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概述思维导图
本图梳理了管理概述、内涵及特性、管理的职能和类型、管理者角色和技能、管理环境、管理理论的发展,事业单位考试必看!
编辑于2021-08-01 08:30:19管理概述
管理概述、内涵及特性
内涵: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有用的资源进行有效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从而实现组织特定目标的过程
由管理者
子主题
子主题
特性
二重性
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生产力属性:与生产力联系,通过组织劳动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
生产关系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通过指挥、监督劳动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
科学性和艺术性
艺术性集中体现在对“度”的把握
目标性
管理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性
管理目标需要一定的弹性
组织性
管理是组织的机能,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因素
组织在管理中起着关键枢纽的作用,构成了管理的核心要素
创新性
卡斯特:管理的特点就是变革:迅速的、不断的、根本的变革
管理的职能和类型
管理的职能
计划
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组织预期目标和行动方案所作出的选择和具体安排
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前提
是管理的第一职能
决策是计划职能的中心,是管理的起点
组织
组织设计
人员配备
组织运行
领导
指挥、协调、监督、沟通、激励
控制
管理的类型
公共管理
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
以公共组织为依托
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
具有独占性
接收公众监督
企业管理
目标相对单一
企业最大目标和最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
具有竞争性
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
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理性为最大原则
管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管理者角色与技能
管理者
一个人在组织中是不是管理者,关键取决于是否有直接下属
管理者的分类
层次分类
高层
制定总目标、总战略
概念技能最重要
中层
协调执行
基层
监督执行
技术技能最重要
领域宽度和专业性质
综合管理者
专业管理者
管理者的角色
明茨伯格分为十种角色,又分为三大类:人际、信息、决策角色
人际角色(礼仪和象征性义务)
领导
对基层管理者更重要
代表
联络
信息角色(从外部接收和收集信息)
发言人
监督
传播
决策角色
企业家
谈判
干扰应对
资源分配
管理环境
外部环境
一般环境
经济
宏观经济
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量、人均收入等
微观经济
消费者的收入、储蓄与就业情况等
政治
社会制度、执政党性质、政策法令等
技术
社会文化
消费者文化水平、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
自然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等
特殊环境
用户、竞争对手、供应商等
内部环境
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及各项管理手段完善与协调程度等(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等)
两种环境分析方法
识别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方法
美国邓肯提出
环境变化的程度:静态(稳定)--动态(不稳定)层面
环境复杂的程度:简单--复杂层面
内外部环境分析法:SWOT分析
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管理理论的发展
国内外早期思想
国外
《汉谟拉比法典》
意大利马基雅维利《王子》提出四项基本领导者原则
中国
儒家:仁义礼智信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
组织对个人少干预或不干预
人的行动必须顺应自然
管理者善于管理大事,将具体工作交于成员自主完成
政策要稳定,不能朝令夕改
法家:法治为核心;需要法、术、势相结合
商家:“积著之理”范蠡、“治生之学”白圭
产业革命后
亚当斯密《国富论》劳动分工
罗伯特欧文:工人是“有生机器”,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开了人际关系和行为管理理论的先河
巴贝奇:科学管理的启蒙者
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
美国泰勒创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
主张一切管理问题都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解决
其他代表人物
甘特:“甘特图”是计划和控制生产的有效工具,为PERT(计划评审技术)奠定基础
吉尔布雷斯夫妇
研究和工作简化
分解17种基本动作、寻找最佳动作提高效率
福特:建立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
科学管理理论的地位
贡献
打破个人经验和个人判断管理企业的管念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作用
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如时间与动作研究技术和差别工资制
局限
把人当做“经济人”
只重视个人,忽视集体作用
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
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没解决企业一个整体的问题
古典组织理论
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
“经营管理之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般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第一次区分经营和管理概念
企业的六中基本活动:技术、商业、财物、会计、安全、管理(核心)
将管理要素分为: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
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德国韦伯
组织理论之父、理想行政集权制理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提出只有理想合法的权利才宜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
人际关系学说(后来发展成为行为科学,又叫组织行为理论)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霍桑实验
第一阶段:工场照明实验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实验
第三阶段: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实验
提出观点
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安全、社交、自尊、自我需求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人本性懒惰,对工作天性厌恶
Y理论:人不懒惰,人对工作的态度取决于工作对他是满足还是惩罚
超Y理论:不同性质的工作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素质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采用X;素质高、工作创造性采用Y理论
威廉大内:Z理论
企业管理者与工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可融为一体
社会系统理论
美国、巴纳德
提出以“效果”和“效率”为核心的两分法理论
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要素
共同的目标
协作体系构建的原因
协作意愿
协作体系的动力
信息沟通
协作体系运行的机制
管理者的权威来自由下而上的认可
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能
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
促成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
规定组织的目标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过程学派
又叫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创始人法约尔,代表人物孔茨、丘奇、穆尼等
行为科学学派
由人际关系学说发展而来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特里司特
决策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卡斯特
权变管理理论:强调根据组织的内外部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管理模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