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万古江河》思维导图——第八章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编辑于2024-04-11 00:07:32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第八章 百年蹒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总述
背景
西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帝国的扩张,主宰了全世界的命运。面对这样的压力,中国被打垮了
现状
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国为适应新的世界,从内部检讨与反省、从外面学习和模仿,中国的文明竟致撕裂、扯碎
未来
中国重新整理自己,重新开步走向新的世界,还需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苦难,才逐渐出现振兴的希望
一、内乱与外患
内忧
清王朝时期
乾隆六十年
一般以为是清代的盛世,其实正是中国文化活力枯竭,经济实力不进反退的时代
嘉庆、道光
国力捉襟见肘
最显著的现象是官吏贪渎,政府施政绩效甚差
军队
清军八旗已不再有作战能力,川楚之乱时是以绿营为官军主力
这一现象,实是清代后期满汉消长的关键
官员构成
政府庞大的文官系统,除满人亲贵之外,主要由科举出身的汉人构成
八股取士
思维僵化
清代社会上层的文化,其意识形态十分固定,难有调节的空间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
太平天国
捻军
庚子义和团
辛亥革命
十余年军阀混战
国民党北伐
国共内战
中共夺取政权
影响
外患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挫败
中国第一次面对国际新形势,却是以耻辱为入场的代价
对中国人心态也产生影响
从此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惘然不知所措达一个世纪之久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
中国经历了六次战争
中英(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
“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日本大举侵华的抗日之战
影响
规模一次比一次巨大
对于中国造成的伤害也一次比一次严重
一个社会的解体,反映这一群体没有了凝聚的共同意识
中国只剩下一个依靠习惯反射神经维持的肢体,却没有主导神经中枢的思维能力
应对方式
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就是对这些挫败的反应
义和团运动是另一模式
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是人心思变的爆发点
孙中山的革命理念
若单纯在于驱逐满人,未必能超越太平天国
民权思想
能与黄宗羲等人的反思相应
民生主张
也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平均主义相应
民族主义诉求
触动当时全民悲愤的心弦,成为国民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的主要原因
自此以来,中国建构国族的工作,遂不能脱离民族主义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仓促立国,数千年的皇帝制度从此终结,但是共和国体制并未落实,列强欺凌中国,仍旧咄咄逼人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步步进逼
中国人炼铸了强烈的国族意识
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由1921年建党时即已开始
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中共的根据地不断壮大
中共因为以农村为基地,学到了动员农村力量的经验
将国际性的共产党本土化,这是中共能够击败国民党的重要因素
中国从儒家天下的普世秩序到建构国族的聚异为同的演变轨迹
每次外来的侵侮,即引发内在的反应
一步一步由寻求实质的船坚炮利,走向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
再从民族国家的理念演变成孙中山的多元秩序
综上
中国不必再完全套用西方狭窄的族群观念(如日耳曼人的德国)
也不必借助信仰以笼罩诸族(如天主教的公教秩序)
更不必以选民自居而排他(如犹太民族主义)
这是一条可以与今日“全球化”接轨的途径,也是一条还可继续开展的途径
二、中国近代经济的改变
总论
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灾害
不仅在于其本身的毒性,也害及当时中国的经济,使中国从贸易顺差一变为逆差
更为深远的影响,则是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自古以来
农业作物及农舍手工业的产品,是中国市场经济之所寄托
经由农村市集所形成的市场网络,是中国资源与财富流通的管道
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的经济网络承受了严重的外力干预
大量机器生产的货品以其价廉物美排挤了中国的传统产品
工厂都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附近,内地农村不能分润新兴工业的财富
现代交通路线使国内财富的流转发生偏差,不能经过区间贸易,将财富不断重分配于各地区
城乡贫富差距更为显著
近代中国以城市为基础的经济
最初发轫点
舶来商品侵入中国市场
改变中国经济形态的因素
交通道路设施
修筑铁路热潮
津沪
平汉
粤汉
陇海
京太
浙赣
......
中国经济市场改成以几个大都会区为集散中心
较之传统经济,近代经济体的内容复杂多元、丰富
现代工厂的生产
中国近代工业最早为清末发展的国防工业
江南、福建、湖北各处的造船厂与军械厂带动了中国第一波的工业建设
虽然这些工业的规模不小,后来却难以为继,未有后续的发展
生产民生消费品的轻工业,接续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主要部分
内容
面粉厂
纺纱厂
火柴厂
电力厂
机械制造厂
化工厂
农产加工厂
......
先是外资经营,继之中国官民资本投入
地域
长江三角洲
京津地区
武汉地区
珠江三角洲
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等地
论其规模,在世界市场上,其实不大,但是中国经济的形态与内容,则因之大为改变
五六个都会区成为中国工业生产基地,代替了过去农舍工业的农村基地
共性
都由引入外资开始,再逐渐有中国自己的延伸发展
凡此变化对中国造成的冲击则是十分深刻,也是不能逆转的
中国的经济呈现断裂的三个层面
内陆与沿海
农村与都市
农业和工业
均裂解成为两个生产与销售体系
1937年至1945年八年全面抗日战争期间
传统经济形态的市场网络,又在内地及游击区再度发挥其功能,维持了中国抗战的耐力
由沿海迁入内地的千百家“迁川工厂”,在西南重新装配,投入生产
这些残破的工厂,为中国内地的工业奠定了基础
八年全面抗战,竟意外促进了沿海工业延展内地的效应,为1950年以后的中国工业化,发挥了催化作用
三、教育制度的改变
总论
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的变局
清廷
1862年,开办了京师同文馆
以语文训练为主,希望有自己的外交交涉与翻译西文资料的人才
先后增加了算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等课程
1863年,在上海设广方言馆
1864年,在广州设同文馆
1870年开始有了传授西方学术的学校
1874年,唐廷枢、徐寿等人创办的格致书院
1898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
分设经学、文学、法政、商学、农学、格致、工学七科
1912年,蔡元培创立新学制
为了训练通晓西文的人才
1867年,设立马尾船政学堂
1869年,在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训练工学人才
又在各处设立军事学校及专业学校
目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国的高等教育只花了一个世代,即已从狭窄的国防与外交取向,改变为与西方大学相同的教育制度
自从1905年科举废止,学校教育遂为中国教育体系的主流
新学制的学校课程
在经学一门消失后,新制的高等教育已与中国传统的旧学失去关系
如此教学方式训练出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在西方国家也属上乘
但一个高中毕业生,在中国的内地农村却不仅无用武之地,而且还可能有严重的疏离感
凡此学生,只能在沿海大城市生活,已不能再回到内地的故乡
20世纪前半叶,中国学校大致分布
乡镇有小学
县城有中学
省会有高中、专科、师范,甚至是大学
大城市有大学
平、津、沪、宁有最好的大学
结果
小学毕业生不再回到村落
中学毕业生不再回到乡镇
专科以上学生不再回到县城
大学生不再回到原籍的省份
学成归国的学生更是群聚在四五个大都市
传统的科举制度,受过教育的人才,仍以故乡为归属之地
地方精英,在家乡是领导者
彼此之间又有庞大绵密的网络,保持联系,交换信息
近代教育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与故乡本土疏离的现象,不是中国独有之事
中国走向现代世界,为此付出重大代价
不能因为恋恋本土而停住脚步
近代教育成功的一面
19世纪到20世纪,中国拥有两三个世代的优秀人力资源
在学术与教育界,中国已有几所相当优良的大学与研究所,培育下一代英才
中国第一流大学的学生,出国在欧美最优良的学府深造或教学研究,都不逊于当地最优秀的学者
近代的学术研究,已在中国生根
中国的研究与研究机构,为数不多,却也已颇具水
几门学科,例如考古学、地质学、数学,中国学者在国际上已卓有成就
在中国工业化的途径上,近代教育已为中国培训了不少够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批有现代化知识的人员,组织了一个崭新的行政机器,其质量与世界别处的政府相当
内地乡村的荒芜与贫穷又亟待改进
黄仁宇
国民政府
为中国建立了一个现代国家的上层结构
中国的近代教育建设,毋宁是这一上层结构的主要力量
1949年后
建立了以农村为基础的下层结构
这两层结构的整合,尚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只有在上下两层焊接时,中国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断裂,才可能成功地融合
四、近代中国的武化现象
总论
中国历史上
汉末三国与残唐五代是武人的时代
不仅军阀割据自雄,而且国家权力全由武人掌握,为时都超过一个世纪
近代中国也是一个武化的时代
从太平天国湘军崛起至20世纪中叶,为时也有一个世纪
“武化”
军人(包括由文人转任的将领),以武装力量取得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并且逐步攫取经济资源,主宰部分甚至整个国家的权力
近代中国武化过程的起点
湘军崛起
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以在乡文人,一无凭借,居然能号召乡人组织湘军
特色
湘军之起,全由民间主动,清廷官军只是配合行动
湘军粮饷,除了初起时接受官文、胡林翼等地方官员的支援,后来全由自己筹办
军械后勤,也一概自己办理
湘军将领在作战行军时期,由清廷畀以地方封疆大吏的名位,有动员当地资源的权力
势力
以民间“练勇”平伏了太平天国
平定太平天国后,湘军、淮军将领纷纷出任东南督抚,彼此呼应,宛然一方诸侯
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东南督抚竟能联省自保,不受朝廷指挥
湘、淮两系军事力量已掌握了足够的权力,并以此权力动员外省资源,不必仰仗中央的授权
曾、左、李诸人之后,张之洞与袁世凯等人的势力崛起
张之洞
以湖北为基地,编练了新军
配合汉阳铁厂、兵工厂及各种新学校
长江中游俨然是江南、华南之外另一新政基地
概要
湖北新军,后来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的帝制
袁世凯
完全建立于军事实力
北洋军
袁氏称帝不成,愤懑而终,北洋集团并未解散
第一代军阀
冯国璋
段祺瑞
曹锟
北洋一系,在各省都有分支
俨然近代民国最大的军事集团
又分化为皖、直诸系,彼此争衡
第二代军阀
吴佩孚、孙传芳等人
分别盘踞华北、华中、东南
同样是依恃武力盗窃国柄
统治中国核心的大部领土达十余年之久
东北张作霖
山西阎锡山
广西李宗仁、白崇禧等
冯玉祥
孙中山
黄埔军校
委任蒋介石担任校长
以五千支步枪起家,组织了国民党自己的武装力量
蒋氏以此为基础,扩张为国民革命军,东征陈炯明后,旋即北伐,完成统一大业
国军即党军,而党军又效忠蒋氏,形同私人部属
蒋氏独裁体制的资本
蒋氏的发迹,充分显示“武化”的效应
中国共产党
江西苏区
长征
抗战时期
国共合作抗日
国军
国民党军队于八年全面抗战的第一阶段,以血肉硬拼
在淞沪、徐州、武汉、台儿庄诸役,精锐尽失
共产党
共产党军队发展的敌后游击区,总兵力号称九十万人
其他政权
日本扶植的伪政权有“满洲国”
兵力最大
战争结束时,号称有四十万之众
北京的维新政权
南京的汪精卫政权
兵力总数
八年全面抗战,中国军队伤亡不下三百万,则经常维持的军力应不下三四百万人
全中国不同政权的武装兵员人数,当有七八百万之数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规模的武装力量,应是空前的
概要
国共内战
综上
中国从太平天国战争以来,一步一步走向“武化”
军事人口逐渐增加
谁掌握了武力,谁就能攫取经济资源及政治权力
即使发展实业与教育,也必须在“武化”的环境下始得有建设的机会
但庞大的武力,终究是人力物力的浪费
中国百年来建设不如人意,其中有相当程度是由于耗费巨资于维持武装力量
五、都会文化的勃兴
总论
19世纪和20世纪,今天中国的著名都市逐渐涌现
第一级
上海
独自一级,无与伦比
第二级
北京
天津
南京
沈阳
广州
武汉
厦门
青岛
真正可以成为大都会的城市
第三极
重庆
西安
哈尔滨
昆明
福州
宁波
太原
......
大都市外围的区域中心
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都会,除了南北两京,都是因国际贸易而勃兴
在这些都市,中外资金建立了轻重工业
大量劳工与小职员群聚都市
形成中国前所未有的弱势人群
这些劳工的抗议活动(罢工、罢市),也是中国历史上前所罕见
大量流动人口,使这些都市成为秘密社会活动的温床
传统的漕帮(安清道友)与洪门(天地会、小刀会等)以上海为主
又延伸到其他口岸
形成地下社会的强大势力
这些都市又有一个官府与地下社会重叠的权力机制
中外、官民,三管又不管的特殊状态,使这些近代口岸都市拥有不受管束的活动空间
这些口岸都市的居住人口数量陡增
大都会
大都会的腹地
内地的区域中心
所有人口的总和,约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引导中国近代蜕变的主要力量
这些大都市,绝大多数有铁道、公路、海运与河运相通
这一个巨大网络笼罩了中国东部半壁河山,全国人口至少有四分之三,居住在这一地区
近代中国的工业,几乎都在这些大都市的周边
江南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都市分布图
上海
周边又是江南工业的中心
天津
化工工业、毛纺工业的中心
汉口
钢铁、机器、日用品工业的中心
广州
烟草、纺织及一些农产加工工业集中之处
外资首先投入建厂,中国官私资本接着也纷纷发展中国自己的工业
近代中国的大学,几乎全部在大都会地区
中国近代学术界
其研究的成果与培育栽培的人才,都从这些都会区,辐射于全国
又从全国吸收了最有潜力的青年学子
不断扩大读书人的阵营
都会区最重要的功能
观念、信息的汇聚与放射
出版事业即发挥了这一功能
报纸期刊
近代中国出版事业的开端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1815年在马六甲出版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中国境内的第一家报刊
1833年,传教士在广州编辑出版的《东西洋考察每月统记传》
中国人自出的第一家报纸
1861年,《上海新报》创刊
在上海发行
自此以后,中国出版事业的重心就转移到上海
20世纪30年代
上海
《申报》
《新闻报》
《时事新报》
天津
《大公报》
全国性的大报
读者不再限于一个城市
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史上划时代、里程碑的报纸
上海
《时务报》
1896年创刊
维新运动的喉舌
《青年》(《新青年》)
1915年创刊
新文化运动的鼓吹
《科学月刊》
中国最重要的科学刊物
编辑《科学月刊》的“科学社”同人
遍及各学科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间科学社团
书店
上海的出版业居全中国之冠
大都市网也是戏剧电影等表演艺术茁长与传播之处
京剧
乾隆末年徽班进京,在北京发展而成
20世纪30年代以后,京剧的表演中心已移到上海
越剧
抗战胜利以后,地方剧种越剧的优秀演员袁雪芬在上海演出,采撷京昆长处,提升了越剧的境界
明末已经成熟的昆曲,本来已经式微,于民国初年又在苏州复兴
电影
初映是在天津的“权仙电戏园”(1906),仅是游乐园的项目,影片是外国拍摄的短片
中国第一部剧情长片
《阎瑞生》
拍摄地
上海
自此以后,由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上海长为中国电影的首都
抗战时期
上海
内地拍摄影片为数不多,上海租界仍是电影制作中心
香港
迄于50年代,香港始崛起为电影的重镇
中国都会网以十余城市为主,是19、20世纪中国的主导部分
以上海为龙头,拉动中国都市人口的蜕变
无论理念、品位与生活起居,都由传统转变为今天我们熟知的形式与内容
沿海都市与内陆的腹地
但同时内地也逐渐为沿海都市拉进蜕变的过程中
中国的演变
有人称为“西化”
也有人称为“现代化”
其间功罪,终究难有定论
六、时代思想与文化变迁
总论
李鸿章:“中国正在遭逢两千年未有之变局”
两种态度
龚自珍
反求诸己
中国本身的毛病在皇帝制度与知识分子的科举文化
从“公羊三世”理论,引申中国正在“据乱”衰世
魏源
着眼于“知彼”
从西洋文化与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缘故
撰作《海国图志》,使中国人知道对手的情形
著名学者及其观点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诸人
由实战中获得西洋军械机器之利
实践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
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正人心”维持中国伦理道德
以“开风气”学习西方技艺制度
这一态度,实际上代表了不止一代中国人的思想方式
康有为
从“公羊三世”之说,解释为由乱世经过小康,迈向大同的进步论
将西方文化社会当作比中国更为进步的社会
严复
毕生最大功业是翻译西方社会科学名著为中文
《天演论》
物竞天择
梁启超
中国近代撰述最丰富的学者
“新民”说
建构中国国家意识
将中国以文化为定义的“天下”,改变为世界列国并存
强调政治主权的主权国家
1918年访问欧洲之后
目击欧洲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富悬殊、物欲流行)
又认为必须依靠东方固有文明,以矫西方文明的缺失
将中西文化再次放在对立并行的地位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内涵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
极端者更标榜全盘西化,将线装书丢进茅坑
推动白话
这一转变,切断了中国文学的过去与现在
扬弃过去
胡适提出,引进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以救中华
迎接现代
评价
依然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以为人类社会有进化的方向
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将西方文化与“现代”间画了等号
各项艺术发展
舞台剧
新文学运动的舞台剧(话剧)是经由日本间接移植了易卜生等人的西洋舞台剧
纵的方向
未能与中国元明以来的戏曲传统接轨
横的方向
未能汲取希腊古典与莎士比亚戏剧的西洋传统
滋养不足,至今不成气候
京剧与昆曲
并未受文学革命的影响,顺应时代,自求多福、
电影
吸收了外国电影的手法,又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主题,则也可称为糅合中外古今的艺术
绘画
最有成就的近代画家,还是杂糅西画观念却用中国水墨或彩色在棉纸上作画的画家
徐悲鸿
黄宾虹
岭南画派
在传统艺术中汲取经验,找到自己的特色,终于蔚为一代宗师
齐白石
篆刻起家
张大千
从敦煌壁画学习
综上
五四运动高举了科学与民主的旗帜,然而两者在中国均未有顺畅的发展
科学主义终究是一种信仰,未能帮助严肃的学术生根茁壮
民主沦于模糊的选举行为
七、中国近代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
总论
略述俄国大革命,然后叙述中国革命的前因后果,以资比较
俄国
走上严峻的革命之路,当与帝俄时代农民大多依存于田庄有关
1917年暴民蜂起
社会既无能够自动运作的行政体系
也没有坚强的中产阶级维持社会的稳定
中国
近代革命,有自己的形态与发展过程
与俄国既有类似,也有不同
从1911年到1949年,中国革命的三个阶段
1911年辛亥革命
创建民国
1928年国民党北伐
1949年共产党建立新政权
中国自身情况
传统中国农民
并不依附于大地主的田庄
缙绅士大夫的社会力量,足以颉颃政治权力
这一股社会力,不见于帝俄社会
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
在学校教育代替科举后
学习的知识是西方传来的
在大小都市求生活
疏离于内陆乡村社会
与俄国西化知识分子相同
这些疏离的知识分子,往往是前述缙绅士大夫的子弟
既可以经由上述社会关系网络彼此援引
也仍有机会间接地衔接故乡的农村社会
与俄国知识分子并不全同
以湘军为代表的缙绅“武化”
由革命过渡到民国的情势,其势颇顺
中国并没有经历严重的混乱
新建的共和不能重建统一的国家机器
民国建立以后,军阀割据扰攘
国民党北伐
另一回合的革命
其发轫之初,即已有都市力量渗入
新政府的班底,几乎全是留学生及留在都市中的知识分子
这批本来是疏离于中国内陆乡村的人士,竟能得到机会,规划设计一个新的国家机器
俄国“孟什维克”(少数派,代表西化的知识分子)所未有的机遇
八年全面抗战
大批沿海人口内迁
带到内地的是人才、技术与观念
内迁的工厂战后成为内地工业化的基础
政府为了维持高等教育,创设公费制度
十余万青年学子得以完成学业
为战后重建储蓄了大批人才,海峡两岸都蒙其惠
由疏离于本土的知识分子,转化而融合于社会
中国特色
中共革命
始于江西苏维埃
真正掌握后来的革命实力
在于抗战期间从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了庞大农村的支持
综上
中国近代三次革命,其间的承袭与延续关系,远多于剧烈的断裂
黄仁宇
蒋介石建立了近代中国的上层结构
毛泽东重建了农村为基础的下层结构
今日的农村
一部分已转化为城乡之间的混合体
一部分则被搁置在旁了
只有在钟摆荡到中间时,中国才算走完百年的坎坷
八、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总论
明治维新是以天皇复辟为名,其实是一次从下而上的夺权,结束了日本德川幕府的“武家”政治
相似之处
推动维新的主力群体
日本
群外藩的青年藩士,痛感于外来武力威胁及当时德川政权的无能,聚集于吉田松阴门下,研讨如何救亡图存
中国
远在南方的青年人,痛感外患日重,清廷应付无力,群聚于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寻求挽回中国败亡的命运
发源地点
日本
九州诸藩
远离关东的幕府权力中心,但又经由对外贸易获得利益及有关西洋事务的知识
九州藩士
实是日本最熟谙当世国际事务的人士
长崎
长期有荷兰及西洋商船寄泊,也有西洋人在此居住
“兰学”
日本学习西洋事务的来源
中国
广州
虽偏居南方,但密迩港、澳
粤籍人士直接间接最易获得西洋事务的知识
也最能深刻痛切地感受到危机
虽是中国最富庶省份之一
却又远离清廷的权力中心北京
情势与日本九州诸藩相似
皇帝
日本
明治是从全无实权的天皇,为维新志士拥戴忽然成为新政的权力象征
中国
光绪长期在太后垂帘的阴影下成长,一旦亲政,锐意改革,希冀中国迅速复兴,遂乾纲独断,完全信任这一批新进文臣
不同之处
皇帝处境不同
日本
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德川只是篡窃天皇权力的权臣,再难有其合法性
中国
光绪则是慈禧的继子,亲子一伦在伦理差序位阶最高,即使是皇帝也得在亲子关系上垂手
国内情况不同
日本
德川幕府亲植的大藩多年养尊处优已经失去了战斗力
九州诸藩挟其实力,要求武家奉还大政,德川实已没有抗拒能力
中国
太平天国之役后,南北诸省都迅速“武化”
光绪没有军权
慈禧有直隶的军队作为后盾
参与群体
日本
藩士乃是依附于封建制度的身份,本身并没有社会基础
中国
中国明清的缙绅,并不具武士性质,却是地方社区的精英
若不是从下而上的革命,缙绅为主体成分的官僚体系,很难由内部发动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
成果
近代中国第一个成文法确立
沈家本奉命改订的清律,移植欧洲大陆法系法典
中华民国的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大致皆不脱沈家本订下的范畴
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轮廓
综上
清末的维新只是夭折的努力
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日本
但“武士道”本性终于遗留了黩武的行为基因
九、台湾百年的变化
总论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台湾经历了别处少见的反复巨变
台湾从中国的一个岛屿,两度为外国侵略(法国与日本)
被割让为日本的殖民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台湾回归中国后,却遭逢“二二八”悲剧
19世纪末的台湾
中国最新的一个省份
尤重体力、志气与领导者的才干
这里有生活豪奢的富户,却没有中国大陆上读书家庭构成的缙绅阶级
刘铭传在台湾的建设,将台湾带进“现代”
日本殖民时期
日本
日据初期
台湾民间的抵抗,并未停止
日军展开残酷的镇压
后藤新平开始文治政策
目的是将台湾彻底同化,成为日本内地的延伸
努力推行“国语运动”
为了建立稳固的统治,日本当局首先即着手培植新的社会精英层
在有秩序的社会中,是一股安定的力量
但不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自我期许
台湾知识分子
十分注意中国大陆的文化活动,重要的言论与著作,都会在台湾引起回响
努力为台湾争取应有的人权
自1895年清廷割台,至1945年台湾回到中国,台湾人民内心的悲苦,可为一掬辛酸之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