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包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等。
编辑于2024-04-21 19:28:34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饿狗分泌唾液实验: 把食物呈现给狗,同时摇铃,使其发出铃声,并测量其而唾液分泌。铃声和食物在时间上多次结合,原来是中性刺激的铃声就变成条件刺激,重复多次后,只给铃声,不给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
定义:即一个新刺激代替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结论:消退率:视觉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呈现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泛化率:指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分化率:是直接只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相应的自己不做出条件反应
高级条件作用是中性刺激一旦形成条件刺激,就可以起到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作用,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
它的优点是:后代的心理学家都以经典性条件作用为基础。研究条件反射和学习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他的实验表明,动物能够通过建立联结来学习,并且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条件刺激的强度和频率进行调节。
它的缺点是忽略了动物个体的差异和其感知、情绪等方面的复杂性。实验的环境和刺激条件过于不自然,无法反映动物在现实中的反应。
华生的行为主义:
恐惧形成实验: 在实验中华生首先让一名婴儿接触一个中性刺激小白兔,在婴儿跟小白兔接触之时,同时敲响令婴儿害怕的响声。经过多次结合,婴儿对于所有有毛的东西都感到害怕。
除了人出生时的几个反射和情绪反应,其他所有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映S-R而形成的。
结论: 华生提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自己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 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
它的优点: 科学观的强调:华生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其目标是预测和控制行为。 研究对象的明确:他主张心理学应专注于可观察的行为,即刺激和反应,这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 研究方法的创新:华生提出了包括观察法、条件反射法等在内的系统客观研究方法,促进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步。 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他的理论促进了心理学在应用领域的发展,如心理治疗和教育心理学。 行为主义革命:华生的理论和实践标志着心理学的“行为主义革命”,推动了心理学从思辨哲学向自然科学的发展。
它的缺点: 生物学化倾向:华生过度强调环境和条件反射的作用,忽略了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主观体验。 研究范围的缩小:他的理论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忽视了心理结构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 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意志,导致对行为原因的简化理解。 内部心理现象的忽略:完全忽略了人的内部心理现象的研究,导致对人类行为的片面理解。
第二节: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饿猫密箱实验: 他将一只饿猫关在专门设计的实验箱里,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饿猫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逃出来吃到了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压旋钮打开箱门的行为。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做媒介。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和错误的渐进过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律: 准备律:认为学习者必须处于预备状态以促进学习;
练习律:指出正确的重复会增强刺激反应联结;
效果律:认为满意的结果 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
优点: 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提出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当代课的学习理论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通过行为受奖励而进行的,他的实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
缺点: 1.把复杂的学习简单化,认为学习是通过行为受奖励而进行的。 2.未能揭示学习的意识性和能动性 3.抹杀了人的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
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认为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正如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行为。而操作性行为则是由机体自身发出的,最初是自发的行为,这些行为受到强化,形成为在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
斯金纳的饿鼠实箱 斯金纳箱内装上一根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把饥饿的白鼠至于箱内,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完装置就会自动落下一粒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按压杠杆变成了取得食物的工具或手段。(操作性条件作用又被称为工具性条件作用)
结论: 强化理论: 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斯金纳还认为强化不是奖励。
强化: 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强化可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求的强化。二级强化是指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二级强化还可分为社会强化和活动。) 正强化: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强化程式:是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期和频次。 连续强化程式: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 断续强化程式: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
强化程式:是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期和频次。 连续强化程式: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 断续强化程式: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其根据时间和比率固定和变化两个维度组合出四种强化程式:固定时距程式 固定比例程式,变化时距程式,变化比率程式
行为的学习:
新行为的塑造
行为塑造: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塑造是指对于期望行为越来越激进行为的强化过程。
顺向连锁:按照顺序上连锁行为塑造过程从第一步行为开始,每次只训练一步行为从今往后所有连接起来,最终使学习者获得整个复杂行为。
逆向连锁:按照逆向连锁行为塑造过程,从最后一步行为开始,每次只去那一步行为,从后往前将所有单步行为连接起来,最终使学习者获得整个复杂行为。
行为的消退与维持:
维持:是指减弱甚至停止强化之后行为的持续。
消退:是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行为的过程。
行为的分化和泛化:
分化:知觉之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
泛化:是指将行为技能概念从一个情境或任务向另一情经过任务的迁移。
优点: 作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斯金纳以严格控制的动物实验为基础,对操作行为及其形成过程强化的原则,类型和程序进行了精细的研究。
缺点: 斯金纳强调分析机体的反应以及对反应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而不在乎机体内部发生了什么。
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先将学前儿童分为三组,让学前儿童观看一场一个人正在踢打一个充气娃娃的电影,第一组看到那个人受到了奖励,第二组的人受到了惩罚。第三组就没有任何结果。
参与性学习和代替性学习:社会认知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通过实际行动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学习与(操作)表现
交互决定观: 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
(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
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经历四个过程
注意过程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保持过程
复制过程
动机过程
直接强化:模仿行为之后直接给出强化
替代性强化: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依照自己的标准对行为做出判断后而进行的强化
观察学习的应用:
教授新行为技能,态度和情感
监控学生习得行为的表现
去抑制效应
抑制效应
社会促进效应
行为主义新进展: 将多种认知过程(思维、知觉、期望、自我陈述)融入行为主义的框架
自我管理
学生自我评估
学生自我监视
自我言语训练
优点: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的大多数原理,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心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 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架起一座桥梁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并不回避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他重视符号、替代、自我调节所起的作用
奖励是对与行为相联系的 愉快情景的主观解释。 而强化则是一个中性术语, 是能增强频率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