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文学创作
马工程版文学理论 第三章 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从生产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马工程文学理论第二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知识梳理,包括文学的价值与价值观、文学价值的多样性与主导价值、文学功能的整体性、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等等。
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需要符号而问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征。文学以一种抽象符号来表现艺术形象,人们需要将语言符号表现的事物转化为一系列的内心形象,然后通过感官来感受这些形象,形成相应的心理表象和情感体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第三章 文学创作
是指作家从生产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文学创作过程
创作动因
是指作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
创作动机的构成
在文学理论中,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
这是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个人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需求
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
这是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非个人需求
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
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
影响作家对创作技巧的选择
影响文学作品的风格
创作冲动
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里躁动
主要特征
创作冲动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创作冲动是一种复杂的和升华了的情绪
创作冲动总是指向作家的内心世界
创作冲动和操作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区别
定义不同
存在形态不同
来源不同
存在时间不同
作用不同
艺术构思
是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完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过程
形成作品整体框架
设计具体艺术形象
安排情节的演变
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艺术概括
艺术概括:创作主体对选定的材料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是生活素材上升为艺术形象的必经之途,包括:
艺术综合:是作家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简化:是作家对材料进行简略化处理的过程
艺术变形: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语言呈现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
王国维“隔”与“不隔”之论
探讨诗歌创作如何既要借助语言,又要超越语言的限制的方法
文学创作中语言运用需考虑
恰如其分
富有表现力
追求独创性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艺术直觉
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能力或方式。
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的关系
艺术直觉与创作灵感
创作灵感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情绪、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极为活跃的特殊思维状态。
区别:艺术直觉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创作主体经过长期社会生活积累、文化知识学习、创作实践锻炼而形成的艺术洞察力,有较强的稳定。创作灵感则是一种情绪与想象力的瞬间勃发状态。
联系:艺术直觉和创作灵感,归根到底都依赖作家长期的生活体验和积累。创作灵感到来之时也是艺术直觉能力充分展现之时。
艺术情感
是指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艺术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和日常情感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
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
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
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统摄作用
艺术想象
文艺活动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通过艺术加工而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特点
超越时空的特性
形象与情感相互交织的过程
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类型(据艺术想象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分)
再现性想象:主体对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
创造性想象:作家对再造性想象加工熔铸而产生新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性想象:作家一物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艺术理解
是指创作主体融合了形象和情感的理性思维活动
艺术理解与创作动机
艺术理解与选材
艺术理解与构思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作家与生活体验
生活体验是指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亲身体察与感受
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
作家的思想道德及人格修养
作家的文化艺术修养
作家应有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
作家要有较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基础
要有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在内的比较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作家的独特素质
经常保持创作激情状态
对生活中那些具有特征的隐含重要意义的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
对语言有超常的敏感与驾驭能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主要是要求在文艺创作的性质意图,源泉态度及品格等方面,切实把人民的需求放在中心地位
宗旨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目的上:为人民而创作,满足人民的日益高涨的文艺审美需求
源泉上: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态度上:文艺家应当热爱人民,切身体验人民的喜怒哀乐,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
品格上:应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自觉体现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