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山香课程与超格课程的结合,全面思维导图,教育学,考编,考教资,干货满满,有需要的朋友赶紧收藏吧!
编辑于2024-03-13 10:19:12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概念
广义:家校社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和期望
狭义: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 和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构成
个体方面: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
社会价值:教育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
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
特征
强制性(国家决定),宏观性(总要求),历史性(时代特征),理想性(预期要求)
直观理想
教育方针
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成
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和性质
教育目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方针和目的都有
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方针有,目的无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区别
联系:都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区别
教育方针还包含实现途径,教育目的却没有
教育方针是现实的,工作术语,政治性概念 教育目的是理想的,理论术语,学术性概念
教育方针更具有强制性,发展方向,影响力大
分类
从存在方式上看
实然的教育目的——现实中,大众化,可操作,具体化
应然的教育目的——理想中,权威化,理论化,统一性
从要求特点上看
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未达成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过程中
从作用特点
价值性教育目的 功能性教育目的
从重视程度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从体现的范围
内在教育目的 外在教育目的
意义
工作核心/主导地位/出发点和归宿/主题和灵魂/最高理想/活动依据/评价标准
作用
导向,激励,调控,(评价,选择)
导向=定向 激励=推动
层次结构
最高的:国家的教育方针
第一层——国家的教育目的
最高理想
第二层——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目的 和 学校培养目标 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第三层——学科的课程目标
针对某一学科的具体目标
第四层——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目标 与 国家培养目的学校培养目标 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可测量
确定依据
社会+人+自身
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历史发展进程 + 受教育者身心规律 + 制定者哲学观念价值取向等
理论
个人本位论
梦露陪福马,喝奶,吃披萨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马斯洛,赫钦斯,奈勒,萨特
罗杰斯,艾伦凯
社会本位论
巴巴托孔德寻图,凯旋,干杯
赫尔巴特,巴格莱,那托尔普,孔德,荀子,柏拉图,凯兴斯泰纳,涂尔干
宗教本位,神学本位
重视灵魂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夸美纽斯(今生是为了永生准备)
教育准备生活说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答:科学知识
教育是为了未来生活做准备
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承认内在反对外在
教育是为了适应现在生活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6教科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知识存活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什么
人的全面发展是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各要素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为什么
旧式分工造成片面发展(体脑分离),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与可能
怎么做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政治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统一
德育和智育
坚持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体力两方面和谐发展
脑力体力
培养学生独立个性,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个性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根本途径
提高全民族素质
根本宗旨
四有 五育 全民族 创新个性 要劳动
构成
德育
灵魂,统帅,方向,动力
科学的三观,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
智育
前提,支持,这是基础和智力支持
双基加能力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
体育
物质基础,现实途径,物质前提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体育课是基本组织形式
美育
美育的基本形态(表现形式)
艺术美+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
美育的类型(美育传授时的教育方式)
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
学校美育的内容
形式美育教育,理想美育教育,艺术美育教育
美育原则
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美育的功能
直接功能——育美,只与美相关
间接功能——育德,促智,健体,等附带潜在的功能
超美育功能——美育的超越性功能eg: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主要任务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起点),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
发展 体现美和创造美(最高层次)的能力
培养心灵美和行为美(内在美和外在美)
劳动技术教育
五育关系
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不平衡性(不是平均发展)
五育各有相对独立性
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相互渗透
素质教育
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定为长远方针,共同理想
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
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学,主要阵地是课堂
素质教育基本任务
人的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基本任务 就培养这三方面
特点
全体性——最本质的,最根本的要求——广义面向全体人民,狭义是指对 全体适龄儿童接受正规基础教育
全面性——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体最优发展
基础性——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性——潜力后劲
合作性——家校社共同
未来性——丽珠未来社会发展,不局限于升学就业
主机发两全味 主动,基础,发展,全体,全面,未来
内涵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时代特征,根本追求,核心,重点,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
一个两全其美的新教育 个性发展,全面,全体,创新实践
误区
☆帮助者和作者服务者(✗)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特点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力造两观两机制
①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③改变教育观念④转变学生观 ⑤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⑥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学校
学校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专门从事教育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
国家机器的产生——为统治阶级而服务
另一版本 ①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产生——历史基础 ②专门从事教育的知识分子——客观条件 ③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重要标志
学校组织的管理
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最早的学校
夏(有文字无实物)一般认为
商(有文字有实物)
世界最早的学校:古埃及宫廷学校
学校文化
概念提出者:美国 华勒
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的,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思想观念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构成
观念文化/精神文化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价值成分
理想成分
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物质文化
环境文化
设施文化
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是教育教学的物质基础
规范文化/制度文化
组织形态——传统仪式,节日活动
规章制度
角色规范——礼仪
分类
校园显性文化——校园物质环境(校舍建筑,场地布置,活动仪式,规范制度)
校园隐性文化——班风,校风,人际关系
功能
狙击捣蛋鬼
凝聚,激励,导向,规范
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介于儿童到成人之间
非正式性——非正式群体
多样性——不同的人或群体干多种事
互补性——是集体文化的补充
教育制度
内涵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要求小、修业年限及相互关系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主体实质——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班级授课制
教育体制: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质而确定下来的学校运行模式和规定
教育体制是教育制度的具体化,教育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建立学制的依据影响因素
社会 + 人 + 自身
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人口发展状况,文化传统 +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 中外历史学制发展
现代学制类型
双轨制
最早学制,出现在西欧英法德
一轨学术教育,自下而上精英教育;一轨职业教育,自上而下大众教育
两轨互不相通,互不衔接,不利于教育普及,危害教育机会均等
单轨制
美国,系列单轨制由夸美纽斯提出
一个系列多个分段
有利于教育普及,但教育质量层次不齐发展失衡
分支型学制/中间型/Y型学制
苏联,中国
上下通达,左右畅通,初等共同基础性教育,中等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兼顾公平和效益,有利于教育普及,但教育大纲必须统一,地域性课程无法发展
现代学制的发展
发展过程
前制度化
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实体化教育)标志:学校
从有学校开始到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制度化
标志: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双轨学制的出现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最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变化
库姆斯“非正式教育概念”,伊里奇“非学校化”“贬抑学校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终身化学习”
趋势
按顺序上学,拿国际社会学历
加强学前教育,重视幼小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中等教育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综合高中
高等教育大众化——精英教育<15%;15%~50%大众化阶段;50%以上普及化阶段(我国处于)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成
教育国际交流加强
教育社会化和社会化教育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
我国的教育制度
历史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我国古代学制:萌芽于西周,形成在两汉
演变
壬寅学制——1902年
清政府颁布,张百熙起草
以日本为蓝本,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最早颁布但未实行
癸卯学制——1903年
清政府颁布,张之洞、荣庆、张百熙起草
以日本为蓝本,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内容
①明文规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我国最早的教育宗旨
②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③将幼儿教育纳入学制系统,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设立实业学堂确立职业教育体系,最早开设体育课
④修业年限最长,小学到大学21年,小学到通儒院26年
⑤确立“德智体”三方面协调发展“三育模式”
⑥确立班级授课制在我国的地位
⑦男女不可同校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蔡元培主持
1912年9月《学校系统令》
以日本为蓝本,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内容
明令废除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法律上体现教育机会均等
第一次规定初等教育小学男女同校
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
将学堂改为学校,增设了补习学校
大学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美育加入教育目的
壬戌学制——1922年
北洋政府颁布
六三三学制,新学制
以美国为蓝本,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内容
首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来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
在高中增加了职业科,兼顾就业和升学,大中学校课程采用学分制,选科制
中学教育阶段是改革的核心,延长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1951年——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93纲要
基本普九,基本扫盲,全党提质重双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
99决定
99终身有素质(终身教育,素质教育)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结构
从层次结构上看(纵向)
学前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小学),中等教育(初中高中),高等教育(大学及以上)
从类别结构上看(横向)
基础教育(幼小初高),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高人特机智
两个薄弱环节: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
义务教育制度
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家校社必须保障的国民教育
最早起源于德国
制度特点:强制性(最大特点)、免费性(学费杂费)、普及性
法律规定: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
六三制五四制,九年一贯制是基本但不唯一,多种形式并存
天干地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甲乙丙丁五集更新人鬼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