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中特、概论、毛概
学习笔记内容整本书覆盖,让你考前速记重点,考的候不再犯难。适合考研政治、专升本政治。
编辑于2024-04-14 12:06:45毛中特
考试内容
时事政治考试范围是: 2022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每代领导人提出、回答的问题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论新阶段》的报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 1、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的实际问题。 2、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内容。 3、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者一脉相承有2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指导中国的实践。 2、中国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融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看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
马克思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毛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世界背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1917年)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国内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的实践基础。(毛泽东的实践基础从党正式成立到毛泽东逝世1921~1976年)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①19世纪末20年代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主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新的世界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为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③在中国革命胜利后,又经历了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形成发展的过程
提出:《中国社会各阶级》《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再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形成:《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过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中,提出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1930年土地革命时期)。
成熟: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著作中,系统分析了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根源。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理论著作中,科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并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目标。《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 1945年七大写入党章。
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学说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基本点:
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额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面对外敌侵略的特殊条件下可以把一部分大地主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的孤立最主要的敌人。 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 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
二是认为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之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因此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通过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开创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经验: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第一个联盟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党徽)
第二个联盟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国旗上的四颗星)
武装斗争:
原则:党的绝对领导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建设:
毛泽东时期党的建设,思想建设是首位的
三大作风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必然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方针。
关于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关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陆、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综合平衡等思想。
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思想。
关于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主张。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P16
“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
把游击战争提到了战略地位,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内容
弱小的革命力量在变化着的主观条件下能够最终战胜强大的反动力量;
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
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并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在反动统治地区,把公开斗争和秘密斗争结合起来,在组织上采取隐蔽精干的方针;
对被打倒的反动统治阶级成员和反动分子,只要他们不造反、不捣乱,都给予生活出路,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馈,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
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的问题”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
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
党的建设理论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三大作风)
“惩前毖后、旧病治人”方针,强调在党内斗争中要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
简答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与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这些都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018简答题)
实事求是——精髓,根本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什么)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需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党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什么要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怎么做)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真确和真确把握我国国情。(怎么做)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怎么做)
群众路线——生命线,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总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性。(是什么)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群众路线都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为什么)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怎么做)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怎么做)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怎么做)
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立足点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是什么)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不论过去、现在、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为什么)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怎么做)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怎么做)
马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立足点。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2020辨析题)
为什么不只是革命的指南?为什么不只是建设的指南?而是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必写总结↑) (关于革命↓)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关于建设↓)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观点,仍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指导作用。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部分↓)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尤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等思想, 关于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 关于从思想上建党、加强执政党建设等思想, 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和)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该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喝理论家。他为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合适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应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经历过长期历史检验形成形成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我们应该珍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形成科学的理论成果,并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简答毛泽东思想的的历史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国情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矛盾、根本任务、前提 1、在诸多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 帝国主义VS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的矛盾 2、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改善人民生活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不仅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觉醒,也促进了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的人民的觉醒,并且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①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和新文化运动,④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如何区分什么新旧民主革命的范畴? ①与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大不相同,他不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是要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联合专政,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②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不同,它只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而不破坏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成分。 这样的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如何判断属于那一部分?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②“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他的目的是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础。“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特别是辛亥革命,每一次都对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旧革命得教训:)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基本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它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斗争的发展,迫切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应运而生,它的形成包含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尤其是经历了大革命的的失败以及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后,总结经验教训后,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套具体政策。这个时候......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总结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智慧源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 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农村根据地的建设+革命战争的实践+党由小到大的实践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武装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形式、革命根据地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依托,三者有机统一构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结: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为什么 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帝国主义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无尽的的战乱和灾难,使近代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制度统治的社会基础。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从总体上说,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他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也是主体)。
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的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阶级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
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两面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在政治上争取它,对其动摇性和妥协性进行批评和斗争,又斗争又联合,这是合乎实际的,是争取革命胜利的需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必写总结↑(是什么)) (为什么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革命↓) (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中国无产阶级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除了具有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外,还具有自身特点和优点。 一是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 二是它集中分布,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强大革命力量的形成; 三是它的成员中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怎么做↓)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的领导权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①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②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就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③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者的私有制。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①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革命主要内容)
②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 没收这种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的结合的一种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官僚资本,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通过没收的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
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不是一般的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即革命对象有资产阶级,如消灭官僚资本主义,但保护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联系较少的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
在新民主主的义国家制度下,让私人资本主义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有益于社会向前发展。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带有政治因素的(文艺)活动),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其内容就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其形式就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的提出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确立了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
为什么必须要用武装斗争的方式? 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的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简答: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加之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因此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为什么必须发动农民作为革命力量?需要怎么做? 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地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否者就无法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的可行性(可能性,也算必然性)
同样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特殊国情决定的。
第一,近代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
第二,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过大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即能看见希望),为在农村建设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第五,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 ①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③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计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意义 ①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③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2017简答题)
统一战线(属政策和策略的内容)
先后经历(到现在)的统一战线: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爱国统一战线
必要性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也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中国社会特点: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其他的中间阶级。” (大题/选择题↑) (大题↓) 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可能性(矛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矛盾一: 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周围。
矛盾二: 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矛盾三: 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帝国主义的时候,受别的帝国主义支持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两个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经验
一是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二是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经验。
①在革命斗争中要依据革命的需要,对待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②联合民族资产阶级要针对其两面性特点,在联合的过程中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必要的斗争。
三是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在革命进程中,要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四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民主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这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革命经验
一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要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
三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党的建设
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经验
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政治路线即要带着当前政治任务和问题加强党的建设
如何理解/把握的万能回答
三者关系
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①解决了再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问题,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针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2017辨析题) 辨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所必然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过渡时期的概念及社会性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随着土地革命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成分
5种经济成分+3种基本阶级力量+1个主导因素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经济成分(对应3种基本阶级力量): 社会主义经济(工人阶级)、个体经济(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济)、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 这三种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 如何使社会主义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基础?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为什么把工人和农民分开放在不同的阶级力量? 党章上规定了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虽然说是工农联盟,但是农民始终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先进性没有工人强,工人阶级才是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和次产阶级的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即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导地位的确立)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49~1952:恢复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
是什么: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民族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怎么做: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性
为什么: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资本主义道路,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称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而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又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现国家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中国不可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而只能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怎么做: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业建设的同时,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
他们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共产主义的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他们还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还曾设想用暴力没收和和平赎买这两种方式来变革所有制,并认为如果能用赎买的办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便宜不过了”。
列宁
他认为,无产阶级不但应当以独立姿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要自觉担负起领导这一革命的重任;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也曾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认为这对无产阶级是最有利的事情。但由于后来俄国资产阶级选择了国内战争的反抗方式,列宁的设想未能实现。
毛泽东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段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段政策。
根据中农在生产中的地位、生活状况和社会主义的态度,把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贫农和下中农占农村人口的60%~70%,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
党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半社会性质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虽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但已经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使之开始脱离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供销轨道,因而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
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逐步有部分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合作社对各户的生产也有一定的干预,因而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答题概括: 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原因
首先,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益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其次,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之间存在着对抗矛盾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最后, 我国已经有了以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再加上 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销统购,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获取一部分利润。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部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 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 即能帮助私营企业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国家向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与资本家共同所有;
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内部;
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利润分配方式:”四马分肥“ 企业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这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第三部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历史经验总结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
我国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胜利,也出现一些失误和偏差。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失误、偏差
问题
“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原因
出现这些问题,①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以及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等因素,②也有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而产生的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③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④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⑤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⑥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正确认识历史变革
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和偏差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大革命变动中罕见的: 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主义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的加强了人民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下完成的。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段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实施,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保证。 宪法明确: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2020简答题)
(从历史上的社会变革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从生产力看(经济))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得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从政治上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从整个世界看)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理论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仍需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二次结合就是→)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
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根本思想:明确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
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怎么做)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①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2019论述题)
党在八大(1956年)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同样充满着矛盾,正式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基本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对抗和冲突,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矛盾,而是非对抗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现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在一定条件下,两类不同类型的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敌我之间只能是对抗性矛盾,不存在非对抗性问题)
处理方法 毛泽东叙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他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所谓专政方法,(就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对依法治罪,剥夺政治权利,强迫劳动并改造成新人。)P83 所谓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选择题)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总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然条件。
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提供根本的政治前提
总方针: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中国工业化战略目标 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两步走”发展战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毛泽东多次强调统筹兼顾方针,处理,,,,,,,关系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分化教育。
党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的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半工半读)。
在文化工作方面,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
毛泽东主张“两参一改三结合” 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刘少奇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取得这些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
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2017论述题)
挫折和教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没有从实际出发。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遭遇严重曲折的原因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
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
没有能够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也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采取了一些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的政策和措施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提出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这是导致后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重要原因。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造成失误的更深层的原因
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以苏为鉴,认真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验经验。这些思想理论成果的产生,对邓小平理论的新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实践是理论发展的源泉。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进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
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③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重视,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领导我们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开展和深入发展,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的科学论断。
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贡献。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 为基本国策。
1987年召开的党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①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三个有利于”标准 ③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④要坚持两手抓(物质、精神方面),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在逐步走向成熟。
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邓→江进行权力交接。 南方谈话为邓的收官之作。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十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指出:”我们党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概括中特理论的主要内容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写入党章),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的独创性贡献。
1999年修正案写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 在改革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重要意义) 这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2017辨析题)(2018辨析题)(2019简答题)(2020简答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之前的思想路线是“两个凡是”
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精髓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政策,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前夕第一次提出、十三大第一次系统阐述、十五大成熟
(是根据国情判断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断论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大题
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③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④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⑤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⑥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⑦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⑧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党的基本路线
(十三大提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①第一,”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②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体现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障问题,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 “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③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④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党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党的十九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仅将“美丽”纳入了基本路线,而且将“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
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邓小平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邓小平深刻概括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新论断,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当代发展的新形势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三步走“战略
“第一部,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民国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
地位: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开放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是各领域、全方位的开放。
如何对外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几百年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作为后起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为我所用,才能加快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三个有利于”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重要论断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邓小平高度评价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高市场经济的思想,特别是南方谈话的精神、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两手抓”系列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一国两制
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高度自治,祖国完成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
“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允许外国干涉。 “一国两制”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望于台湾人民。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除以上主要创新外,还有许多丰富和深刻的的思想(选择题)
如何在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的问题上,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要搞好部队的科学管理,提高正规化水平。
如在国际关系上,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主张国与国之间通过协商和平解决政治和经济的争端,而不是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不能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以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四项原则,处理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等等。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 四项基本原则 ①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后表述为人民民主专政)、 ③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号召,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的主体。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①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②邓小平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指导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根本任务,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④突出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领导我们党有步骤的展开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 ⑤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⑥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我们实现香港、澳门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打开新局面; ⑦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领导我们党及时调整各方面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难得历史机遇和良好外部环境; ⑧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充满新的生机活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并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们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 已经从领导人民争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重要结论: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应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以“三个代表”作为简要我们各项工作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免加强党的建设,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成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首要任务。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
(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原因) 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包括党)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①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必须弘扬民族精神 ④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先进文明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⑤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的重要保障。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
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社会主义要强大,体现优越性,关键在发展。 江泽民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辨析、简答、论述 为什么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什么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要承当起。。。。社会主义要强大,体现优越性,关键在发展。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只有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江泽民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转变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梳理分配关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 20世纪末,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江泽民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形成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两个一百年“第一次提出)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在经过十年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这是一个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既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又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目标。 这是一个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目标。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
在邓小平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提出政治文明
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科学内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江泽民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思想。 强调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坚持党的的先进性。
(多选)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怎么做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 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讲学习是前提。 讲政治是核心。 讲正气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共产党的政治本色与革命气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加强和改攻党的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大题 问历史地位,直接写着两段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面临的重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这些经验集中体现为十七大概括的“十个结合”:
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
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意义,明确界定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并对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3年初)从这时到党的十七大召开,与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相应,科学发展观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将科学发展观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比起邓时代的十三大提出的中特理论多了体系两字。 理论体系,即多个理论的结合。
党的十八大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2019简答题)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主攻方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重要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
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强大动力——改革开放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发展机遇。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中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人”指人民群众
“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什么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可协调发展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中的“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持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是否对应”五位一体“?)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坚持统筹兼顾?
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
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坚持统筹兼顾,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
坚持统筹兼顾,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的推动科学发展观。
坚持统筹兼顾,还要求我们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2019辨析题)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按照原来靠大量劳动力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如果不转变这种经济方式今后发展的代价会越来越大。
取消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农业税的取消,根本性的扭转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状况,给亿万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 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②现代化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③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④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⑤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观强调, ①全面深化经济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主攻方向; 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向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 ⑤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⑦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
选举民主(又称票决式民主)——人民选举、投票行使权力
协商民主——人民内部各反面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
坚定不移的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 前提——有法可依 关键——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简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原文未找到部分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兴国之魂
要 (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锦涛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实际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四大考验”
执政考验
改革开放考验
市场经济考验
外部环境考验
“四大危险”
精神懈怠危险
能力不足危险
脱离群众危险(最主要的危险)
消极腐败危险
重点在习
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水平的总要求是:P190?
科学发展观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不断提高 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历史地位(第三节第一幕的第一个自然段) /(或) 本章总结最后一段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来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破除"两个凡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新增2个)。
为什么说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 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境界,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的实践昭示我们,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 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 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 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新时代"是坐标,“新思想”是灵魂,“强起来”是底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8论述题)(2018辨析题)
党的十九大作出一重大政治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的必然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 ①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以前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以前想办而没办成的大事。 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极大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开创性贡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结果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②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我国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好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进入新时代的依据
(1)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3)影响人民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矛盾变化
1956年,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矛盾作出新表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正确看待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不能落后于时代,也不能脱离现实、超越阶段。
新时代的内涵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 (1)从历史脉络看,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2)从实践主题看,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3)从人民性来看,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从民族性来看,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从世界性来看,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1)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从人类文明进程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即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为什么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发生那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是,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世界经济重心加快向“自西向东”转移。 二是,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给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带来广泛深远影响。 三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变革性变化前所未有,发达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实力相对下降,一大批发展中国群体性崛起,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 四是,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性、不对称性前所未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越来越难以为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不断扩大, 全球治理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五是,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比以往更频繁、更紧密,整个世界上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变,(从邓开始到习)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中国作为的意义
在世界大变局中,中国成为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世界上正视和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多了起来,在世界范围内的两种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大变局带来大挑战,也带来大机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和社会条件已经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四大考验"
长期执政考验
改革开放考验
市场经济考验
外部环境考验
"四大危险"
精神怠懈危险
能力不足危险
脱离群众危险
贪污腐败危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凝心聚力、谋篇布局、攻坚克难的科学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发展丰富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思想)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角度作出深刻回答
是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
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
对于怎么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刻的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道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八个明确”是(习思想)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起支撑作用的“四梁八柱”
从十九届六中全会后,变成“十个明确” 新增的“明确” 领导力量和政治保证(放在第一个位置)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明确从严治党(放在最后一个) 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总任务
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主要矛盾
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五位一体”、“四个全面”
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深化改革目标
第五,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依法治国的目标
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新时代强军目标
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国际新型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外交目标
第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本质的特征
“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两者关系
“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系统的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样坚持和发展中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
这一思想秉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这一思想彰显历史自觉。这一思想注重从历史、现实、未来的贯通中把握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
这一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坚持守正创新、调查研究、知行合一,既把“事实”弄清楚,又把“求实”搞透彻。
这一思想突出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特点。
这一思想强化战略思维。战略思想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的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想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引领、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思想)旗帜鲜明的坚持马克思主义,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
(习思想)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崭新的境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习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习思想)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标注了正确前进方向。
(习思想)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习思想)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这一思想深刻把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对在管党治党的实践中引领党的革命性锻造、完成好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思想)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关于促进共同发展, 关于全球治理, 关于文明交流互鉴,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本实际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是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并用三句诗诠释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进程。
(寻梦)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
(追梦)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
(圆梦)中华民族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
中国梦这一战略思想, ①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 ②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 ③充分体现的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 ④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崭新内涵。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核心内涵(内容)
国家富强
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经济更加发达
民族复兴
通过自身的不断强大与发展,继承并
人民幸福
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梦坚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在统一。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人民幸福是国家复兴、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人民幸福是国家复兴、民族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多选) 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多选)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简述中国梦科学内涵
中国梦的最大特点
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国家追求、民族向往和人民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成为激荡在中国14亿多中国人民心中的高昂旋律,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奋力实现中国梦
如何实现中国梦? 简答:第一句。 论述:加上划线部分。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的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5、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6、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
7、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2018简答题)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建党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都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在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目标要求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从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愿景目标是: P214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我国社会胡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实现以下目标: P216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立足新发展阶段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如何认识新发展阶段
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是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
从理论依据来看,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站到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
从历史依据看,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从现实依据看,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贯彻新发展理念
是什么
新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对向往美好追求的重要体现。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新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引领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如何贯彻性发展理念
一是,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的“根”和“魂”。 二是,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 三是,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致力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如何看待新发展格局
从发展进程看,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发展的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我们党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
从世界比较看,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的要求。
从国际形势看,近几年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增强我国实力。
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
1、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实现经济水平高速发展。
2、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加强调自主创新,集合优势资源,推进创新体制机制。
3、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市场优势,以巨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4、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形成强大吸引力、强大竞争力、强大推动力。
总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关系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所决定的,三者紧密关联。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现代化经济路径选择。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
内容
1、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确为党的奋斗目标,发挥人民群众推动发展的主体作用,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3、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速度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
4、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5、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6、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等等。
7、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
意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根本立场、政治保障、制度基础、主题主线、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格局、发展路径、内外关系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为推动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深化供给结构改革
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 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理解“结构性”。我国经济运行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想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怎么做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选择题)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第三,加大人力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第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第五,持续推进“三去一补一降”,优化市场供需结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主要任务
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2、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多劳多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重视第三次分配作用。鼓励勤劳致富,调节过高收入~(P229)
即用作福利院、养老院、留守儿童、希望工程等社会保障、福利。体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
4、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
5、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坚持节能优先方针
全面推行循环经济
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深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6、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选择题)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 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
7、健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选择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如何走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三者关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多选)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就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论述+) 要保持政治定力,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 我们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论述+) 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完善和发展。
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四梁八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多选) 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 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多选) 坚持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多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变化↓ ①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②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③抗日统一战线 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⑤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的组成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的内涵
统一战线时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是(怎么做)
第一,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第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三,全面观测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第四,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8简答题)(2018论述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关乎旗帜、道路、国家安全,决定文化方向和道路。
的意义(为什么)
1、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文化事业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 2、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 3、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4、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 5、是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负担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
怎么做
1、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理论武装、新闻宣传、文艺创作生产、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创建、网络建设管理的文化领域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制度来展开、来推进,都要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选择题
具有凝聚力、引领力的意识形态
具有生命力、创造力的精神文明
具有感召力、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
2、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不断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研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研究,为理论创新创造提供学理支撑。
3、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用主流价值涵育人,引导广大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品学兼优地健康成长,更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4、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不动摇,压紧压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切实维护政治治安、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表达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核心价值观是什么(选择题)
体现这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
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含义/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着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一方面,二者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另一方面,二者各有侧重,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向导。
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么做)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要利用各种时机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在社会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人民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民族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选择题)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光荣历史的见证,包含体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目标的精神形态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怎么做)
1、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也要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文化自觉,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工艺保护和传承。
3、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4、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夯实国家软实力基础;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注重国家形象塑造,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引导力。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2019简答题)
选择题
抓民生就是抓发展
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前提
保证人民在现实生活中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善民生不能脱离国情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体现出民生的重要性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第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2017简答题)
(选择题) 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有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选择题
通畅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第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第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
第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选择题
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和平、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
第五,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
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习近平生态文明内容
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选择题
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子主题
第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选择题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然资源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源资本, 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
第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第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选择题
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文明生态建设
第五,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第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
(其它习思想通用模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么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怎么做(材料分析题)
第一,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确保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
第二,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选择题
培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第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第四,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选择题
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第五,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彰显中国负责大国形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20材料分析题)
(教材改动部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选择题) “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扶贫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一道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进行全面部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原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的重要判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战略布局的含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我国发展性特征确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抉择。
每个“全面”之间的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个“全面”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 我国现代化的特征
新时代,围绕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重大命题,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阐明我国现代化的五个特征。 第一,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第四,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五,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面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进入新时代,我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极为广泛且深刻的变化,改革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改革涵盖的领域愈加广泛、触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愈加深刻、涉及的矛盾和问题愈加尖锐、突破的体制机制的障碍愈加艰巨,继续推进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联动性前所未有。 要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和特点
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高,相应的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
如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1、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务实群众基础。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大局、定策略、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为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制度和治理两者的关系
制度和治理相辅相成。 一方面,制度对于国家治理起着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作用。只有有了喊得制度,才有可能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另一方面,没有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只有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巩固、优势充分彰显。
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既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胡注意猪肚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又要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治理能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还要在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上很下功夫。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为党和国家视野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时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容
1、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5、坚持在法律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坚持。 8、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10、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1、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必要性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始终强调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政、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多选),在新时代不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这一根本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依法治国道路的核心要义
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依法治国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怎么做
第一,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二,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第三,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从严治党(2018材料分析题)
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
重点考选择题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伟大的自我革命。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增强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不断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一般考简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什么
第一,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整体的,这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方针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这个方针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
第三,主线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布局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防腐败斗争。
第五,目标是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如何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第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第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第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第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第五,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第六,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 第七,巩固发展防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总体国家安全观关键在“总体”,突出的是“大安全”理念
重要性/意义
1、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适应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要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时刻准备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维护我国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或打断。
2、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回应了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新期待。在新时代,人民希望国家更加强大,更有力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顺应了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只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才能实现共享正义尊严、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
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如何认识国家总体安全观
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怎么做
1、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保障。 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即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
2、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 ①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就是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利益,始终把人民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力量,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 ②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把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为国家安全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③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就是要把国家利益作为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出发点,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党的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
3、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新时代国家安全,既要解决好大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安全共性问题,更要处理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面临的特殊安全问题。
4、坚持科学统筹的根本方法。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始终把国家安全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把握,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国家安全合力。
总之,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关键。
“黑天鹅”事件
指难以预测,发生时会引起连锁反应、带来巨大负面影响小概率事件,处理不当会导致系统性风险。
“灰犀牛”事件
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这种风险在爆发前有种种迹象,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以致错失了最好的处理或控制风险的时机,最后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习近平强军思想
“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时代课题 (共有十点,内容太多,一般为选择题)
一是明确强国必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二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
三是明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四是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五是明确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
六是明确对劲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
七是明确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
八是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九是明确现代化军队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
十是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2017简答题)
选择题
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征和根本优势。
能打胜仗是核心,反应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
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如何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
1、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先对话作出了新的战略安排,提出了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体现了近、中、远的梯次推进、有序衔接,拓展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时代内涵。
2、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一项开拓性事业,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军事变革,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强军目标要求贯彻到国防和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
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意义(简答)/怎么做
1、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实现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的必然选择。
怎么做+ 必须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统一富国和强军两大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合经济和国防两种实力,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体系,逐步实现国家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
2、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宽、范围广、内容多。
怎么做+ 必须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如何实现军民团结
1、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2、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
3、坚持军民合力共建边海防,
4、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5、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2020简答题)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一国两制”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就是在统一的国家之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个别地区依法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
如何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1、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一国两制”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
2、必须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制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的权威,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落实好中央依法行使权力和特别行政区履行主体责任。
3、必须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观。
4、必须坚持爱国者治港治澳原则。
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记一些时间、文件名:P293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导权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双方函电往来达成共识。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
第一,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三,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
第五,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第六,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七,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第八,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第九,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第十,坚持以外交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
(根本遵循)是什么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内涵/意义
1、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新中国外交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习近平外交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
3、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4、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超越。
习近平外交思想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破解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引领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变革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实现了历史使命与时代潮流的高度统一、民族精神与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中国气派与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展现出鲜明的理论创新品格。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选择题)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简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为什么)
1、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2、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
3、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现实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4、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内容/内涵
1、就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2、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
3、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
4、就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2017材料分析题)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什么是新型国际关系)是什么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应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哪里
新型国际关系,“新”在相互尊重,“新”在公平正义,特别是“新”在合作共赢。
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
1、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2、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3、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开展对话、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共赢而不是单赢
如何推动
1、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中国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妥应对涉及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坚决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重视各大国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3、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4、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9材料分析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选择题)
第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策,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一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加强文明互鉴、实现文明共存。
第五,在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核心内涵
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最高目标
就是各方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选择题
“一带一路”这一倡议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根植历史
源于中国
把“一带一路”建成
和平之路
繁荣之路
开放之路
创新之路
文明之路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019辨析题)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最本质特征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重大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化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在科学把握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关系上达到新的高度。
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一,党的领导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并进入了新时代。
第二,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最根本保证。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经历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斗争的胜利。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优势就是无从谈起。
第二,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拥有明显的制度优势。
第三,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独特的自身优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理论优势;坚定崇高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的政治优势;遵循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严密组织体系、严格组织生活、严明组织纪律,使党成为统一整体的组织优势;坚持民主集中这一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健全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怎么做) 如何实现伟大梦想/如何把握“四个伟大”
1、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补个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
2、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更加自觉的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实现伟大梦想,最根本的是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四个伟大”的关系
“四个伟大”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伟大工程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有没有底气和能力去进行伟大斗争,有没有责任和策略去推进伟大事业,有没有韧性和途径去实现伟大梦想。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020简答题)
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
(选择题)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是由国家宪法所确立的,是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所证明的,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如何体现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第一,党是政治方向的引领者。
第二,党是政治体系的统治者。
第三,党是重大决策的决断者。
(新增)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把党的领导制度明确为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的依据
这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确定党的领导制度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关乎长远、关乎全局的地位和作用,抓住了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这是由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把党的领导制度明确为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的意义
1、彰显了我们党的高度制度自觉、制度自信
2、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
3、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制度体系中的统领地位
4、有力推动了在实践中更好的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怎么做
(选择题) 1、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3、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就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善于集中。
4、必须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具体包括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总之,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民族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结束语:坚定”四个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