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是一篇关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维导图,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
这是一篇关于新民主主义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主要内容,写作背景,写作时间。《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地阐明了共产党关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纲领、路线和具体政策,并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这是一篇关于哲学基本知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这是一篇关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论,唯物论。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写作时间
1930年1月5日
写作背景
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一九四八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意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作为“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不仅为中国大众指明了革命方向和革命道路,而且也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日益成熟和丰富发展奠定了最基本的立场和准则。
主要内容
对于时局的估量和行动问题上缺少正确的认识
· 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 · 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
导致的错误观念
· 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 · 只赞成在福建、广东、江西之间的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
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 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
希望:流动游击方式扩大政治影响+全国各地争取群众+全国武装起义+红军的力量→全国范围的大革命。
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
来源
没有认清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国情)
如果认清国情
一,明白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内部互相长期混战。
日益激烈、扩大,始终没有统一的政权
二,明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三,明白工农民主政权口号的正确。
四,明白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
五,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六,明白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认清国情的必要性
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
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
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
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不切当的估量
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
出发:主观主义 结果:盲动主义
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
在判断中国政治形势的时候,需要认识下面的这些要点:
(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
(二)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三)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也是这样,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
(四)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
去年四月五日前委给中央的信
批驳中央来信对客观形势和主观力量的估量都太悲观了
中央来信对红军的行动策略问题的答复
分兵的含义
“中央要我们将队伍分得很小,散向农村中,朱、毛离开队伍,隐匿大的目标,目的在于保存红军和发动群众。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以连或营为单位,单独行动,分散在农村中,用游击的战术发动群众,避免目标。
分兵不好的原因
从一九二七年冬天就计划过,而且多次实行过,但是都失败了。
(一)主力红军多不是本地人,和地方赤卫队来历不同。
(二)分小则领导不健全,恶劣环境应付不来,容易失败。
(三)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四)愈是恶劣环境,队伍愈须集中,领导者愈须坚决奋斗,方能团结内部,应付敌人。只有在好的环境里才好分兵游击,领导者也不如在恶劣环境时的刻不能离。
来信的缺点:所举不能分兵的理由,都是消极的
兵力集中的积极的理由
集中了才能消灭大一点的敌人,才能占领城镇。消灭了大一点的敌人,占领了城镇,才能发动大范围的群众,建立几个县联在一块的政权。
这样才能耸动远近的视听(所谓扩大政治影响),才能于促进革命高潮发生实际的效力。
红军的游击战术:近距离的分兵
游击的战术
近距离的分兵
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
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
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
这里所谓“打开”,就是指近距离的分兵。
远距离的分兵的条件
要在好一点的环境
在比较健全的领导机关两个条件之下才有可能。
分兵的目的
更能争取群众 更能深入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权 更能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
关于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
革命形势分析
蒋桂部队在九江一带彼此逼近,大战爆发即在眼前。群众斗争的恢复,加上反动统治内部矛盾的扩大,使革命高潮可能快要到来。
南方数省中广东湖南两省买办地主的军力太大,湖南则更因党的盲动主义的错误,党内党外群众几乎尽失。
闽赣浙三省则另成一种形势
第一,三省敌人军力最弱。
第二,三省的盲动主义错误比较少。
争取江西的条件
主观条件
江西的本身条件之外,还有全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条件。
客观条件
一是江西的经济主要是封建的经济,商业资产阶级势力较小,而地主的武装在南方各省中又比哪一省都弱。
二是江西没有本省的军队,向来都是外省军队来此驻防。
三是距离帝国主义的影响比较远一点。
缺点
不该规定为一年
影响到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所谓“快要”,不免伴上了一些急躁性。
革命高潮快要到来
“所谓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释,这点是许多同志的共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