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备考: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整合全能清单(七年级上下)
这是一篇关于备考: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整合全能清单(七年级上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归类总结,2、中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由建立到不断巩固;封建社会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中国古代史发展趋势。
编辑于2024-03-03 17:49:16备考: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整合全能清单(七年级上下)
中国古代史发展趋势
1、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分别是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时期:
①政治上:禅让制→世袭制;部落联盟→国家建立;分封制逐渐形成并盛行;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
2、中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由建立到不断巩固;封建社会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
①政治上: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在之后各朝代不断发展;
②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朝法家独尊;汉武帝时期,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④对外关系上:由开放的对外政策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⑤科技上:由世界领先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⑥民族关系上: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央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并加强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阶段名称 重要史实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 (彩陶、粟)半坡居民(黄河流域)水稻 传说时代 尧舜禹、禅让制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夏 第一个国家、世袭制 商 青铜器、甲骨文 西周 分封制 春秋 铁农具、牛耕 老子:无为而治 孔子: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战国 商鞅变法:确立县制、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百家争鸣:孟子—仁政,民贵君轻、韩非—确立君主权威、实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秦 统一: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西汉 巩固统一: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统一铸造五铢钱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 三国 两晋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 南北朝 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汉化),民族大交融 南方:江南地区开发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 京杭大运河、科举制创立 唐 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交往频繁(文成公主入藏)、中外交往频繁(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社会风气开放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商业繁荣 城市繁荣:城市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 海外贸易发达:设市舶司管理 货币: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元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行省制 宣政院管辖西藏;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 政治:废丞相 设内阁 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清 政治:设军机处 巩固边疆
中国古代史归类总结
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朝代 措施 秦朝 政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思想: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交通:修筑驰道,开凿灵渠 西汉 政治: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 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军事:北击匈奴 隋朝 政治:编订户籍 经济: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 文化:创立科举制 工程:开通大运河 元朝 政治:确立行省制度; 边疆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 清朝 政治:设军机处 巩固边疆: 台湾——设台湾府 西藏——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册封达赖和班禅; 新疆——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东北——进行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总结:(1)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发展特点之一 (2)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发展阶段 时期 君主专制(中央的变化) 中央集权(地方及选官、经济的变化) 确立 秦朝 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巩固 西汉 颁布“推恩令”,设刺史,“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官营、专卖、铸五铢钱 完善 隋唐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加强 北宋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设通判、转运使 发展 元朝 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行省制 强化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 废行省,设三司 顶峰 清朝 设军机处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到废除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时期 制度 方式 选拔标准 夏商周 世袭制 贵族子弟继承祖权 血缘等级 战国 军功爵制 按军功授予爵位 军功大小 汉朝 察举制 各地推荐人才 品行、才能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按品级评定授官 门第高低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分科考试 考试成绩、才能 总结 (1)选官方式由世袭和任命变为考试选拔(2)选官的标准由血缘和门第变为才学 (3)选拔形式逐渐公平、公正、公开
四、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治国之策
治国之策 时期 内容 影响 重农抑商 贯穿整个封建王朝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社会进步 休养生息 西汉初期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农业生产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重文轻武 宋朝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下降 闭关锁国 清朝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强迫沿海居民内迁 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固步自封,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认识: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不同的治国之策,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部分政策落后于时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交流
五、经济重心的变迁
时期 汉代 魏晋南北朝 唐代中后期 南宋 变迁 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 江南地区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总结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方向是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确定了现代我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北方战乱,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生产工具;南方社会比较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六、货币演变
时期 货币 材质 原因 秦朝 圆形方孔半两钱 金属货币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纸币携带更方便 汉朝 五铢钱 唐朝 开元通宝 北宋 交子 纸币 南宋 会子
总结: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及商业贸易的发展
七、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发展
时期 史实 特征 影响 汉朝 丝绸之路开通 佛教传入 陆路为主,海路为辅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文化 唐朝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海陆并举,全面繁荣 促进了中印、中日文化交流 宋元 海路贸易鼎盛;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西传;天文、历法、农业等传入亚洲各国;西方天文、历法、数学等传入中国 海路为主 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明朝 郑和下西洋 海路为主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清朝 “海禁”“闭关锁国” 海路衰落,闭关自守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现代 “一带一路”、亚投行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复合型合作机制 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
总结: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 启示:只有对外开放,才能推动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发展的趋势;盲目排外,不能很好地与外界沟通,选择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最终将导致自己的落后,难以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
八、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朝代 史实 意义 对外交通 特点 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 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 陆路为主 对外开放 唐朝 玄奘西行 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 海陆并举 鉴真东渡 密切了中日两国交流 宋朝 设市舶司 推动海外贸易繁荣 海路为主 元朝 海陆交通发达 开创中外交通新局面 明朝 郑和下西洋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清朝 闭关锁国 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闭关自守
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的发展:由汉朝时期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时期海陆并举,再到宋元时期的以海路为主 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认识:对外开放、积极与外界交流能够使国家不断发展,闭关自守只会使国家逐步与世界发展潮流脱轨,最终走向衰落
九、中国古代城市
古代城市代表 布局特点 西汉长安城 作为城市经济活动中心的“市”开始确立;政治中心偏西南;经济中心偏北;市场偏居西北一隅 唐长安城 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棋盘式的街道宽广笔直;布局规整,坊市分离,有时间限制 北宋东京城(开封) 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坊市界限被打破,没有时间限制,城市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 南宋临安城(杭州) 元大都 皇城环水布置,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笔直规则 明北京城 呈“凸”字形,以宫城为核心,沿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
总结:中国历史上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增加,逐步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带动地区发展。
十、中国民族政策
时期 史实 政策 秦朝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迁徙人口与越族杂居 武力与和平交往并用 汉朝 汉初与匈奴和亲,汉武帝击败匈奴,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 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两宋时期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议和、互市 元朝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因地制宜 清朝 台湾——设台湾府 西藏——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和班禅; 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因俗而治,册封、设机构 民国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新中国成立后 设立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十一、中国古代重大工程建筑
时间 重大工程建筑 概况 功能 作用 战国 都江堰 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防洪、灌溉、水运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秦朝 灵渠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运输、灌溉 沟通湘江和漓江,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便利了交通,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秦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军事防御 防御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 隋朝 大运河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连接五大水系 运输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明朝 明长城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军事防御 防御了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明北京城 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均衡布局 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古代匠人的智慧
共同作用:有利于巩固统一;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十二、中华文化符号(中华传统文化)
时期 商周时期 秦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唐朝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符号 青铜器、 甲骨文 兵马俑 秦长城 造纸术 书法、雕塑 唐三彩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火药 明长城 故宫
总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十三、中国古代科技人物
时期 人物 成就 领域 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 四大发明之一(最早)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中医理论体系,治未病,“医圣” 医学 华佗 发明“麻沸散”五禽戏 医学 南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农业 祖冲之 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数学 北宋 毕昇 发明活字印刷术 四大发明之一 明朝 李时珍 编写《本草纲目》 医学 宋应星 编写《天工开物》 手工业 徐光启 编写《农政全书》 农业
总结:(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成果丰富,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 (2)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应用和经验总结,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促进了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
十四、中国古代科技发明
发明 时间 影响 造纸术 西汉发明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印刷术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提高了印刷效率,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指南针 北宋发明 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创造了条件 火药 唐朝末年发明 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 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就灿烂辉煌,涉及领域众多,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十五、中国古代科技著作
时期 著作 作者 领域 评价/影响/地位 东汉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医学 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南北朝 《齐民要术》 贾思勰 农业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大明历》 祖冲之 历法 元朝 《农书》 王祯 农业 明朝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医学 总结了我国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工开物》 宋应星 手工业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农业 是明代末年一部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巨著
十六、中国古代王朝疆域的变化
时期 变化表现 影响 秦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西汉 设西域都护,将新疆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扩大了“大一统”王朝的版图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将西藏和台湾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 区;设置台湾府管辖台湾,设置驻藏大臣管辖西藏地区 奠定了我国现代版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