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万古江河》思维导图——第六章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编辑于2024-04-03 16:44:59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第六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17世纪)
总述
中国全盘进入了世界秩序
海洋的开通和欧亚大陆频繁的陆路交通,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秩序之内
贸易上的顺差,使中国经济持续成长三百年之久,并使中国在近代以前跃升为世界最繁荣的地区
外来的刺激,也促使中国的知识界尝试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本质
这是历史上相当于欧洲启蒙时代的努力
可惜,这一努力中途夭折了
一、明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僵化
总论
本章的断代
上限是1500年
理由
自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外海岛屿后,全世界不再有可以遗世独立的人群
这一设定的时点,是反映世界史的断代意义
当时的中国
还没有感觉到全人类的历史已将汇合为一
中国依然自以为中央之国
中国人依然浸润在中国文化之中
中国视角下最重要的事情
蒙古人在中国建立的元朝结束了,汉人再度建立以中国为主体的国家
本章开端
以明朝的开国为其起点
观察对象
明帝国内外的种种变化
北边防务
占据蒙古的后元
长城
物理存在
第一道
自战国时代燕、赵、秦三国筑边塞,到秦始皇联结这些防御工事,成为震古烁今的“万里长城”
第二道
今日中外视为世界巨大工程之一的长城,其实不是秦汉以来的边塞,而是明代建筑的边墙
区别
明前长城
并不是一条密封的界墙
平时
胡汉贸易照常进行
战时
大军分道出击,以攻势为有效的防御
心理上
开放
北族游牧地区与中国农耕地区并不隔断,而是有进有退的开放地带
明长城
明军据城守关
心理上
封闭
分隔胡汉,汉人世界自我设限,是内敛的,而不是开展的;是封闭的,而不是出击的
海洋
明代中国态度
在开放与闭关之间摆动,而终于趋向闭关
洪武初
元代对外开放的风气尚在,海上交通相当畅通
洪武四年
因为日本浪人扰乱海疆,中国第一次实行海禁
只开放广州、泉州、宁波三处市舶司,作为外洋贸易的港口
永乐年间
郑和率领大批船舰七次下西洋
宣德年后
中国官方不再有如此大规模的对外行动
明代中叶以后
倭寇侵扰海疆,越来越猖獗
明朝政府为了断绝乱源,干脆关闭上述三处市舶司,不再许可外国商货入口
闭关后影响
北方
蒙古始终是一大威胁
河套的俺答,侵扰三边,明朝无可奈何
若没有藏传佛教驯化蒙古,中国北边不会安宁
东方
逼迫中国海商与日本人合作,在沿海建立基地,进行不经官方许可的贸易
倭寇猖獗
日本不断输入中国文化,但自从范文虎的船队败于飓风,中国未能加一兵一矢于日本
丰臣秀吉两次侵略朝鲜,中国援朝,两国合力才保住了朝鲜
东南亚
郑和舰队,横行东南亚,明军主要的战果,却是覆灭了建国异域的华人聚居地
安南内乱,十年战争,明朝不能取胜,只得承认安南黎氏的政权
明代中国对于海上,官方的基本心态也是防御与封闭的
这一时代的世界
国际经济网络,已在逐渐成形
欧、亚、非、美四个大陆与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例如今日的印尼、菲律宾等)都编织在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之内
中国却在国际场合无可记述之处
政治制度
明朝步武宋代,建立了一个以儒生为文官的制度
科举取士
八股教条
明代如此,清代也沿之未改
培养了独占资源的社会精英阶层
产生了文化的保守
有明二百余年,一直到中叶以后,民间才有强烈的反弹
明太祖废宰相,皇权定于一尊
文官与皇帝之间,无复汉代与宋代可见的制衡
绝对的皇权,保护了保守主义
皇帝自己不能行使权力时,绝对的权力落在近侍、宦官手中
宦官专权,擅作威福,其灾害不在贪污败坏,更在于斫丧了文化与思想的元气
中国的人才,以及社会的文化活力,都在这一长达百年的斗争中消耗殆尽
综上
明代的中国,从元代脱身以后,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自囿于空洞的天朝大国框架,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基于防御的心态,一切定于一尊
二、人口与生活资源
总论
中国人口众现象,是在明代以来始形显著。相伴而至,也是由明代开始,食物资源增多了。两者互为因果,到清代遂一发不可收拾
作物引进
番薯
万历年间
福建人即从南洋(菲律宾)将番薯引入闽南泉、漳诸处
广东人也从越南引进番薯
玉米
16世纪中叶
初传地区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
花生
明嘉靖年间
江南
土豆
明代晚期
首先传入闽、台一带,旋即传入中国西南各省
芋头
南瓜、西红柿、胡萝卜、菜豆,甚至辣椒,均使中国的食品资源更为丰富
土地变化
栽培作物的种类多,种植方法多样化
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棉田、圩田、沙田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
明代的种植面积扩大了
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人口统计
并不精确
中叶以后,全国人口的分布比例
南方数省人口占全国一半以上
北方诸省只有南方三分之一
西南各省,也有全国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口
三、大海波涛
总论
明代中国对海疆的态度
重点在中国人在海上的活动
其中又涉及台湾一岛进入世界历史
大洋航道的开拓,终于将全世界人类社会,经由经济网络联结为一体
中国承受的变化,其实甚为巨大
中国人走向了海洋
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加入了海上势力的角逐
开辟了许多华人聚居的地点
不同时期变化
宋元时代
海上丝道畅通
有些中国人在海外定居落户
明朝前半段
中国政府禁止人民外移
然而人口移动实际难以禁绝
官方防堵海疆时,海商的利润更大
民间有大量人员与资源,投入海上的投机冒险
海商/海盗武装集团诸人之中,郑芝龙可以说是集大成的人物
郑成功开台
过了16世纪,中国遂不再有参加海上竞争的机会了
四、第一波西潮
总论
中国接触欧洲文化的第一波冲击,当是16世纪由天主教教士传递的西方文化
影响
基督教教义
西方科学工艺
中西双方彼此有了初步的认识
天主教传教士
沙勿略
尝试来华传教的第一人,但未能进入内地,即病逝于广州的上川岛
罗明坚
利玛窦
中西文化交流的肇祖
介绍基督教教义
罗明坚在肇庆仙花寺传教
《祖传天主十诫》
《天主圣教实录》
天主教第一批中文宣教文献
于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利玛窦
其著作《天主实义》发表于1595年
其教义深受中国儒家观念的影响
龙华民
利玛窦等人在华宣教时,宋儒理学早已确立其思想主流的地位
天主教宣教工作,是以并不容易
19世纪基督教新教随着西方经济与武力优势进入中国,传教士竟不须有深厚学术与思想的辩论,即可在中国所向披靡
西洋科学工艺被引入中国
这一波外来科学进入中国
围绕着天文学为中心,包括数学、地理,逐渐延及农学、机械、火器与医学
耶稣会会士的贡献,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以几何的观念计算天体运行
利玛窦与徐光启
合译《几何原本》
欧氏几何入华之肇祖
至今已成为数学经典
合译《勾股义》《测量法义》
三角学入华之始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中文第一部世界舆图
其中的中国地图,也是第一次以投影法编制的中国地图
实用工艺
熊三拔
《泰西水法》
西方水库与以唧筒、虹吸等水压转输的方法
为徐光启《农政全书》中灌溉方法的母本
介绍蒸馏方法
于中国的制药方法,有相当影响
邓玉函
与王征合撰《远西奇器图说》
第一部讨论西方物理学、建筑学与机械工程的中文著作
人文学科方面
金尼阁
《西儒耳目资》
以拉丁化拼音,拼切汉语
方以智
《旋韵图》及《四韵定本》
近代中国语音学的始祖
《通雅》《物理小识》
贯通中外的集大成之作
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彼此认识
大洋航道开通以前
西方对于中国等地的了解,全仗中东及内亚诸处居间介绍,只有《马可·波罗游记》等少数实地经验的报告
大洋航道开通
葡萄牙、西班牙海商直接与中国接触
但对华知识,限于商业活动,又只及沿海,于内陆并无所知
利玛窦
《中国札记》(后经金尼阁补充)
向西方全面地报道了中国地理、物产、中央与地方政制、风俗习惯、科学工艺、宗教信仰、哲学思想……
近代中国对华研究的开始
《坤舆万国全图》
编列了中国部分的地图,因其精准与确实,此后西方海商所持地图,遂大为改观
中国学者第一次见到西方现况及中国与西方的相对位置
曾德昭
《大中国志》
地理、政制、社会、生活、工艺、语文、族群……无所不及
详述教会在华宣教的种种活动与遭逢的困难
当时最完整的报道
艾儒略
《职方外记》
配合上述万国全图的文字说明,记述当时五大洲民情风俗及历史大事
《西学凡》
介绍欧洲大学的学术项目
相当完整地说明了西方学术教研的内容
综上
明代
中西双方的有识之士,避免道听途说的虚妄,对于大洋另一端的世界,掌握较为具体的信息
更值得回味
清代
康熙时期“礼仪之争”
教廷因教义不准在华教士迁就中国风俗
清廷因此也限制教士的传教活动
中西之间,从此不再有建立在学术基础上的文化交流
19世纪以后
西方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东方
天主教会与新教各教会挟经济与武力优势,进入中国
主客易势,双方的交往呈现极度偏差与扭曲
五、明代的工业
总论
讨论工艺技术的大型丛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分为18个技术专业分类,也是工作行业分类
徐光启
《农政全书》
茅元仪
《武备志》
讨论生产技术的大书,密集地出现于明代后半期
生产活动,不论是手工业、农业,抑或是武器制造业,都有彼此支援之处
工艺生产已是生产业的重要成分
制度
沿袭元代
政府与皇室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官家作坊
百工有兼值当差的制度
民间工匠可从当值期间,接触官方掌握的技术
民间生产工业逐渐发达,官方作坊的工匠也会转业民间
纺织业
明代生产事业之中最为发达者
官方的织造业分布全国各处,而以江南为最多,也最为重要
陶瓷业
明代陶瓷业分布,南北均有
北方
磁州窑
承袭宋代北方瓷器的传统
南方
福建德化
广东饶平
出产外销瓷
浙江龙泉
宋代名瓷,也延续至明代
江西景德镇
以其高岭土原产地的优势,在明代发展为中国制瓷业的中心,至今不衰
特点
胎质细致
釉色纯净
知名作品
明代青花是世界名瓷
青色色调
永乐
宣德
成化斗彩
永乐白釉
嘉靖五彩
陶器
宜兴紫砂壶
河南澄泥砚
分工极为细致
冶铸
地域
西南多山地区
湖北大冶
矿铁的主要产地
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佛山
冶铸铁器的中心
云南
出产三分之二的白银和锡
湖南
锌的主要产地
方式
竖炉熔炼
分工极为细致
综上
明代中国的工艺水平,盱视当时的其他文明,遥遥领先
中国手工业不能进入后来欧洲出现的工业化,实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使用的能源
始终以人力为主
中国的人口庞大,不必担忧劳力不足,以致从未发展其他能源以节省劳力
分工细密
每个环节都是小单位生产
不具备足够财力开发新技术
外来的新知,并未对有关的专业工艺有可见的冲击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与生产事业脱节,以致学术与工艺之间,缺少彼此刺激的机制
六、明代的市场经济
总论
本节所述,只是明代,尤其明代中叶以后的经济状况
重要工业产业
丝织业
江南手工业
技术精巧,花色繁多 → 价值提高 → 江南产业资本迅速累积 → 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江南纺织发展为作坊工业
棉织业
棉花产地
北方
棉布产地
南方
瓷器
冶铸
地区性分工,带动了国内市场的交换网络
促成国内区间贸易
工业地区的粮食必须仰仗别处输入
明代商贾与工业的经营方式,颇有“现代”意义
投资人可以数人合股,成立类似今日股份公司的机构
另聘专业人才,操盘运作,类似今日的专业经理人
无论不同企业之间,抑或是同企业内部,专业化已是常态
融资来源多样
擅长这项活动者,北为晋商,南是徽商
山西票号,徽州钱庄、当铺,均担起后来银行的功能
游资,不仅在国内是融资的重要来源,也会有人挟资投入国际贸易
儒生与商贾之间的界限
明代中叶以后,风气颇为不同,江南士大夫,如有余力,也会投资商业活动
儒家的理念,渗入商贾圈中
“士魂商才”
都市化
明代特点
江南地区(杭嘉湖、苏松太)小市镇密集
人口密度颇高的环太湖长江三角洲,联结为一片工、商、农各业都极为发达的地区
这一地带的水道也在明代编织为密集的网络
城乡差距,以生活水平为例,已显著拉近
货币使用
沿用宋元时代的纸币和元代的宝钞制度
政府掌握了银矿与铜矿较丰富的云南
大洋航道开通后,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中国货币又改为银铜并用的金属货币
避免了纸币因为大量发行引发的贬值问题
综上
明代的经济发展,大率是宋元(尤其南宋)发展过程的延续
南方,尤其江南直接获得实际的顺差之利,快速地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
大洋航道开通之后,中国的外销市场扩大到欧洲与美洲,中国获得顺差是大量白银
中国卷入初期的世界经济大网络
但在庞大的中国文化—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形成的效果还不足撼动整体的稳定
资本主义萌芽了,却还不能茁壮
七、南北经济社会的差异
总论
中国幅员广大,各地发展情形不可能一致,是以自古即有地域性的荣枯差异
明代的南北差异,十分显著
南方情况前章有所介绍,本章着重关注北方
北方
背景
北方已相当凋敝,黄淮之间又因黄河经常决口,尤其多灾多难
人口
北方人口流失不少
明太祖大量移民充实北方
明太祖设立卫所,以军户屯田养兵
明初曾有三百万人分别屯戍边疆卫所
卫所最多处
北方长城一线的九镇
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
山东以至广东的海疆防线
经济措施
“开中”制度
以“盐引”为报酬,鼓励商户在北方军事要地及首都附近输粮实仓
民屯自各方招募贫民耕种,农户缴粮之余,也只是仅足温饱,难有余粮
亲王分封
明代中叶以后
多在河北、山东及河南,王府领有土地,动辄千顷
明代晚期
河南一省王府的土地,占了全部耕地的十分之一
河北、山东情形,王府田地不如河南比例大
除了上述皇庄及王府土地,明代皇亲、国戚、功臣、勋旧,以及有权势的宦官,也多有请赐的田地
此举导致
北方各地农民多是庄园的佃户长工,生活困苦,糊口之外,别无可以周转的资金
整个北方,除了社会上层的消费人口,民间发展经济的资源至为匮乏
南方
另一情况
明朝祖制,南直隶的土地不得用于分封与赏赐
自耕农的比例,较北方为多
明代户口制度并不健全
南方户口比实际的数字,短缺之数不小
不入户籍的户口,就是没有税赋的人民
明代的手工产业多在南方,尤其东南的闽粤地区
北方只能供应南方工业生产的原料
南方的教育质量及教育普及程度,都超过当时北方的水平
民间思想的多元与活泼,也是南方显著可见
综上
中国南北的落差,自明代以后延续至清代
有清一代终究未能将南北差距拉近
中国的政治权力,常在北方,而文化与经济的“中原”则俨然以南方为重心
八、明代思想的转变
总论
积极
明代创业的太祖、成祖两朝,以功名收揽文人,担任政府的公务员
太祖进用读书人建立了一个元代未有的文官系统
从中央到地方都是由文人管理
消极
他们父子都是雄猜之主,于知识及思想的开拓与发展,其实并无奖掖与鼓励
官吏不过是佣仆,君主对文官任意奖黜,一有得罪,当朝廷杖
即使是宰执,也难得为君主礼重
后来宦官专权,文官更是受尽皇室家奴的欺凌
明代士大夫,虽在乡里为缙绅,在朝廷则未能有意气发皇的机会
文官系统
科举取士
明朝开国不久,即不再重视对时务的策问,而制定科举以八股文申述儒家思想
中国科举制度桎梏思想,实由明代开其端,而清代更积习难返
数百年来终成中国文化的桎梏
特立独行罕见,能人大多不能善终
明代晚期,只见权相,不见大臣
王阳明心学
地位
中国哲学主流学派之一
对于正统理学的挑战
阳明心学加上已经弥漫的佛教禅宗,对于明代知识分子有巨大冲击
十分宏大的理论系统,影响近世中国的思想极为深远,甚至泽及东瀛,蔚为东亚文化的重要成分
支派
泰州学派
志不在庙堂,而在于化民成俗
王艮
观点
心有所向便是欲,心有所见便是妄,无所向无所见便是无极而太极,心中空寂无一物,良知便自然涌出
与佛教禅宗的观念,十分相似
修身即安身,如能有道德修养,又能修安自己此身,即能身心两安,吾身保,然后能安天下
身与道是一体
王艮的后学
都由此向纯真自然的方向发展
罗汝芳
赤子良心,当下就是,可由形而下的心体直接表现出形而上的性体
耿定向
百姓日用是显然可见的现象,而其中又隐藏了民胞物与的天道,心、性与天三者为一,可由自身内观,认识天地宇宙的真机
泰州学派主流
王栋
以慎独严意念之辨
注重收敛的自律
与刘宗周的思想接近
靠近朱子学的一边
最为激烈的人士
何心隐
观点
以安身立本,实则由人的自然本性出发,理解人“有声色嗅味安逸”的欲望
对于“欲望”
尽天之性,不必“去人欲”,但须有所节制,以适中为度
治天下,即与民同欲
有社会运动的理念
设计了“聚合堂”
捐产试办共同生活的社团
为明代皇权不兼容,他也终于以身殉其自由的思想
李贽
观点
由泰州纯任自然本心,发展为“童心”之说
童心是“绝假存真”,童心之“真”与世俗名教之“假”、道学之“假”是相对立的
浪漫主义的憧憬
道不离人,人不离道,“人”是一切的中心
人不能无欲,凡事顺其自然,不应有礼法刑德,以约束人间应有的权利
较何心隐更为激烈
在今日看来是一种向传统礼法挑战的普遍人权思想
为世俗不容,终于在狱中自杀身亡
原因
高压之下,难免反弹
到了16世纪,寻求个人主体性的思潮,遂在文化与学术领域,发为巨大的能量
文学风气变化
明代前半段
文学颇为拘束
明代中叶以后
有了如此追寻人间个人主体性的学风,再加上南方经济发展
士大夫不再专擅学术与文化活动
文学、戏剧、艺术诸方面,也出现了浪漫精神的风气
典型类型
小说与话本的创作
施耐庵
《水浒传》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吴承恩
《西游记》
待定
《金瓶梅》
冯梦龙
三言
凌濛初
二拍
以白话撰写的短篇小说集
比话本的传统多了一层文学意义
戏剧
南曲渐盛
多为民间传奇戏
各地有各地的地方戏
昆区昆曲
明代中叶兴起
后一跃而为戏剧主流
代表人物
汤显祖
“临川四梦”
《南柯记》
《邯郸记》
唐代传奇故事为母本
以世事无常的现象,揭示佛道的淡泊
《紫钗记》
以唐代传奇霍小玉传编剧
由女子的视角指出男女情爱并不平等
《牡丹亭》
昆曲之冠
表彰情爱,向理学的传统规范挑战
女主角杜丽娘因情而死,又起死回生,使情爱之重超越生死
绘画
明代早期
以院体画为主
工细规矩,而缺乏原创性
明中叶以后
开明代文人画的画风
代表人物
吴门四家
沈周
文徵明
唐寅
尤以唐画风倜傥不群,强调个性的表现及主观的意境
与阳明学的趋势颇有呼应
仇英
徐渭
笔法飘逸,发抒情感,不求神似
与泰州学派反传统、求自主的精神相符
陈洪绶
落笔意在相外,俨然道家得意忘言、禅宗不落言诠
已与近世抽象艺术的精神相通
江南造园
艺术颇盛
今日苏州园林还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反映了造园艺术对主观与主体的尊重
明代晚期的文化气象
不拘一格
于传统权威及礼教规范诸种压力的反弹
也是在反弹过程中的反思
明、清之交,国亡家破,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
这种风气,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
如果没有清代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一段反思的检讨与创新的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九、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为何比较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两者的时代跨度几乎相当
二者都承受新大陆白银大量流入其经济体的影响
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与其发展模式却完全不同
明代中国
中国的文化与社会经过长期的整合,呈现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专制的皇权掌握了主要的政治权力
儒家理念则是中国思想方式的主要形式
中叶以后
南方经济十分发达
南北人口分布及财富分配都呈现巨大差异
阳明心学兴起
南方文化以个人为主体
但只是削弱了明代中国的体质,却没有演化为多元性的文化与政治格局
明代政府的财政似乎并未因为南方经济繁荣而有所裨益
对外战事耗费不少
官员贪黩成风
政府税源仍以田赋与徭役为主,并未合理开拓商税及工业税
事涉财政结构,也许是关键所在
导致结果
农民起义
北方
贫穷孕育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事
“流寇”在北方流窜十余省
终于拉垮了大明皇朝
南方
只能扰及江西、湖南,不能深入富庶的南方
满清入关
北方
八旗铁几乎未遭遇抵抗
南方
抗争延续了数十年之久
中国终究是一个整合的整体,北京政权解体,犹如中枢断裂了
南方的抗清活动还是不得不失败
晚期
中国在思想与文化活动两个领域,有过崇尚个性的运动
未能滋长为类似欧洲的启蒙运动,更未转化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当然有中国历史条件的限制
文学
有过辉煌成绩
小说、散文、戏曲……都在崇尚个性的运动中,提出对于传统与权威的反思
西班牙
崛起是经由错综复杂的婚姻与继承,将许多不同的区块集合为王朝疆域
是十足的多元混合体
皇室从未有过真正号令全国的权威,也未能熔铸为一个整体
战争不断
内部
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之争
各地贵族领主,又各有其地方势力,并不心甘情愿地接受王朝号令
外部
必须面对伊斯兰教势力的竞争
两百年霸权,在17世纪末叶已经黯淡
从新大陆掠夺的财富支撑了西班牙的霸权,却没有为西班牙带来经济繁荣
新大陆的黄金与白银,分别流向西班牙与中国
中国
活跃的国际贸易壮大了东南沿海的经济
丝绸、陶瓷诸工业的发达,使东南的繁荣惠及一般小民百姓
江南与闽粤富庶,人民生活舒适
白银代替宝钞成为大额通货
白银与铜钱同时流通的双重币制,为明清经济发展提供了充沛的货币
中国外销市场与货币增加
刺激了中国南方经济,造成三百年持续增长的景气
本土并未因为大量财富流入而改变产业结构
大量黄金、白银,一部分用于皇室及贵族的豪华生活,大部分辗转流入中欧及地中海的商业城市
欧洲的工商业经济,随着重商主义而增长,得益者不在西班牙,而在其分散各处的城市与商港
开拓新航道
航海事业刺激了造船业及相关的事业
与此相关的实用数学、天文学与地理学都有相当进展
学术方面
当以天主教耶稣会为最著
与中国同一时代
面对正在酝酿的族群民族主义与市民意识
族群民族主义
终于成为建构民族主权国家的动力
市民意识
在日后滋长为民主与人权的思想
西班牙的统治阶层,完全没有察觉
新教活动及工商城市经济成为发端
文学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针对时代的消逝,投下最后一瞥,其中既有惋惜,也有讥讽
十、明朝时的台湾
总论
由闽、浙出海,或南或北都无须经过台湾
欧洲国家开拓新航道,以及“发现”美洲之后,台湾东方的太平洋,辟为高桅巨舶的通道
台湾成为东海与南海的锁钥
16世纪的台湾岛上,仍是原居民的天下
全岛并没有统一于一个政治体
原居民之间也有战争
其性质不详,但往往仍保存于他们的传说之中
台湾物产足够原居民维持一定的生活,却没有可资外销的商品
台湾能够长期置身国际贸易网络之外
海道开通之后
大陆及日本的海商会在台湾过境
台湾的藤材、水鹿皮、硫黄、樟脑……被运往大陆与日本销售
福建渔船及海上武装集团,在台湾靠泊
逐渐有人从季节性的季居,发展为长久居住
甚至从大陆运来耕牛,在台湾垦拓定居
16世纪后半期
荷兰从西班牙帝国独立,很快加入海上强权之列,东来经营
荷人在台湾筑城为久居之计
在台湾南部
荷兰人先以武力征服邻近番社,继之以传教工作建立管理组织
番社自治,但必须顺从荷人公司的号令
在台湾北部
由南逐渐向北开拓,番社在荷人胁迫之下,纷纷接受荷人统治
1628年
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部淡水,建立商馆
1638年
荷人袭击据有鸡笼(今基隆)的西班牙分遣基地,西班牙人撤出台湾
明郑政权
时间
1662年
郑成功驱逐荷人,建立明郑政权
荷人据有台湾南部一隅陲将近四十年
主要仍是以此地为出入中国沿海,驳运商货的转运站及攻略西、葡海上势力的据点
至1683年施琅率清兵入台,明郑政权延续二十二年之久
郑氏在台湾设立一府二县,建立明政府的行政体系
郑氏政权的核心,仿照明制六部,分设文官,但实际情形则又不是真正的文官系统
对外贸易仍是其经济命脉
郑氏治台
原居民渐渐与汉人移民融合,即使其间过程不能避免冲突,却未有过与原居民之间的阶级之分
这是欧洲殖民地未有的现象
台湾终于被卷入海上的竞争
综上
郑芝龙由法律边缘的事业起家,郑成功孤忠抗清,开辟台湾。明代的最后这一幕,从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言,都值得专节叙述以彰显中国历史终于与世界历史接轨,从此中国与世界发展的脉络不能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