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
整理了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适用于考试复习!
编辑于2024-04-05 17:29:44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学的思维导图,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旨在通过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这包括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内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等。
这是一个关于心理学的思维导图,心理学致力于探讨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内在机制,以及这些心理现象如何影响人的日常行为和精神状态。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实验、统计分析等,来解析人类心灵的奥秘,揭示心理和行为背后的规律。
这是一个关于公基-非法律的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学的思维导图,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旨在通过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这包括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内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等。
这是一个关于心理学的思维导图,心理学致力于探讨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内在机制,以及这些心理现象如何影响人的日常行为和精神状态。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实验、统计分析等,来解析人类心灵的奥秘,揭示心理和行为背后的规律。
这是一个关于公基-非法律的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
心理学概述
研究对象与意义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共性)
认知过程
感觉 知觉 思维 想象 记忆 (感知记想思)
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 情感
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注意
品德:知情意行 态度:知情行
个性心理 (个性)
个性心理倾向性(不稳定)
需要 动机 兴趣 信念 理想 价值观 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稳定)
能力 人格(性质 气质 自我调节系统)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 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中间(边缘)科学
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意义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元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树突→细胞体(胞体)→轴突 三部分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三种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
高级中枢
指大脑两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称为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司令部”
左半球是科学性的,主要负责听说读写,运算和推理。 右半球是艺术性的,主要负责音乐,美术,情绪情感
脑分四叶
额叶
动觉
顶叶
感觉
枕叶
视觉
颞叶
听觉
低级中枢
指大脑皮层以下的部分,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
延髓——生命中枢
周围神经系统
人体的“通讯网络”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和反射弧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无条件反射,先天的,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信号反射),后天的。
巴普洛夫 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具体事物刺激,人和动物共有——望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活动,言语刺激,人独有的,根本区别所在——谈梅生津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兴奋扩散→抑制集中 抑制扩散→兴奋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兴奋→抑制———负诱导—同时和继时
eg:运动(时)缓解认知疲劳——同时负诱导
抑制→兴奋———正诱导—同时和继时
eg:孩子闹觉——继时正诱导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决定心理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产生与发展
产生背景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科学)心理学之父”—— 教心之父-1903桑代克 《生理心理学原理》被称“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俄教心之父-乌申斯基
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冯特)
意识,元素,内省法
机能主义(詹姆士)
意识流,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华生)
诞生标记——《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 行为,实验法
格式塔(苛勒)(韦特海默)(考夫卡)
整体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异常行为,无意识,潜意识,性本能,力比多
现代认知(奈塞尔)(皮亚杰)
诞生标志——《认知心理学》——奈塞尔——现代认知心理学之父
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人格,人的本质是善良的
革命 势力 No.1 行为 行为 No.2 认知 精神分析 No.3 人本 人本
认识过程
注意
概念、特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集中性
功能 (选保节+监督)
选择功能(首要)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最重要)
分类
无意注意
初级,不随意注意,不由自主,无目的,无意志努力
条件
客观: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
主观:第一、当时的需要,第二、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第三、当时的直接兴趣,第四、个体的知识经验,第五、主观期待
有意注意
高级,随意注意,积极主动,有目的,有意志努力
条件
第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第二,合理组织活动
第三,对兴趣的依从性(间接兴趣)
第四,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第五,人格特征
有意后注意
最高级,随意后注意,学习训练,有目的,无意志努力
条件
第一,对活动浓厚的兴趣(直接兴趣)
第二,活动的自动化
品质
广度
范围
稳定性
时间
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
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eg:发号间隔短;表音时有时无)
注意的分散: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分配
同一时间不同对象
转移
主动地从一个(学习)转移到另一个(学习)
分心=分散:从学习到非学习的
感觉
概念(个别属性)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eg:这个苹果是红的)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受阈限低,感受性低则感受阈限高(感受性类似敏锐度)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0→1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1→2
种类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
感觉适应
暗适应(亮→暗)(感受性提高)(极速/骤升)
明适应(暗→明)(感受性下降)(极速/骤降)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黑板白粉笔,月明星稀,马赫带现象)
继时对比(先,,,再,,,)
感觉后效
正后像(eg:电影、连环画、动画片)
负后像(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是相反的)
不同感觉
相互补偿(eg:以耳代目、盲人-感觉性提高)
联觉(eg:红色热烈、紫色高贵;看起来好甜(通感));指甲划黑板--心理
知觉
概述(总体属性)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现代认知心理学派把知觉看作信息的识别(eg:这是一个苹果)
种类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深度知觉)
eg:视觉悬崖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eg:连环画,动画片,霓虹灯)
诱导运动(动→静,同时,月在云中走:云→月)
自主运动(eg:暗室中注视光点,光点似乎在运动)
运动后效(eg:先看动后看静,静止的东西似乎在运动)
社会知觉-的偏差
社会刻板效应(一群人)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一个人)
首因效应(最初效应)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错觉
不正确的知觉,既有积极,又有消极
不能靠主观努力克服
每个人都存在错觉,不存在个别差异
基本特征
整体性
各部分属性综合起来,整体把握
eg:
同样的曲子不同的乐器演奏
结合上下文补全完整
"wor…"补全完整
难以发现辅助线
A→0 B→0 C→0 ......
优先感知整体(认错人) 关键部分→整体(仍能认出)(窥一斑可知全貌)
理解性
以知识经验为基础
eg;:
听前奏就知道哪首歌
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填空
"wor…"填d,k,m等字母
辅助线帮助理解
言语指导:老师说像,越看越像
A→1 B→2 C→3 ......
选择性
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
eg;:
差异大→对比
差异小→迷彩服、变色龙
恒常性
外界变,本身不变
观察
含义
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
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又叫“思维的知觉”
品质
目的性、精确性、全面性、深刻性(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发展
培养
感知规矩与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基本形式(三种)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言语直观
教学运用(感知律)
强度律
字大声音大
抑扬顿挫+音大
差异律
形成对比
抑扬顿挫+对比
活动律
活动的对象更易被感知
抑扬顿挫+活动
组合律
构成整体更易被感知(教材编排分段分节)
协同律
多种感知提高观察的效力
观注律
养成持久的观察习惯
记忆
概念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人的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
分类
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形象鲜明
容量较大
储存时间极短,0.25-2秒
容易衰退
eg:连环画,电影,动画片
编码方式——图像记忆、声象记忆(图像为主)
短时记忆(操作记忆、工作记忆)
时间很短不超过1分钟
容量有限,7±2个组块(5-9个组块)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易受干扰
eg:考前背单词,翻译,拨电话,同声翻译
编码方式——听觉编码、视觉编码(听觉为主)
长时记忆
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
容量无限
eg:长时记忆是陈述性记忆,童年记忆
意义编码——语义编码、表象编码(语义为主)——信息的双重编码
时间:瞬时→注意→短时→复述→长时 容量: 短时→组块+→长时
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形象记忆
eg:视觉,听觉,嗅觉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逻辑--eg:公式、规矩、概念
情绪记忆
eg: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动作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
陈述性记忆
有关事实和事件,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
如何做事情,无需意识的参与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
外显记忆
有意识主动地
内隐记忆
无需意识参与或无需有意回忆--eg:潜移默化
过程
识记
根据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
机械识记
外部联系,简单重复的识记
意义识记
内在或已有联系,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
保持
遗忘规矩
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实验方法:重学法(节省法)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
影响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100%+50%=150%))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系列位置(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最近印象))
遗忘原因
消退说
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用进废退”,永久性
干扰说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压抑(动机)说
弗洛伊德--暂时主动遗忘
提取失败说
暂时,“舌尖现象”“话到嘴边现象”,正确的线索
知识同化说
奥苏贝尔--积极和消极
复习
及时复习
立即复习
大面积遗忘之前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间隔复习
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
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复习次数适宜
150%的学习(过度学习的材料能避免遗忘)
再现(再认或回忆)
无意回忆
eg:触景生情、偶然想起、自由联想
有意回忆
eg:回答老师问题
直接回忆
间接回忆
根据一些提示和推断回想起
回忆能够再认,再认不一定能回忆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
记得快
eg:过目成诵
持久性
时间长
准确性(关键)
准
eg:一字不差
准备性
提取快
eg:抢答,出口成章
表象与想象
表象
概念
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心理旋转实验
分类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记忆表象(音容笑貌)、想象表象(加工改组后形成新形象)
想象
分类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没有预订目的,不由自主产生
eg:偶然、看白云、梦,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有预订目的,自觉进行
再造想象
eg:看小说、柳叶眉
创造想象
eg:写小说
幻想(对未来)
科学幻想
科学预见的一种形式,积极幻想
理想
积极幻想
空想
消极幻想
加工方式
黏合
eg:孙悟空、美人鱼形象、狮身人面像
夸张
eg:千手观音
拟人化
eg:雷公电母
典型化
eg:小说人物、模特
联想
eg:钟表→时间、画→诗、诗→画
功能
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
替代功能
调节功能
言语与思维
言语
概述
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特点
目的性
开放性
规则性
离散性
社会性
个体性
种类
对话言语
情景性、反应性、简略性
独白言语
展开性、有准备、有计划
书面言语
随意性、展开性、计划性
内部言语
隐蔽性、简略性
思维
概述
含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特征
间接性
由…推出
概括性
由…总结,一般规律、概念
类型
根据思维的内容、发展水平
直观动作思维
实际动作作为支柱
具体形象思维
借助直观形象和表象、实物---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3岁以后
抽象逻辑思维
人类思维区别于动物思维的最本质特征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
分析思维
程序性---eg:解数学题通过多步的推理和论证得出答案
直觉思维
敏捷性、直接性、简缩性、突然性(突发性)、猜测性---灵感现象是知觉思维的结果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
唯一答案---eg:根据已知信息或条件、利用熟悉的规则
发散思维
多种答案
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导
经验思维
日常经验
理论思维
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
品质
广阔性与深刻性
eg: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一针见血
灵活性与敏捷性
eg: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独立性与批判性
独立性:不受他人影响;批判性:不受自己影响eg: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独创(特)性:人无我有
逻辑性与严谨性
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过程
分析与综合
基本过程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括
系统化与具体化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 最基本
定义
内涵
本质特征(越丰富)
外延
所有个体或样例(越少)
概念是有层次的,上位的概念成为属概念,下位的称为种概念 内涵和外延成反比
结构
名称,定义,属性,例证
概念学习
概念的获得
概念形成
发现学习是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
概念同化
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
概念的应用
分类
具体概念
外部属性
抽象概念
内在的本质属性
合取概念
同时存在,缺一不可(毛笔)
析取概念
根据不同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好孩子”的概念)
关系概念
高低、上下、左右
前科学概念
日常交际过程中,日出东方
科学概念
教学过程中,定义、定律
判断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推理
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归纳推理
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过程
创造性思维
特征
新颖独特
最本质特征
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创造性思维的结构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灵感状态
过程
准备期
收集信息,组织经验,掌握技能
酝酿期
加工和重新组织
豁朗期
灵感
验证期
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培养
运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培养创造性想象力
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创造力
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开设创造性课程
创造性课程
直觉思维训练课
发散思维训练课
用途扩散
结构扩散
方法扩散
形态扩散
推测与假设训练课
自我设计训练课
创造发明课、假设课、侧向思维训练课
创造技法
头脑风暴法(脑激励法)
有目的的自由联想法
心理学家奥斯本
集体讨论,6-12人
基本原则
畅所欲言,暂不做评价
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鼓励多种想法,数量而非质量
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情绪情感与意志
情绪与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核心)
分类及关系
情绪
心境
长,微弱,弥散性
eg: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激情
短,强烈,爆发式
意识狭窄
eg:李逵杀虎
应激
突发,出乎意料
生物性(生理)反应
eg:武松打虎,教育机智, 新老师紧张,考试紧张
原始的,低级的,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关 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 带有冲动性,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
理智感
智力活动(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现规律,探求真理)
道德感
爱国,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自尊心 ✘幸福感✘
美感
对自然和社会历史现象 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后继的,高级的,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关 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功能
适应功能
eg:动物求生
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
积极的调节组织 消极的干扰破坏
信号功能
情绪的外在表现——表情
健康功能
感染功能
具体体现——共鸣,移情 (掬一把同情泪,爱屋及乌)
强化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保健功能,协调功能
自我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派——弗洛伊德
压抑
eg:忘记痛苦的事情
否认
eg:掩耳盗铃,眼不见为净
文饰
eg:玉不琢不成器
即合理化
酸葡萄心理
得不到的都不好
甜柠檬心理
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柠檬也是甜的
投射
eg: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补偿
升华
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
用社会能接受的表达不能接受的
eg:写小说
置换
又称“转移”。eg:迁怒
幽默
退行
eg:老小孩,老顽童
抵消
eg:碎碎平安
反向形成
不喜欢,表现为喜欢
过度代偿(过度补偿)
eg:残疾人成为著名运动员
意志
概述
概念
有目的,调节,克服困难
特征
有目的——首要
调节支配作用
克服困难——最重要
以随意动作(有意)为基础
意志行动的过程
准备阶段
动机斗争
双趋冲突
想要…又想…
双避冲突
不想…又怕(不想)…
趋避冲突
想要…又怕
多重趋避冲突
确定目标
选择行动方法和指定行动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自制坚果”)
自觉性(独立性) (目的和意义)
易受暗示性(盲从)
独断
果断性 (迅速而合理)
优柔寡断
草率 武断
自制性 (控制情绪 行为)
任性
怯懦
坚韧性 (百折不挠)
动摇性
执拗性
个性心理
需要、动机、兴趣
需要概述
概念
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分类
起源
生理性需要
社会需要
对象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求知,审美,创造力
审美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四个缺失性需要,三个成长性需要
第四个-尊重需要
eg: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自我实现
eg: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层次性
考大学、找个好工作、买保险——安全需要 考大学 学习——求知需要 减肥——审美需要
生理需要力量最强大
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不是绝对对立的,可以同时存在
关系
低级需要必须得到部分的满足,才能出现高级需要
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出现较高层次的需要
动机概述
产生条件
需要(内在条件)
诱因(外在条件)
种类
生理性动机
初级的,原发性动机,又称内驱力
社会性动机
比较原始的三种驱动力
好奇,探索,操作
人类特有的
成就动机
学习动机
权利动力
交往动力
功能
激发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整功能(强化功能)
兴趣概述
分类
直接兴趣——事物本身 间接兴趣——目的和结婚
中心兴趣——某一方面 浓厚而稳定 广阔兴趣——多方面
个体兴趣——相对稳定 情境兴趣——突然激发
品质
广度
中心(倾向性)
稳定性
效能
兴趣认知的推动作用
培养与激发
能力
概述
概念
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从事某活动的前提,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集中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为才能。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
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 掌握知识与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能力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eg:高分低能
分类
活动范围的大小
一般能力=智力
抽象概括能力(思维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eg:感知记想思
特殊能力
eg:音乐能力,绘画能力
创造性程度高低
模仿能力
eg:观察学习
创造能力
能力的功能不同
认知能力
eg: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
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
智力理论
二皮三吉群斯顿 多加卡态三元腾
二因素论
斯皮尔曼
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三维结构论
吉尔福特
群因素
瑟斯顿
7个
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
言语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认识自然智力(自然观察智力), 运动智力——医生,视觉-空间智力——工程师,人际智力(社交智力)——教师、心理咨询师, 存在智力——玄学家,自知智力(内省智力)——哲学家
为新课标提供多元评价标准
形态论
卡特尔
年龄
流体智力(液体智力)
先天的
先上升后下降(倒U型趋势),高峰期是20-30岁
感知记想思+注意+运算+关系
晶体智力
后天的
一直上升
后天社会文化,老谋深算,姜还是老的辣,理解,词汇记忆,常识记忆
三元智力论
斯腾伯格
智力成分亚理论——元成分(核心),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智力情境亚理论 智力经验亚理论
能力测验
智力测验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比纳-西蒙(法)
世界最早
第一人---比纳
斯坦福-比纳量表
推孟(美)
最著名
应用最广
比率智商
智商(IQ)=智龄÷实龄×100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美)
离差智商
测验标准
信度
数据的一致性/可靠性,测验量表的可信程度
效度
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希望测到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
影响因素:数量,难度,信度
标准化
心理测验的最基本要求
难度适中0.5,区分度较高的题目较好
信度←效度。信度↑效度↑↓ 信度↓效度↓ 效度↑信度↑ 效度↓信度↑↓
影响因素
遗传与营养
早期经验
教育与教学
社会实践
施用累能
主观能动性
人格
概念——特有模式,综合心理特征/活动
特征
独特性
eg: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稳定性
eg: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整合性
eg:人格分裂
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功能性
eg:性格决定人生
人生成败的根源
社会性
复杂性
eg: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结构
气质
先天的,无好坏 稳定性,可塑性,动力性
类型
胆汁质
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感情用事
张飞,李逵
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不可遏制型(兴奋型)——强 不平衡
英国艾克森——不稳定外倾型
多血质
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
王熙凤
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活泼型(灵活型)——强 平衡 灵活
英国艾克森——稳定外倾型
黏液质
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林冲
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安静型(不灵活型)——强 平衡 不灵活
英国艾克森——稳定内倾型
抑郁质
敏锐,稳重,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林黛玉
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弱型(抑制型)——弱
英国艾克森——不稳定内倾型
性格(核心)
后天的,有好坏
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核心)
意志特征
意志品质“自制坚果”
情绪特征
理智特征
认识过程“感知记想思”
类型
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外向型,内向型
独立型,顺从型
评定方法
自陈式(MMPI、EPPS、16PF)
投射式(罗夏克墨渍测验RIBT、主题统觉测验TAT、句子完成测验SCT)
自我调控系统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认识
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自我体验
自尊,自爱,自信,自卑,自豪,自暴自弃
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我控制
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
自我意识在在行为上的表现
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自我意识发展阶段
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
身高,体重,长相
3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
角色,地位,权利
少年期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时期)
心理过程,能力,气质,性格
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按照社会准则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
遵循快乐原则
生物本能我
自我
遵循现实原则
心理社会我
超我
遵循道德原则
道德理想我
人格理论
奥尔波特
人格心理学之父
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1个
中心特质——重要的特质,5~10个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特殊情况下表现
卡特尔
人格特质理论(特质因素分析论)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16PF)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
自主感对羞耻感2-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我是谁,怎样的人,将要干什么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类型理论
气质类型学说、霍兰德、斯普兰格
社会心理与行为
其它心理效应
扇贝效应(强化理论)
定时强化
蝴蝶效应
普遍联系
霍桑效应
意识到被观察而改变行为的倾向
巴纳姆效应
eg:星座
马太效应(两极分化现象)
南风效应(南风法则、温暖法则)
eg:多点人情味
破窗效应
eg:墙倒众人推
人际需要的理论
舒茨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印象管理
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
逢迎,自我抬高,显示,恳求
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
否认,合理化理由,事先声明,道歉
群体对个体的作用
社会助长
他人在场或与他人共事,个体行为效率提高
社会干扰(他人在场或与他人共事,个体行为效率下降)
社会惰化
群体共事时每个人的努力比个人工作时的努力减少
去个性化(个体意识消退)
成员的匿名性;责任分散;互相感染
eg:人云亦云
群体的决策作用
群体极化(原有的倾向性 通过群体的作用得到加强)
从众
压力下 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服众
命令
模仿与暗示
流行
相当数量的人 在短时间内 争相模仿
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利他行为
四个特征
自愿性,利他性,无偿性,损失性
情景因素
情境的模糊性(清楚的情境比模糊的情境更易激起人们的助人行为)
责任的分散(他人在场会抑制人们的助人行为)
助人的代价
环境的界定(人们知道需要提供何种帮助时更容易去帮助)
认知因素
他人需要帮助的推断,助人合适性的推断,值得性推断,责任的自我归因, 自我意识和自我归因
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效应”
旁观人数增多利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
侵犯行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心研究的 核心——学 最早——学 最多——学 流派的分歧——学 主要——学与教
基本内涵
对象
教育教学情景(学校)中 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性质
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中间学科);
教育心理学并不是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简单应用,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
理论型,应用型(为主)
研究内容
五要素
学生(主要研究对象)
主体;最活跃
教师(指导地位)
主导;关键作用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中介桥梁
教学环境
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 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社会——气氛、人际关系
物质——温度、光照
三过程
学习过程
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独立过程;评价好坏,反思调节
作用意义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准确了解学生,预测并及时干预学生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发展
初发熟善 25678
初创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人奠基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西方教心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
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潜意识异常行为;性本能——推动人发展的根本性动力
斯金纳——程序教学
我国出版第一部教心著作,房东岳翻译的日本《教育实用心理学》 廖世承编写的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03桑代克,1924廖世承,房翻廖编
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布鲁纳——课程改革
罗杰斯——教育改革——人本主义
奥苏贝尔;加涅;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总结: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会主合反
新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80潘菽
研究方法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严格的人为条件的控制,因果关系
应用最广,成就最大
观察法
最基本,最普遍
“科学研究的前门”
调查法
问卷法和访谈法
个案法
特定个体或群体
测验法
专家编制的量表
教育经验总结法
上升为教育理论
产品分析法
学生的作业,试卷,日记,作品
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实事求是
所有科学研究的前提
教育性原则
道德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良心发展,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华生——儿童恐惧实验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实践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综合创造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概述
个体心理发展
概念
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认知+人格+个性
一般规律
连续性与阶段性
年龄+特征
不能一刀切;不同年龄的不能一刀切
定向性与顺序性
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不可逆的,不可逾越的
不平衡性
速度、速率、起止时间、到达成熟的时期
抓住关键期——劳伦兹——幼禽的印刻现象
eg:狼孩,双生子爬梯实验
0-5:语言习得
2:口头言语
4:形状知觉
4-5:书面言语
5-6:数
四年级10-11: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初中二年级:品德发展
eg: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期和青春期——不平衡性
个体差异性
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性别、年龄、种族)
同一年龄的不能一刀切
+稳定性,可变性,整体性
➕
学习准备
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发展的内在条件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乳儿期0-1
第一个高峰期
婴儿期1-3
幼儿期3-6.7
童年期6.7-11.12
知行脱节
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
四年级10-11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少年期11.12-14.15
第二个高峰期
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
“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道德行为更加自觉——科尔伯格的习俗水平
总体性阶段特征:身心自立
身体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成人感的产生)
青年初期14.15-17.18
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
对未来充满理想,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
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实质和原因
适应
类型,形式,方式,机能——同化和顺应
概念——
图式
认知结构,知识结构
同化
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他不能引起图式的质变,但影响图式的生长(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只是丰富扩大)
顺应
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出现新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图式)
eg:吃一堑长一智
平衡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相对的
地位:动力
认知发展四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
客体永久性
延迟模仿
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
泛灵论
自我中心
“我”是世界中心:我走月亮走
以“我”的角度思考认知,三山实验
不可逆
不守恒
早期的信号功能
不能够推断事实
不合逻辑的推理
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能分类比大小=缺乏层级类概念
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
自我中心语言:重复,独白,集体独白
象征性游戏:过家家
集中化=单调性思维=不守恒
不能比较大小
具体运算阶段7-11
去自我中心(去中心化)——两个及以上角度
可逆性
守恒
分类
序列化
规则性游戏
简单的抽象思维(萌芽)
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命题
概括
假设演绎推理
类比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
可逆与补偿
钟摆实验,天平实验
反思能力
思维灵活
形式运算思维是逐渐出现的
影响发展因素
成熟≠遗传
练习和经验(自然经验)
社会性经验
平衡
没有教育教学方面因素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学派
两种工具说
物质
精神
语言符号
两种机能
低级
人、动物,进化
高级
人,语言符号
认知发展遵循“社会语言-自我语言-内部语言”的路线
心理发展观
核心思想是内化说
内化说
最近发展区
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将要达到)的水平;今天的和明天的水平;他人帮助完成和独立完成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支架式教学——布鲁纳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跳一跳摘个桃
对量力性原则(现有水平)重大冲击
赞可夫“一般发展”继承了维果斯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精神分析学家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
自主感对羞耻感2-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我是谁,怎样的人,将要干什么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学生个体差异
认知能力差异(智力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
“有的人长于记忆,有的人长于逻辑”
智力发展水平差异
正态分布,常态分布;钟形曲线
-----70------90------110------130------140------ 落后--/-------/---中等---/----------------/---天才 低常--/---------- 常态-----------/------超常------
智力表现早晚差异
大器晚成
智力群体差异
性别
男女智力大致相等
男生智力离散程度大于女生
男女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有优势领域
女生智力表现早
年龄
流体智力(液体智力)
先天的
先上升后下降(倒U型趋势),高峰期是20-30岁
感知记想思+注意+运算+关系
晶体智力
后天的
一直上升
后天社会文化,老谋深算,姜还是老的辣后天社会文化,老谋深算,姜还是老的辣,理解,词汇记忆,常识记忆
种族
认知方式差异
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风格 无好坏之分
区分
学习风格
通过感知通道划分 无好坏之分
视觉型
听觉型
动觉型
场独立与场依存
场独立→参照内部→自主学习→自然科学→不严密 场依存→参照外部→小组合作→社会科学→严密
沉思型与冲动型
反应时间,精确度
辐合型与发散型
聚合型→唯一正确答案→理论应用于实践 发散型→多种可能的答案
整体性与系列性
整体性策略→对学习任务形成一个整体的看法 系列型策略→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解决问题
具体型与抽象型
同时型与即时型
深层加工与表面加工
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学习的内涵
学习的实质
个体(人/动物),练习或反复经验(后天,从0到1),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有意识和无意识
酒精✘药物✘疲劳✘成熟✘病症✘模仿✔ 每天内容相同✘;每天内容不同✔ 习惯化行为方式✘;习惯化✔;社会适应✔;敏感化✔ 孟母三迁✔蓬赖麻直✔黄牛耕地✔蚯蚓走迷宫✔老马识途✔上行下效✔吃一堑长一智✔东施效颦✔
学习的实质是一种适应活动,心理适应
人类学习:积极主动;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以语言为中介(最大区别) 动物学习:被动;直接经验
学生的学习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根本特点:接受性(间接性)
接受学习为主要形式,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
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
主动建构过程
全面性、多重目的性的学习目标
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学习的分类
加涅
学习水平(层次)的分类
信号学习
S—R 刺激-强化-反应
eg: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刺激-反应
R—S 情景-反应-强化
eg:回答问题被表扬
连锁学习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刺激-反应 动作
eg:游泳
言语联结学习
辨别学习
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做出不同的反应
易混淆字词能分清
概念学习
一类共同的本质属性 关键特征
将,,,归纳为,,,
学会对同一类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
规则或原理学习
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eg:公式...
解决问题学习
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高级规则)
学习结果的分类
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为接近的是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布鲁姆发明了这三个领域(教育目标):认知,动作技能,情感 认知领域——言语机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动作领域——动作技能 情感领域——态度
布鲁姆---掌握学习---充足时间----80%-100%
【特例特记】 (1)见义智为-智慧技能 (2)见义勇为-态度 (3)两岁的小孩会背“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动作技能 (4)六年级的学生学过了有关圆的知识后,自己用圆规画了一个圆--智慧技能(概念学习 (5)文章电脑排版--智慧技能 (6)学会使用电子白板上课--动作技能 (7)小芳通过一节几何课学习,掌握了所有圆的特征,这里的学习结果类型是——概念学习 说出,,,——言语信息 学会说 陈述,,,——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
事实性信息(是什么)
智慧技能
对外调控(怎么做)
辨别
具体概念(识别同类事物的能力)
定义性概念
规则(公式)
高级规则
认知策略
对内调控(方法)
调控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
动作技能
身体肌肉的活动
态度
人
事
国家社会
奥苏贝尔
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学习
间接经验
发现学习
直接经验
新旧知识间是否联系
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 弄清概念之间关系,听讲座 听导师设计的指导 科学研究 机械学习 记乘法表 运用公式解习题 尝试与错误,“迷宫”问题解决 接受学习 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独立发现学习
冯忠良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社会规范)的学习
➕
内隐学习(无意识);外显学习(有意识)
一般学习理论
联结主义(行为主义) (联结说)(刺激-反应理论)
S-R 无中介
巴普洛夫、华生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 铃声
主要规律
获得与消退
泛化与分化
泛化:分不清 ———互补的关系 分化:分的清
恢复
桑代克
联结-试误学习理论(尝试-错误说)(试误论)
猫 出笼
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不需要中介
学习过程是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
学习规律
准备律
预习,搞突然袭击✘
练习律
练习
效果律
最重要
反馈(有好有坏)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小白鼠 操纵杠杆
应答性行为——被动 操作性行为——主动
强化理论
正强化↑
给喜欢
负强化↑
去厌恶
逃避
看见了,经历了
回避
没看见,没经历
eg:防患于未然
惩罚↓
给厌恶;去喜欢
消退↓
不搭理
强化程序
连续强化
间隔强化
时间
固定时间间隔
定时
扇贝效应,每周五测验
不固定时间间隔
变时
随堂测验
比率
固定比率间隔
定比
不固定比率间隔
变比
彩票,老虎机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法则)
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等于正强化
一级强化(原始强化)
先天
基本生理需要
二级强化(条件强化)
后天
社会强化
社会接纳、微笑
信物
钱、奖品
活动
游戏
程序教学
小积步反错
首创者——普莱西
小步子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
自定步调原则
及时反馈原则
低错误率原则
行为塑造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学习即强化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
儿童习得暴力实验(波波玩偶)
学习的实质
观察学习(模仿学习)
注意
保持
复现
复制,再现,生成
动机
对强化重新解释
直接强化
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
最重要
榜样
三元交互作用论
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行为
认知主义
S-O-R O-有机体内部变化
早期
苛勒
完形-顿悟说
大猩猩 叠箱实验
苛勒——格式塔心理学派——整体情景
格式塔——考夫卡,韦特海默,苛勒
学习的实质——形成新的完形;学习的过程——顿悟过程
托尔曼
符号学习理论
小白鼠 走迷宫实验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潜伏学习
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
现代
布鲁纳
纳 来 发现 结构
认知-结构(发现)学习理论
教学观
教学目的
结构→学科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策略
教学原则
动结程强
动力原则
好惠胜
好奇内驱力(求知欲)
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
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结构原则
动作、图像、符号 三种认知表征形式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发现学习
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
学习观
学习的三个过程
获转评
获得、转化、评价
学习的实质
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
实质:新旧知识之间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区分 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心向,旧知识,主动(我想,我有,我主动)
组织学习
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
策略——先行组织者——下位学习
先于 先于学习任务 高于 高于学习任务 材料 引导性学习材料
实质:新旧知识 建立联系
常用于 接受学习
加涅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
生长生成
基本观点
知识观
动态性
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问题的准确表征,只是问题的解释、假设
知识具有情境性
经验不同,理解不同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自主)
社会互动性(合作)
情境性(探究)
情景学习(探究学习)
学生观
丰富性
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差异性
教师观
帮助者,合作者
教学观
情境,协作,会话(交流),意义建构,
累积性,适切性,交互性
教学模式
抛锚式(真实基础上)
支架式(布鲁纳)
随机进入(随机通达)
自下而上
认知学徒制
学习共同体
情境性教学模式
同伴辅导
人本主义
情感 潜力 潜能 个性 需要 师生关系 自我实现 自我价值 自发学习 内在学习
马斯洛
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求知,审美,创造力
审美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四个缺失性需要,三个成长性需要
第四个-尊重需要
eg: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自我实现
eg: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层次性
考大学、找个好工作、买保险——安全需要 考大学 学习——求知需要 减肥——审美需要
生理需要力量最强大
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不是绝对对立的,可以同时存在
关系
低级需要必须得到部分的满足,才能出现高级需要
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出现较高层次的需要
罗杰斯
教育改革 师生关系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理论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功能完善人,完人,全人 强调过程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有意义→直接经验
➕
有意义学习 特征
参与性
渗透性
自发性
自我评价
无意义→间接经验
➕
奥苏贝尔
机械学习
间接经验
有意义学习
直接经验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教育内容以情感为主,针对学生的生活需求
教师——助产士,催化剂,促进者
心理氛围
真实真诚
尊重,关注,接纳
无条件
移情性理解
同理心,通情,换位思路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概述
含义: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
成分
学习需要(学习内驱力)
主导,根本动力
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
实现途径
直接发生:考虑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间接转化:通过各种活动或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兴趣和爱好
学习期待(学习诱因)
主观估计
功能
激活
指向
维持与调节(强化)
分类
诱因来源
内部学习动机
兴趣,好奇心,求知
外部学习动机
表扬,奖励,地位
社会意义
高尚学习动机
利他
低级学习动机
利己
作用大小
主导性学习动机
一个
辅导性学习动机
多个
时间长短
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天,周,月
兴趣
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年,未来,长大
国家社会集体
奥苏贝尔
认知内驱力
兴趣
内部
青年期
最重要,最稳定
附属内驱力
表扬
外部
儿童早期(最突出),儿童后期,少年早期
自我提高内驱力
地位
外部
青年期
动机与效果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键影响因素是 学习行为
耶克森-多德森定律
动力不足或动机过强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呈倒U型曲线
倒U型趋势——流体智力
简单容易任务-较高动机 复杂困难任务-较低动机 一个任务-中等动机 重要任务-中等动机 中等任务-中等动机
理论
强化理论
斯金纳
强化理论
正强化↑
给喜欢
负强化↑
去厌恶
逃避
看见了,经历了
回避
没看见,没经历
eg:防患于未然
惩罚↓
给厌恶;去喜欢
消退↓
不搭理
强化程序
连续强化
间隔强化
时间
固定时间间隔
定时
扇贝效应,每周五测验
不固定时间间隔
变时
随堂测验
比率
固定比率间隔
定比
不固定比率间隔
变比
彩票,老虎机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法则)
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等于正强化
一级强化(原始强化)
先天
基本生理需要
二级强化(条件强化)
后天
社会强化
社会接纳、微笑
信物
钱、奖品
活动
游戏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自我实现的需要
求知,审美,创造力
审美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四个缺失性需要,三个成长性需要
第四个-尊重需要
eg: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自我实现
eg: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层次性
考大学、找个好工作、买保险——安全需要 考大学 学习——求知需要 减肥——审美需要
生理需要力量最强大
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不是绝对对立的,可以同时存在
关系
低级需要必须得到部分的满足,才能出现高级需要
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出现较高层次的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
力求成功者
成功概率为50%中等难度的任务
成就动机高
避免失败者
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成就动机低
成败归因理论
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
韦纳——系统化,成败归因理论
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现实归因——难度,运气,身心(情绪),环境
能力——最不应该的失败归因 努力——最应该的成功归因 唯一可控
习得性无助——能力归因(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
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
能否成功的主观判断
内涵
行为的结果因素
直接强化
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
行为的先行因素
结果期待——结果
效能期待——能力
影响因素
个人的成败经验
最主要最关键
替代经验
言语劝说(言语暗示)
情绪唤醒
自我价值理论
科温顿
高趋低避型
成功定向者,掌握定向者
低趋高避型
逃避失败者
高趋高避型
隐讳努力者,过度努力者
低趋低避型
失败接受者
成就目标理论
能力实体观
不变
表现目标(成绩目标)
能力增长观
增长
掌握目标(学习目标)
学习迁移
概述
含义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知识,态度,技能,情感✔是后天的。 气质✘是天生的 影响--✔✘ eg:抛砖引玉,温故知新,熟能生巧,因噎废食,温故知新,抛砖引玉,入乡随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种类
性质
正迁移
积极影响:有助于,推动,深化
负迁移
消极影响:妨碍,干扰
零迁移
两种学习不发生相互作用
方向/ 时间顺序
顺向迁移
前→后
正
eg:温故知新
负
逆向迁移
后→前
正
负
抽象/概括水平
垂直迁移(纵向~)
不同水平(包含被包含)
水平迁移(横向~)
同一水平
内容
一般迁移(非特殊~、普遍~)
原理,方法,策略,态度
具体迁移(特殊~)
要素组合
eg:日 月-明
内在心理机制
同化性迁移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
顺应性迁移
入乡随俗
重组性迁移
打乱重组:eat→tea,呆→杏
理论
早期
形式训练说
沃尔夫
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唯一没有科学依据
训练,方法
一般迁移
迁移是无条件的
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
形状知觉实验
相同要素
具体迁移
迁移是有条件的(相同的要素)
概括化理论
贾德
经验类化说
水下击靶实验
原理
一般迁移
关系转换说
苛勒
格式塔心理学家
小鸡啄米实验
关系
现代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尔,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
结构变量
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清晰性
“利别稳+清晰性”
一切有意义学习一定存在学习迁移 机械学习也有迁移性-零迁移
产生式迁移理论
产生式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情境性理论 经验整合说——冯忠良
学习迁移与教学
影响因素
相似性(客观)
学习材料,情境,目标,过程
原有认知结构(主观)
已有知识经验,概括水平高,学习策略
心向与定势(主观)
思维定势——模式,内部准备状态——陆钦斯——量杯实验
媒体来源,学习材料的特点,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学习情境的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学习策略的水平, 智力和能力(主观),教师的指导(客观),
促进学习迁移
精选教材
教授学习策略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学习策略
概述
学习者有意识的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而制定的学习方案
特点
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
分类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①画线,圈点 ②复习方式多样化 ③及时复习,分散学习 ④过度学习 ⑤多种感官参与 ⑥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⑦排除相互干扰 ⑧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⑨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
eg:理解后要背诵,最适合的记忆策略是 复述加试背策略 复述中最有效的方式---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
精细加工策略
①做笔记 ②提问 ③生成性学习 ④理论联系实际 +先行组织者,分段总结段意,
eg:对于复杂的知识来说,有效的精细加工策略是 做笔记
⑤记忆术
位置记忆术(最传统)
谐音联想法(限定词法)
缩减(编歌诀)
关键词法(线索:含义,声音)
形象联想法(像,,,)
视觉联想法(eg:飞机穿过箱子)
组织策略
概括组织法,归类,分类,归纳,提纲,金字塔,系统结构图,流程图 横竖图,一览表,双向表,网络关系图
eg:勾画关系图;整合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元认知策略 (认知的认知) 费拉维尔: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
计划策略
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安排时间,产生待回答的问题,拟订细则
监控策略
阅读时对注意力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
复查,反思,跳过难题,先做简单的题,阅读困难的材料放慢速度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时间表,高效利用最佳时间,零碎时间,生物钟
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学业求助策略(资源利用)
训练
原则 (“煮花生特见效”)
主体性
内化性
生成性
特定性
有效监控性
个人效能感
教学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
激发,讲演,练习,反馈,迁移
程序化训练模式
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
完形训练模式
直接讲解较好的提纲后,提供不完整的提纲,分步对学生进行训练
交互式教学模式
教师和一组学生(大约6人)
合作学习模式
两个学生一组,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
知识与技能
知识学习
知识的分类
来源
直接知识
间接知识
反应深度
感性知识
外部
感知和表象
理性知识
本质
概念和命题
言语表示
显性知识
隐形知识
表征形式
陈述性知识(描述性)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命题和命题网络,表象,图式,概念
言语(加涅)
学的快,改的快,忘的快
程序性知识(操作性)
怎么做 eg:说明书
产生式和系统
智慧,认知,动作
激活快
策略性知识
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认知(策略)
知识学习的类型
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
又称表征学习
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也包括非语言符号(实物,图像,图表,图形)
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地理中的地形地貌
概念学习
掌握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意义学习的核心
将等腰△等边△归纳为△
同一刺激相同反应
命题学习
命题是知识的最小单元
命题是陈述性知识掌握的高级形式
命题可以是简单的事实,也可以是一般规则、原理、定理、公式等
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 概括性命题: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派生物
相关类属学习
新知识 扩展、修饰、限定 旧知识,并使其精确化
上位学习
又称总括学习
从具体到一般,从下到上
并列结合学习
比较困难
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获得(理解)(概括)
中心地位
知识的感知——直观
实物直观
eg: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实地访问
模像直观
eg:幻灯片、电影、图片、图表、地球仪
最初的感知
言语直观
便利,经济
知识的理解——概括(中心)
字面理解
解释的理解
批判性的理解
创造性的理解
知识的概括
感性概括
即真觉概括,直观的基础上 自发进行的 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理性概括
前人知识的指导下,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 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 的过程
有效概括
明确概括的目的方向性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属性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科学地进行比较
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自觉概括
知识保持(巩固)
“同遗忘”
遗忘规矩
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实验方法:重学法(节省法)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
影响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100%+50%=150%))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系列位置(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最近印象))
遗忘原因
消退说
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用进废退”,永久性
干扰说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压抑(动机)说
弗洛伊德--暂时主动遗忘
提取失败说
暂时,“舌尖现象”“话到嘴边现象”,正确的线索
知识同化说
奥苏贝尔--积极和消极
复习
及时复习
立即复习
大面积遗忘之前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间隔复习
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
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复习次数适宜
150%的学习(过度学习的材料能避免遗忘)
知识的应用(提取)
理性知识具体化
技能学习
概述
后天,练习,合乎法则(好的),无好坏之分,活动方式:认知(心智);身体(操作)
操作技能
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形成阶段模型
冯忠良
操作定向
操作模仿
开端
视觉控制占主导
操作整合
动作 一体化,趋于灵活协调,干扰动作减少
操作熟练
动觉控制占主导
动作 自动化,高度灵活协调,干扰动作消失
菲茨和波斯纳
认知阶段
联系形成阶段
自动化阶段
培训要求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关键环节,必不可少的环节
练习曲线
开始进步快
中间停顿→高原期
后期进步慢
总趋势是进步,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
练习曲线,个别差异
3种:凸型(快→慢),凹型(慢→快),直线型(匀速)
高原期不具有普遍性,并不是所有(简单的)操作技能有高原期
王国维《人间词话》体现高原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集中练习——断续操作 分散练习——连续操作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连续的和非连续的,封闭的和开放的,细微的和粗放的,徒手的和器械的
心智技能
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形成阶段理论
冯忠良
原型定向
演算例题(提供原型模型)
原型操作
付诸实施
原型内化
加里培林
最早对心智技能进行划分
动作定向
物质与物质化
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
内部言语动作
安德森
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态度与品德
态度的含义和结构
后天(可迁移),≠行为反应本身
认知,情感(核心),行为
品德的含义和结构
个体现象,心理特征(倾向)
品德→个体→社会道德(直接来源)→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来源)→教育学和心理学 社会道德→社会→社会发展规律(直接/根本来源)→社会学和伦理学
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认知→基础,核心 情感→动力/催化剂 意志→克服困难,抵制诱惑 行为→衡量 重要标志
直觉的情感——看到的 想象的情感——文字,图片 伦理的情感——国家社会
eg:一生清贫,坚守三尺讲台——意志
理论
皮亚杰
对偶故事法
道德发展阶段论 四阶段
无律——前(无)道德——自我中心
幼儿园
他律——权威阶段
他律→自律 结果→动机 权威→可逆 10岁
自律——可逆阶段
公正
科尔伯格
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
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奠基人
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
惩罚与服从
惩罚
相对功利
利己
习俗
好孩子/寻求认可/人际协调
好孩子(利他)
维护权威或秩序
法律 不可变
丈夫的责任 义务
(9-20岁)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
后习俗
社会契约
法律可变 大多数
人人的责任 义务
普遍原则/良心定向
生命大于一切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
关键期——小学三年级 初中二年级✔
初中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
形成过程
依从
服从,从众
盲目,不稳定,被动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群体气氛的压力下,而服从
真从众——口服心服 权宜从众——口服心不服 不从众——口不服心不服
认同
主动,榜样
一定的稳定性、主动性、目的性
内化
信奉,价值体系
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影响因素
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
同伴群体
社会风气
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先决条件,原动力
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
培养
小组道德讨论
角色扮演
价值辨析
选择,赞赏,行动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有效的说服
低年级——正 高年级——正+反 当务之急——正 培养长期——正+反
利用群体的约定
树立良好的榜样
“小角价给有利树”
不良行为的矫正
过程
醒悟阶段
转变阶段(关键)
自新阶段
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
不良品德行为——损坏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问题解决的特征
目的性
做梦✘
认知性
大脑✔ 身体肌肉✘ 造句✔ 1+1=?✘
序列性
一系列心理活动(分析,联想,比较,推论) 回忆✘幻想✘
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
首要环节
分析问题
中心环节
形成问题的表征=理解问题=明确问题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提出假设
关键阶段
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式
尝试法
所有答案一一尝试
启发式
已有知识经验 可能答案
手段-目的分析法
爬山法
逆推法
类比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境
思维定势
积极和消极作用
思维定势——模式,内部准备状态——陆钦斯——量杯实验
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的一种
只有消极作用
原型启发
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皇冠)
迁移(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
情绪与动机
个体个性特征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
含义
能力,有高低之分,每个人都有,核心:发散思维
特征
流畅性
数量多
变通性(灵活性)
种类,用途多
独创性(独特性)
人无我有
影响因素
环境
个性
因果关系
智力
智商↑——创造力↑↓
创造力↓——智商↑↓
创造力↑——智商↑
智商↓——创造力↓
智商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过程
准备期
收集信息,组织经验,掌握技能
酝酿期
加工和重新组织
豁朗期
灵感
验证期
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的教师队伍
创造性的课程
直觉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手工课)
头脑风暴——奥斯本——集体讨论的方式——数量而非质量
教学心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
分类
布鲁姆
认知
知识——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知道,记住,说出,再认
领会——最低水平的理解——转述,改写,举例,说明
应用——较高水平的理解——解答,解决,证明,操作
分析——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指出,找出,识别,区别,分类,
综合——创造性——归类,总结,整合,创作,拟订,设计
评价——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评定,评判,评价,鉴别,欣赏,比较
情感
动作技能
加涅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教学策略设计
以老师为中心
直接教学(指导教学)
程序性知识(算术,体育)
接受学习
陈述性知识(历史,文学)
以学生为中心
发现学习
布鲁纳
合作学习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4-6人
情景教学
个别化教学
程序教学
斯金纳“小积步反错”
掌握学习
布鲁姆——80%-100%的时间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交互性,人机对话
及时反馈
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
自定步调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内容型策略——学习内容
形式型策略——教学组织形式
方法型策略——教学方法和技术
综合型策略——多方面综合展开
教学评价设计
分类
常模参照评价
平均成绩(名次),用于选拔编组
标准参照评价
作业标准(成绩),学校教学评价一般采用
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
学校教学评价应用最多,教师最愿意用的
配置性评价
准备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方法与技术
量化教学评价
信度,效度,区分度
质化教学评价
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
课堂管理
概述
人际关系
功能
维持功能——基本功能
促进功能
发展功能——他律走向自律
目的
建立一个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影响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参与式领导,监督式领导
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班级的性质
群体规范,凝聚力
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群体的管理
正式群体
三个阶段——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最高阶段)
eg:班级,小组,少先队
非正式群体
自由结合、自发形成
既有积极,又有消极
摸清性质-鼓励和帮助-引导和干预
群体动力
群体凝聚力
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了解群体凝聚力—形成认同感—形成归属感—形成力量感
群体规范
成文的和不成文的
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类型
积极的
消极的
一般型
对抗的
人际关系
舒茨的人际需要的理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表现——吸引——外貌,能力/才能,熟悉/邻近,相似性,真诚 排斥 合作 竞争
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概述
教师促成的纪律
行为规范
集体促成的纪律
别人也都这么干
自我促成的纪律
最终目标
任务促成的纪律
课堂测验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做好课堂监控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课堂结构
课堂三大要素
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
教学效率三大要素
师,生,情境
课堂情境结构
班级规模的控制
课堂常规的建立
学生座位的分配(与人际关系有关)
矩形,环形,马蹄形
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课程表的编制
核心课程——上午9点-10点
教学过程的规划
课堂问题行为
性质
普遍行为
消极行为
教育性概念
基本特征
消极性,普遍性,其程度以轻度为主
矫正
预防——处理一般问题的最好方式
非言语暗示
言语提醒
有意忽视
表扬
转移休息
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
心理健康概述
两层含义
无心理疾病;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三个等级
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
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兼顾个体内部协调和对外良好适应
心理健康有高低层次之分
心理不健康≠又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
心理健康的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心理健康与否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心理评估方法
心理测验
评估性会谈
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自述法
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场所——学校
过程——助人自助
目的
基础目标——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基本目标——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终极目标——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学科渗透
班主任工作
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家庭教育
环境教育
社会磨砺
心理辅导
面向全体学生 主要对象——正常学生 主要内容——发展辅导 是一种专业活动
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尊重与理解学生
发挥学生主体性
个别对待学生
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
目标
学会调适——基本目标——调试性辅导
寻求发展——高级目标——发展性辅导
行为改变的方法
强化法
行为—强化刺激—再次发生
代币奖励法
代币—象征性强化物—可以兑换奖品
行为塑造法
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示范法
惩罚法
消除不良行为
自我控制法
行为契约法
行为演练的方法
松弛训练
系统脱敏疗法(交互抑制法)—沃尔帕
肯定性训练(自信训练、果敢训练)—角色扮演
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认知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患者中心疗法)—罗杰斯
合理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ABC理论
A——事实、行为、事件 B——对A的信念、观点——非理性观念(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过分概括化)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
儿童多动综合症(行为障碍综合症)
主要特征——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冲动行为
8-10岁
原因——先天体质、社会因素(如经常性批评)
焦虑症
治疗——肌肉放松、系统脱敏 认知矫正程序“我能应付这个考试” 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 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结果 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抑郁症
持久的心境低落
恐怖症
非理性的惧怕
单纯恐惧、广场恐怖、社交恐怖
治疗——系统脱敏疗法
强迫症
反复
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
治疗——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建立支持性环境、森田疗法“忍受痛苦,顺其自然”
儿童厌学症
后天,情绪上的厌学
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先天素质和后天教养的产物
学习困难
智力正常,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常见小学生
网络成瘾
教师职业心理
㈠ 教师职业心理特征
教师认知特征
教学认知能力
基础
特征:观察力,注意力,思维
职业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
教学操作能力
集中体现
教学监控能力
关键
教师人格特征
职业信念
教学效能感——班杜拉
一般教学效能感: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效能感(结果)
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的效能感(效能)
教学归因
职业性格
基本内核——促进
主要表现——理解学生、与学生相处、了解自己
教师威信
实质:良好的师生关系
分类:权力威信 和 信服威信 国家法律社会 人格学识
教师行为特征
教师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自我应验效应
维持性期望效应
㈡ 教师职业成长心理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比较
课时计划差异(教案)
专家型教师—预见性 专家型教师—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 新教师—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
课堂教学过程差异
课后评价差异
教师成长阶段和途径
福勒和布朗的三阶段
关注生存(人际关系)
关注情境(教学成绩)
关注学生(个别差异)
叶澜
①非关注(正式教师教育前)
②虚拟关注(师范学习阶段,包括实习期)
③生存关注(新任)
④任务关注(由 我能行吗 转到关注 我怎样能行)
⑤自我
伯利纳的教师教学专长发展阶段理论
新手教师阶段
熟练新手教师阶段
胜任型教师阶段
业务精干型(精通型)教师阶段
专家型教师阶段
教师成长的途径
①观察和分析优秀教师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5-20min)
最重要的特点——训练单元小
③专门训练
④反思
①反思过程:具体经验——观察与分析 重新概括——积极验证
②教师成长公式——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③布鲁巴奇反思方法
①反思日记
②详细描述→互相观摩
③职业发展→不同学校老师交流讨论
④行为研究→一线老师和研究人员
㈢ 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特征
情绪耗竭——核心
去个性化
个人成就感低
原因
个人因素:A型性格,低自尊,外控型教师 B型(佛系)
教师角色形成阶段
①角色认知
认识和了解
②角色认同
亲身体验并接受 社会职责
③角色信念
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师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间,角色内
角色不清
新手
角色中断
两个角色
角色失败
知道怎么做,但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