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学概论】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彭吉象
这是一篇关于【艺术学概论】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彭吉象的思维导图,介绍详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3-07 17:09:33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一、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1.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柏拉图
哲学观点: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
(2)黑格尔
美学思想的核心:“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
(3)刘勰
《文心雕龙》的首篇就是《原道》,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体大思精,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精深的理论性,同时它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4)朱熹
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
2.主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康德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
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强调创作主体的重要性。
(2)尼采
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
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模仿说或再现说
西方文艺思想史上,“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亚里士多德
他是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同时,他强调,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形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2)车尔尼雪夫斯基
认为“美是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4.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1.艺术生产理论
概念:马克思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意义与作用: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的启示
(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艺术生产理论则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审美主客体的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艺术的价值是主体与客体漫长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艺术的价值又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现象。
(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特征二者密不可分。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一、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这幅长卷以“听乐”“赏舞”“休息”“清吹”“散宴”五个连续的画面描绘了韩熙载家宴的情况。尽管画中夜宴的排场很豪华,气氛很热烈,但仔细观察画面,韩熙载始终处于沉思、压抑的精神状态,流露出忧郁寡欢的表情,反映出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空虚。
《蒙娜·丽莎》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赞叹而又迷惘的作品。画中蒙娜·丽莎含而不露的笑容显得深不可测,被称为“神秘的微笑”。画家为了艺术上的追求,从生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深刻分析了人物的面部结构,研究明暗变化。通过这幅作品,表现文艺复兴时期摆脱了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统治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人生和现实的赞美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巴尔扎克像》罗丹
《巴尔扎克像》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摒弃了一切细枝末节,这位大文豪的手和脚都被掩盖在长袍中,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头部,尤其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该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二、主体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在审美感受上就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打上了欣赏主体的烙印。
三、审美性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审美性与“丑”的关系,
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生活中“丑”的东西,一旦进入了艺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将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在生活中既可以找到美的现象又可以找到丑的现象,在艺术中却一概都以审美性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审美意义
如莎翁著名悲剧《麦克白》中的女主人公麦克白夫人,是一个内心丑恶的女人,她唆使丈夫谋害国王,最后自己也因为罪行重负而发疯。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的审美性,使“丑”的人物形象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清明上河图》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巨型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取材于真实生活,它所描绘的沿街、河旁、桥上各色人物,足有几十种职业,上百种姿态,情绪也各不相同,反映出北宋首都汴京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