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这是一个关于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思维导图,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适用于考试复习!
编辑于2024-04-03 22:05:09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成立
社会性质一社会矛盾 一革命任务 一革命性质
半殖民地 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一反帝(民族独立)一民族革命
半 封建 一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一反封(人民解放)一民主革命
伟大意义
①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②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③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
④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
⑤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
⑥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⑦第一项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基本完成;为实现第二项任务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⑧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
⑨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集体的过渡形式)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社会的过渡形式)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的政治制度
在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经济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政治 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其特点是非独立的社会形态,其性质是过渡性。注意,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但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主要矛盾
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考验
①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②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有完全结束,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企图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
④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
措施
①中心任务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②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一一军事上追剿国民党部队、“耕者有其田”;
③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一一废除不平等条约、抗美援朝;
④党的建设一一“三反”、“五反”;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经济情报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双重性质)
帝国主义的附庸: 民主革命性质(反帝、反封、反官资)
大资产阶级(私) :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一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一国营经济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个体经济一 合作社经济一集体经济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背景(1949-1952)
一.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时,中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二.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原因)
过程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1951年,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注意:此时不并举!
1952年开始酝酿,1953年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发展生产力)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三大改造“三改”;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注意:此时并举啦!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和必要性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一五”计划)
苏联援建定基础 多项技术零突破 沟通南北与内地 一五提前超计划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
对资本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理论依据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二,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第三,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的理论。
全面确立的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
意义
1.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一社会主基本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一使广大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对中国未来的影响一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4.对世界的影响一一使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中国社会步入社会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标志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