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06:瓷都景德镇凭什么千年不衰?
公元1006年在大宋,是景德三年;在大辽,是统和二十四年。 这一年,是澶渊之盟签订后的第二年。二十多年来,宋朝的头等大事一直是对辽战争。兵荒马乱了一代人,现在和平终于来了,政治局面当然也会发生变化。大宋朝廷里,今年发生的最大的事情,应该就是寇准罢相。澶渊之战公认的最大的功臣寇准,不再担任宰相了。
"如果穿越回古代,清朝百姓的自由度可能超乎你的想象!《文明之旅》第74期揭示:中国历史暗线正是普通人自由度的提升乾隆年间漕帮有20万船工,雍正取消度牒制让出家更自由,百姓还能闯关东、走西口甚至下南洋这种变化源于技术突破、文化融合与制度改良正如英国因蒸汽机普及而废除奴隶贸易罗振宇在得到APP主讲:我们正站在文明顶峰,享受着祖先难以企及的自由福祉"。
《文明之旅》第73期聚焦"权和利"的博弈:当变法之刀砍向富人,为何最终伤及平民?罗振宇拆解王安石"市易法"的困局表面是打击富商垄断,实则权力网络早已吞噬超额利润从汉武帝的强硬手段到宋朝皇权特权的隐秘分配,揭示中国古代商业的本质:所有市场主体都寄生在权力金字塔上阎步克《官阶制度引论》印证了这一残酷现实:大宋商业不过是权力游戏的棋盘,而变法者往往沦为触碰隐形网络的"屠龙少年"(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文明之旅》第72期探讨“无为红利”:为何统治者“不为”比“为”更关键?罗振宇从宋朝“垂拱而治”切入,揭示司马光困境下新法变质的根源制度固化导致特权反噬免役法案例展现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核心分歧:决策机制比决策内容更重要索维尔《知识与决策》指出,纠错反馈才是治理核心宋朝经济繁荣印证:民生改善往往源于权力的克制,而非干预(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二十大报告知识地图(完整版)
小学语数外教学设计(含模板)
中国通史第一集
中国通史第2集
中国通史第3集
中国通史第4集
中国通史第5集
中国通史第6集
中国通史第7集
中国通史第8集
一个工业基地的存续,本质上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网络的存续,是和千里之外的对手竞争胜利的结果。景德镇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1000年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1||| 躲在山里的生产基地,有机会逃过战乱
2||| 工业经济和农耕经济的一个很本质的区别
1. 农耕经济主要看自然禀赋
农耕时代,占有了土地,就占有了财富。
2. 工业经济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人的知识和技术。
如果把有知识有技术的人跑了,那占有土地也没用
工业视角看景德镇
1||| 山地坡度大,不适合开垦,但正好建龙窑
景德镇有一座64米的“天宝龙窑”,至今仍在生产
2||| 深山老林,但木材正是烧造瓷器的燃料,而且盛产的是耐烧的松木
3||| 这里降水多,烧造瓷器,就是需要水力资源。
景德镇
躲在江西东北部的山区
土地贫瘠,又经常发洪水,不适合种地
江西
北边是长江,东边是武夷山,南边是大庾岭,西边是罗霄山,围起来的一个区域。主要的富庶地带,就是一个个的河谷平原。
在农耕时代,河流两岸的这样的平原谷地,人口聚集、物产丰富
临川才子、庐陵才子打出品牌,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都是江西人,晏殊、晏几道、黄庭坚,也都是江西人
景德镇陶瓷业
宋代五大官窑:汝、官、哥、钧、定
五大官窑很快就断了传承,质量不算上乘的景德镇,反而能够不断延续下去,这是为什么?
景德镇的陶瓷业,是工业文明的一粒小火种,它是怎么在周围汪洋大海一样的农耕文明的包围下长明不灭的?
景德镇的工业化图景:十万人口的城市,就围绕一个产业聚集在一起,火焰、烟囱、昼夜不停地工作
宋朝
寇准第一次罢相
世界
世界各地观察到超新星SN1006出现
比萨舰队击败阿拉伯的萨拉森舰队
冰岛宣布决斗是非法行为
阿尔菲成为坎特伯雷大主教
宋景德三年|辽统和二十四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景德镇是怎么活下来的?
《文明之旅》第七期
文明1006:瓷都景德镇凭什么千年不衰?
楔子:1006
未来时代的样子,其实就在身边的某个角落里
另一条路
王世懋说:这个地方老百姓很富,小孩子很多都上学,但是这么多年,一个中举人的都没有。这恐怕是因为你们这帮人天天挖、天天挖,把风水搞坏的了原因。
在景德镇这里,大人小孩分明都看到了另一条人生发展之路,那同样是一条可以发家立业,可以安放理想的路。那还考什么科举呢?
他们的一部分心智,已经隐隐然进入了另一条和农耕社会平行的文明轨道。
1000年前的景德镇,它在传统社会的底色中,提供另一种文明的样式,提供另一种生存和发展的可能,直到有机会把小小的火种变成燎原的大火。
工业 文明
农耕文明,有一种不自觉的趋势,按照固定方向堆叠内在的复杂性
现代工业文明,就反其道而行之,往下探索,怎么样能更方便、更易得、更便宜,工业文明就怎么努力。
工业文明在大宋
在工业经济里面,没有确定的创新方向,任何方向的突围都有可能成功。
多元创新
青白瓷
景德镇刚刚兴起的时候,瓷器是“南青北白”,南方爱青瓷,北方爱白瓷
安史之乱以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
景德镇开始做青白瓷
遇上风口
由于辽朝和党项的阻隔,丝绸之路断掉了。喜欢玉石的中国人,很难买到玉石。而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的青白瓷,被民间捧作“假玉”
接地创新
芒口
为了能能烧出更多的产品,把原先碗一个一个地烧,改成倒扣着摞起来烧
同等容积的窑炉,能堆叠4-5倍的量
会导致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倒扣着的碗口,上不了釉。在宋朝叫它“芒口”
避税
国家收税有一个原则,不仅要收得多,更重要的是这个税得好收
宋朝的衙门收景德镇的税按窑的大小来收。
景德镇的这些民窑,他们能怎么办呢?
想办法减少残次品、一年多烧几窑,每一窑里要尽可能多出产产品。
初心是为了逃税避税,结果全是技术创新
重税
宋神宗时期,朝廷缺钱了,景德镇的税就开始变得越来越重
神宗熙宁年间,景德镇的商税3000多贯
大县商税才5000多贯
元丰年间,给景德镇专门定制了一个机构,不光管理瓷器买卖,而且盯着收税
“镇”
宋之前的“镇”,就是军镇
到了宋初,南方已经深度开发,一片和平繁荣
军镇失去了军事意义,渐渐就形成了一个商业化的市镇,政府就可以收税
宋朝开始在这些市镇设立监镇官,既收税,也维护一下当地治安。
景德镇有了监镇官,就是从景德年间开始的
对手
景德镇旁边的所有力量,都在对它虎视眈眈
土匪、豪绅、帮会、朝廷,都在想:你这里这么有钱,我怎么也能分一杯羹呢?
景德镇怎么赢得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