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周岭)
这是一篇关于认知觉醒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外观世界,借力前行,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书籍《贫穷的本质》思维导图,《贫穷的本质》揭示了贫穷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强调了解决贫穷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善教育机会、提高健康水平、促进性别平等以及增强社会支持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认知觉醒
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认识大脑
人类的三重大脑
理智脑高级但比本能脑、情绪脑弱小
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焦虑
焦虑的原因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直面焦虑
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完成焦虑
制定太多计划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定位焦虑
零基础跟大佬比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选择焦虑
选择困难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环境焦虑
家庭工作的影响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难度焦虑
能让你变强的东西,核心困难无法回避
耐心
成长规律
复利效应
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2]—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
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呈现波浪式上升
清楚了上述规律之后,就能在面对长期的冷寂或挫折失败时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放弃,而我们继续坚持。耐心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怎样才能拥有耐心
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最高级的方法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动来解决困难
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
潜意识
模糊
意识分层带来模糊,潜意识却能轻易左右意识
消除模糊
学习知识,消除认知模糊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重视错题本而不是重复学习已经知道的知识
拆解烦恼,消除情绪模糊
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而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拆解情绪的步骤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里清外明,消除行动模糊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而非环境干扰或是意志力弱
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感性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如何捕捉感性
“最”字法
“总”字法
脑子里总是不自觉地跳出来的某些重复念头
无意识的第一反应
梦境
身体
直觉
元认知
元认知能力就是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元认知的角度
如何获取元认知
阅读、反省过去、“灵魂伴侣”、冥想
花更多时间在“选择的节点”,审视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的主张
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专注力
不专注:行动和感受不统一
无聊
痛苦
让感受回归行动
深度沉浸的方法
有定义明确的目标,倾向结果非过程
练习时极度专注
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书籍影像、与他人交流或者自我反思来获取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学习力
匹配
匹配原则是关键,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理想的状态是持续获取与自己当前能力相匹配的财富或自由
深度
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循序渐进的方法
尽可能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用自己的话表述所学知识
反思生活
关联
以孤立的思维看待问题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信息;不如看清问题之间的关联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手中有锤子
输入足够多
保持好奇心
常说一句话
“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建立认知体系
知识能影响决策时,才是认知
寻找触动点,并启动关联思考
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打卡
打卡的心理误区
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微信运动排名
认知闭合,效能降低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eg:老板布置的任务,cpa考试
任务心态,身心分裂
跑步时候没有关注身体的感受,而是关注什么时候结束
转变策略
用记录代替打卡
设下限,不设上限
反馈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驱动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去学习),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作品意识
“锁定价值—打磨作品—换取反馈”
错题本、冥想都可以成为反馈
休息
“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极度的专注需要良好的精力,主动休息可以维持比较好的精力
行动力
要事第一:在增强回路的起点,做出有利选择所消耗的自制力是最小的,如果等负的增强回路形成,再想改变就难喽!
清晰力: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热爱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突破阈值
付出的努力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影响一个体系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把认知当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情绪力
心智富足解百忧
贫乏让人变傻
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导致我们不理智
急于求成,焦虑丛生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让心智富足的方法
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对策
避免同时做很多事情
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
不在大喜大悲之时做决定
保持闲暇觉知,自我设限
视角单一导致坏情绪
看问题的视角单一容易导致偏见、钻牛角尖
我们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所以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理解层次和还原程度也不尽相同
对策
多移动、换位思考
《美好人生运营指南》
第一步,忘我地聆听对方的想法
第二步,从“我”的角度来分享,过程中只说自己的客观感受,而不指责对方或告诉对方该怎么做。比如,说“家里满地臭袜子,我觉得精神紧张,心里很不舒适”,而不是“家里满地都是臭袜子,你不觉得难受吗”
多学习,要开放,寻求别人帮助,多运动,多落笔反思
游戏心态
不要让事情本身束缚了你的情绪和注意力
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他角度
动机转移: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这件事获取另一种乐趣,顺便完成这件事
为自己而作
为玩而作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