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脂类代谢
①脂肪酸分解代谢过程及能量的生成。②酮体的生成、利用和意义.③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④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意义。⑤磷脂的合成和分解。⑥胆固醇的主要合成途径及调控。胆固醇的转化。胆固醇酯的生成。⑦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生理功用及代谢.高脂血症的类型和特点。
编辑于2024-04-19 17:45:28脂类代谢
概述
构成
甘油三酯
甘油的脂肪酸酯
甘油的三个羟基分别为脂肪酸酯化形成的酯类
脂肪酸
脂肪烃的羧酸
不含双键→饱和~
含有双键→不饱和~
一个双键→单~ 多个双键→多~
ω:从甲基碳起计双键位置
磷脂
甘油磷脂
鞘磷脂
神经酰胺的取代基-X为磷酸胆碱/磷酸乙醇胺取代→鞘磷脂
取代基-X为葡萄糖、半乳糖或唾液酸→鞘糖脂
胆固醇(体内最多类固醇)
由环戊烷多氢菲母体结构衍生
作用
甘油三酯
是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
甘油三酯富含高度还原碳,氧化分解产能多
甘油三酯疏水,储存时不带水分子,占体积小
机体有专门的储存组织--脂肪组织
甘油三酯是脂肪酸的重要储存库
脂肪酸
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
提供必需脂肪酸
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
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必需脂肪酸的衍生物)
前列腺素PG、血栓噁烷TXA2、白三烯LH
磷脂
是重要的结构成分和信号分子
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甘油磷脂中以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含量最高,鞘磷脂中以神经鞘磷脂为主
磷脂酰胆碱也称卵磷脂,存在于细胞膜中。 心磷脂是线粒体膜的主要脂质
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IP3的前体
胆固醇
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和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固醇类物质的前体
是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成分
可转化为一些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固醇化合物
胆汁酸
肝内
类固醇激素
肾上腺:醛固酮、皮质醇、雄激素
睾丸间质细胞:睾酮
卵泡内膜cell、黄体:雌二醇、孕酮
皮肤
维生素D3
代谢
脂肪 =三脂酰甘油 =甘油三酯
合成代谢
场所
肝(最强)、脂肪组织和小肠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场所
路径
甘油
糖酵解
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甘油
其次来自于游离甘油
肝肾等组织含有甘油激酶,可以利用游离甘油磷酸化生成
脂肪细胞无此酶,不能利用甘油合成甘油三酯,只能利用3-磷酸甘油
脂肪酸FFA
机体可利用葡萄糖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乙酰CoA合成脂肪酸
脂肪酸的合成,部位在胞浆,脂酰基载体是酰基载体蛋白ACP 脂肪酸的延长,部位在内质网或者线粒体,脂酰基载体是辅酶A 来源于VitB5只有ACP和CoA
软脂酸
路径
1.乙酰CoA通过柠檬酸循环从线粒体到胞质
糖分解代谢产生的乙酰CoA位于线粒体内,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 需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进入胞质才能进行脂肪酸合成
2.乙酰CoA转化为丙二酰CoA
调节
3.软脂酸经7次基本循环合成
以丙二酰CoA为基本原料,从乙酰CoA开始,经反复加成反应,每次循环(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延长2C。经7次循环反应合成16C的软脂酸。(脂酸合成,正好是β氧化倒过来)
NADPH来源
磷酸戊糖途径(主要)
反应部位:胞质
主要功能:产生核糖-5磷酸,NADPH和CO2
限速酶:葡糖-6-磷酸脱氢酶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少量)
参与脂肪酸合成,作用是将乙酰CoA从线粒体运送到胞质,该循环中有苹果酸的参与,苹果酸在苹果酸酶的作用下脱氢生成丙酮酸,脱下来的氢由NADPH接受
4.软脂酸的延长
不饱和脂肪酸
油麻花
人体所需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须从食物(主要是从植物油脂)中摄取
小肠黏膜细胞吸收的脂类物质运送至脂肪组织、肝脏后
脂肪组织还可水解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释放脂肪酸用于合成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
甘油一酯途径
主要发生在小肠黏膜细胞
利用消化吸收的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
甘油二酯途径
主要发生在肝和脂肪细胞
利用糖酵解途径生成的3-磷酸甘油,在脂酰CoA转移酶的作用下,依次加上三分子脂酰CoA合成甘油三酯,合成过程为:3-磷酸甘油→1-脂酰-3-磷酸甘油→磷脂酸→1,2-甘油二酯→甘油三酯
分解代谢 (脂肪动员)
定义
指储存在白色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逐步水解,释放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供其他组织细胞氧化利用的过程
脂肪细胞只能利用3-磷酸甘油 脂肪细胞甘油激酶活性低,产物即甘油
调节
禁食、饥饿、交感神经兴奋→脂解激素↑→脂肪分解→升血糖
路径
甘油转变为3-磷酸甘油被利用
肝的甘油激酶活性很高,脂肪动员产生的甘油主要被肝摄取利用, 而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等因甘油激酶活性很低,故不能很好地利用甘油
脂肪酸FFA的分解
除脑组织外,大多数组织均可进行,其中肝、心肌、骨骼肌最活跃, 先胞液后线粒体(游离脂肪酸不溶于水,需要清蛋白作为载体运输到各组织) (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膜的物质:脂酰CoA、NADH、草酰乙酸、乙酰CoA)
脂肪酸分解:FAD、NAD+ 脂肪酸合成:NADPH
饱和脂肪酸(β-氧化)
过程
肉碱脂酰转移酶Ⅰ是唯一限速酶
1.脂肪酸的活化
焦磷酸PPi生成后,会迅速被细胞内焦磷酸酶水解→ 生成1分子脂酰CoA消耗2分子高能磷酸键
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3.脂酰CoA的β-氧化
脂肪酸合成消耗NADPH 脂肪酸氧化生成NADH和ATP
乙酰CoA彻底氧化→10ATP
注
脂酰CoA每进行一次β-氧化将生成少两个碳原子的新的脂酰CoA,当新脂酰CoA还剩4个碳原子时为丁酰CoA,丁酰CoA再进行“脱氢”→“水化”→“再脱氢”后即生成乙酰乙酰CoA
乙酰乙酰CoA是酮体生成,脂肪酸β氧化,胆固醇合成的共同中间产物
产能
硬脂酸:18C→120ATP 软脂酸:16C→106ATP
其他脂肪酸
酮体
乙酰乙酸30%、β-羟丁酸70%、丙酮
代谢
酮体在肝内合成 (肝线粒体)
以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为原料,由酮体合成酶系催化完成
葡萄糖分解产生的不参与酮体合成
A. 2分子乙酰CoA,由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催化
无关键酶
释放1分子CoASH,缩合成乙酰乙酰CoA
B. 乙酰乙酰CoA与乙酰CoA在HMG-CoA合酶催化下,
释放出1分子CoASH,缩合成羟基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
C. HMG-CoA 在 HMG-CoA 裂解酶作用下
裂解产生乙酰乙酸和乙酰 CoA
D. 乙酰乙酸
大部分由NADH 供氢,在β-羟丁酸脱氢酶催化下
还原成β-羟丁酸
少量乙酰乙酸转变成丙酮
酮体在肝外氧化利用
肝缺乏酮体氧化的酶系 →不能酮体氧化
乙酰乙酸
1.乙酰乙酸的活化,形成乙酰乙酰CoA
在心,肾,脑线粒体,由乙酰乙酸硫激酶催化,直接活化生成
在心,肾,脑及骨骼肌线粒体,由琥珀酰CoA 转硫酶催化生成
2.乙酰乙酰CoA的硫解形成乙酰CoA
由乙酰乙酰CoA 硫解酶催化生成
β-羟丁酸
β-羟丁酸在β-羟丁酸脱氢酶催化下,形成乙酰乙酸
丙酮
经呼吸排出
意义
是肝向肝外组织输出能量的重要形式
心肌、肾皮质利用酮体能力>葡萄糖
脑组织
正常情况下,只利用葡萄糖供能,但长期饥饿、糖供应不足时, 酮体是脑组织的主要能源物质
注
正常情况下,血中仅有少量酮体,为0 .03~0.5mmol/L,但在饥饿、糖尿病、高脂低糖饮食时,脂肪动员加强,酮体生成增加,如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则可引起酮症。血酮体超过肾阈值,便可随尿排出,引起酮尿。严重糖尿病患者血中酮体显著增高,可导致酮症酸中毒,丙酮含量高,经呼吸道呼出,产生烂苹果味特殊气体
调节
磷脂
甘油磷脂
合成
场所
各组织均含有相应酶系,肝、肾、肠活性最高
合成在内质网膜外侧面进行。在胞质中存在一类能促进磷脂在细胞内膜之间进行交换的蛋白质,称磷脂交换蛋白,催化不同种类磷脂在膜之间交换,使新合成的磷脂转移至不同细胞器膜上
原料
甘油、脂肪酸
主要由葡萄糖转化而来,甘油2位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为必需脂肪酸,只能从食物(植物油)摄取
胆碱
可由食物供给,亦可由丝氨酸及甲硫氨酸合成
丝氨酸
是合成磷脂酰丝氨酸的原料,脱羧后生成乙醇胺又是合成磷脂酰乙醇胺的原料,乙醇胺从S-腺苷甲硫氨酸获得3个甲基生成胆碱
ATP、CTP
ATP供能, CTP参与乙醇胺、胆碱、甘油二酯活化,形成活化中间物
途径
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
PC也可由PE甲基化形成,但较少(15%)
通过甘油二酯合成途径合成
原料的合成
丝氨酸脱羧变成乙醇胺
乙醇胺从S-腺苷甲硫氨酸获得3个甲基生成胆碱
胆碱、乙醇胺的活化(磷酸化+CDP缩合)
CTP:磷酸胆碱胞苷转移酶(CCT)是关键酶
游离与结合态的调整,游离态无活性
甘油二酯的合成
CDP-胆碱向甘油二酯提供磷酸胆碱
肌醇磷脂、丝氨酸磷脂、心磷脂通过 CDP-甘油二酯合成途径合成
CDP-甘油二酯的合成
在相应酶的催化下,分别与肌醇、丝氨酸、磷脂酰甘油缩合, 即生成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心磷脂
分解
鞘磷脂
合成
分解
胆固醇
合成
场所
组织
除成熟脑组织,RBC外所有,肝为主80%,小肠次之
亚细胞
胞液、光面内质网
原料
每合成1分子胆固醇,需要18乙酰CoA 、36ATP、16NADPH+H⁺
乙酰CoA(主要原料)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在线粒体内的分解产物
NADPH、ATP
过程
比较酮体生成
胆固醇的合成所需的乙酰CoA来源于糖代谢, 酮体来源于脂肪酸β氧化
由乙酰CoA合成甲羟戊酸MVA
2分子乙酰CoA缩合形成乙酰乙酰CoA
乙酰乙酰CoA和乙酰CoA在HMG-CoA合成酶作用下
生成HMG CoA
HMG CoA在HMG CoA还原酶作用下
生成甲羟戊酸MVA
甲羟戊酸经15C化合物转变为30C的鲨烯MVA,经脱羧、磷酸化等反应生成鲨烯
鲨烯环化形成羊毛固醇,再经氧化、脱羧、还原等反应,脱去3个甲基,生成27碳胆固醇
细胞内:脂酰CoA和胆固醇在ACAT(脂酰CoA胆固醇脂酰转移酶)的作用下生成胆固醇酯 血浆内:卵磷脂和胆固醇在LCAT(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的作用下生成胆固醇酯和溶血卵磷脂
调节(HMG CoA还原酶)
去向
血浆脂蛋白
概述
病理
VLDL→肝合成→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
障碍→脂肪肝
LDL→血浆合成→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障碍→ox-LDL攻击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动脉粥样硬化
代谢
乳糜微粒CM
合成
食物脂肪消化后,小肠黏膜细胞用摄取的中长链脂肪酸再合成甘油三酯,并与合成和吸收的磷脂、胆固醇,加上apoB48,AI、AⅡ、AⅣ等组装成新生CM,经淋巴道入血,从HDL获得ApoC及E,形成成熟CM
降解
CM中的甘油三酯很快被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脂蛋白脂肪酶(LPL)逐步水解释放出脂酸被组织细胞摄取利用,空腹12-24h后血浆中不含CM
apoCII是LPL不可缺少的激活剂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合成
肝细胞以葡萄糖分解代谢中间产物,食物来源的脂肪酸等为原料合成甘油三酯,再与apoB100、E等组装成VLDL
VLDL的甘油三酯在LPL作用下,逐步水解,同时其表面的apoC、磷脂及胆固醇向HDL转移,而HDL的胆固醇酯又转移到VLDL
降解
VLDL颗粒逐渐变小,密度逐渐增加,转变为中密度脂蛋白IDL
部分IDL为肝细胞摄取代谢
未被肝细胞摄取的IDL甘油三酯被LPL及肝脂肪酶进一步水解,最后只剩下胆固醇酯和apoB , IDL即转变为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合成
LDL主要由VLDL在血浆中转变而来
降解
肝是降解LDL的主要器官(占50% ),肾上腺皮质, 卵巢,睾丸等组织摄取及降解LDL的能力也较强
血浆LDL降解既可通过LDL受体途径(占2/3 ), 也可通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完成
高密度脂蛋白HDL
合成
主要由肝合成,小肠可合成部分
降解
肝细胞清除
高脂血症
①成人空腹12-14h血浆甘油三酯>2.26mmol/L、胆固醇>6.21mmol/L ②儿童胆固醇>4.14mmolL。
Ⅰ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脂变化:甘油三酯↑↑↑胆固醇↑ 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脂变化:胆固醇↑↑ 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脂变化:胆固醇↑↑甘油三酯↑↑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脂变化:胆固醇↑↑甘油三酯↑↑且电泳出现宽β带 Ⅳ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脂变化为甘油三酯↑↑; Ⅴ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脂变化也为甘油三酯↑↑↑胆固醇↑
小结
脂肪酸
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磷脂
胆固醇
脂蛋白
合成
路径
场所
线粒体+胞内
肝线粒体
内质网膜外侧面
肝,小肠的胞液、光面内质网
限速酶
乙酰CoA羧化酶
磷酸胆碱胞苷转移酶(CCT)
HMG-CoA还原酶
影响因素
去向
路径
脱氢(FAD)-加水-脱氢(NAD)-硫解
产能:1.5(2n-1)+2.5(2n-1)+10n-2
场所
先胞液后线粒体
肝外
限速酶
肉碱脂酰转移酶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