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清代外交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清代外交的思维导图,清代外交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其演变受到了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编辑于2024-04-14 18:06:15清代外交
清代前中期外交制度
外交机构
礼部
礼部主客司
第一,查验来华朝贡使者是否符合既定的朝贡程序。一旦出现与例不符的情况,议定后将具体处理方法奏请皇帝定夺。
第二,负责贡使来京后的接待、供应、宴飨、觐见、贸易等事宜。
第三,主持或参与对朝贡国的封、赏活动
第四,负责执行清廷颁布的朝贡禁令。
会同四译馆
会同馆
作为朝贡事务的接待机构,会同馆主要负责贡使一行在京的饮食起居和馆舍的管理;转呈朝贡表文,清点贡物;将贡使所需物品及其安全防卫等事宜报主管和其他相关部门;监督和管理朝贡贸易
四译馆
负责翻译“远方朝贡文字”。
鸿胪寺
是清朝掌管朝会与国家宴会赞导礼仪的机构
理藩院
来源
理藩院是清代在蒙古衙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职责
理藩院除了管理藩部,还管理藩部邻近的周边国家和部落的朝贡事务
管理三个地区的外交事务
西域回部诸国
廓尔喀
俄罗斯
外交礼仪
外国使节觐见皇帝礼仪
随班觐见礼仪
便殿召见礼仪
道旁观瞻礼仪
巡幸地的觐见礼仪
清代中国使节册封外国国王礼仪
贡使领封礼仪
遣使敕封礼仪
晚清外交制度
晚清外交机构
五口通商大臣体制(公元1842—1860年)
五口通商大臣体制是一种由清廷钦派到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大臣主持对特定国家外交事务的制度设置。
南、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由五口通商大臣发展而来
总理衙门(公元1861—1901年)
是清廷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采取分股设官的办法对总理衙门管理的事务进行了划分
海关总税务司
总理衙门对总税务司具有督察、任免的权力
同文馆
主要负责同文馆章程、选考学生等事务,而日常事务则由提调和帮提调负责。提调、帮提调各两人,由总署章京选充。
京师同文馆
是清末开办的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最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直属于总理事务衙门
外务部(公元1902—1911年)
背景
八国联军之役后,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清廷改组总理衙门并成立外务部是内外因素综合所致
内部组织结构
四司
和会司
掌各国使臣觐见、晤会、奏派使臣、更换领事、文武学堂、本部员司升调、各项褒奖。
考工司
掌铁路、矿务、电线、机器、制造军火、船政、聘用洋将洋员、招工、出洋学生
榷算司
掌关税、商务、行船、华洋借款、财币、邮政、本部经费、使臣支销经费
庶务司
掌界务、防务、传教、游历、保护、偿恤、禁令、警巡、词讼
一厅
有收掌,掌理派定司员轮班收文;监印,负责监视本部之钤印;领事,主管承领内廷谕旨文件
五处
五处原分英、法、俄、德、日本五股。(公元1906年),统为翻译处,专管翻译东西洋各国文件并传达语言
1906年清廷中央官制改革
官制改革之后的外务部职掌大为收缩,与先前的总理衙门相比,职权更加专门化
晚清觐见礼仪改革
三跪九叩的觐见礼最后经过同治和光绪两朝的改革,最终被西式的觐见礼取代。
晚清外国驻华使领制度
外国驻华领事制度
外国在华设立领事的过程
背景
晚清外国领事驻华发端于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美三国在五口通商口岸设置领事随着中国沿海与内地城市的开放,世界各国在中国各口岸纷纷设立领事。
权利来源
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领事裁判权
是列强对其在华侨民实施司法管辖的制度。
领事裁判权大大强化了领事在中国的地位,并赋予外国领事与中国地方政府相抗衡的“超领事”权力。
外国公使驻京制度
外国驻京公使设立过程
马嘎尔尼使团来华,阿美士德使团来华两次使团的使命都告失败,英国派遣公使驻京的企图未能实现。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美、法都曾向清朝派出过公使(公元1850年)前主要驻扎在广州,(公元1850年)后又徘徊于中国沿海的五个通商口岸之间,成为在华的“流动”公使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美、俄等国相继在北京建立公使馆
外国驻京公使团制度
主要功能在于为外交使节在所在国进行交际活动提供平台
外国驻京使馆区
逐渐形成了正阳门以东、以东交民巷为主要区域的使馆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首批派驻公使的国家英、法、俄、美四国所占的使馆区域
19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在公使驻京制度逐渐成为惯例之后,英、法、俄、美之外的其他国家也开始在北京购地建立公使馆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是使馆区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使馆区最终发展为“国中之国
晚清中国驻外使领制度
中国驻外公使制度
过程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正式同意对外遣使,并令内外大臣保荐人才
1875~1900年清廷先后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地区的大多数国家,派遣了常驻公使
奠定了整个清代驻外使馆的基础,确立了清代驻外使馆的基本体制
1901~1911年
晚清中国基本上向全世界重要的独立国家都派遣了公使。
中国驻外领事制度
甲午战争之前的海外设领
清廷海外设立领事与保护海外华工、华人密切相关。
海外设领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一部分,它与驻外公使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重大步骤,并为民国时期领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甲午战争之后的海外设领
第一,保护侨民利益,伸张国权
第二,吸引海外侨资,振兴商业
第三,抵制海外反政府力量
清代外交思想
清代前中期外交思想
对传统华夷观核心概念的重构
对传统华夷之辨的新认识
皇太极首创华夷一体
顺治继续坚持“满汉一体”的思想
康熙更是明确提出“天下一家”的思想将皇太极以来所倡导的新型“华夷观”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例: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康熙帝宣布废除为历代沿用两千年的万里长城,康熙废长城的象征意义在于打破了华夷的传统地理界限,改变了对北方游牧民族被动的军事防御,将中原与边疆视同一体。两千年来华夷隔离的格局至此发生了变化
雍正帝强调清朝仰承天命,在统治区域内,不分内外、华夷,是清朝才实现了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盛举
雍正帝特有的华夷一体理论内容:
第一,历史上的华、夷划分仅是地理方位的不同划分而已,除此而外并无其他特别意义
第二,统治天下的合法性是德行而非华夷身份。既然华、夷之别仅为地理方位的不同,那么文化和德性就成为统治天下合法性的来源
第三,对汉族士大夫传统华夷观中的种族主义给予严厉批判
乾隆皇帝的华夷观与雍正帝基本无异
乾隆帝对于盛世出现“华夷一体”“天下一家”局面的空前豪迈。
乾隆朝以后,华夷一体思想更加深入
晚清外交思想
背景
19世纪中期以来,清代朝贡体系受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剧烈冲击
传统天下观空间概念的改变
晚清中国知识界出版了大量的边疆史地、世界史地和游记等著作,改变了古代天下观指导下的空间观念中国知识界逐渐接受了西方史地知识以及与其相关的新式空间观念,开始逐渐走出天下观旧有的樊篱
从华夷不平等观念到华夷平等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固有的华夷观也出现了转变的迹象。
对“夷”字的限定使用,不是一般的文字修改,而是一种对世界认识产生质的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是由古代中国传统世界观转变为近代世界观的一个标志。
近代国际法的引入
19世纪60年代之后,晚清开始系统引进国际法。《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标志着国际法正式系统传入中国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世界普遍通行的基本外交原则和外交惯例开始有了初步了解。
清代外交格局
清代重建胡汉共主的世界体系
清朝与农耕世界、草原世界、海洋世界建立起了密切的宗藩或外交关系
清代外交格局的三次变化
清初对外格局
继承了明朝在东亚世界中的宗主国地位,周边国家都成为清朝的属国
乾嘉以来的对外格局
清朝继承了中国作为周邻一些国家形式上的宗主地位,还表现在其同西方国家交往中有能力不屈服于武力威胁,实行自主性外交政策
晚清对外格局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四战之地,中国对外地缘政治格局形势大幅恶化
清代疆域
清代疆域
前期
清代入关初期,其疆域包括东北关外、内蒙古草原和原明代统治区域
中期
北达漠北,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地区,西抵中亚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南海,东南含台湾岛,东北含库页岛濒鄂霍次克海,领土面积达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后期
清末中国疆域因边疆危机而大为收缩,一些边疆地带沦为异域
清代疆域的特点
清代疆域经历了前、中、后三个时期的变化,从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而言,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贡献的王朝。清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真正实现全方位“大中国”的朝代
清代这种近似圆形的国土形状是中国历代疆域中的最佳状态
第一,在这种圆形国土下,中心与边疆之间基本等距,在边疆一旦受到安全威胁,中央政府可以居中策应,对军队、人员和物资等各种资源从容调动;在和平时期,中心对四周边疆也有同等的辐射和影响能力,有利于全国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第二,在技术条件不存在代差的情况下,这种地缘特征使我国拥有无可比拟的安全优势
第三,清代圆形地理疆域也创造了中国最接近完整的自然地理疆界
外务部的设立在增加自身权重的同时,在外务部运行的后期也不断缩小管理范围,最终只保留下了纯粹的外交事务,外交从涉外事务中的单独分离,标志着清代外交机构的完全近代化。
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置属于清代地方办理外交的体现。南、北洋通商大臣与总理衙门上下配合,一时形成了晚清外交的新局面
晚清进入了传统朝贡体制与近代外交制度并存的二元结构时代。
会同馆经历了由主客司主管到礼部“委官专管”、主客司协管两个阶段
理藩院除了管理国内的藩部事务,还具有管理紧邻藩部的国家、地区的外交职能
自清开国以来,中经顺治、康熙、雍正至乾隆,清朝统治集团的华夷观不断发展变化,最终开创了“中外一家”的空前“大一统”时代 清代前中期的华夷观不仅对天下、中国、四夷的概念进行了重构,而且把中国历代就已有的华夷一体、华夷一家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雍正进一步分析“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的原因在于落后的华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