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科学——运动系统——骨折概论
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段的移位。骨折的临床表现(包括特有体征)及X线检查。骨折的并发症。骨折的急救及治疗原则。开放性骨折与关节创伤处理原则。骨折的愈合过程;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骨折的AO/ASIF分类。
编辑于2024-03-09 16:30:22骨折概论
【掌握】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段的移位。骨折的临床表现(包括特有体征)及X线检查。骨折的并发症。骨折的急救及治疗原则。开放性骨折与关节创伤处理原则。【熟悉】骨折的愈合过程;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骨折的AO/ASIF分类。
1 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段的移位
定义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时称骨折 创伤骨折与病理骨折
成因 :1 直接暴力 2 间接暴力(肌拉力) 3 积累性劳损 4 骨骼疾病(病理性骨折)
分类
一 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
1 闭合性骨折
2 开放性骨折
二 根据骨折的程度及形态
1 不完全骨折
1 裂缝骨折(颅骨骨折、肩胛骨骨折) 2 青枝骨折(儿童四肢骨折)
2 完全骨折
1 横骨折 2 斜骨折 3 螺旋骨折 4 粉碎性骨折(骨折碎裂三块以上) 5 嵌插骨折(干骺端) 6 压缩骨折(松质骨椎体及跟骨) 7 骨骺损伤(分离 ) (儿童)
稳定程度
稳定骨折(裂缝、青枝、压缩、嵌插、横行)
不稳定骨折(斜形、螺旋、粉碎)
骨折段的移位
1 成角移位
2 侧方移位
3 短缩移位(重叠或嵌插)
4 分离移位
5 旋转移位
移位影响因素:外界暴力、肌肉的牵拉、骨折远端肢体重量、不恰当的搬运和治疗
2 骨折的临床表现(包括特有体征)及X线检查
一 全身表现 1 休克 2 发热
二 局部表现 1 骨折的专有体征 畸形 反常活动 骨擦音及骨擦感 2 骨折的其他表现 疼痛与压痛 局部肿胀与淤斑 功能障碍
三 骨折的X线检查 X线检查:正位、侧位、轴位、斜位、切线位、CT(三维成像)、MRI(关节韧带、半月板、脊髓损伤)
骨折的特殊临床表现有:
(1)畸形:骨折段移位后,受伤部位的形态改变;
(2)反常活动:在肢体没有关节的部位,骨折后可有 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互相摩擦时,可听到骨 擦音或感到骨擦感。 以上3种表现发现其中之一即可确诊,没有发现上述 特殊临床表现,不能除外骨折。
3 骨折的并发症
常见的合并症
早期并发症: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内脏损伤(肝脾肺肾直肠尿道膀胱)、重要动脉损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感觉异常、被动牵拉主动屈曲痛及压痛)(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肌挛缩-坏疽)。早期输血、输液,及时行清创术,妥善 的现场急救可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后期并发症: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急性骨萎缩(关节附近痛性骨质疏松、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缺血性骨坏死、缺血性肌挛缩等
4 骨折的愈合过程
1 血肿炎症机化期 纤维连接、两周完成
2 原始骨痂形成期(12-24周) 膜内成骨与软骨内成骨
3 骨痂改造塑型期 1-2年 一期愈合(直接愈合)二期愈合(间接愈合)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反常活动;
(3)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外固定解除后伤肢满足以下要求: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量达1分种,下肢不扶拐在平地能连续步行3分钟,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
5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主要因素有:
全身因素(1)病人的年龄:儿童愈合较成人快; (2) 健康情况影响骨折愈合;
局部因素 (1)骨折部的血液供应:血供良好者愈合快; (2)骨折的类型及数量;(3)感染影响骨折愈合;(4)软组织损伤的程度:损伤重者愈合慢;(5)软组织嵌入将使骨折不愈合;
治疗方法影响骨折愈合。反复的手法复位、切开复位、开放性骨折清创清除骨块多、牵引分离。 固定不牢固、不恰当的锻炼、其余因素有药物的作用,脉冲电流的影响等。
6 骨折的急救
急救的目的在于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挽救生命,保护患肢,使之能安全而迅速地运送至附近医院,以便获得妥善的治疗。
(1)抢救休克:首先抢救生命,抗休克,输血、输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2)创口包扎:用绷带压迫包扎,大血管出血时可用止血带,骨折端如戳出创口并已感染,不应立即复位。
(3)妥善固定(二次损伤、疼痛、运送)先矫正畸形,后固定,特制夹板或树枝、木棍等固定。
(4)迅速运输。
7 骨折治疗原则
(1)复位:即恢复骨折段至正常解剖关系(解剖复位),或至功能满意的解剖关系(功能复位)。
复位标准
解剖复位与功能复位(旋转、分离移位需矫正、缩短移位下肢成人不超过1cm儿童不超过2cm、成角移位侧方成角需矫正、关节内骨折需解剖复位、长骨干对位达1/3干骺端达3/4)
复位方法
手法复位、切开复位(指征:软组织嵌入、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不佳、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多处骨折、不稳定骨折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老年四肢骨折尽早下床活动)
切开复位优缺点
优点:解剖复位、固定可靠、提前下床、减少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 缺点:分离骨膜及软组织影响血供,增加软组织损伤-感染-骨髓炎。
(2) 固定:即维持复位后位置,待其坚固愈合。
外固定:小夹板、石膏绷带、头颈及外展架、持续牵引、外固定器。
内固定:克氏针、接骨板、螺钉、钢板、髓内针、带锁髓内钉(普通型、重建钉、PFN、PFNA)
小夹板固定 优点:不固定上下关节,及早锻炼,并发症少。 缺点:骨折易再移位,皮肤压疮,缺血性挛缩
石膏固定指征 1、开放骨折清创术后,创口愈合前。 2、某些部位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术后辅助性固定。 3、畸形矫形位置维持及骨关节术后的固定。 4、化脓性关节炎及骨髓炎患肢的固定。
石膏固定术后注意事项 1、抬高患肢,利于消肿 固定过程中避免形成局部压迫 2、石膏未凝固前避免改变体位 3、石膏上注明骨折情况及日期 4、 观察窗窗观察远端血运 5、肢体消肿后更换合体石膏 6、固定过程肌肉舒缩锻炼,未固定关节及时活动 7、石膏固定过程中应作主动肌肉收缩锻炼未固定的关节尽早活动。
(3) 功能锻炼及康复:即在复位和固定的基础上,锻炼伤肢和全身,以达到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与全身健康的目的 。
早期锻炼(1-2周)、中期锻炼(两周-临床愈合),晚期锻炼(临床愈合后)
(4) 内外用药及其它治疗。
8 开放性骨折与关节创伤处理原则
开放性骨折按软组织损伤的轻重,可分为三度。 第一度:皮肤被自内向外的骨折端刺破,肌肉、皮下组织及皮肤的损伤均较轻微。第二度:皮肤被自外向内割裂或挤压破碎,皮下组织与肌肉有中等度损伤。 第三度: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严重挫灭伤,常合并血管,神经的损伤。 开放性骨折因创口有发生感染的危险,必须及时正确地处理创口,防止感染,力争创口迅速愈合,从而将开放性骨折转化为闭合性骨折。
术前检查与准备:病史、查体、神经血管肌腱损伤、观察伤口污染程度、拍片及CT 清创的时间:6-8小时 清创的要点:清创(清洗、切除皮缘、切除挫伤的韧带关节囊、骨外膜的处理、骨折端的处理1-2mm、再次清洗盐水-碘伏-双氧水)。组织修复(骨折固定、软组织修复、创口引流)闭合创口(缝合、减张缝合植皮、延迟缝合、皮瓣移植)
9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原则
延迟愈合(4-8个月) 骨折不愈合(9-12月)肥大性、萎缩性 骨折畸形愈合:愈合位置未达到功能复位,有成角、旋转、重叠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