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方剂学各论——解表剂
解表剂内容包括组成,功用,主治,病机以及方解,梳理出来方便大家记忆,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3-18 01:46:09方剂各论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组成
①麻黄②桂枝③杏仁④炙甘草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
风寒束表,肺气失宣
方解
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发汗解表之功益彰; 麻杏相使,宣降相宜,利肺平喘之效更著。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实卫阳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仁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组成
①麻黄②桂枝,石膏③杏仁,生姜,大枣④炙甘草
功用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
①外感风寒,内有郁热。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②溢饮 身体疼痛,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脉浮紧
病机
风寒束表、里有郁热(素体阳盛/水饮郁而化热)
方解
桂枝助麻黄解表而和营卫; 麻黄得石膏,辛温发表而无助热之弊; 石膏得麻黄,大寒清热而无凉遏之虞; 麻黄+杏仁,宣降肺气 生姜+大枣,和脾胃、调营卫、助解表、益汗源 石膏+甘草,甘寒生津 甘草:扶正,调和诸药,缓麻桂峻烈之性,防石膏寒凉伤中
桂枝汤 (群方之冠)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组成
①桂枝②芍药(1:1)③生姜,大枣④炙甘草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病机
外感风寒,卫强营弱,肺胃不和
方解
桂+草:辛甘化阳,以实卫阳 芍+草:酸甘化阴,以养营阴 桂+芍:营卫同治,邪正兼顾,相辅相成,发中有补,散中有收 姜+枣:补脾和胃,化气生津,益营助卫,共为佐药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效力彰。
组成
①羌活②防风,苍术③细辛,川芎,香白芷,生地黄,黄芩④炙甘草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病机
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
方解
羌活——太阳经 防风——走十二经 苍术——入太阴经 细辛——少阴经 白芷——阳明经 川芎——少阳经,厥阴经 川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助热伤津
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 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组成
①紫苏叶②香附③陈皮④炙甘草
功用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病机
外感风寒,内兼气滞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组成
①麻黄,桂枝②细辛,干姜③五味子,白芍,半夏④甘草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 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病机
外感风寒(主证),表里同病 水饮内停(兼证),表证为主
方解
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解表力强 姜+辛+味:温散敛,散中有收,使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 敛肺气,止咳喘而不留邪;具有散寒化饮,止咳平喘之功 姜+草:温肺化饮,温补结合 味+芍:敛肺止咳,和营养血,令散中有收,增强止咳平喘之功,防诸辛温燥耗气伤津
止嗽散
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紫菀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组成
①紫菀,百部②白前,桔梗③荆芥,橘红(陈皮去白),生姜④炙甘草
功用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
风邪犯肺之咳嗽证 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病机
风邪犯肺,宣降失司,津聚成痰
方解
紫+百:润肺化痰,下气平喘 白+桔:宣降并施,疏利肺气,化痰止咳 姜+荆:散风寒而祛邪 姜+橘:降逆和中而化痰
辛凉解表
银翘散 (辛凉平剂)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组成
①金银花,连翘②薄荷,牛蒡子,荆芥穗,淡豆豉③桔梗,竹叶,芦根④生甘草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口渴头痛,咽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病机
风热袭表,热毒偏盛
方解
金+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避秽化浊,先安慰受邪之地 薄+蒡:清利头目,解毒利咽 荆+豉:解表散邪 制性存用:荆芥药性虽微温,但在大堆寒凉药中,温性被制,而存其发汗透邪之力 竹+芦: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给热邪以出路 桔+草:"桔梗甘草汤",清利咽喉,化痰止咳
使用注意
不宜久煎
桑菊饮 (辛凉轻剂)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组成
①桑叶,菊花②桔梗,杏仁,薄荷③连翘,芦根④生甘草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风热犯肺之咳嗽轻证)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病机
风热犯肺,肺气失宣(邪轻病浅)
方解
桑+菊:相须为用,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桔+杏: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桔+草:"桔梗甘草汤",清利咽喉,化痰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辛凉重剂)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喘咳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组成
①麻黄,石膏②杏仁③④炙甘草
功用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喘咳逆气急,甚则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病机
表邪入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喘咳
方解
麻+石:以寒制温,清宣肺热,平喘止咳 制性存用 火郁发之 麻+杏:宣降肺气,增强平喘之力 石+草:甘寒生津
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陶氏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组成
①葛根,柴胡②羌活,白芷,黄芩,石膏③桔梗,芍药,大枣,生姜④炙甘草
功用
解肌清热
主治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病机
太阳风寒未解,化热入里
方解
葛根——阳明,柴胡——少阳,羌活、白芷——解表止痛(太阳、阳明) 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少阳、阳明) 三阳兼治,治阳明为主,三阳合病 姜+枣:调和营卫
扶正解表
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
组成
①羌活,独活②川芎,柴胡③桔梗,前胡,枳壳,茯苓,人参④生姜,薄荷,炙甘草
功用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
气虚而外感风寒湿邪之证(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头身重痛,无汗,脉浮重按无力)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重按无力
病机
风寒湿邪外袭肌表,正气虚弱
方解
羌+独:发散风寒,祛湿止痛,以祛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而止痛 芎+柴:助君散邪透表,通痹止痛 人参:益气扶正以驱邪外出;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益阴,滋汗源 姜+薄:为引,辛散解表而和中 桔+枳:一宣一降 茯苓: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源 炙甘草:调和药性,益气和中 邪正兼顾,祛邪为主 喻嘉言又用本方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出表解,此谓"逆流挽舟"法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 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
组成
①紫苏叶②葛根③人参,茯苓,半夏,前胡,桔梗,陈皮,木香,枳壳④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
气虚外感,内有痰湿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病机
气虚外感,内有痰湿,气滞
方解
苏叶:发散表邪,宣肺宽中 葛根:发散风寒,解肌舒筋 人参:益气扶正驱邪 茯苓:健脾渗湿消痰 半+前+桔:化痰止咳 陈+木+枳:理气宽胸 姜+枣:调和营卫 化痰与理气兼顾,"治痰先治气,气行则痰消" 散补并行,则散不伤正,补不留邪 气津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