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和吸收知识导图
生理学第九版消化吸收的知识内容有消化和吸收的概述、口腔内消化和吞咽、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肝脏、大肠、吸收等,有需要的朋友收藏下图了解吧!
编辑于2021-08-01 10:08:04消化和吸收
概述
消化系统功能: 消化吸收排泄→六大类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消化后吸收,维生素无机盐水-直接吸收) ①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机械性消化(消化道肌肉收缩舒张-磨碎混合远端推送);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的酶分解) ②吸收: 消化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消化系统=消化道+消化腺 ①消化腺→内分泌-激素(调节消化系统活动);外分泌-消化液6-8L(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②消化系统调节→神经调节(交感/副交感/肠神经系统);体液调节(内分泌激素)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般生理特性
①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②具有自律性: 离体后适宜环境下仍能节律性收缩舒张 ③具有紧张性→保持一定的形状位置;保持一定的基础压力利于消化液向食物渗透;各种收缩活动都在紧张性的基础上进行 ④富有伸展性→增加容积 ⑤对不同刺激敏感性不同: 电刺激不敏感,机械牵拉/温度/化学性刺激敏感
电生理特性
①RP(-50~-60mv): 较小不稳定波动,主要是K平衡电位+少部分Cl/Ca/生电性钠泵 ②慢波电位(10~15mv): Cajal间质细胞/ICC(胃肠道起搏细胞)→RP基础上自发产生周期性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频率较慢(胃3,十二指肠12,回肠末端8~9);对收缩节律起决定作用→基本电节律(BER) ③AP: 去极化Ca内流/复极化K外流,锋电位上升慢持续时间长
神经调节
外来神经
①副交感/迷走→Ach(促进消化道运动消化腺分泌,消化道括约肌舒张);肽类物质(胃容受性舒张,机械刺激引起的小肠充血) ②交感→NE(抑制胃肠运动分泌,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内在神经丛
①黏膜下神经丛(粘膜下层)→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功能 ②肌间神经丛(纵环形肌之间)→支配平滑肌活动
体液调节
APUD细胞→胃肠激素→调节消化系统功能活动
①蛋白质消化产物,迷走神经,扩张胃→G(胃窦部)→促胃液素→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和胃肠上皮生长,括约肌收缩延缓胃排空
②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酸>盐酸>脂肪→I(小肠)→缩胆囊素→促进腺泡分泌胰酶和胆囊收缩,增加小肠大肠运动,括约肌收缩抑制胃排空,松弛壶腹括约肌,促进胰腺外分泌部生长
③盐酸,脂肪酸→S(小肠)→促胰液素→促进导管上皮细胞分泌HCO3-和水,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肠运动,收缩括约肌抑制胃排空,促进胰腺外分泌部生长
④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盐酸→K(小肠)→抑胃肽→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排空
⑤迷走神经,盐酸,脂肪→Mo(小肠)→胃动素→刺激胃小肠运动
⑥α(胰岛)→胰高血糖素,β(胰岛)→胰岛素 ⑦δ(胰岛,胃,小肠大肠)→生长抑素 ⑧N(回肠)→神经降压素 ⑨PP(胰岛胰腺外分泌部,胃小肠大肠)→胰多肽
脑肠肽: 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唾液
三对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散在分布的小唾液腺
①性质: 中性低渗液体(PH6.6~7.1) ②成分: 99%水;有机物(黏蛋白,免疫球蛋白,AA,尿素,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无机物(Na,K,Ca);少量气体(O2,N2,CO2,NH3)
作用: ①湿润和溶解食物→便于吞咽引起味觉 ②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 最适PH为中性,4.5完全失活 ③清除食物残渣,稀释中和毒素,溶菌酶免疫球蛋白杀菌杀病毒 ④重金属氰化物狂犬病毒通过唾液分泌排泄
调节: 基础分泌量少稀薄(0.5ml/min),进食分泌↑完全属于神经调节(条件/非条件) ①副交感兴奋→量多固体少的稀薄唾液 ②交感兴奋→量少固体多的粘稠唾液
食管下括约肌(LES)
解剖上不存在括约肌,但此处有一段3-5cm的高压区→LES 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前列腺素A2,食物刺激食管壁→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抑制性纤维释放VIP和NO→食管括约肌舒张→食物进入胃内 病理(食管失迟缓症) ②促胃液素/胃动素,食物进入胃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纤维释放Ach→食管下括约肌收缩→组织胃内容物反流 病理(反流综合征)
胃内消化
胃液的成分
胃液: 无色的酸性液体(PH 0.9~1.5),1.5~2.5L/d,主要成分→盐酸+内因子+胃蛋白酶原+黏液+无机物水
壁细胞→盐酸
基础胃酸分泌量(未进食)→0-5mmol/L;最大胃酸分泌量→20-25mmol/L
分泌机制: H,K-ATP酶→抑制剂奥美拉挫治疗胃溃疡
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水解 ③杀菌维持无菌状态 ④促进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分泌→引起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⑤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壁细胞→内因子
形成内因子-VitB12复合物,使其免遭水解酶破坏→回肠末端吸收 胃大部分切除→缺乏内因子→VitB12吸收障碍影响RBC生成→巨幼贫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无活性胃蛋白酶原→盐酸和胃蛋白酶激活→胃蛋白酶(最适PH1.8~3.5,>5失活)→水解蛋白质
黏液碳酸氢盐
上皮C/泌酸腺/贲门腺/幽门腺粘液细胞→黏液(糖蛋白)+HCO3-→黏液碳酸氢盐屏障→①润滑防止食物的机械性损伤 ②中和胃酸,减少盐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
胃粘膜屏障: 胃上皮细胞顶端之间有紧密连接→防止胃腔内的H+向粘膜上皮细胞扩散
消化期胃液的分泌
1.进食→头期(神经调节为主): 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占30% 方式: ①迷走N→Ach→胃腺C ②迷走N→GRP→G细胞→促胃液素 特点: ①持续时间长 ②分泌量多 ③酸度胃蛋白酶原含量高 ④受食欲影响明显
2.食物进入胃后→胃期: 占60% 方式: ①迷走-迷走长反射 ②壁内神经丛短反射→促胃液素素 ③壁内神经丛→G→促胃液素 ④蛋白质消化产物肽和AA(苯丙和色最强)→G→促胃液素 特点: 酸度很强,胃蛋白酶原低于头期,消化能力低于头期
3.食物进入小肠→肠期(体液调节为主): 占10% 方式: 小肠粘膜机械刺激化学刺激→促胃泌素,肠泌酸素 特点: 酸度不高消化力不强
调节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促进
①迷走N→Ach→壁CM3受体→胃酸分泌↑ ②迷走N→Ach→ECL→释放组胺→壁细胞H2受体→胃酸分泌↑ ③迷走N→GRP→幽门部G细胞→促胃液素→壁C→胃酸分泌↑ ④迷走N→Ach→δ细胞→抑制其释放生长抑素→减弱对G细胞的抑制作用→壁C→胃酸分泌↑
抑制
①盐酸(负反馈抑制): 抑制G细胞,刺激δ细胞 ②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胃液分泌↓ ③高张溶液: 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胃液分泌↓;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胃液分泌↓
其它
①CCK: 结合不同受体对胃酸产生不同效应→主要表现为抑制 ②VIP: 即可刺激也可抑制胃酸分泌 ③Valosin: 对基础胃酸分泌有刺激作用 ④GRP: 作用于G细胞使促胃液素释放增加 ⑤生长抑素: 作用于壁细胞,ECL,和G细胞起到抑制作用 ⑥EGF: 胃皮受损时抑制胃酸分泌→利于胃粘膜修复 ⑦抑胃肽(GIP): 抑制组胺胰岛素性低血糖所引起的胃酸分泌
胃的运动
①头区=胃底+胃体上1/3→运动较弱,储存食物 ②尾区=胃体下2/3和胃窦→运动较强,磨碎食物与胃液混合并排入小肠
形式
1.紧张性收缩: 常处于一定程度的缓慢持续收缩状态→功能同紧张性
2.容受性舒张(胃特有): ①通过迷走-迷走反射: 食物刺激口腔咽食道等处感受器→迷走N→中枢→迷走N抑制性纤维→末梢释放某种神经肽或NO→起胃头区舒张 ②功能: 胃容量增加接纳大量食物而保持胃内压基本不变;防止食糜过早排入小肠利于在胃内充分消化
3.蠕动(胃以尾区为主) ①指由平滑肌顺序舒缩引起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②功能: 利于食物消化液混合,黏膜粉碎
胃排空及控制
胃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①直接动力→胃十二指肠压力差,原动力→平滑肌收缩 ②液体快,小颗粒快,等渗快;糖类>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4~6h排空
胃内因素促进胃排空→①迷走-迷走反射 ②壁内神经丛短反射 ③G→胃泌素 十二指肠因素抑制胃排空→①肠胃反射 ②刺激黏膜产生促胰液素,抑胃肽
消化期间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始于胃体上部并向肠道方向传播,每一周期90-120min,分为4个时相
小肠内消化
胰液
性质成分
无色无味碱性液体,PH 7.8-8.4,渗透压与血浆大致相等,1-2L/d,消化三大营养物质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组分: ①无机物→HCO3-,Cl- ②有机物-蛋白→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羧基肽酶等水解酶
来源: 腺泡细胞→胰酶;小导管细胞→水+HCO3-
作用
①消化糖脂肪蛋白质→病理(缺乏胰液蛋白质脂肪不消化导致脂肪泻, 糖不受影响) ②HCO3-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黏膜免受强酸刺激,为消化酶提供适宜的弱碱环境
调节(体液为主)
①迷走N→腺泡→量少酶多 ②促胰液素→导管上皮→量多酶少 ③CCK→腺泡→量少酶多 ④促胃液素→腺泡→量少酶多
胆汁
性质成分
非消化期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于胆囊内;进食后储存于胆囊内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直接从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肝胆汁(弱碱-中和部分胃酸),储存在胆囊并由胆囊排出的胆汁称为胆囊胆汁(浓缩弱酸);0.8-1L/d
组分: ①无机物: Na,K,Ca,HCO3- ②有机物: 胆盐最重要→促进脂肪消化吸收;胆色素→血红素分解产物决定颜色;胆固醇→肝脏脂肪代谢产物;卵磷脂 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没有消化功能
作用
①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作为乳化剂增加作用面积→促进脂肪消化 ②形成微胶粒作为载体→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③肝胆汁中和胃酸 ④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的利胆作用(返回肝脏的胆盐刺激肝胆汁分泌)
调节(体液为主)
①食物是自然刺激物(高蛋白食物>高脂肪/混合>糖类) ②进食或食物刺激胃小肠粘膜→迷走N(传出)→释放Ach→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胆囊/促胃液素释放→胆汁分泌↑
③促胃液素: 血液驯化→肝细胞胆汁分泌;盐酸分泌→十二指肠黏膜→促胰液素分泌→胆汁分泌 ④促胰液素: 促进胆管上皮分泌大量水和HCO3- ⑤CCK: 胆囊收缩,壶腹括约肌舒张→胆汁排出;促胆汁分泌 ⑥胆盐: 通过肠肝循环返回胆盐的利胆作用
胆囊的功能
①储存浓缩胆汁 ②调节胆管内压和排出胆汁
小肠液
小肠的运动
形式
1.紧张性收缩: 是进行其他运动的基础,功能同胃
2.分节运动(小肠特有): 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舒张交替进行的运动(空腹时不存在,小肠上段频率>远端)→食糜消化液充分混合,挤压肠壁促进淋巴血液回流利于吸收,频率梯度有一定推进作用
3.蠕动: 将食糜向小肠远端推进一段后→在新的肠段进行分节运动;蠕动冲(直接推送到末端);回肠末端逆蠕动(防止食糜过早进入大肠增加小肠停留时间利于充分消化吸收)
4.非消化期胃MMC向小肠传播
调节(主要受肌间神经丛调节)
①副交感兴奋→紧张性增高肠蠕动增强;交感相反 ②促胃液素/P物质/5-HT/脑啡肽→促进肠运动;促胰液素/生长抑素/NE→抑制
肝脏
功能特点
血供: 成年人肝每分钟血流量1500-2000ml ①门静脉收集腹腔内脏的血液: 消化道吸收入血的丰富营养物质→肝内加工储存转运,血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抗原性物质→肝内解毒清除 ②肝动脉(肝血供1/4): 含丰富的氧气为肝细胞供氧
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糖分解糖原合成,蛋白质脂肪分解合成,维生素激素代谢
主要生理功能
①肝细胞分泌胆汁 ②糖代谢(肝糖原);蛋白质代谢(合成血浆蛋白,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合成尿素);脂肪代谢(脂肪运输枢纽,体脂储存饥饿分解);维生素代谢(95%VitA,多种);激素代谢(雌激素,ADS/ADH) ③解毒功能: 化学作用(氧化还原分解结合脱氨);分泌作用(随胆汁分泌排出);蓄积作用(蓄积于肝脏逐渐小量释放);吞噬作用(Kupffer细胞) ④防御和免疫: 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 ⑤调节循环血量;凝血因子合成(2/7/9/10)
功能的储备及再生
大肠
大肠液
性质
大肠黏膜表面的柱状和杯状C分泌;含黏液和HCO3-和少量二肽酶/淀粉酶;PH8.3-8.4
作用
保护肠粘膜,润滑粪便
调节
食物残渣对肠壁的机械刺激→副交感分泌增加,交感分泌减少;尚未发现体液调节因素
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形式
1.袋装往返运动(大肠特有): 空腹安静时环形肌无规律收缩→结肠袋→前后做短距离移位但不向前推进利于水吸收
2.分节推进→1个结肠袋和多袋推进运动→多个结肠袋(大肠特有)
3.蠕动: 集团蠕动
排便
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大多数是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 ①发酵→对糖脂肪分解 ②腐败→对蛋白质分解 ③利用简单物质合成VitB和K
吸收
吸收部位和途径
①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三大营养物质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吸收,回肠主动吸收胆盐和VitB12 ②小肠长4-5m,环状皱襞+绒毛+微绒毛→巨大的吸收面积;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小肠内部含有丰富的cap/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等
③大肠主要吸收水和盐类
④两条途径进入血液淋巴液: 跨细胞途径(柱状上皮细胞顶端膜-基底侧膜);细胞旁途径(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
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
水: 跟随溶质分子的吸收而被动吸收,特别是氯化钠产生的渗透压梯度是水吸收主要动力
钠: 钠-AA/G同向转运体进入上皮细胞→钠泵泵出
铁: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跨上皮细胞途径,主动转运耗能吸收 ①还原为Fe2+利于吸收→VitC可还原促进吸收 ②酸性环境Fe溶解利于吸收→胃酸促进吸收 ③肠黏膜吸收Fe能力取决于黏膜细胞内的含铁量→铁量成为抑制因素→平衡吸收机制具有强大的铁吸收能力又防止铁超载
钙: 小肠各段细胞旁途径,十二指肠跨上皮细胞途径 ①1,25-(OH)2-D3促进吸收,儿童乳母需要量增大而吸收增多 ②水溶液状态利于吸收→磷酸草酸植酸形成不溶解的化合物不能吸收 ③酸度影响吸收→PH=3吸收最好 ④脂肪分解释放脂肪酸与Ca2+结合形成钙皂+胆汁酸→水溶性复合物 ④钙磷比例适当利于吸收 ⑤AA(色赖亮)促进吸收
负离子
糖: 食物中的糖转变为单糖才能吸收,己糖>戊糖,G/半乳糖>果糖>甘露糖 ①G/半乳糖: 钠-G同向转运体进入上皮细胞(耗能)→经载体易化扩散→组织间液→入血 ②果糖: 经载体易化扩散直接进入(不耗能)
蛋白质: 分解为AA或寡肽被吸收,中性>酸性>碱性AA ①AA: 钠-AA同向转运体进入上皮细胞(耗能)→经载体易化扩散→组织间液→入血 ②寡肽: 氢离子-寡肽同向转运体进入上皮细胞(耗能)→寡肽酶将其分解为AA
脂肪: 脂类消化产物+胆盐形成混合微胶粒→穿过静水层到达上皮细胞→<15C的中短链直接吸收入血/>15C的长链重新合成甘油三酯+载脂蛋白合成乳糜颗粒进入淋巴管
胆固醇: 胆汁中是游离胆固醇,食物中是胆固醇酯→游离胆固醇 ①游离胆固醇形成混合微胶粒进入上皮细胞→重新酯化形成胆固醇酯→与载脂蛋白形成乳糜微粒→淋巴管 ②脂肪脂肪酸促进吸收;植物固醇竞争性抑制;胆盐促进吸收;纤维素/果胶/琼脂抑制吸收
维生素: 大部分在小肠上段吸收,只有VitB12在回肠吸收 ①水溶性(B1/B2/B6/PP): 依钠同向转运体 ②脂溶性(A/D/E/K): 与脂类消化产物相同
大肠的吸收功能
肠道微生态
补充
组胚→消化管,消化腺 解剖→消化系统 病生→肝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