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军队文职新大纲-公共基础-马原知识体系
超全军队文职新大纲-公共基础-马原知识体系,其他考试也使用。内容全面,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编辑于2024-04-22 22:17:18马原考试大纲
重点在于马哲,考试围绕马哲出题较多,科社考查数量相对较少,一般为记忆性考点。 不建议在这两节内容花费太多时间,掌握标星部分即可 题量:马原在考试中题量不固定,一般在 2-6 题左右,最近一次考试中考查了 3 道题。 1.马哲(重点):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内容。 (2)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 (3)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4)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5)后三节是马哲的具体内容。 2.马政经: (1)资本主义本质及规律。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3.科社(考查不多): (1)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考点比较多。 (2)共产主义推崇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哲)
①马克思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
考点: 1.马克思的评价: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2.马克思主义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发表,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中文全译本是陈望道翻译的。 4.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组成部分一一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应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对应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5.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6.鲜明特征重点掌握后三个: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是人民至上;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体现发展性。
一、马克思的一生
全名
卡尔·马克思 德国犹太人
时间
1818 年 5 月 5 日—1883 年 3 月 14 日 一把一把打的他呜呜哭
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单选题)
***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讲话中对马克思高度评价,称其 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单选题)。
伟大贡献:一生的两大发现
(1)唯物史观:也叫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马 克思发现人类社会发展不是帝王将相或某个英雄人物决定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决定的,是人民群众在发挥作用。 (2)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为什么工人拼 命工作还是那样贫穷,因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白嫖”、剥削了。揭 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一)创立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单选题)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多)创始人 发表时间 地点 (单选)全译本
马克思和恩格斯 (多选) 1848 年 2 月 英国伦敦 (他俩是德国人,在英国发表) 陈望道
恩格斯(了解)
著作
①《共产党宣言》(马+恩):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①《反杜林论》(恩):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和 马克思主义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如大卫·李嘉图、威廉·配第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包括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 因为哲学教给我们世界观和方法论,给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发展
1.列宁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多选)四、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教给大家的都是正确的,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的目的是将资产阶级推翻建立一个新社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革命性。
3.实践性
4.人民性
5.发展性
考题:
给一个题干选择体现哪种特性。
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性(单选题)
实践性
马克思的政治立场:(单选题)
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是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马克思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②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世界多样性与统一性: 1.马哲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为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即在学习哲学之前先给一个概念,告诉大家哲学是什么、哲学研究什么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对为何者为本原划/第一性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是唯心主义。我们应该坚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同一性:人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问题,如桌子、椅子、手机、 电脑、脚下的地面,认为可以认识就是可知论,如果认为不能认识(世界一直在 变,不能正确认识)就是不可知论,我们坚持可知论,不可知论观点是错误的,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认识与不认识只是时间问 题,可能现在受到了某些条件限制不能认识,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技术水平的 进步就可以正确认识,故我们要坚持可知论。 3.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有三个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实物,关键词有“五行(金木水火土)”“阴阳”“气”“形”。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陷重点关注形而上学性,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待问题,满足三者其中之一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观点即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③马哲:全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都是对的。 3.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人的精神。“人”“我”“我的心”“人的感知/观念”从人的精神出发。 (2)客观唯心主义:人之外的客观精神,如“神”“命”、黑格尔的“绝对神”“道”、朱熹的“理”。
1(单选)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也行
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谁提出
恩格斯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易错点),并非马克思提出
考题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标准是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何者是本原、何者为第一性
哲学是有党性、有派别:
是唯物主义,要么是唯心主义
a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人一定可以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客观规律。
b辨析: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正确)
c.划分哲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根据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来划分。 注意与第一性区分,即根据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派别)
2.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最终落脚到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实物)
会判断是不是古代唯物主义 (1)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火,火是具体的实 物,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探讨“形”和“神”的关系。“形”指形体、 身体,“神”指精神,即身体存在精神就存在,身体消亡了精神就随之消亡,认 为“形”决定了“神”,身体是具体的实物,如肚子上的腹肌是实物,属于古代 朴素唯物主义。 (3)气者,理之依也:探讨“气”和“理”的关系。“气”是一种极其细微 的物质,可以类比为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由 各种粒子构成,也是物质;“理”指一种天理、精神。“理”这种精神依赖于“气” 这个物质,“气”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实物,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4)抓关键词做题:考试中出现“金木水火土”“五行”“形”“气”“阴阳 (阴气、阳气、阴阳二气,是“气”的一种,也是实物)”等关键词,对应古代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原子
缺陷:
(1)机械性
比如甲从桌子旁边到饮水机接水,从 A→B ,认为事物只做这种简单的位置移动,即机械运动。因此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被称为“机械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性
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满足三者其中之一就叫做形而上学) 错误的观点 正确的应该是:辩证法 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辨析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看见树木,看不见森林,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b.“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多日不见要对别人另眼相看,因为别人有了进步,使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辩证法的观点。
(3)不彻底性 (半截子唯物主义)
表现在两个方面,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 (最彻底、最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 (研究自然知识和思维知识)
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研究社会领域)
唯物史观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性都为我所需,世界上的一切 事物都凝聚我的一身,观点从“我”、人的精神出发,强调人的精神。 ②陆九渊“吾心即宇宙”:我的所思所想就是宇宙,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所思 所想决定的,强调人的精神。 ③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我思考所以我存在,我不思考我就不存在,我存 不存在取决于我是否思考,即我的思考、我的精神决定一切。 ④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万事万物都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感觉 什么样,事物就是什么样,用人衡量万物,强调人的精神。 ⑤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被感知到的东西才存在,感知不到就不存在。 “被感知”是被人感知,如一个苹果,人感觉到它就存在,人感觉不到就不存在, 强调人的精神。
题干中出现“人”“我”“我的心”“我的思想”“我的感知”等关键 词,与人相关的、从人的精神出发的,对应主观唯心主义。
(2)客观唯心主义
①朱熹“理生万物”:“理”先于万事万物出现,先有“理”,然后衍生出万物。“理”不是一种物质,也不是人的精神,是独立于人之外的一种客观精神。 ②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从“道”生出,“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精神,相当于老子在他的世界里想象的与神一样的东西,起名为“道”。 ③黑格尔“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绝对精神”是加着引号的,指专有名词,不是人的精神,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精神。“绝对精神”有时也翻译为“绝对观念”。 ④《论语》“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人的生死和富贵都是由命、天道决定的,命运决定一切,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不是物质,也不是人的精神。 ⑤如神、上帝、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等创造万事万物、创造世界本原,都是人之外的精神。
总结:考试中看到“理”、老子的“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命”、 “神”等,都对应客观唯心主义。
总论:哲学是什么,研究什么
3..物质
马哲把物质的唯一特性归结为(单选)
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定义提出者
列宁
世界上的物质以运动的状态存在
1.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我躺在床上看见满天的云都是不动的(静止),但是我不知道云和我是一起向东行驶的(运动)。“俱东”体现了运动,“不动”体现了静止,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看例子中那个关键词对应静止,哪个关键词对应运动,对应选择是否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坐地”相对而言位置没变,体现相对静止。“日行八万里”属于地球自转,体现了绝对运动,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国情和国际地位没有变。 “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属于运动,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美好生活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国情和国际地位没变”属于相对静止,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一。
运动(变、变化)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单选)
运动(变、变化)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判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正确)
运动 VS 静止(重点)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单选) 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单选) ③判断:运动是相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错误) 运动和静止的联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考例子有没有体现动静的统一
4.意识
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1.猩猩跟人接近,但没有意识。原因:意识只有人才有。 2.判断: (1)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错误) 有动物脑 (2)意识是人脑自生的、固有的 (错误)
本质:
判断: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正确) 榴莲vs 好吃、臭 判断:正确意识源于客观,错误意识源于主观(错误) 原因:错误意识也是源于客观,鬼(源于客观的人)
(单选)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作用
1.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2.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计划 3.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龙
5.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判断:
1).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有促进作用 2)意识可以代替物质(错误),原因:如饿了想吃个披萨,不能脑子里想象披萨就吃饱了,只有实实在在吃到肚子里才能吃饱 (3)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正确),原因:如想吃披萨,这个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比如叫外卖。 (4)意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错误),原因:需要通过实践才可以转化。
唯物论的内容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 质和意识又是什么关系。
二、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辩证法的两大特征/总特征)
1.辩证法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2.联系: (1)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个联系的统一体。考查例子,如唇亡齿寒,体现 了联系的普遍性。 (2)客观性。考违背,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3)条件性。 (4)多样性。 (5)整体和部分: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体现了整 体。 ②关键部分整体起决定作用。如短板效应。 ③部分合理、有序构成整体,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部分不合理、无序构 成整体,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 3.发展: (1)实质(单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联系
特征
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多选)
(1)普遍性:(考查例子) ①蝴蝶效应:巴西热带雨林的蝴蝶呼扇两下翅膀,美国的得克萨斯州会迎来 一场龙卷风,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失火会危及鱼的生命,因为着火需要水救火,水 少了就危及了鱼的生存,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2)客观性: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考查违背)。 考试穿旗袍象征“旗开得胜”、穿耐克象征“都是对号”、穿特步象征“没有错号”,都违背了客观性。②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常考) (3)条件性:需要中介或桥梁 (4)多样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居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强调整体,考试给的例子中强调“大局”全局”“整体”就选择整体居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2.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注意: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错误)
判断
(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着”表示关键部分。 (2)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局”指整体的重要性。 (3)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发”指关键部分。 (4)全国一盘棋,“全国”指整体。 (5)木桶效应/短板效应,最短的板子就是关键部分。 辨析: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错误),
(二)发展
1.含义 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单选考点
判断
新事物等于新出现的事物(错) 如新型毒 旧 ①新型毒品:是旧事物。②社会主义社会: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是是否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注意:与早晚无关,通俗地讲好东西是新 事物,不好的东西是旧事物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病树”指旧事物,“万木春”指新事物,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体现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陈叶”“前波”指旧事物,“新叶”“后波”指新事物 判断方法:找哪里是新事物、哪里是旧事物,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则体现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唯物辩证法 (三大规律)
(一)(一力)对立统一规律——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口诀:“一力”),是唯物辩 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地位)。 2.对立统一即矛盾,基本属性: (1)同一性(重点):包含两个方面。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比如“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没 有一个就没有另一个,光明和黑暗谁也离不开谁。 ②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头丢了一匹马(坏事),马又领回来一匹马(好事), 儿子骑马摔断了腿(坏事),但又不用服兵役(好事),福和祸一直在转化,体现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再比如“乐极生悲”,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乐可以变成 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既能体现依存,也能体现转化。 (2)斗争性。 3.普通性和特殊性:又称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方法论(重点):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给出例子,判断是否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一刀切:解决所有问题都用一种方法,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因材施教: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资源公众号:玉米资料库 19 4.不平衡性:判断主要矛盾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1)关键词法:题干出现关键词,则对应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 (2)读语境法:办事情(解决问题)对应抓主要矛盾;看问题(分析好坏、 优劣)对应矛盾的主要方面。 (3)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看问题,同时又要突出重 点。 5.内因和外因: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单选题(地位)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就是矛盾。
矛盾的基本属性(多选题)
斗争性
同一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关键词“依存”)、相互贯通,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关键词“转化”) 判断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简单了解;主要考查同一性,给例子问是否体现同一性,如果体现同一性,体现依存还是转化。 (1)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判断矛盾同一性首先要判断是否有矛盾双方,光明”和“黑暗”是一对矛盾,言外之意是想界定“黑暗”离不开“光明”,“光明”和“黑暗”谁也离不开谁,体现矛盾同一性中的依存。 (2)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和“资源”是矛盾,“垃圾”如果放对地方就会变成“资源”,体现转化。 (3)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意思是擅长游泳(好事)的结果溺水了(坏事);擅长骑马(好事)的,结果坠马了(坏事),各自以其所擅长的反而变成祸患,好事变为坏事,体现福和祸转化。 (4)给出例子能够区分即可,主要通过关键词区分,强调离不开对应依存,强调你变成我、我变成你对应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也称为共性/一般
考查辨析: ①逃避矛盾(错误),有些人总想逃避矛盾,不去面对矛盾;总想找一个世外桃源,没有任何矛盾:实际找不到,因为矛盾普遍存在,处处有矛盾,躲不掉,此句话忽视了矛盾的普遍性。 ②命题:事物只有发展到某个关键阶段才有矛盾,其他阶段没有任何矛盾(错误), 原因:比如大家长了二十多年一直没有任何矛盾,只有马上毕业时才面临能力和找工作之间的矛盾,表述错误,矛盾贯穿于自始至终,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也称为个性/个别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试主要通过例子考查,给例子问是否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对症下药:生病了要吃药,吃药要看病症,比如病毒性感冒和风寒性感冒吃的药不同,要对症下药,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来了用将挡,水来了用土掩,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应对,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精准扶贫(结合时政,***总书记引用过):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方法是精准扶贫,找到致贫的原因,看为什么贫穷来扶。有的地方穷是因为住在山沟中、地方不好、交通不发达,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此时可以异地扶贫搬迁;有的家庭因病致贫、因教致贫,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应对,根据不同的贫困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矛盾具有特殊性,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都可以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不平衡性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多个矛盾)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单个矛盾)
给出例子考查体现抓主要矛盾还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做题很容易混淆。 1.找关键词法:到题干中找关键词。 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位:抓主要矛盾。 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2.读语境:如果没有关键词,用读语境法,即判断题干的表述倾向。 (1)办事情(将事情办了、干了、解决了):抓主要矛盾。 (2)看问题(如何看待、分析、定性,事情是好还是坏):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2.命题: (1)牵牛要牵牛鼻子:办事情,牵牛要牵住牛鼻子才能办这件事情,牛鼻子是办事情的主要矛盾,体现抓主要矛盾。 (2)共享单车出现利弊都有,利大于弊:共享单车出现之后有好有坏,好处大于坏处,即如何看到共享单车、分析共享单车、是好还是坏、定性,即看问题,对应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办事情,射人需要先射马,然后人就摔下来;擒贼要先擒王,这一伙贼就擒住了,即如何办事情,对应抓主要矛盾
c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全面
重点论——重点
统一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全、主次都要看到,同时看问题时 也要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备考的时候要全面复习,主 科、副科都要准备(两点论),马上要考试,要冲刺重点,既全面复习、准备, 考试前又重点突破,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给出一句话考查是否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如“苍蝇老虎一起打,重拳出击打老虎”,“苍蝇”是小贪官,“老虎”是大贪官,反腐的时候大小贪官 都要反、都要拍,比较全,体现两点论。但人力、物力、财力有限,要“重拳出击打老虎”,即重点论,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2)五位一体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1.考查记忆是否准确:
(1)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第一位原因是内因:比如考试是否能考上,根据和第一位原因是自己,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是最关键的、第一位的原因。 (2)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外因:比如影响上岸的外因有竞争对手的水平、师的辅导、考试当天天气、考场的环境、他人的督促等,都是外因。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比如父母每天都督促自己好好学习,考上后什么都有、走上人生巅峰,但自己听不进去,此时外因不起作用;如果某天顿悟觉得妈妈说的对,应该好好学习,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动力,此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想要“上岸”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既包括自己主观的努力,还要有客观的外部条件,当条件都具备之后会上岸。
2.给出例子,考查体现内因还是外因,古语谚语要多积累
(1)出淤泥而不染:环境很差但是能做到不染,因为内在坚定、品格高尚, 强调内因。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近红的就是红的,靠近黑的就是黑的,靠近好 的就是好的,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体现外因。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自己导致六国灭亡,而不是秦,体现 内因。 (4)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自己先腐烂然后才会有虫子叮,自己先出问 题,外因才能起作用,比如“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强调内因。
(二)(变态)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量变
(1)数量增减:比如甲手边有一瓶水,喝了半瓶,从一瓶变为半瓶就是量变。 (2)排列次序的变化:比如田忌赛马,最开始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后来上对中,中对下,下对上,调整出场顺序也是量变
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即从一个事物变成另一个事物,出现了两个事物,比如将水冻成冰块,由水变成冰,从液态变为固态,根本性质发生变化。
有显著变化的是
,质变 质变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发生改变,出现了两个事物。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一定的度。
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
主要给例子考查判断。 (1)掌握火候:做饭时控制好火的大小,体现适度原则。 (2)注意分寸:说话、办事时要拿捏好分寸,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什么事该办、什么事不该办要注意分寸。 (3)过犹不及:事情做得太过了与做得不够是一样的,即做过了、做不够 都不行,要做得刚刚好,体现坚持适度原则。 (4)治大国若烹小鲜(***总书记引用过):治理国家与做饭是一样的, 做菜时油盐酱醋的量要控制好,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控制得刚刚好;管理国 家与做饭也是一样的,管理国家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管理的度也要 刚刚好,体现坚持适度原则。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
考试给出例子,问是否体现重视量的积累。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出自荀子《劝学》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 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④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总书记引用过) ⑤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总书记引用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有了量变就一定会引起质变 (错误),原因:量变要达到一定的度,达不到度不会引起质变,比如甲吃包子,吃了一口不会饱,要达到度,有了量变不会一定引起质变,要达到度。
(3)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
(三)(定向)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批判的继承。 (既克服又保留)
2.基本内容
任何事物的发展/矛盾想要得到完满解决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两次否定的三个阶段(马克思)
麦穗结出的麦粒与最初种下的麦粒不一样,至少数量上不一样,种下去一 颗,结出来 n 颗,还可能进化、演绎,否定之后没有回到原点,而是实现上升, 事物的发展从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实现上升的发展。
3..方法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考查方式:给出例子考查是否体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锋利”是前进性,“锋利”从“磨砺”中来,“磨砺”代表曲折;“梅花香”是前进性,“梅花香”从“苦寒”中来,“苦寒”是曲折性,既有前进性也有曲折性,体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成此景”(到达这样的景象)是前进性,景象从“艰辛”中来,做任何事情都是很不容易的,要经历磨难,“艰辛”是曲折性。 2.否定两种错误观点: 1)直线论: 2)循环论
③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 实践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 (1)含义: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2)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②社会实践。 ③科学实验。 2.实践与认识(重点): (1)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确)。 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错误),原因: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 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往前走,实践中产生的需要推动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认识应用到实践中,需要学以致用。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 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方法论: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例子进行考查(通过找关键词“干” “做”进行判断)。 3.真理: (1)含义: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3)真理和谬误。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是超出一定范围, 它们会相互转化。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单选题)。
2.实践的含义:
(1)主体: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如左图,比如狗熊掰玉米不是实践,因为 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不能是动物,同样是掰玉米,狗熊掰玉米不是实践,人掰 玉米就是实践。 (2)改造的对象:客观的物质世界。比如甲每天躺在床上,脑子里不停地 想着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此时不是实践,是“白日梦”,必须与客观的世界发 生实实在在的联系才是实践;若甲突然有一天意识到想要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 必须扛起锄头耕地,此时作用的对象(土地)是客观物质,即实践对应的客体, 所以甲扛着锄头耕地就是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关键词“人类”“改造世界”。
3.实践的基本类型
单选题考点:三种基本形式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基本)
社会实践——处理人和人的关系
科学实验——科学家探索世界规律所进行的活动
二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多选题)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命题: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确),原因:虽然比较绝对,大部分绝对表述说法错误,“唯一”一般指来源,“源”即根源,认识的根源是实践,加上“唯一”也正确。 ②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错误),原因:途径是获得认识的方法。 (2)获得认识的方法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①直接经验:亲自做,到珠穆朗玛峰测量山的高度。 ②间接经验:例如想要知道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可以听人说、百度,来自他 人、书本,称之为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动力”意味着推着往前走,实践中产生的需要推着往前走。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致用/应用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否正确
(2)给出例子进行考查对应实践与认识的某一条。
3.判断:下列表述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哪一条? (1)过去 5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供 了丰厚依据:从实践中总结了认识,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二十大报告精神重在落实:强调认识要应用到实践中,体现目的和归 宿。 (3)五年多的实践发展证明十九大报告是完全正确的:有对错之分,体现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4)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体现实践 是认识的动力(恩格斯所说)。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三)方法论
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结合古语/时政,有无体现用实践的观点看待问题 2.判断:是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是书本,书本上得来的知 识总是觉得浅显,要想深入了解要“躬行”,即亲自去做,体现实践的观点。 (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站在水边羡慕,想要得到鱼,不如回家结 网,空想没有用,要实践,体现实践的观点。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登上高山才知 道天有多高,临深渊才知道地有多厚,“登、临”强调实践、干、做。 (4)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耳朵听到的不如亲眼见到的, 亲眼见到的不如亲自去做的,强调实践的观点。
三 真理(特殊的认识)
(一)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说明真理都是对的
命题: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正确)
比如将哥白尼的“日心说”奉为真理,“日心说”在科学上可能有争议,不需要管其是否正 确,暂时将其当作真理举例子。“日心说”是哥白尼的观点,研究的内容是“谁是宇宙的中心”,是关于宇宙、月亮、地球、太阳等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法、观点,代表哥白尼对“谁是宇宙中心”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个人的看法是主观的,所以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二)单选题考点:真理的根本属性——客观性
(三)真理和谬误
1.条件性
1+1=2 十进制的条件下 二进制的条件 1+1≠2,1+1=10,2 进制中 1+1=2 为谬误。
2.真理和谬误对立统一
一定范围内,绝对对立 ;超出一定范围,它们会相互转化
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 理。例如在二进制条件下,1+1=2 为谬误,十进制中 1+1=2 是真理,真理变为谬 误,进行转化。超出一定范围,二进制中 1+1=2 为谬误,到十进制中变为真理, 即谬误变成真
④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 a.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b.要素:实体性包括劳动者(最活跃、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生产工具 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属于第一生产力 (由邓小平同志提出)。 ②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1.马哲全称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 包括唯物论(物质、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辩证法(包括两大特征、三大 规律、认识论)。 2.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也称为唯物史观。探 a.人与人的关系。 b.构成:静态(多选题)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性的,土地是私有 的,人与人不是平等的,而是剥削的,产品分类由地主所得算)、人们在生产中 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动态为经济内容。 ③辩证关系: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看二者是否适合,适合会促进,不适合会 阻碍。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看二者适合、不适合的问题,适合会促 进,不适合会阻碍。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 (2)改革:重要动力。 (3)科技革命:强大杠杆。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2)表现: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44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单)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
含义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要素(多)
“地人生”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单选题: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考查较多。 相对独立性指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2)判断: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体现了社会意 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重点)
多选题考点: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区别: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属于毛中特的内容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
命题:生产力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要素
实体性要素 (多)
单选题考点:最活跃、起决定作用、主导作用的是 A,A 决定土地如何种植、除草、浇水
劳动者
单选题考点:最活跃、起决定作用、主导作用的是 A,A 决定土地如何种植、除草、浇水
劳动资料 (工具)
社会生产力水平标志
劳动对象
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属于第一生产力(由邓小平同志提出)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记忆)
生产关系构成
静态 (多)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分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决定性的,土地归地主私有,人与人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产品分配由地主决定,而不是农民说的算。
人与人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动态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命题: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错误),原因:先进的不一定促进,例如太平天国制定天朝田亩制度,想要建立大同社会,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即公有制,比较先进,但是没有促进当时生产力发展,农民运动失败,清王朝灭亡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不论述是否先进,而强调是否适合,生产 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起到促进作用,不适合会阻碍。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强硬的制度和设施
政治制度、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监狱、警察等
思想上层建筑
指比较柔和的思想、观念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宗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二者适合会促进,不适合会阻碍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记忆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每个人都是人民群众(错误),原因:好人是人民群众。坏人、敌人不属于人民 群众的范围。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重点)
可能结合时政考查,抗疫表彰大会曾提到过“抗疫过程中人民至上,把人民的生命放在至上的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强调人民重要性,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一)人的本质
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单选题考点):大家都是社会人。
(二)人的价值
1.人的自我价值
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是第 一位的。
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先判断衣服是否适合自己、好不好看,然后决定要不要买,所以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政经)
⑤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⑥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科社
⑦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记忆性考点,不重点
一、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1516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
(1)16—17 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托马斯·莫尔, 代表著作是《乌托邦》;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代表著作是《太阳城 了解
(2)18 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代表人物摩莱里、马布里等,主要阐述 了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必然性,主张消灭私有制、阶级,建立绝对平均的、共有 共享的真正平等的共和国。
(3)19 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是欧文、圣西门、傅立叶。
缺陷(多选题,曾考查)
(1)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只是批判了,但是没有找到最终资本主义必然会灭亡的原因——私有制
(2)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无产阶级可以推翻
(3)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要通过暴力的革命手段主动推翻,所以马克思找到正确的道路,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4)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论没有揭示根源,也没有找到力量、现实道路,更没有发现客观规律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从理想到现实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1864 年出现第一国际)
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
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列宁领导)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1.1949 年新中国成立,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翻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一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 根本原因
每个国家发展不同步,有的国家发达,有的国家落后,有的国家是全殖民地,有 的国家是全封建,我国是半殖半封,要走自己的道路,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历史文化传统差异。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⑧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一、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多选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单)
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 立场:共产主义能实现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时间问题-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