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循环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循环(2)的思维导图,主要包含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等。
编辑于2024-03-03 23:17:08中心主题
血管生理
血管分类
A
大A:弹性贮器血管(舒张压产生机制)
中A:分配血管
小A、微A: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对A血压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毛细血管:交换血管
V
微V: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V系统:容量血管(影响回心血量)
短路血管:小A和小V的直接吻合支
血流动力学
血流量(容积速度)
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横截面的血量
血流量Q=血管两端压力P/血流阻力R
血流线速度
与血流量成正比,与总横截面积(总口径)呈反比
血流方式
层流
血管轴心流速最快
湍流
流速快、血管口径大、黏滞性低、分叉、粗糙
血管阻力:主要因素半径r,主要部位-微A
泊肃叶定律:血流量与半径成四次方正比,与血管长度成反比
血压
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动脉血压
前提
血液充盈
指标: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7mmHg)
取决于血液总量和循环系统总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心脏射血
外周阻力
小、微A
主、大A的弹性贮器作用
动脉血压及其正常值
指主动脉内的血压
SP100~120 ;DP60~80;PP30~40 平均动脉压(100):=DP+PP/3
影响因素
搏出量
最主要影响SP
心率
影响DP
外周阻力
最主要影响DP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PP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
SP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CVP
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4~12mmHg
取决于 心脏射血能力↓→CVP↑ 静脉回心血量↑→CVP↑
反应心脏的功能和回心血量情况
外周静脉压PVP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①血压低、血流阻力小——有利于静脉起储存血液的作用,有利于血液回流入心脏。 ②重力和体位对静脉血压影响大. ③静脉充盈程度受跨壁压的影响较大。
静脉回心血量及影响因素
静脉回心血量
单位时间内由外周静脉回流至右心房的血量 =(PVP-CVP)/静脉阻力 =心输出量
影响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心肌收缩力↑
呼吸运动(呼吸泵)
静脉回流量↑
重力和体位的影响:坐位变立位,回心血量↓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微循环
基本功能:物质交换
组成(7)
总闸门:微动脉 前毛细血管阻力血管:后微动脉、毛细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直捷同路)、动静脉吻合支 后闸门:微静脉
通路
迂回通路
途径
微A、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
特点
真毛细血管数量多
*真毛细血管轮流开放,只有20%处于开放状态
功能
血液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又称营养通路)
直捷通路
途径
后微A、通血毛细血管、微V
特点
多见于骨骼肌
功能
运输血液
动V短路
途径
微A、动V吻合支、微V
特点
无物质交换功能,故又称非营养通路
功能
参与体温调节
毛细血管血压取决于 毛细前阻力和毛细后阻力之比
生理特点
血压低、血流速度慢、潜在容量大、灌流量易变
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神经调节
微A、V受交感N支配,并以微A为主
体液调节
NE、AD、VP、AngII收缩前、后阻力血管
后微A、毛细前括约肌受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
血液和组织液的物质交换
扩散
滤过和重吸收
吞饮
组织液
生成动力
有效滤过压EFP=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影响因素
毛细血管血压上升:HF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病、营养不良
淋巴回流受阻:丝虫病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加:烧伤、变态反应
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生成
组织液进入淋巴管 动力--组织液与毛细淋巴管内淋巴液之间的压力差
回流
淋巴液最终汇入右淋巴管和胸导管分别经两侧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淋巴回流的生理功能
调节组织液平衡
回收蛋白质和清除组织中大分子
防御功能
吸收脂肪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自身调节
异长自身调节
维持每搏输出量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动态平衡
肌源性自身调节
血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时,使某些器官的血流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代谢性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
心脏的神经支配
交感
兴奋
释放NE结合β受体 主要支配窦房结、心房肌、心室肌、房室交界、 房室束及其分支
作用
心缩力加强(正性变力作用)
房室交界处传导加快(正性变传导作用)
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
特点
右侧主要支配窦房结,以加快心率为主; 左侧分布心房肌和心室肌,主要增强心肌收缩力 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普萘洛尔)
迷走
抑制
释放ACh,结合M受体 主要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少量支配心室肌
作用
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
房室交界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作用)
心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
特点
右侧主要影响窦房结的活动;左侧主要影响房室传导的功能 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阻断
肽能N
血管的神经支配
交感缩血管神经
特点
体内几乎所有血管均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支配,但分布不均一 密度:①皮肤、肾脏血管多②动脉>静脉③小动脉、微动脉上分布的最多
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缩血管纤维单一支配
交感缩血管紧张—安静时持续发放冲动(
舒血管神经
交感舒血管神经
激动、恐惧和防御时参与调节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主要)
参与局部血流的调节
心血管中枢
延髓—基本中枢
延髓缩血管区
延髓舒血管区
延髓传入N接替站
延髓的心抑制区
安静状态下以心迷走紧张占优势
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减压/稳压反射
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牵张感受器)
动脉血压升高→管壁被动扩张→神经末梢感受牵张刺激→HR、外周阻力、BP↓
反射过程
负反馈调节
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最重要的反射
生理意义
在心输出量、血量等突然变化情况下,减压反射快速调节动脉血压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反射中枢
延髓呼吸中枢和心血管中枢效应:主要加强呼吸,间接引起心血管活动增强
反射过程
移缓济急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
正常情况下不参与调节;只在动脉血压低至40~80mmHg或酸中毒等紧急情况,才发挥明显作用,保证脑、心供血;化学感受器首先引起呼吸反射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适宜刺激
血量增多,牵张刺激;化学刺激:前列腺素、腺苷、缓激肽等
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E
β1受体(主)
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强心作用)
肾上腺素使一部分血管收缩,另一部分血管舒张,血流重新分配;对外周阻力影响不大临床常用作强心剂
NE
α受体
全身血管收缩,外周阻力↑、BP↑
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效应被间接作用掩盖;表现为心率减慢NE的作用是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临床上常用作升压药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具有长期调节动脉血压的功能
肾素
可将肝脏或组织中合成和释放的血管紧张素水解生成一个十肽,为血管紧张素Ⅰ
可被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作用
缩血管作用:可直接使全身微动脉收缩,血压升高
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使中枢对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降低,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增加,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增强
促进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
血管紧张素1-9:降压;血管紧张素1-7:降压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较强烈的输血管物质
血管升压素(VP)/ADH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垂体后叶释放入血
作用
抗利尿
缩血管,升血压(大剂量)
心房钠尿肽(ANP)
作用
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下降
心输出量下降
肾排水排钠增强
意义:调节水盐平衡
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PGI2、NO、内皮舒张因子
组胺:舒血管
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
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心肌毛细血管丰富,心肌纤维:毛细血管为1:1
末梢分支吻合虽多但较细(有效功能吻合支少)
途径短,冠脉主干行走于心脏表面、分支垂直插行于 心肌,到达心内膜
冠脉血流的特点
流速快,流量大
血压高
心舒期供血为主
动、静脉血的氧差大
冠脉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心肌代谢水平
心肌代谢加快时局部代谢产物增多,H+、CO2、乳酸、腺苷等,最重要的代谢产物是腺苷
腺苷具有强烈的舒张小动脉作用
神经调节
刺激交感神经
冠脉先收缩(NE)后舒张(腺苷)
刺激迷走神经
冠脉舒张
体液调节
肺循环
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