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豆瓣2023年度书单
豆瓣2023年度读书榜单前十名 1.《我在北京送快递》|作者:胡安焉 2.《明亮的夜晚》|作者:[韩]崔恩荣 3.《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作者:杨苡/口述 余斌/撰写 4.《同意》|作者:[法]瓦内莎·斯普林格拉 5.《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作者:[日]坂本龙一 6.《为了活下去的思想》|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7.《凯列班与女巫》|作者:[意]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8.《赶时间的人》|作者:王计兵 9.《多谈谈问题》|作者:吴琦 编 10.《疼痛部》|作者:[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编辑于2024-03-06 16:13:54豆瓣2023年度书单
《我在北京送快递》|作者:胡安焉
”早上我们把到货卸下来后,原本就逼仄的站点就像只盛满水的盒子,快件几乎漫到我的腰部,并且向门外淌出。我早上六点半吃了早餐开始干活儿,到晚上九点多才吃第二顿,但并没有感觉到饿。“
文章内容
进入社会工作至今的十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等各种工作。他将工作的点滴和生活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记录了一个平凡人在工作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在物流公司夜间拣货的一年令他印象深刻。这些在事后追忆中写成的工作经历,渗透着他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与反思。
推荐理由
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明亮的夜晚》|作者:[韩]崔恩荣
”我既是现在的自己,也是三岁时的自己,同时还是十七岁时的自己。我轻易便抛弃了自己,但被我抛弃的自己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留在我的心里。她在等着我,希望得到我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关心;期望得到我的而不是别人的安慰。我常常闭上眼睛,寻找年幼的姐姐和自己。“
文章内容
和丈夫离婚后,“我”我独自来到海边小城熙岭,却在那里邂逅多年未见的祖母。曾祖母、祖母、母亲、“我”以及藏在相片和书信中的诸多女性面孔一一浮现,共同书写了“她”视角下的历史往事。那些不曾被注意的她们的故事,那些难以言说的隐秘感情,大家就在一次次分别、一次次相聚中,走过了那么多岁月。
推荐理由
一部女性版的《活着》,描写四代女性的友谊、泪水与欢笑。女人们努力维系着尊严和爱,把肩膀借给彼此,一起熬过黑夜,期盼自己的女儿们去往更好的明天。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作者:杨苡/口述 余斌/撰写
”所谓“见证历史”,如果“历史”不是抽象的,当真有温度,那么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它就应该是无数的个体的“命运”的汇集与交响。可不可以说,见证个体的命运,也就是在“见证历史”?“
文章内容
这是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口述自传。杨苡是五四运动同龄人,也是西南联大的进步学子。从1919年走到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沧桑巨变的百年。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用细节,将杨苡的家族旧事、求学之路、山河故人这一个世纪的人与事在叙述中缓缓展开。这是一部个人史,也是时代变迁史、社会发展史,温情又厚重。
推荐理由
一个世纪的漫长人生,足以经历几番浮沉,几番起落,几番坎坷,足以看到多少人事变化,多少时代升腾,多少世殊时异。
《同意》|作者:[法]瓦内莎·斯普林格拉
”如果说成年人和不满十五岁的未成年发生性关系是不合法的,那为什么当它发生在精英阶层的某个代表——摄影师、作家、导演、画家——身上时却可以被宽容呢?“
文章内容
2020年,47岁的法国出版人瓦内莎·斯普林格拉出版了一部回忆录《同意》。在这本书里,斯普林格拉讲述了一桩长达多年的性侵害经历。14岁那年,她在母亲参与的一次文学圈聚会中认识了49岁的法国作家加布里埃尔·马茨涅夫。马茨涅夫是圈内有名的“恋童癖”作家,不仅毫不避忌地将这些经历写进小说,更是早在1977年就在《世界报》上匿名发表了恋童非罪化的公开信,还获得了包括吉尔·德勒兹、罗兰·巴特等知名知识分子在内的联名支持。在那场聚会之后,马茨涅夫诱骗这位未成年女性进入了一段长达2年的虐待关系中,哪怕在结束之后,仍无所顾忌地以她为蓝本创作小说,名利双收。
推荐理由
阅读这本书,很容易让人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同样是以文学之名,李国华对房思琪的一次次侵犯不再只是身体的、精神的侵犯,更是语言的剥夺。于是,房思琪说“我是从前的我的赝品”,而斯普林格拉“以自身为代价换来一个道理——书籍可以成一个囚禁他声称所爱之人的陷阱”。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作者:[日]坂本龙一
”我想,直到过了60岁,经历了严重的疾病脱离世俗欲望回归质朴状态后,那座我该去攀登的山蜂才显露出身影。也可以说,我兜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了原点。“
文章内容
他的自传《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不仅是一部记录他音乐生涯的作品,更是一部探讨生命、时间与艺术哲学的思考之作。本书以坂本龙一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带领读者走进他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从童年的音乐启蒙,到青春期的摇滚岁月,再到后来的电影配乐大师,他的音乐之路充满了激情与探索。通过这本书,我们得以一窥他音乐创作的背后,那些关于生命、时间、艺术的深刻思考。
推荐理由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这句台词出自电影《遮蔽的天空》。因为不知死何时将至,我们习惯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取之不竭的源泉。然而,一生所遇之事也许就只发生那么几次。目睹满月升起的时刻又还能有多少次呢?或许最多还能有二十次。这便是坂本龙一写下这本书时的心情。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倘若女性主义不过是主张女人像男人一样也成为强者的思想,那我只能说对这样的思想我完全没有兴趣。我所主张的女性主义是,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思想。因此,女性主义不要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文章内容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生活的机会。上野千鹤子通过对国家、暴力、性别等议题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这些看似遥远的概念如何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她从本世纪初的 9·11 事件开始,追溯到上世纪的慰安妇诉讼以及之后爆发的海湾战争,在这些暴力事件中,她思考了性别这一不确定因素在国家和暴力体系的新构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推荐理由
上野千鹤子以其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弱者的力量和价值。她认为,女性主义是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思想,选择成为“弱者”,也意味着主动选择不去滥用权力。
《凯列班与女巫》|作者:[意]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马克思从未承认生育既可以成为剥削的地带,也可以成为抵抗的场所。他从未想象过妇女可以拒绝生育,也从未想象过这种拒绝可以成为阶级斗争的一部分。“
文章内容
本书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如何解释欧洲近代初期数十万“女巫”被处死?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针对妇女的战争同时发生?全书分为五个部分:15世纪前农民和工人的日常斗争;土地私有化和扩张的人口政策带来的影响;机械身体观的兴起;欧洲大陆的大规模猎巫;猎巫策略在美洲的重演与当地妇女的反击。 通过回顾这段300年的历史,费代里奇表明:猎巫运动是资本主义对于社会再生产合理化的过程体现,它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两个核心原则即劳动能力和自我所有权提供了必要支撑。换言之,对女性生育和身体的控制(以攻击女巫为代表)是资本主义实现原始积累的关键步骤。 费代里奇以女性视角对话马克思的原始积累学说和福柯的身体理论,对于传统历史叙事和理论范式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推荐理由
《凯列班与女巫》通过对女巫问题的追溯,补上了长期以来被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理论忽略的向资本主义过渡过程中缺失的女性历史的一环。费代里奇让我们明白,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对女性的压迫,构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基础,揭开这个奥秘,才能真正为女性主义找到一个反抗的裂隙。
《赶时间的人》|作者:王计兵
”我也有自己独立的国度,我沸腾的血,就是我奔流不息的江河,我嶙峋的瘦骨,就是我耸立的山川。这些在赶时间的间隙,写在烟盒上、废报纸上的诗句,是来自劳动现场的民歌,生机勃勃,粗粝尖锐。“
文章内容
本诗集的作者王计兵是一个外卖员,在城市穿梭的日子里,他看到更多跟他一样为生存奔波的人,外卖员、农民工、保洁员、保姆。如同一个来自底层中国的行吟诗人,王计兵记录下自己和他们的狼狈,以及作为劳动者的自尊。
推荐理由
王计兵像是一个来自底层中国的行吟诗人,他记录了我们在人间的疲于奔命。“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当我们奔波在通勤的地铁上的时候,当我们为了生活忍受委屈的时候,当我们跟远在家乡的父母打电话,说一切都挺好的时候,很难不被这句话戳中。希望这本诗集,能够让更多赶时间的人们,多有几个时刻,停下来,去看见艰难生活之外的另一面,抬头看看月亮。
《多谈谈问题》|作者:吴琦 编
”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文明,这一点是我们应该用骄傲的口气来说的,但正因为我们是这样,正因为我们是大家子弟,所以这种文化自我复制的能力特别强,它的惯性特别大。物理学上讲的,体量越大的东西惯性越大,我们十几亿人口摆在这个地方,那么多典籍摆在这个地方,这个体量够大的了。所以这种国家的更新、革新、改革,会是特别艰难的,它不会在一两代人之间就很轻易地完成。“
文章内容
本书由9篇长访谈组成,邀约多位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问。这些问题关于今日我们置身的重重危机,比如互联网上的心理极化、普通人精神的迷茫、历史叙事的滥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也关于个人如何从最小的单位开展重建。
推荐理由
在信息爆炸、喧嚣沸腾的当下,我们更应该读读这样的书,从中汲取智慧和思想,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作一个新民,不迷失方向,保持难得的清醒与定力。多谈谈问题,也是多看看自己
《疼痛部》|作者:[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人们不喜欢不幸,相信我,他们不能对大灾难感同身受。值钱不会长期感同身受哪怕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灾难。所以他们才想出来替罪羊的办法。“
文章内容
《疼痛部》中,主人公从南斯拉夫的废墟逃亡到了荷兰,得到了一份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讲授已不复存在的“南斯拉夫文学”的工作。她将自己的课堂变成了对同胞的集体治疗,他们这群来自于已经不存在的国家的没有身份的人,共同以一门灭绝的语言,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他们的文学。祖国、战争、母语……这些都意味着什么?对于那些流亡者来说,强迫记忆是否等于酷刑?痛苦能否带来和解,让移民能够毫无愧疚地生活在祖国之外?作者希望每个读者在内心寻找答案。
推荐理由
《疼痛部》不仅是一部描绘战争和个人命运的小说,更是一部深刻探讨历史、记忆、语言和身份认同的作品。通过书中的文字和读者的点评,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