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经济学
这是一个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包含研究对象、 研究任务、 性质与研究方法等。
编辑于2024-03-27 21:09:53导论
研究对象
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自然属性)
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劳动者
生产劳动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生产资料
辩证统一
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社会属性)
研究对象
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
生产
生产与分配
性质
发展水平
反作用
生产与交换
性质和形式
广度和深度
反作用
生产与消费
发展水平(基础)
性质(制约)
反作用
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
分配
交换
消费
研究任务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决定
反作用
经济规律
客观性
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和掌握它们,并学会正确地利用它们
特殊性
与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绝大多数不是长久不变的,具有历史性
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性
性质与研究方法
性质
阶级性(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科学性
唯物史观(马政经的哲学基础)
剩余价值量(马政经的基本理论原理)
方法
唯物辩证法(基础)
科学抽象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最革命、最活跃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商品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1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 2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
不同的物品使用价值不同
同一物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物品使用价值只反映其本身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形态的性质无关
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交换价值
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具体劳动
在具体的、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范畴 社会分工的基础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来源 同自然物质结合起来,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
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一般劳动或抽象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 反映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来源于劳动产品取得商品形态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即原来结合在一起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发生了分离
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较长时间的专门训练才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自乘和多倍的简单劳动
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
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深化
货币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价值必须通过其它商品 表现的商品) 等价形式:(表现价值的商品)
等价形式的内在规定性——三个特点: 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C、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的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货币的职能
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职能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准确地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做的一种技术性规定,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
流通手段
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作用,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甚至可以是货币符号
延伸
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商品购买者先取得商品,经过一定时期后再支付货币,这种延期支付的货币
贮藏手段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世界货币
货币的形式
货币形式的演化
金属货币
纸币和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主要包括银行券、支票存款、电子货币等形式。
电子货币
货币层次
以流动性的大小为依据,即以某种资产转换为现金或支票存款的能力作为标准
M0:现金,本币流通中现金; M1:狭义货币,M0+可转让本币存款和在国内可直接支付的外币存款; M2:狭义货币和准货币,M1+一定期限内(三个月到一年之间)的单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外汇存款+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M3:广义货币,M2+外汇定期存款+商业票据+互助金存款+旅行支票。
中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狭义货币M1:M0+能开支票进行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信托存款、委托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等其他存款)
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
货币流通量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纸币和信用货币流通量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资本主义流通
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态
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三阶段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资本家手里的货币执行了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特殊职能
G--W(A+Pm)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决定作用
生产剩余价值
W--W'
第三阶段--销售阶段
实现剩余价值
W'--G'(G'=G+∆G)
三职能形态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条件
使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时间上先后继起,即并存性和继起性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资本的周转
资本周转和资本周转速度
资本的周转时间:产业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带着剩余价值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n=U/u
n表示周转次数 U表示一年时间 u表示资本周转一次需要的时间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第一,资本周转时间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第二,资本构成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
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成本
磨损
有形磨损
使用
自然力磨损
无形磨损
指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贬值
流动资本
以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形式,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周转速度不同 价值回收方式不同 实物更新方式不同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价值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的价值额)/预付资本总额
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和途径
加快固定资本周转
加快流动资本周转
M=m'vn
M--年剩余价值 m'--剩余价值率 v--预付可变资本 n--资本流转速度
·
M'=M/v
M'=m'vn/v=m'n
减少和避免无形磨损,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 节约预付流动资本增加剩余价值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
个别资本运动中只包括预付资本的流通而不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
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流通,也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工人收入的流通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从价值补偿形态(该卖的卖掉了)
c v m
从实物补偿形态(该买的买到了)
第一部类(Ⅰ)
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Ⅱ)
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消费领域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简单再生产
Ⅰ(v+m)=Ⅱc
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相等)
Ⅰ(c+v+m)=Ⅱc+Ⅰc
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价值总和,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Ⅱ(c+v+m)=Ⅰ(v+m)+Ⅱ(v+m)
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价值的总和,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扩大再生产
Ⅰ(v+m)﹥Ⅱc
第一部类的产品除了满足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外,还必须要有剩余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要
Ⅱ(c+m-m/x)﹥Ⅰ(v+m/x)
m/x--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 m-m/x--剩余价值中供积累用的部分
Ⅰ(c+v+m)=Ⅰ(c+∆c)+Ⅱ(c+∆c)
Ⅱ(c+v+m)=Ⅰ(v+∆v+m/x)+Ⅱ(v+∆v+m/x)
资本主义流通的新变化
资本循环的新变化
购买阶段 经济全球化
生产阶段 全球生产体系已经形成
销售阶段 全球销售场所也有明显变化
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资本循环发生新变化的两个基本驱动力
资本周转的新变化
企业原材料储备数量和储备时间大大减少,甚至实现了无储备
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运输体系建设,缩短了购买和销售时间
电子商务崛起,极大地提高了流通效率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生产
货币转换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剩余价值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资本总公式:G--W--G’(G’=G+∆G)
矛盾:等价交换与价值增值的矛盾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
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既没有发挥自己劳动力的物质条件,也没有其他手段来维持生存,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劳动力的价值
在正常状况下维持工人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的总和。 维持工人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受历史因素和道德因素影响、存在一个最低界限、劳动力价值是动态变化的。
剩余价值的生产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
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属于历史范畴
生产资料等物品到底是不是资本,并不是由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加在它们身上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雇佣工人的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
预付总资本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v)
转变为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在量上是从不变量不断转化为可变量,所以称为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可变资本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作日劳动时间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资本主义生产的新变化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劳动对资本从属关系的演变
劳动和资本关系的变化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基本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简单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就是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
扩大再生产
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资本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资本价值构成: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 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一般规律和两极化
资本积累的结果是,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这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的这一规律必然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财富占有上的两极分化
资本积聚
指个别资本依靠自身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额。因此,资本积聚不外乎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它和资本积累直接联系
资本集中
是指几个资本结合成为一个较大的资本而引起的个别资本规模的增大,也即许多分散的小资本通过相互合并或者联合形成少数大的资本
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数量的变动趋势
资本主义工资的国民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