化或归化而适应社会的过程。
人的社会属性是通过社会化获得的,基本内容包括:
习得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生活行为规范,形成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生活目标,获得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等。
社会环境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活动空间和条件,社会成员的行为也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人类为了社会的协调和整体利益,必然要采取各种措施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的行为进行鼓励、约束和调节。
一般情况下,多数人的行为属于前三种类型
顺从的人;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人;能够自我管理的人;不能适应的人;违抗的人
健康行为
定义
广义人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健康状态的行为模式。实际健康教育工作中:理解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或促进健康的行为。
狭义上: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或早期发现疾病而采取的行为(kasl & Cobb)。相关的个体心理、情感状态和外显的行为模式
常见健康行为分类 kasl & Cobb定义的健康行为可分为:
预防行为(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 )一级预防
自信健康者在无疾病症状情况下所采取的任何旨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行为。
如平衡膳食、合理运动等
疾病行为( illness behavior )二级预防
不确定是否健康或自我感觉生病者所采取的任何旨在确定健康状况或寻求恰当治疗的行为。
如求助行为等
病人行为( sick - role behavior )三级预防
被确诊有病或自信生病者所采取的任何旨在恢复健康的行为。
如主动获得治疗、照料、静养康复、主动休息等
健康相关行为
定义
个体或群体与周围环境互动后产生的行为反应,会直接或间接地与个体本身健康、疾病有关联,或与他人健康、疾病有关联,这些对健康有影响的行为
按行为主体性质不同分类
1.个人健康相关行为
人类个体发生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联的行为,以某个个体行为主体的健康相关行为。
主要包括与日常生活关联的健康行为和与健康维护、疾病预防相关的行为。
享受型行为
行为主体在采纳该类行为时, 在短时间内能够为主体带来主观愉悦感
如高脂、高盐和高糖美食、吸烟嗜酒;随地吐痰和乱倒垃圾
主动非享受型行为
因 "无知" 发生,与 主体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无关
如饭前便后不洗手;卖鸡蛋换"炼乳"喂孩子;不恰当的锻炼地点方法等
被动非享受型行为
被迫采取的不健康行为
如陪嘉宾吃饭,不喝酒者也硬撑着猛喝;不抽烟者随他人吸烟或在密闭的环境内吸入二手烟;被迫摄入被污染的空气、食物和水;居住环境严重缺水无法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工作压力大导致的生活不规律,经常不能按时吃饭,缺少体育锻炼
2.团体健康相关行为
定义
是指以社会团体为行为主体(与"法人"概念一致)的健康相关行为,政府制定各种可能影响人群健康和环境的政策、企业对"三废"的处理、群众团体所开展的文体活动等都可视为团体健康相关行为。
如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社会保险、食品安全保障、医疗服务提供等行为
特点(规律)
1)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和调节的行为
2)团体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改变一般较个体复杂,对社会压力的承受能力较个体大,一旦成功,效果显著
3) 具有一定的"惯性",其启动与停止都较个体行为缓慢
按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分类
促进健康的行为
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包括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不利于健康行为的减少或避免等。
促进健康的行为 特点
(1)有利性
有利于自己、他人及社会
平衡饮食,合理运动,不抽烟
(2)规律性
行为表现有恒常的规律
每天定时进餐
(3)和谐性
个体行为表现出个性,能根据整体环境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4)一致性
行为与内心的情绪一致
(5)适宜性
行为强度有理性控制;强度大小适宜;无明显冲动
促进健康的行为 5大类内容
(1)日常健康行为
指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饭前便后洗手等
(2)避免环境危害行为
指避免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有害健康的危险因素,如离开污染的环境、不接触疫水、积极调适应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等。
(3)戒除不良嗜好
戒除日常生活中对健康有害的个人偏好,如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等。
(4)预警行为
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事件的预防性行为,以预防事件的发生,并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火灾、溺水、车祸的预防及发生后的处理等。
(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指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卫生服务保健体系,以实现三级预防,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包括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诊、遵从医嘱、积极配合医疗护理,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积极康复等。
危害健康行为
是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 特点
①危害性
行为对人、对己、对社会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明显或潜在的危害作用
如吸烟行为
②明显性和稳定性
行为非偶然发生,对健康的危害有相对的稳定性,即对健康的影响具有一定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
③习得性
危害健康的行为都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经历中学会的,故又称"自我制造的危险因素"
危害健康行为 4大类
(1)不良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及其特征称为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习惯通常指持续的定势化的行为)
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个体差异大;广泛存在等。
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
吸烟行为:我国是吸烟大国,据调查表明,15岁以上男性成人 吸烟率是60.01%,每日被动吸烟15分钟以上者为39.75%
酗酒行为:无酒不成宴,不醉不成礼,灌酒之风盛行
失眠:睡眠不能持续或睡眠质量不高
不良饮食行为: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饮食过度;高脂、高糖、高盐、低纤维饮食;偏食、挑食、过多零食;嗜好含致癌物的食品;进食过快、过热、过硬等
(2)致病性行为模式(前2种)
A 型行为模式(TABP)冠心病易发性行为
不耐烦、敌意,做事动作快,喜欢竞争
核心表现:不耐烦和敌意
进攻性、雄心勃勃、竞争性强、一心想到工作、缺乏耐心、时间紧迫感强。易恼火、激动、发怒和急躁。具有这种性格的人,雄心很大,有进取心,时间观念特强,整天闲不住,但易急躁,对人不信任,人际关系不容融洽。
有A型行为者冠心病发病率、复发率和致死率均比非A型行为者高2-4倍。
C 型行为模式(TCBP)肿瘤易发性行为
情绪压抑,性格自我克制,生闷气
核心表现:情绪压抑,性格自我克制,表面上处处依顺、谦和忍让,内心却是强压怒火,爱生闷气。
童年形成压抑,如幼年丧父母,缺乏双亲的抚爱,行为特征为过分合作,过分忍耐,回避矛盾,自生闷气,过分焦虑
有C型行为者宫颈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均比非C型行为者高3倍左右。
B型
生活悠闲自得,做事不紧不慢,耐心→可能不思进取
长寿将会与你相伴B与A的性格正相反,B性格容易和人相处,不易激动,社交适应性好,遇事想得开,不耿耿于怀。
D型
孤僻型,易患心脏病、肿瘤
孤僻型,往往沉默寡言,待人冷淡,缺乏自信,有不安全感,性格孤僻,爱独处,不合群,情感消极,容易烦躁不安。
E型
是神经质型焦虑症。
感情丰富,善于思考,攻击性弱,很少找别人的麻烦,情绪较为消极,自我评价偏于悲观
E性格好发神经官能症,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就可以引起这类人的焦虑如:头昏、头痛、失眠等。
(3)不良疾病行为
疑病、恐病、不及时就医,不遵医嘱等
指在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患病到疾病康复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利健康的行为。
疑病、瞒病、恐病、讳疾忌医、不及时就诊、不遵医嘱、求神拜佛、自暴自弃等
(4)违规行为
违反道德、法律,吸毒、性乱交
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
如药物滥用、性乱等。
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
1 个体因素
1.需求和需要
需求和需要是人的能动性源泉,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因
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包括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需求是客观需要刺激在大脑中的主观反映,是被大脑意识到的需要
健康是人的客观需要,许多情况下人们并未意识到对健康的需要
健康教育活动需要激发对象的健康需求
任何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工作如忽视对象的需求和需要,必定失败。
2.认知
定义:人们获得和利用信息的全部过程和活动
人的认知过程存在选择性,只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特殊意义的信号
选择性“拾取信息”
人的认知过程是积极主动的
健康教育所提供的健康信息应该清晰、鲜明、适合对象,尽快引起对象注意
健康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传播来自客观实际的正确信息,而且要有意识的帮助人们建立和发展有关健康的正确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认知不协调因素
认知不协调现象:指掌握了健康知识,但不一定有与之一致的行为
产生原因
1同一时间存在多个需要及相应的动机冲突
2行为条件不具备,不得不作出选择
3从众行为
4获得正确的知识之前已经形成某种不利健康的行为
5认知元素之间即知识、信念、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发生矛盾
3.态度( attitude )
是个体对人、物、事的反应倾向,这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与价值观有联系又不同
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
个人对对象的赞同或不赞同、相信或不相信
情感成分
个人对对象的喜欢或不喜欢
意向成分
个人对对象的行动意图、行动准备状态
特性
1 主要特征是评价性,态度必定具有特定的对象,即评价指向的东西。
2 态度是较稳定的倾向,是跨越时间和情境的
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
1. 服从
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看法和态度。被迫做出某些顺从行为
2.同化
使自己的态度自觉自愿地顺从他人
3.内化
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观点、知识、信念,彻底地转变态度,成为内在的行为倾向行为
4.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 emotion and feeling )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具有特殊的主观体验、显著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情
情感稳定持久、深沉体验的感情反应,如自尊心、责任感、热情、亲人之间的爱等。情绪短暂而强烈
意志( volition )力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
情感和情绪是综合性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生理、认知和行为3种成分。
在情感和情绪-认知-行为的相互作用中,情感和情绪可以是认知发展的契机,它激发人去认识、去行动;也可以强烈影响认知过程发展和行为表现。
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
意志过程包括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
①决定阶段。是意志行为的准备阶段。
②执行阶段。在将行动计划付诸实施中,意志品质表现为坚定地朝目标前进,努力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执行所定的行动计划并实现目标。
2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场所。
人们所有行为的社会影响几乎都可以在家庭环境内观察到。
子女会从家庭中获得有关的健康知识,形成一定的健康意识,养成早期的健康行为习惯。
家庭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子女健康行为的影响有所不同。
以家庭为基础的健康教育规划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对个体的长期影响。
了解家庭因素对人们形成和建立促进健康行为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设计以家庭为基础的健康教育规划。
作为家长的家庭成员是自然干预的主要对象
3教育与学习因素
学校教育是由社会提供的正式社会化活动。
影响学生的行为
教师示范作用
学校的特殊地位:校风校训、教学风格
在经济水平比较一致的情况下,受教育水平不同的人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由此对健康产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通常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行为的理性化程度也会越高,能采用比较健康合理的方式安排其生活。
学校教育影响健康教育的途经
通过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对象接受、理解和应用健康信息及保健设施的能力
通过传授科学知识直接为教育对象提供健康信息
通过传播社会行为规范,使其了解掌握与健康行为有关的法规制度、道德规范等,系统地按社会需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健康行为习惯
4文化因素
思想意识
健康积极的思想意识带来促进健康的行为
社会道德
规范行为,影响范围大,权威性强
宗教信仰
给人以精神寄托,也要注意其消极影响
风俗习惯
风俗具有广泛性、稳定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健康教育需要“入乡随俗”
5大众传媒与新媒体
大众传播:指专业机构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向为数众多,范围广泛的不特定人群传播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是最强有力的健康传播,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是人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指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各种采用新技术创建的新兴传播媒体。在信息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等诸多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
新媒体的出现又为健康传播提供了新的信息平台。
在以促进群体健康行为建立为目标的健康干预活动中,多种干预手段并用是最有效的策略,以网络为基础的互动性健康传播干预已成为健康教育富有生命力的新领域。
6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人口、法律法规、社会制度
7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行为相关联的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的总和,包括人类生活周围的自然条件、人工设施、建筑物等物质系统。
对居民健康行为的形成常常既存在有利因素,也存在不利因素,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对某一地区服务对象的健康行为进行分析时应注意。
自然环境:适应环境,影响到可获的资源
建成环境:人类为更好生活和适应社会而建立的人工设施
把上述的健康行为影响因素按个体自身(生物学的、心理的)、人际(人际关系)、社会(组织、社区、文化、物质环境以及政策)等水平分层(个体-人际-社会)所形成框架模型,则称为行为的社会生态学模型或观点。
健康行为生态学模式与行为干预策略
生态:个体和周围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互动,进而影响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健康。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行为生态学:主要研究动物行为对于环境的适应和环境变化对于动物的影响。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将使人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行为的本质,包括行为的发生、发展与生态条件关系等,以更好地探究行为的本质和发生发展机制。
人类行为生态学:研究人类生态环境对行为决策、行为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行为反过来对人类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个体内、个体间、个体外多层次的因素的影响。该理论将影响人类行为的环境因素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时间系统(美国学者Bronfenbrenner(1979)提出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会与个人特质和健康状况有关)
1.微系统( microsystem )
指个体生长过程中,个体活动和人际交往的直接接触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伴随着个人的成长,微系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发展,并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对个体有直接影响。
如家庭、学校、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
2.中系统( mesosystem )
指各个微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交互作用,如学校和职场、家庭和职场之间产生的关系的连结。
如微系统间有较为一致的积极联系,则对个体及行为发展产生正面作用。
反之,则会造成负面影响。例:父母工作疲惫、情绪不佳,对子女管教不当,子女易形成偏差行为。
3.外系统( exosystem )
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间接接触的多个环境之间的联系。
是更大的社会体系,透过教育、政治、经济、法律、政策等间接地影响个体,但个体却没有主控权。
例:政府兴建公园、图书馆、文娱休闲中心等设施,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4.宏系统( macrosystem ) 1986年
由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共同组成。
指个体生活环境中存在的文化,包括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宏系统为环境中的个体设定了行为标准和法规制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发展目标。
5.时间系统(chronosystem)
指因生命周期和历史年代的不同,造成环境或事件的转型。
包括人一生中所经历的事件,包括一般事件(就学、就业、结婚、退休等)和意外事件(意外、离婚、搬家、中奖等)。
生态学模型的扩展
McLeroy et al.(1988)在Brofenbrenner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生态学模型,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分为五个层次
个人因素、人际互动和初级群体因素、机构(组织)因素、社区因素、公共政策因素
行为生态学模型的优缺点
优点
1、以生态学理论观点开发综合性的行为干预模式,使每个水平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以及各水平因素间交互关系都得以改善;
2、从政策和环境入手的干预惠及广大人群;
3、政策和环境干预所建立的激励机制能使行为持续改变。
缺点
1、健康专业人员熟悉个人干预策略,对政策和环境干预策略较为陌生;
2、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政策和环境干预的效果;
3、需要跨部门、跨人群合作,对人力物力的要求较高;
4、较难理清各因素、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5、政治气氛及其变化影响干预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生态学模型的核心内容
①健康相关行为的发生发展受到多个水平因素的影响;
②这些因素和水平间存在相互联系,而人的行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③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在多个水平实施干预取得的效果最佳;
④多个水平的行为干预活动需要在多个方面的人群中方易实施。
基于生态学模型的行为干预策略
1、构建多级别、多层次的健康行为干预生态学模型;
2、形成多层次交互协作的健康行为干预的社会网络;
3、实现多级别、多层次社会网络的交互影响;
4、实现健康行为干预对象的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