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第一节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2025考研,教育综合333,中国教育史重点笔记,个人整理,自用!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哦!
编辑于2024-03-31 20:48:58第一节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西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历史特征)
概念
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掌握
客观原因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
生产力水平有限
社会制度(等级森严)
特征
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国学
大司乐主持
乡学
大司徒主管
西周的教育制度(针对贵族子弟,非奴隶等级)
家庭教育
内容
生活技能、习惯
初步礼仪规则
数、方位、时间等观念
特点
7岁后,男女教育分途,男治外事,女理内事
按儿童年龄发展提不同要求,有较明显的计划性
国学(在王都)
小学教育(男孩子)
内容
德、行、艺、仪
道德行为准则+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年限
7年
大学教育
场所
天子所设
辟雍(中)
东序(东)
成均(南)
簪宗(西)
上庠(北)
诸侯所设
泮宫
内容
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求
学大艺,履大节
分科教学,重礼乐,射御次之
学程
9年
特点
有计划性,定时定地教学,专人负责
考核与奖惩
第一、三、五、七、九学年,定期考核:德行、道艺
“大成”
合格
封官加爵,俸禄
不合格
严正措施
流放
乡学(在郊外六乡)
场所
家塾
党庠
州序
乡校
内容
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
考核与奖惩
乡大夫考察其德行、道艺,选择秀士,报送于司徒,称为选士
免本人乡中赋役
司徒从选士中择优入大学,称为俊士
免本人国家赋役
不听教导者,乡射礼、乡饮酒礼,教育感化
“六艺”教育(国学和乡学的基本学科)
大艺
礼
内容
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作用
培养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约束外部行为)
乐
内容
诗歌、音乐、舞蹈(大司乐教,乐德、乐语、乐舞)
作用
艺术教育,德~、智~、体~、美育,陶冶内心,潜移默化教育
射御
射
射箭
御
驾驭马拉车
军事训练课
学武事+锻炼身体
小艺
书
文字认读+书写
《史籀(zhou四声)篇》
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以六书分类施教
字音、字形、字义
数
算法
数的顺序名称及记数符号→计数方法→运算
安排在小学学习,大学学《诗》《书》
六艺教育评价
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既重思想道德,也重文化知识
既重传统文化,也重实用技能
既重文事,也重武备
既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有深远历史影响
第二节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私人讲学的兴起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官学的衰废
新兴“士”阶层的出现
私学兴起的意义
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
政教分设,官师分离,教师成为职业
扩大了教育对象,“学术下移”
教育内容得到新发展
打破“六艺”,各学派政治观点、道德思想、新知识和技能
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私学的五大特点
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自由游学、自由就学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养士之风盛行
执政者养士、私门养士→士无定主
经过学习训练可称为士→私学发展
百家争鸣
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小说
私学发展(四大显学)
儒家
儒分八派
墨家
墨行奇技
道家
道法自然
法家
法倡耕战
齐国的稷下学宫
概述
战国时代齐国齐桓公田午
稷下: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
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性质和特点
性质
由管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学校
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
学术自由
待遇优厚
政治:不治而论
物质
学生管理规范
《弟子职》
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学生管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创造了独特的教育典范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生平
生于春秋末期
礼崩乐坏,又有新兴思想
《论语》
弟子整理,孔子语录
教育实践
创办私学
编订“六经(六艺)”
《诗》、《书》、《礼》、《乐》、《易》、《春秋》
区分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
社会
“庶、富、教”
较多劳动力→物质丰富→政治伦理教育
个人
“性(指中人)相近,习相远”
先天素质→后天习染(教育与社会环境)
2个“最早”
最早把教育与经济的联系的人
最早提出人人都有可能接受教育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意义
封建兴起的社会需要,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推动力
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为封建官僚制度提供了准备条件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内容
“六艺”
《诗》
最早的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
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
《书》
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学习先王之道
《礼》
又称《士礼》、《仪礼》
学会礼的仪式和精神实质
《礼》、《乐》都是为政治服务
《乐》
乐教形式的总称,因秦焚书散佚
《易》
《周易》
占卜之书
《春秋》
现存第一部编年史
特点
偏重社会人事
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道德教育
内容
仁
内在情感准则
最高的道德准则
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形式
礼
外在行为准则
原则和方法
立志
克己
力行
中庸
内省
改过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孔子首次提出
含义
子主题
前提条件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常用方法
谈话
个别观察
启发诱导
首个提出
要点
激发求知欲,以学生积极思考为前提,使学生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具体→普遍→同类
方法
由博反约
叩其两端
辩证思维
学、思、行结合
学:学而知之,学是求知的途径和唯一手段
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行:学以致用
好学求是的态度
好学、乐学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不分贫富和种族,人人(指中人)都可以入学
重大意义
与贵族官学方针对立,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界限,打破贵族对邪恶小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教师观
学而不厌
广博知识+高尚品德
前提条件
诲人不倦
以教为业、为乐
温故知新
了解历史+认识当代
巩固旧知+探索新知
注意继承+探索创新
以身作则
言教+身教
爱护学生
对学生充满信心,要他们进德修业
教学相长
共同切磋学问
历史影响与评价
强调重视教育
开私人讲学之风
"有教无类"方针
“学而优则仕”培养政人
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
学思行结合
启发式教学
因材施教
重视道德教育
重视立志
提出独到的教师观
评价: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史贡献,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都是《礼记》中的一篇)
《大学》
对大学的教育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
“三纲领”
“明明德”
把人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
“亲民”
个人自身的善转化给他人,尤其是民众的善
“止于至善”
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不同身份时尽善尽美
要求由低到高、内涵由简单到复杂、活动由自身到他人以至群体社会的过程
“八条目”
格物、致知(客观)
格物:学习儒家“六德”“六行”“六艺”
致知:从寻求事物的理开始,借着综合而得到最后的启迪
诚意、正心(主观)
诚意:人的意念、动机纯正
正心:不受情绪左右,保持认识的中正
修身
人品质的全面养成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逻辑性较强,前后相续,逐个递进,逐个包含
特点(评价)
有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
较强的逻辑性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中庸》
主要阐述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
性与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
“两端执其中”,不偏不倚的和谐状态
优点:让人行事妥帖;缺点:保守,缺乏锐气。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很大
“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发掘人内在天性
向外部世界求知,发扬内在本性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习过程:学、问、思、辨、行
与《大学》“八条目”对比
五步骤较局限
八条目:着重说明为学、为人、处身、立命的完整过程
相同点:把学习过程视为学习、思索和行动诸环节前后相继、缺一不可的完整过程
评价
基本思想是儒家折中调和的思想,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掌握文化知识二者相依并进
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一般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和为人处世之道影响深远
《学记》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个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社会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制与学年
学制:家塾、党庠、术(遂)序、国学,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学校
学年:两段、五级、九年
小成
一级
一年
二级
二年
三年
三级
四年
五年
四级
六年
七年
大成
五级
八年
九年
视学与考试
重视开学、入学教育;定期视察学宫;训诫仪式:听鼓声上课、备戒尺
隔年考察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考试制度体现了循序渐进,德智并重的特点
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教育教学原则
预防性
禁于未发之谓预(事先估计不良倾向)
及时施教
当其可谓之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
循序渐进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遵循一定的顺序;孙:内容、年龄顺序)
学习观摩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学生存在四种缺点:贪多务德,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
君子之教,喻(启发)也;道而弗牵(引导,但不牵着学生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但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答案)
藏息相辅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既要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要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感受学习的乐趣,使学习成为内在需要)
教学相长
是故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讲解语言简约,意思通达,义理微妙而说得精善,举例使道理明白易晓
问答法
教师提问先易后难,循问题的内在逻辑;答问应随其所问,有针对性的作答
练习法
根据学习内容,安排必要练习
教师
尊师
社会上每个人,从君到民,都是教师教出来的(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为师、为长、为君是一个逻辑过程,为师是为君的素质和使命(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教师虽不在五服内,但没有教育,五服之内的人不会懂得相亲(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对教师的要求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有学识,但不是充分条件)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懂得教育成败得原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会方法)
自我提高,教学相长
评价
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墨家的教育思想
生平
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
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
创立墨家学派
主张“兼爱非攻”
来源劳动群众的团体,长于行动,但过于盲从,缺乏理性
理论基础
人性观:“素丝说”
素丝、染丝
教育作用
个人
生来的人性如待染素丝
社会
环境与教育造就人
教育目的
培养“兼士”
“博乎道术”
知识技能
“辩乎言谈”
思维论辩
“厚乎德行”
道德品行
“兼爱”:无区别爱一切人
教育内容
政治和道德教育
墨家”十论“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科学和技术教育
生产+军事科技(机械制造)+自然科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心理学)
文史教育
儒家六艺为主体,但只学对“兼爱”有用的主张和本领(片面、狭隘性)
思维能力
认识和思想方法+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论的法则)
教育方法
主动
”虽不扣必鸣“”强说人”
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
创造
善述善作
继承古代+当今创作
实践
“合其志功而观焉”
动机与效果(实践:道德+社会政治+生产+军事+科技)统一
量力
考虑学生的力之所及(精力、知识水平)
评价
理想主义+务实精神+主动精神
首次提出并实行科学技术知识、技能技巧与思辨的专门教育; 首次提出“量力”教育方法
局限:忽视人内心情感,过分注重经验而轻视理性
荀况的教育思想
生平
战国末期,社会向统一迈进
《荀子》
教育理论基础
“性恶论”
性伪之分
性:人先天的素质、自然状态,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
伪:人为,通过人为努力使人发生改变;后天获得的品质
性伪之合
性与伪是素材和加工的关系,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社会的改造
教育作用
化性起伪
寻求政治、环境、教育和个体间作用的协调、有序
教育目的
培养“大儒”
德才兼备、言行并重
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新问题、治理国家
教育内容
儒经
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闻见
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来源
知
用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发挥“心”功能的方法
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
虚壹而静
“大清明”状态
行
验证+社会实践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治国之本
礼仪的化身
师生关系:“师云亦云”
要求
师德:德高望重
学术:讲课有条理,见解精深,表述合理
历史评价(影响)
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外铄说“
教育目的、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和作用的阐述,给人启发,对后世封建教育有实际影响
孟轲的教育思想
生平
战国中期
崇拜孔子
《孟子》
政治主张
“仁政”;“制民之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教育的理论基础
“性善论”
人所固有(仁义礼智)
人所独有,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人所习之人类学习的结果
人所顺之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
教育的作用和教育目的
作用
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
“善端”要靠教育、物质、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
扩充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国家治理
目的
“明人伦”
五伦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以父子、兄弟之类的血缘宗法关系影响和制约君民、君臣之类的政治社会关系
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性质:宗法的社会——伦理教育
理想人格
“大丈夫”
体现
高尚的气节
“浩然之气”,凛然正气
如何实现(“内发说”)
持志养气
坚持崇高的志向
养气:平常的善言善行累积起来的
动心忍性
意志锻炼,逆境中磨砺
存心养性
寡欲
反求诸己
反攻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教学方法
深造自得
强调思维,深入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
盈科而进
学习和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
教亦多术
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专心致志
人学习上的差异取决于学习过程是否专心
第三节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汉初的文教政策
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汉武帝
封学者为博士(官职)
下令举贤良《求贤诏》
允许开办私学
废除“挟书律”
自由收藏、携带、讨论《诗》《书》
鼓励私人将图书献给国家或借给官府抄录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董仲舒最先提出“独尊儒术”,“对贤良策”
(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儒学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
(二)兴太学以养士
政府掌握教育大权,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孔氏)
(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一)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
(二)开设太学
为五经博士设弟子,即太学生
(三)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岁举性科目
孝廉(标志着察举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汉朝仕进的舞台)
察举取士的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
新科目:贤良之外,增加孝廉、秀才(茂才)
儒家学者收到特别优待,以儒取士
汉代的学校及经学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的发展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设置与发展
汉武帝→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设立,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教师和学生
博士(正式教师)、仆射(博士首领,东汉改为“祭酒”)
博士弟子、诸生、太学生(正式的太学生)、地方上选送的非正式的特别生
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内容:儒学专门学校,知识单一(儒家经典)
形式
初建:个别或小组教学
(人多)“大都授”集体上课形式
(人多)次第相传,高业生教低业生(从私学中借鉴的)
学生考试及出路
考试形式
设科射策
策:教师出的题
射: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用射箭过程形象描述)
科: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
出路
依实际等级授官
意义(评价)
积极
第一所完备规制,史实尽可查的学校
用学校教育强化官方的意识形态的起始
太学生反抗宦官政治,掀开中国学生运动的第一页
官学教育和儒学教育联系在一起
消极
教学中存在排除异己学说
繁琐考证,空谈义理
鸿都门学⭐
命名:创于东汉,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
性质: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尺牍、辞赋、字画为教学和研究内容
政治: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
意义: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宫邸学
贵胄学校
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教育特权+约束行为)
比太学优越
宫人为教育对象
受经书、天文、算学(说明宫中早有廷师施教)
地方官学
郡国--学⭐
文翁兴学——封建国家兴办地方官学之始
办学目的
培养本郡属吏
学校定期举行“乡饮酒”、"乡射",向社会推行道德教化
县道邑--校
乡--庠
聚--序
私学
书馆
前期教识字和书法
识字+数学常识
识字教材《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
后期儒学基础内容
读写训练,培养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
教材《孝经》(主要)《论语》(主要)《尔雅》(字书)
个别教学,重视口授和背诵
经馆
较书馆更高一级
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以次相传授,老师传高业弟子,高业弟子传初学弟子)
及门弟子、授业弟子(直接聆听老师教诲);著录弟子(慕老师名而来,留下名字,老师承认其为弟子,需要时可来请教)
经学教育的特点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
发展在先
依据政治需要解释经学,迎合统治者的意志
古文经学
发展在后
研究《六经》本意,恢复儒学本来面目
章句之学与师法、家法
章句:经师教学用的讲义,依照经文顺序断句并划分章节,逐字逐句解说
师法: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的经说
家法:大师的弟子对师说有所发展,形成一家之言,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
评价:严重阻碍了学术交流,导致经学教育中宗派性和封闭性加强
经学会议和石经
石渠阁会议、白虎观会议——《白虎通义》(企图用官方裁定的方式统一经学)
为统一经学教材,东汉蔡邑等人倡议,镌刻下石经,立于太学门外,共46枚石经
评价:经学会议提供了经学研究和教育的规范思想,石经提供了经学的规范教科书
王充的教育思想
生平和思想特征
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代表作《论衡》(针对谶纬神学和浮妄虚伪的世书俗说)
“天道自然”
万物自生、万物一元
“元气”不生不灭,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
人死神灭
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教育与人性的改良
“五常之性(气)”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
受父母影响,遗传
母体内、外界环境的变化影响
出生以后,人性有差异
善、恶、中间难说善恶
教育的作用
胎教,有良好的起点
决定人性的发展方向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治国化民
隐效性和间接性
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
知识分子从低到高:文束、儒生、通人、文人、鸿儒
“博通百家”的教育内容
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积累的文化知识都应当学习+自然世界+人类社会获得知识
论学习
学知与闻见
积累生活经验+书本或其他间接途吸收他人经验思想
思考与求是
坚持雄辩推理、事实根据和实践检验
“问难”与“距师”
打破崇拜古人、权威的心理
批判和怀疑精神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实现思想统一,改变汉初“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学术混乱局面
实行有为政治,急需解决人才问题
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人性“仁气”(主导)、“贪气”(从属)
斗筲之性
教育难转化
中民之性
教育的主要对象
圣人之性
自我修养为善
道德教育
德教是立政之本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道德的基本准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
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必仁且智”
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六艺“
教学方法
强勉努力
专心致志
精思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