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的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教育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的时代特征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
教育具有非独立性
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教育具有原始性
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育特征 (出现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奴隶社会出现了从事知识传授活动的知识分子和专门进行教育活动场所——学校(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
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
教育内容:内容丰富,但与生产劳动分离
教育方法:方法崇尚呆读死记硬背无体罚
教育体制:官私并行,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施教、集体个别施教
近代教育的特征
加强对教育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最早提出普及义务教育)
教育世俗化(从宗教中分离)
教育法治化(依法治教)
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法 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面向所有人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机会均等
师生关系民主化
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教育多元化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信息化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
出现学校的萌芽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铃兰养老的地方
夏朝(出现最早的学校)
教育机构
序:最初是教射场所,后发展为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校:养马训吗的场所,后为军事训练、习武的学校
商朝
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划分教育阶段
大学
小学
瞽宗(大学特有名称)
庠
序
西周时期
教育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为六艺教育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
教育史、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 齐国著名学府。由管家举办和私家主持的学校,,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特点:学术自由、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
汉朝
太学
西汉最高教育机构,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
鸿都门学
东汉灵帝设立,世界上最早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官邸学
郡国学
书馆
经馆
魏晋南北朝
西晋: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
南朝:设立四馆,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隋唐时期
隋朝:设科举。606年建立进士科,科举确立的标志
唐朝:六学二馆
国子学
四门学
大学性质
书学
律学
算学
专科性质
崇文馆
弘文馆
宋元时期
教育机构:国子监(国子学,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太学、辟雍、小学
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教学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明清时期
明朝:八股文为科举固定格式
清朝:科举走向衰落
1905年废除科举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教育内容:西文(西方语言文字和西艺(西方科技)
创办京师同文馆(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中国近代教育史开端、近代第一所官方学校)
创办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所培养造船和航海人才的学校)
维新变法
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和当时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废八股,改科举
清末新政时期
清末学制建立
废科举,兴学堂
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定教育宗旨
留学教育兴起
外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外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古埃及(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宫廷学校
法老教育皇子皇孙贵族子弟的场所
僧侣学校(寺庙学校)
进行的是较高深的科学教育,重在学术知识的传授和研讨
官职学校
用于训练本部分的官吏,内容为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
文士学校
教育目的是培养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工作的人计算
古印度
婆罗门教教育
以维持种族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以《吠陀》为主要内容,已背诵经典和专研经义为主要活动
佛教教育
比较关心大众,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群众,形成寺院学府的特色
古希腊
雅典教育
崇文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在西方最早形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
崇武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强调军事体育训练(五项竞技:赛跑、角力、投标枪、掷铁饼)和政治灌输
中世纪的欧洲国家
教会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教士和僧侣
内容:七艺
三科(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外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14-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特点
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成为重要课程
具有人文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等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特点
初期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
注重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强调自由教育,理论基础多元化
进步教育运动特点
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问题,强调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重视从做中学和学校的民主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