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驱动
一篇关于认知驱动思维导图,理清原文,找出重点,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改变认知来驱动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编辑于2024-03-14 14:54:09认知驱动
第一章 价值——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第一节 复制:不要浪费生命给你的无限可能
看到不同的世界
人生的差异往往源于人们看待生活的不同视角。“复制”和“转换”会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
制造可以复制的东西,如书 转换是把体力和时间转换为生活资料,例打工
“复制”可以带来无限可能
“转换”和“复制”的最大区别在于边际成本不同——“转换”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复制”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
学会创造复制技能
获得无限可能的关键在于价值
要想获得无限可能,“复制”和“价值”缺一不可,且价值越高,可能性越大
第二节 价值:用价值规律看问题,你的人生会发生巨变
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因为只有当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才能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并得到对方对等的回馈
一旦我们把视角从“我想要”转到“我能给”的时候,很多浮躁、妄念就会马上消失;当我们开始思考做什么事能够给别人带去长久价值的时候
成长就是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成功就是我们能为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
用知识为价值加码
这也是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的原因,因为“新知”永远是增加价值的有效砝码
愿意并舍得在学习新知上投入大量资源。
永远走价值积累之路
第三节 利他:毋庸置疑,利他是最好的人生
利他的本质是爱
幸福即贡献感
利他的结果是利己
利他的途径是创造价值
人们不愿意践行利他观念的另一个原因是误把牺牲和讨好当成利他
利他的正确姿势不是无端付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或价值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而不是试图用某种条件去取悦或控制他人。
第四节 镜子: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镜子
更好的建议不是劝说,而是影响
更好的关系不是付出,而是吸引
他们以为付出自己的所有就能感动对方,让对方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当你手里只有“付出”这一张感情牌时,就只能单方面地透支自己了,而透支自己的后果便是令自己失去吸引力
更好的对待不是要求,而是成为
因为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镜子,外界如何给你反馈,根源在于自身长期的综合表现
在和别人结婚之前,不妨先和自己“结一次婚”。
你喜欢自己的外在表现吗?喜欢自己的言行举止吗?喜欢自己的能力和上进心吗?喜欢自己对未来的追求吗?如果你对自己尚不满意,就不要指望别人会尊敬和喜欢你了。
想要更好,请停止追逐
在该付出的时候尽情付出,在该要求的时候勇敢要求,同时不要忘记立足长远,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可影响、能吸引”的人。
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第五节 内向:被动社交,内向成长者的制胜之道
用作品说话
第二章 身份——一切从信念开始
第一节 层次:你在这个世界的哪一层
NLP逻辑层次模型
第一层:环境。
处在这一层的是最低层的成长者,他们遇到问题后的第一反应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原因归咎到外部环境中,比如感叹自己运气不好
第二层:行为
处于这一层的人能将目光投向内部,从自身寻找问题。他们不会太多抱怨环境,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行为上,比如个人努力程度
只是当努力成为唯一标准后,人们就很容易忽略其他因素,只用努力的形式来欺骗自己。比如每天都加班
第三层:能力
人开始动脑琢磨自身的能力了。他们能主动跳出努力这个舒适区,积极寻找方法,因为有了科学正确的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这一步也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因为在知道方法的那一瞬间,一些人会产生“一切事情都可以搞定”的感觉,于是便不再愿意花更多力气去踏实努力,他们沉迷方法论、收集方法论,对各种方法论如数家珍,而且始终坚信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在前面等着自己,所以他们永远走在寻找最佳方法的路上,最终成了“道理都懂,就是不做”的那伙人
第四层:信念和价值观
终有一天他们会明白,再好的方法也代替不了努力;也一定有人会明白,比方法更重要的其实是选择。因为一件事情要是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和方法也没用
所以一定要先搞清楚“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而这些问题的源头就是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这类人一定愿意花更多时间去主动思考如何优化自己的选择,毕竟选择了错误的人和事,无异于浪费生命。
第五层: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从自己的身份定位开始思考问题,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
在这个视角之下,所有的选择、方法、努力都会主动围绕自我身份的建设而自动转换为合适的状态。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真正的觉醒者了。
第六层:使命
如果一个人开始考虑自己的使命,那他必然会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为众人服务的层面上
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最高意义就是创造、利他、积极地影响他人。
知识,让我们更好地感知世界
一旦我们清楚了全局框架,就可以成为“自由人”。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就能主动放弃情绪化的抱怨,勤努力、找方法、做选择、建身份、明意义。
所以对个体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找到人生目标和意义,想清楚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二节 身份:改变自己的终极力量
身份—过程—结果
每天阅读半小时或每周读一本书。他们以为只要自己做到这些就可以养成阅读习惯,实际上这只是盯着最浅层的“结果”去行动,结局往往是为做而做,不了了之
所以他们会花时间写下阅读的意义,让自己看到阅读的各种好处;他们会以改变为目的去阅读,让自己输出、实践,使阅读效果最大化
只有极少数人能看到“身份”这个层次,并主动从心理建设开始行动。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通过阅读,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此,那些能明确自己身份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他们肯花时间进行心理建设,能从上而下或从里到外地改变自己
当然,那些从“结果”层开始行动的人最终也可能做成那件事,但他们依然会在“身份”上不知不觉地进行重塑
我们一开始就应该正视自己的心理建设,正视自己的身份建设,把潜意识的心理改造放到桌面上。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就算你不告诉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内心也有一个默认的身份存在
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
心理建设”与“态度选择”从本质上说都是帮助我们挣脱环境束缚的元认知能力
所以,坚定信念和降低期待并不矛盾,因为坚定信念就是做最好的准备,而降低期待就是做最坏的打算。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促使自己更好地行动,并最终产生好的结果
不过千万不要忘了潜意识的学习方式是不断重复
第三节 语言:美好人生从好好说话开始
语言和思维之间其实是双向车道,而非单向车道。如果你知道自己还可以在思维和语言之间“逆向行驶”,你的生活就会多出很多主动的选择。
遇到困难时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说“我做不到”,这种绝对化的语言会无意间关闭我们大脑的能动性,让自己不再思考如何克服困难。 而如果我们将这句话换成“我暂时还做不到”这样的开放性语言,就会暗示一种未来的可能性,让自己暗暗树立实现目标的信心。 “态度—行为—结果”这个链条可以演变为“语言—态度—行为—结果”。
外部表现会影响内部状态
影响我们思维和态度的不仅仅是语言,其他的外部表现也会对内部状态产生影响
我们的行为(包括动作、表情、姿态、语言等)与思维会相互影响
请时刻觉知并审视自己的语言: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说积极的话,不说消极的话; ·无论遇到什么人物,说和善的话,不说刻薄的话;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说开放的话,不说绝对的话
第四节 理性:成功,最怕一开始就对自己说不可能
在某些情况下,理性思维不仅不会成为达成目标的利器,反而还会成为阻碍。
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
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理性思维的局限正在于此——它只相信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切事情,对于已知之外的未知,它会主动怀疑并排斥
以我们要想成事,最好不要在理性思维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而应遵循“先感性,后理性,再感性”的模式
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
理性思维是把双刃剑
是因为人们只看到它解决问题时的锋利,但事实上,理性思维是一把双刃剑,它还有偏颇、顾虑、担忧等自我设限的另一面。
元认知能控制它
比如在事情计划的阶段,他又会反复周密地推敲实现愿望的具体方法,将实现愿望的过程在头脑里进行模拟演练,直到像“看见了”它的结果一样才肯罢休。
把设限的一面替换成了开放的一面,让乐观开放、专注当下、享受过程成了另一种锋利,于是他无论怎么挥舞,都不会伤到自己
第三章 心理——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绪障碍
第一节 负面偏好:为什么你总是不快乐
还有那些过去发生的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坏事”,都会不自觉地让我们产生困扰。因为“负面偏好”会使我们更多地注意负面信息和事件,不自觉地忽略大多数正面、美好的事情。缺乏觉知的人,大多会在这种基因力量的操控下过着“身处美好中,却活在烦恼里”的生活
幸福适应
幸或不幸都会慢慢适应
近大远小
人类的三重大脑都像问题的发现器和情绪的担忧器,而不是亮点的发现器和幸福的感受器。我们是天生的烦恼主义者——这是人类的又一大天性
快乐,就是成为那条能看到水的鱼
然而总有一些人能够有意无意地跳出常态,生活得更快乐,他们采用的方法也并不新鲜,无非就是运用了所有情绪高手都会遵循的共同法则:善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既然基因和本能让我们不自觉地关注坏事,不如多看好事
记录自己每天所有做成功的事情,任何小事都可以,每天至少写5条,并且把这个本子取名为“成功日记
但它是对冲人类“负面偏好”的利器,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主动发现自己和生活中的亮点,弥补我们大脑天生的缺陷。
当自己遇到烦恼时,我们则可以想象远离。根据远小近大的原理,再大的烦恼放到远处似乎也不算什么,而再小的幸福放到眼前也会变成大幸福。
第二节 走出 二元对立
因为在非黑即白的世界里,人们只能容纳自己喜欢的事物,只能接受自己喜欢的秩序
第三节 不要 一劳永逸
压力其实没有好坏之分,但有轻重之分,适度的压力反倒是我们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石。
刻意保持适度的难受
无论自己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还是处于舒适区,他们都会刻意保持“适度的难受”。
减压秘诀就是尽量不要同时设定很多目标,主动降低期待,不急于看到成果。
第四章 策略——方法和路径
第一节 认知驱动:做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看清机制
大多数人无法成功戒烟的主要原因是不清楚烟瘾形成的真正机制,只好依靠意志力戒烟
只有当一个人彻底了解了烟瘾的来龙去脉、看清了吸烟这件事的本质之后,才会从心底里觉得抽烟是一件极不划算的事情,才能不靠意志力轻松把烟戒掉。
因为当我们通过原理机制彻底看清做一件事的好处时,便会觉得不做这件事是一种损失
知晓了原理机制,我们自然也就有了具体的方法论,这会实实在在地增强我们做成这件事的信心,因此,行动、持续行动并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寻找意义
“我们都愿意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感和意义的事情,因为动机是学习活动的终极动力,也是掌握任何一项技能的第一步,而获得独特的价值感和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去描述目标与自己的关联,换句话说就是调整看待事物的角度,看到这件事情的长远意义
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在他的眼界之内,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能走多远,其实在他心里早就标记好了
寻找意义就是在训练我们的潜意识,让它领先于我们的能力,牵引我们前进,而不是躲在舒适区拖后腿
感受好处
没错,在时间的力量下,机制会变得疲软,意义也会变得模糊,日复一日的重复会使我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例行公事”的境地
我们应该学会转换视角,把注意力主动放到收获上:每早起一次,就又可以让自己享受一次宁静的世界 找到做这件事的好处
这些好处不是假想出来的,而是确实存在的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项技能,那感受好处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用这项技能去产出作品、打磨作品,然后换取正反馈。
尽管创造的过程会让你感到有些困难,但最终换来的正反馈会让你在精进的路上乐此不疲。
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
看清机制、寻找意义,就是让自己长期乐观;而短期内,我们需要在舒适区边缘持续拓展,这必然会令人悲观痛苦;但只要学会转换视角、换取反馈,我们就能时刻感受好处,让自己保持当下愉悦——这正是一个长期主义者最好的人生模式。
看清机制,防止盲目努力;寻找意义,注入长久动力;感受好处,体验当下愉悦。
有了这样的指导,我们就会持续学习、持续思考、持续行动、持续感知,同时也必然会把自己的目标导向那些少量的、有真正价值的长远目标
第二节 写下来:我们都低估了“写下来”的力量
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竟然是一样的,而且都很简单,那就是写下来
“写下来”是情绪的调节器
首先申明,这里说的“写下来”是指“把想法写下来”
在自己无法消化情绪的时候,她就用笔一条条写下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下自己到底在难过什么
为什么“写下来”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因为当情绪产生时,理性便会退居第二位。
书写自己当前面临的负面事件,就可以调动更多的理性资源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使处理情绪思维的优先级暂居其后,同时,书写这一行为可以激活大脑皮层的语言区和书写区,使我们对当前遇到的负面事件有一个更为具体和清晰的认识,所以书写可以让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的缓冲,使人慢慢地恢复理智或理性。
“写下来”是专注的聚焦器
写下来。无论在什么场景中,如果你无法静下心来做事,那就坐下来写下你心中的念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连续写上5分钟,你就能集中注意力了
“写下来”是行动的发动机
因为真正的行动力不是意志力,而是清晰力
通过写下具体的日程,把自己约束在特定时间内的特定事件上,我们就不需要在过程中再花脑力做选择了
人一旦许下承诺,潜意识就会倾向于保持前后一致,所以这种写下来的习惯会让行动力大大提升。
“写下来”是目标的出发地
真正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们找到那件茶不思、饭不想都愿意去做的事,我们的生活就会自带平和、专注、高效的属性
找不到目标一定要先假设一个最接近的目标。
目标是否正确并不重要,只要它是目前最接近的,那它就可以帮助我们先行动起来,然后带领我们走向下一个更接近的目标,直至真正的目标出现。
第三节 假设:什么能力可以让自己快速进步
打破困境的能力“敢假设”和“看现实结果”
假设,是一切进步的开始
阻碍的主要原因通常是我们所做之事有很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但困难之时正是进步之机。如果此时有人敢直视模糊、敢于对不确定性做出脑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假设”,那他就能更大概率地突出重围,获取更多人生优势。
读者就自己的问题先提出一个可能的原因或解决方案。
关键不在于对错,而在于你得先有一个“想法”。只要我们能够依据当前所有的知识和可用信息,先做出一个假设,我们就不会卡在原地,就能够继续向前迈进。更多新信息必然会在后续的行动中慢慢浮现,如此,我们就有了快速进步的可能。
即使它不一定正确,即使你不一定要说出来,但你必须有一个。
可见,假设可以消除模糊,让你的思考更深入;假设可以消除阻碍,让你的行动前进一步。经常进行假设练习,可以提升你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你掌控生活,甚至是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
我们所有的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种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我们得有敢于假设的意识,无论对错,先练习起来。即使假设错了也没关系,只要我们多总结、多修正,保持头脑开放,始终用最新、最可靠的理由和依据来支撑自己,就可以不断革新自己的假设,使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越来越接近事实。
一旦我们做出假设,又该如何判断它是否正确呢? 答案很简单:看现实结果
现实结果是最好的评判师
只要书中有一个点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真实的改变,这次阅读就是有效的,这本书就是超值的
现实似乎总在提醒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告诉我们能学的东西其实很少,能做的事情也很少,当现实一次又一次给我们相同的反馈时,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关注这个事实
急于求成的天性在作祟,所以一个清醒的人应该对现实结果保持坦诚,接纳每次进步微小的现实,接纳行动初期笨拙的现实。只有开始接纳现实,真正的进步才会到来。
假设是一切进步的开始,现实结果是最好的评判师。
第四节 降低期待:命运一定钟爱那些愿意慢慢变好的人
小儿学步
原来我们最初就是这样做成一件事的:在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时,我们能毫不着急、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始终欢快地往前走,并且最终成功了
长大以后,我们却总是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进入一个新领域时遭遇焦虑和失败。因为我们总是想要太多、急于求成、害怕被嘲笑,遇到打击就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好,于是没走几步就停下了。
一是只做刚需之事
所以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欲望,愿意持续练习;又因为真正的刚需并不多,所以他们的目标也很聚焦
二是没有期待之心
由于孩子是懵懂的,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与恐惧,所以他们既不在意前进的挫折与失败,也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更不要求自己在短时间内必须掌握。他们只关注自己当下的点滴进步和喜悦,在时间的加持下,最终掌握了诸如走路、说话这样的全新技能。
主动降低期待,是欢快行动的窍门
我们长大后的多数烦恼都来自对自己和他人的过高期待。
就“数量”而言,很多人都是同时想要很多,才导致自己心神不安、无法专注工作或学习。比如很多读者的烦恼都是这样的。
主动削减欲望、降低期待的目的在于让自己丢掉精神包袱、轻装上阵,毕竟焦虑只会让我们停滞不前。
就“难度”而言
很多人无法成事都是因为忍受不了最初阶段的笨拙和失败
只要我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降低期待,允许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允许自己在开始的时候进步缓慢,甚至反复失败
主动降低期待,是长久幸福的秘诀
我也意识到所谓的耐心或好脾气很多时候就是适当降低期待
这种主动把自己的心理预期降到最低的做法其实就是对“心理锚定”的积极运用——幸福取决于你锚定的对象是谁。
第五节 深度练习:跨越从普通到卓越的分水岭
要想获取人生幸福,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练就一项技能,让自己在某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
“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进步!
确定这就是自己没有明显进步的根本原因,于是当即决定建立一个“进步本”,把每一个学习收获都记下来。
他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进步本的完整操作是快速进步的有效方法。如果犯过的错误下次还犯,做过的题目下次还错,那说明这根本不是学习,或者是效率极低的学习。相反,保证出过错的题不再出错,搞明白之后不会忘记,才是学习的底线。
他们都把知识当成技能去练习,只关注自己能真正把握的那些点滴细节
上乘的学习方法就是这样原始、简单。不需贪多求快,只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扎实推进即可
而那些使用了类似“进步本”的学霸,则越学越轻松,因为他们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因而在后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点会越来越少
对于技能上的学习,我们现在至少可以归结出两点: ·学习即练习,有一是一; ·速度,也是一种能力。
第五章 战略——环境与多维
第一节 环境:真相扎心了,“偷懒”比努力更重要
这正是环境赋予一个人的力量,它能让一个人产生变好的念头并愿意去努力,还能让这份努力的效果得到放大
镜像神经元
因为人类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它会让我们无意识地模仿身边的人和事
我们会不自觉地展现和身边人相似的言行,习惯接受高刺激和轻松浮浅的信息,静不下心阅读或思考
因为孩子的镜像神经元只有在家长做出相应行为时才会被激活,所以一万句劝说抵不过自己的一次真实示范
学习兴趣常常并不是被某项技能自动引发的,而是因为见识到真人在实操那项技能,所以才被深度激发,产生兴趣。”
而真人实操则能让人听到、看到、触到,甚至闻到、尝到,从而让人在心里强烈地希望自己也能变成那样,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和潜意识的力量
因为我们很难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表现出高于所处环境的言行或追求,我们只会在当前环境中保持最舒适的状态
大环境借势,顺流而行
孟母三迁的典故早就告诉我们:移动到更好的环境中是借力“偷懒”的上上策。
刻意运用这种意识帮自己做出不同于以往的选择和决策。
小环境借力,主动掌控
越贴近自己的小环境,我们可自主掌控的机会就越大
想在小环境中占据主动权,首先考验的是觉察力
所见所闻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个选择,而下一个选择又会塑造下一个环境。
那些看起来有强大自控能力的人并非真的比常人更自律,而是因为他们会尽量避免置身于充满诱惑的环境中——这才是他们保持自律的真正“秘诀”。
我们当前的想法会创造下一个环境,而下一个环境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想法,环境与想法相互促进,相互塑造
第二节 多维:不读书的人,没什么好焦虑的
读书并不是人生成败的分水岭,那么真正的分水岭在哪儿呢?答案也是两个字:维度。
学习的秘密在于同时调动多维度感官
真正的学习绝不仅仅涉及思维这一个维度,它包含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所有感知维度。
知识和智慧不是一回事,智慧是去实践。
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为学习的秘密之一就在于同时调动多维度感官。
因为纸上的知识是一维的,而躬行出来的认知则是多维的。所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读书,更重要的还是运用实践、经世致用啊!
学会用潜意识来学习
因为在性爱活动中,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所有感官被同时激活,这种综合起来的快感会促使个体主动追求繁衍
第六章 成事——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
第一节 目标觉醒: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所以“目标觉醒”就是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觉醒的最终依据,同时它也是个体成长的高级阶段,因为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
至少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
毕竟我们追求的幸福就在我们个人的正面影响力里,所以“做出点名堂”是你我必然的追求。
目标·做成一件事的起点
培养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用的技能
主动做成一件事的标准。我对它的定义是:在没有外力的要求下,自发地做一件事,并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当然,我们还应该把目标“写下来”——写清楚它是什么,以及它对自己的意义和关联,这点十分重要
人生的两种驱动力
如果你仍然想不清自己该做什么,那就想想自己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或痛点吧,因为需求总是最好的牵引。
我们直接去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就能从中得到最及时的反馈,而这种反馈往往会成为我们发现人生目标的重要线索
在痛苦的逼迫下,我们努力奋斗,改变自己,但最终走得更远的,一定不是那些在痛苦消失之后就止步不前的人,走得远的人必然会主动转换动力源,在内在喜悦的加持下继续前行。
人的驱动力分为两种:逃避痛苦和追逐快乐
真正的人生目标往往不是一开始就能找到的,它通常需要我们经历一个试错的过程。
试错
真正的人生目标往往不是一开始就能找到的,它通常需要我们经历一个试错的过程。
第二节 成事之旅:如何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周期·如何保持耐心、不焦虑
但是自从我把心理标尺拉长到7年之后,所有的焦虑、浮躁一下子都消失了,我突然觉得时间很充裕,一点都不着急了
我开始能静下心阅读每一本书,不再追求数量,也不再追求速度,而是把“改变”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成果的标准,结果反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开始尝试输出,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知识重新关联并解释出来,结果不经意间拥有了写作深度长文的能力
二是它能让人聚焦目标并拥有真正的成果。
三是它能够让人持续学习,终身成长。
所以千万不要在明明还很早的时候就产生战略误判,这真的会让自己错过理想的人生。
方法·确保不会白白付出
策略·确保付出有所收获
无论目标、周期还是方法,最终它们都指向了同一处——产出深度价值,即制定有产出的目标、保持耐心去积累价值、在舒适区边缘打磨价值,如此,我们方有机会参与价值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