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
检讨中国文化,必先检讨中国政治。本书对中国五大王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得失分析,此为序言及汉代部分。
这是一篇关于治史三书(二)的思维导图,《治史三书》实际上是由三本书合为一册,包括《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严耕望先生对于历史研究方面的指导,《治史三书》是严耕望先生治学经验的结晶,对于历史学人及爱好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仅提供了治史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还传递了治学的严谨态度和使命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四)对于明代政治的概述全面而深入,既揭示了明代政治制度的独特之处,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
序言
写政治史的原因
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
中国文化重在人文界,重修齐治平
辛亥后,对传统政治忽视加深对传统文化误解
检讨中国文化,自该检讨传统政治
政治制度必须得自根自生
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中国传统制度也是与人事相配合,不可一言以蔽之
注意事项
讲一代制度必先精熟一代人事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
制度虽像勒定为成文,但还是跟人事随时有变动
制度创立,有其外在需要及内在用意
放入特定历史背景去评价制度
应注意制度的时代性及地域性
了解政治,必须深入了解文化
制度范围
政府组织
考试和科举
政府财政制度
国防与兵役制度
汉代
皇室与政府
我们要看政府的组织,最重要的是看政府的职权分配
政府职权分配(皇权和相权)是中国史上的大题目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中央政府的组织—三公九卿
丞:副 宰:天子、诸侯、贵族管家(最重要事为祭祀,祭祀最重要在宰杀牛羊) 丞相(负责皇室及政府):皇帝管家,后化国为家,转为政府首长
三公
丞相:行政,文官首长
太尉:军事,武官首长
御史大夫: 监察,副丞相;丞相为其上级,辖御史中丞(皇室事务)
九卿
太常:祭祀—-教育
光禄勋:门房——侍卫
卫尉:卫兵司令
太仆:车夫——武装
廷尉:司法
大鸿胪:外交礼宾
宗正: 皇室贵族
大司农: 政府经济
少府: 皇室经济
地方政府—郡县制
地方政府:郡、县
郡长官为太守,两千石,与九卿平等; 太守调中央可为九卿,九卿外放可做太守
汉代官级分的少,升转极灵活,这又是汉制和后来极大地不同
郡县制与后代层层设级相比的优点
中央与地方之关系
监察 上计:地方上报行政成绩
中央派刺史调查地方;地方将地方行政成绩统计上报中央
刺史:六百石,属御史丞
御史大夫
刺史
负责地方监察
侍御史
负责皇室,劾奏中央、皇室
选举制度
武帝后趋于定型
太学
汉武帝前:二千石官子侄后辈
汉武帝后:毕业考试
甲等—郎
乙等—吏(回乡)
选举
逐渐演变为“士人政府”; 策问:政府咨询贤良(地方推举) 对策:贤良答复政府
无定期的
帝死/灾年
特殊选举
专业技能(外语/治水等)
定期选举
一套以教育为基础,以实习和选举考试为依据的选拔制度。汉代选举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种
举孝廉
太学毕业的吏 教育(太学)—行政实习(吏,属地方)—选举(进入郎署)—考试(中央)
经济制度
赋税制度
主张轻徭赋
公私分税
农田租—大司农—政府
山海池泽税—少府—皇室
后期超过田租
非耕地税难收
盐铁政策,收归官卖
兵役制度
全民皆兵,二十三岁开始服役
国民兵役
卫—中央
极其优待。来往路费中央供给;平日吃穿也不用自己钱
南军:皇宫卫队
北军:首都卫戍部队
戍—边郡
自担费用,沿袭旧制。 封建时国家小,此制尚可;统一后,疆域扩大,距离边郡太远
役—原地方
力役:轮流义务做工
更戍
人口税
由此,废奴政策难以实行
人人必交,但奴隶由其主交
此时的奴隶,只是出卖其对国家法规上的职责
民间义勇队:较富有家庭参加
如李广
汉制得失检讨
经济方面: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兼并,使减轻租税政策失效
军队制度
军队操练时间不够
军队数量多,训练简略,调动不便,使全民皆兵有名无实
皇权和相权在法律上规定的界限并不明显
皇宫和朝廷易发生冲突
举孝廉:最后演变为孝廉不分,仅成为资格而已,后因徇私舞弊,在举孝廉后加了个考试
察举制缺点:书本不易得,易被士族门第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