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解热镇痛抗炎药
这是一篇关于二十、解热镇痛抗炎药的思维导图,包含药理机制、 药理作用、 常见不良反应、药物等。
编辑于2024-04-08 19:03:25二十、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机制
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从而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生成
药理作用
抗炎(对症治疗)
机制:抑制体内COX的生物合成
COX-1(结构型) 生成: 固有的,存在于正常组织中 功能: 稳定细胞功能,保护细胞
COX-2(诱导型) 生成: 诱导产生,存在于受损伤的组织中 功能: 具有强的致炎、致痛作用
作用部位:外周
镇痛
机制:致病因素→组织损伤—释放→缓激肽、组胺等+PG、LT。主要抑制PG合成(PG可引起疼痛并提高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
主要治疗慢性钝痛(吗啡治疗急性疼痛,作用于中枢部位,有依赖性)
作用部位:外周
解热
机制:致病因素→粒细胞等→内热源—促合成→PG→体温中枢↑,主要抑制PG的合成
不能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氯丙嗪可以)
作用部位:中枢
常见不良反应
皮肤反应
表现:皮疹、荨麻疹、瘙痒、剥脱性皮炎等。
原因:与白三烯等过敏介质增加有关
胃肠道反应
表现:恶心、呕吐及胃溃疡、出血等。
原因:PG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作用减弱。
肝损伤
发生率低,不可逆肝损伤罕见
肾损伤
表现:长期大量应用时发生“镇痛药性肾病”,导致慢性肾炎和肾乳头坏死。
原因:PG(PGE2、PGl2)扩张血管、增加肾小球滤过作用减弱
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表现: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心悸等。
原因:缩血管作用等有关,尤其COX-2抑制剂
血液系统反应
表现:延长出血时间,再生性贫血障碍等少见。
原因:与抗血小板和过敏反应有关。
药物
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
水杨酸类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
药理作用
小剂量(75-150mg/D)→血小板COX↓→血小板血栓素A2(TXA2)↓→血小板聚集↓→凝血障碍→预防血栓形成疾病→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出血)
治疗心肌埂塞、脑血栓
大剂量→抑制血管壁中PG合成酶→PGI2↓
儿科用于治疗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
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大部分在肠道吸收,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胃肠不良反应原因之一。
分布: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药物浓度↑→不良反应↑ (双香豆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磺酰脲类)
代谢:阿司匹林迅速代谢为水杨酸盐,口服小剂量(<1g)时,按一级动力学消除;>1g时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消除时间延长;剂量再大可引起中毒症状→水杨酸反应。→ 碱化尿液治疗
排泄 :酸一酸竞争肾小管主动分泌载体→游离药物浓度↑(丙戊酸钠、呋塞米、青霉素、甲氨蝶呤)尿液PH值影响排泄。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原因:PG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作用减弱。
表现:恶心、呕吐及胃溃疡、出血等。
过敏反应
原因:与白三烯等过敏介质增加有关
阿司匹林哮喘…以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
水杨酸反应
是阿司匹林中毒表现
停药并静脉滴注碳酸氯钠加速药物排泄
加重出血倾向
原因:与抗血小板和凝血酶原形成有关
维生素K预防
瑞夷综合征
儿童病毒感染发热以对乙酰氨基酚治疗
儿童多见,死亡率高
肝损伤并脑病
肾损害
对正常人无明显影响;对老年人及伴心、肝、肾功能损伤患者易引起水肿、多尿等肾功能损害表现。
原因:PG (PGE2、 PGI2) 扩张肾血管、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作用减弱。
双水杨酸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儿童解热镇痛药的首选药,几乎无抗炎作用
镇痛部位可能在中枢
吲哚类
吲哚美辛(消炎痛)
最强的PG合成酶抑制药
芳基乙酸类
双氯芬酸钠
芳基丙酸类
布洛芬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萘普生、非诺洛芬、酮洛芬、氟比洛芬、奥沙普秦
烯醇酸类
吡罗昔康、美洛昔康、氯诺昔康
吡唑酮类
保泰松
烷酮类
萘丁美酮
异丁芬酸类
舒林酸
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
塞来昔布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较为严重
胃肠道不良反应、出血和溃疡发生率相对较低
罗非昔布、尼美舒利
抗炎有机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