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恰如其分的孤独》思维导图
身处人群之中,却仿佛从未离开过自己的世界;结束了欢声笑语的聚会,却在人潮散去后感到更深的落寞;在网络上维系往来,却不再乐意了解现实中朋友们的日常;渴望一段亲密的关系,却在一次次冲突中无奈失去了对爱情的期待……孤独本无罪,但内在稳定客体的缺失,让我们既无法妥善地处理关系,又不能自在地享受孤独,在自我拉扯中走向内耗。
《蝇王》是诺奖得主威廉•戈尔丁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借孩童之天真来探讨人性之恶这一严肃主题。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未来的核战争),一群六至十二岁的英国男孩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困于一座荒岛,起先尚能和睦相处,随着恶的本性萌发膨胀,人性中潜伏的兽性战胜了人性,他们互相残杀,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的全过程,将荒岛乐园变成人间屠场。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等都深具象征意味。这部小说由此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这是一篇关于《最后的熊猫》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野外大熊猫观察研究实录,背景介绍,与大熊猫结缘,野外工作,并没有想象中浪漫,大熊猫和国际世界的接触,熊猫珍珍,盗猎者的审判,熊猫危机,揭示人与自然的边界,尾声:熊猫属于自然。
本书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以一种神奇的方式,提出了"自他交换"这一古老的处世智慧,教会我们走进他人内心、化解人我冲突的7种方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恰如其分的孤独》思维导图
丰盈自我的内心,活出孤独的勇气
重新认识孤独
什么是孤独
孤独是我们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所存在的、与其他生命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是无人能懂的内心感受
孤独的三种类型
【自我封闭性孤独】也叫自我隔离性孤独表现为性格自闭,不会主动抓住机会,不会主动与人产生联系,不愿意展开社交
【被动孤独】表现为感觉孤独且不安于孤独,总想逃避孤独
【主动孤独】表现为安于孤独的状态,体会到的是积极甚至极致的享受,这就是恰如其分的孤独
孤独背后的自恋状态
孤独的背后常常是缺乏与人深度连接的自恋状态
自恋状态常表现为“自我牺牲”与“受害者情结”,不承认自我获益,在人际关系中缺乏合作
定义与接纳自己
对自己的定义决定了你的关系
了解自己一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一自我成全与自我成就
四种自我模式
【控制模式】人与人之间充满竞争关系,容易物化他人,把别人当作工具,极度自利
【疏离模式】对关系充满不信任感,回避与他人产生连接
【顺从模式】重视他人需求胜过自己需求,同时又对自己付出较多深感不平衡
【成全模式】与他人合作时,彼此都有付出与回报,既能看到对方的价值也能看到自己的价值,实现双赢
自卑与自尊
自卑的对立面不是自信,而是自尊
尊重是接纳一个完整的自己或他人,即接纳自己和对方本来的样子
接纳自己是不完美的,不抱怨过去,不评判我们曾经使用的方法
厘清与他人的关系
忽视
忽视的三种类型
【需求忽视】对我们的需求视而不见,或看不见真实的我们,按照其本人意愿强行曲解我们的需求
【情感忽视】因不被理解而带来孤独的感觉对方从主观上忽视我们的情绪,甚至用忽视来攻击或控制我们
【价值忽视】他人对我们的贡献和价值不给予正向回应,或干脆不回应
讨好
讨好的关系里没有获益者,讨好者小心谨慎,容易将自己不愉快的方面投射至他人的精神表象上,这个过程时常充满冲突
讨厌
我们可以透过讨厌看到其背后的动力,有的讨厌源于我们欲罢不能的喜欢,有的来自我们内在的挫败感或自我否定的投射等等
嫉妒
嫉妒是一种在与他人的比较、竞争中稍有不足,便借此否定自己、忌恨他人的情感
我们应承认嫉妒是一种天然的本能,只有接纳自己的平凡,不过度贬低或夸大,嫉妒才可以转化,释放更多善意
实现恰如其分
社交的五个原则
做一个愿意为他人鼓掌的人
尊重自己,同时尊重他人
要有循序渐进的分寸感
向对方表达善意
遵循价值交换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