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常见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这是一个常见作物病虫及其防治方法的思维导图,介绍了香蕉、葡萄、柑橘、苹果、辣椒、小麦、草莓、黄瓜、等多种作物的病害和虫害,并介绍了其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具体应用到生活中喔。
编辑于2021-08-03 10:25:13作物
香蕉
病害
真菌
高等真菌
叶斑病
褐缘叶斑(灰斑)病
症状
叶脉平行、近梭形、褐色条斑、纺锤形黑褐色大斑。灰色加灰白色,黑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晰、灰色霉状物。又称尾孢菌叶斑病。病斑初为淡褐色或暗褐色圆形或短条形病斑,斑外褪绿圈。病斑扩展成黄褐色斑或不规则大暗褐色斑,中央灰色,斑缘有黄晕,表面生灰色霉状物。
病原
无性型:半知菌假尾孢菌属香蕉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musae 有性型:子囊菌球腔菌属香蕉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usicola
病害循环
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雨季易流行,蕉园排水不良,植株生长不良、树势衰弱发病重。
灰纹型叶斑病
症状
叶缘、椭圆形褐色小斑、长椭圆形大斑、灰褐色至灰色,周缘褐色,黄色晕圈,同心轮纹。病原菌从叶缘水孔侵入,病斑初暗褐色,水渍状,半圆形或椭圆形 ,沿叶缘不规则,边缘侵润状。老斑椭圆形,中央灰色,有轮纹,边黑褐色,晕圈橙黄色。病斑相连形成大褐斑,有明显波浪状黄晕,斑内轮纹状,有灰色霉状物。
病原
半知菌暗双孢属香蕉暗双孢菌Cordana musae (Zimm.) Hohn
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病部和落到地面上的病叶上存活,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病原菌从叶缘水孔侵入
煤纹病
症状
病原
半知菌小窦氏霉菌属香蕉烟纹小窦氏霉Deightoniella torulosa =Helminthosporium torulosa
防治
用药
极润WG
成分
吡唑醚菌酯50%
使用技术
病斑初发于叶缘,暗褐色,椭圆形,扩展成不规则大斑,中央灰褐色有轮纹,边缘暗褐色,斑缘有淡黄色晕圈,斑背长灰褐色霉层。 在果上形成灰色、暗褐色椭圆形病斑,病部龟裂。又称Banana Fruit-spot (‘Speckle’)
3000-4000倍,与其他杀菌剂混用时,可适当提高使用倍数4000-5000倍,蒜菜苗期3000倍以上,西瓜苗期,夏黑葡萄禁用,勿与锌肥、钙肥混用
栗健SC
成分
丙硫菌唑20%
戊唑醇20%
使用技术
1000-2000倍,各种瓜类苗期(低于85厘米),结合温度等气候条件先做小范围实验,确定对作物的嫩叶、嫩梢、花和幼果等安全后再大面积使用.葡萄品种繁多,稀释倍数保持在2000倍以上,2000倍以下先做安全性实验.
炭阻EC
成分
吡唑醚菌酯10%
咪鲜胺20%
使用技术
1000倍,瓜类苗期禁用,夏黑葡萄禁用,芒果禁用。勿与铜制剂混用
多米乐美EW
成分
戊菌唑20%
使用技术
1500倍,在瓜类,蔬菜上苗期禁用.瓜类瓜蔓长至60cm以上或者结瓜后开始使用,香蕉在焦仔期慎用.白粉病发病初期,复配极润或呗爽可增强持效期,发生严重时可混配卉丽增强治疗性.
库丰WP
成分
吡唑醚菌酯4%
甲基硫菌灵26%
使用技术
500-1000倍。瓜类苗期禁用、夏黑葡萄禁用,勿与铜制剂混用.
鲜靓EC
成分
腈菌唑10%
咪鲜胺2.5%
使用技术
发病前1000-1500倍,作物幼苗、花期、幼果期慎用
傲彩SC
成分
丙环唑12%
嘧菌酯20%
使用技术
3000倍,瓜类、蔬菜幼苗期慎用;苹果、樱桃上禁用。不建议与有机硅、有机磷及乳油混用.
妙力多彩EC
成分
氟硅唑40%
使用技术
6000-8000倍,花期幼果及幼嫩部位、蔬菜瓜类苗期避免使用
康硕EC
成分
丙环唑250克/升
使用技术
1500倍,在花期、苗期、幼果期、嫩梢期慎用.
其他手段
枯萎病
症状
在整个生育期均发病,症状明显在抽穗中后期。 开花挂果期显症,病叶“一黄二枯三倒挂”,假茎“外皮纵裂内部褐变腐烂”。
病原
半知菌镰孢菌属尖镰孢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 1号小种:世界分布,侵染大蜜哈、龙芽蕉和粉蕉,不侵染香芽蕉。 2号小种:分布中美洲,只侵染三倍体杂种棱香蕉,不侵染大密哈 。 3号小种:只侵染野生蕉(蝎尾蕉属)一些种。 4号小种:侵染所有香蕉品种(品系),严重威胁世界第一大香蕉种植品种Cavendish的生存。
病害循环
香蕉枯萎病菌是土壤习居菌,可在土壤存活3-5年,甚至8-10年。 初侵染源:病株、病吸芽、病土 侵入途径:幼苗从幼根侵入、成株从伤口侵入。 再次侵染与扩展:通过菌丝与分生孢子在植株内传播,通过分生孢子在植株间传播。 传播途径:雨水、灌溉、线虫、耕作、种苗调运等。 潜伏期:1个月或更多,幼苗更长时间。25-30℃伤口接种约7天发病。
用药
黑星病
症状
香蕉黑星病又称黑痣病、黑斑病、雀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与青果。叶片、叶柄散生1mm的深褐色至黑色、突起小黑点,扩大形成圆形、深褐色至黑色4mm的略带晕圈的斑块。病斑密集,叶变黄,凋萎、枯死。病害从下而上发生。 危害青果,在果背弯曲处产生散生、密集的黄褐色小颗粒,表皮突起粗糙,外有暗绿色黄晕圈,病果表皮变黑,不均匀软熟。病组织略凹陷。
病原
无性型:半知菌大茎点菌属香蕉大茎点菌Macrophoma musae 有性型:子囊菌球座菌属香蕉球座菌Guignardia musae
病害循环
越冬: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越冬。 侵入途径:分生孢子萌发,在芽管前端产生附着胞,形成侵染钉,直接侵入。 再次侵染:分生孢子 传播途径:风雨传播 潜育期:20-60天,人工接种10-15天。
用药
极润WG
成分
吡唑醚菌酯50%
使用技术
病斑初发于叶缘,暗褐色,椭圆形,扩展成不规则大斑,中央灰褐色有轮纹,边缘暗褐色,斑缘有淡黄色晕圈,斑背长灰褐色霉层。 在果上形成灰色、暗褐色椭圆形病斑,病部龟裂。又称Banana Fruit-spot (‘Speckle’)
3000-4000倍,与其他杀菌剂混用时,可适当提高使用倍数4000-5000倍,蒜菜苗期3000倍以上,西瓜苗期,夏黑葡萄禁用,勿与锌肥、钙肥混用
栗健SC
成分
丙硫菌唑20%
戊唑醇20%
使用技术
1000-2000倍,各种瓜类苗期(低于85厘米),结合温度等气候条件先做小范围实验,确定对作物的嫩叶、嫩梢、花和幼果等安全后再大面积使用.葡萄品种繁多,稀释倍数保持在2000倍以上,2000倍以下先做安全性实验.
炭阻EC
成分
吡唑醚菌酯10%
咪鲜胺20%
使用技术
1000倍,瓜类苗期禁用,夏黑葡萄禁用,芒果禁用。勿与铜制剂混用
多米乐美EW
成分
戊菌唑20%
使用技术
1500倍,在瓜类,蔬菜上苗期禁用.瓜类瓜蔓长至60cm以上或者结瓜后开始使用,香蕉在焦仔期慎用.白粉病发病初期,复配极润或呗爽可增强持效期,发生严重时可混配卉丽增强治疗性.
卉丽WG
成分
苯醚甲环唑60%
使用技术
5000-8000倍,不宜与铜制剂混配使用,铜制剂会降低其杀菌效果,施药宜早不宜迟.
库丰WP
成分
吡唑醚菌酯4%
甲基硫菌灵26%
使用技术
500-1000倍。瓜类苗期禁用、夏黑葡萄禁用,勿与铜制剂混用.
傲彩SC
成分
丙环唑12%
嘧菌酯20%
使用技术
3000倍,瓜类、蔬菜幼苗期慎用;苹果、樱桃上禁用。不建议与有机硅、有机磷及乳油混用.
惠高SC
成分
苯醚甲环唑40%
使用技术
3000-4000倍
妙力多彩EC
成分
氟硅唑40%
使用技术
6000-8000倍,花期幼果及幼嫩部位、蔬菜瓜类苗期避免使用
低等真菌
细菌
叶鞘腐烂病
烂头病
病毒
束顶病
症状
整个生长期均可感病。有的当年不表现症状,翌年吸芽发病,3-5月吸芽最明显。 病株吸芽新叶越抽越小,硬直、成束丛生假茎顶端,形成束顶和矮缩的株型。 病叶边缘失绿,硬脆易断,直立狭小,边缘变枯焦。 叶柄、叶脉出现深色条纹,前期褪绿透明,后期黑色。叶柄、假茎形成浓绿色条纹俗称“青筋” (早期判断束顶病最可靠的特征)。 幼株感病不能开花结实。现蕾时发病,花蕾立而不实。病蕾果柄弯曲、果少而小,果端细小,肉无味。
病原
矮缩病毒科香蕉缩顶病毒属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 病毒基因组由6个环状ssDNA组成,病毒粒子球形,直径18-20nm。 有两毒株:BBTV-L(轻型)和BBTV-S(重型)。
病害循环
越冬:病毒粒子在病残体、带毒吸芽、病株越冬。 侵入途径:蚜虫取食传播 潜伏期:与香蕉品种及环境温度有关 传播途经:蚜虫、种苗 传毒媒介: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 nigronervosa)
用药
香蕉花叶心腐病
症状
危害幼苗、造成叶片花叶、植株矮小并产生茎心腐烂。成株表现花叶或心腐。 叶片褪绿色黄色条纹或黄绿色梭形圆斑。条纹由叶缘向主脉扩展,严重时黄绿相间,似花叶状。 幼叶条斑小,灰黄色或黄绿色,易变深色(黄褐色或黑紫色),可形成坏死斑,叶缘微卷,易干枯。 严重时,病株嫩叶黄化、斑驳,心叶与假茎水渍状,褐腐,有时球茎也腐烂。组培苗也有发生。
病原
雀麦草花叶病毒科黄瓜花叶病毒属黄瓜花叶病毒香蕉株系(Banana mosaic virus banana strain,CMV-BS),又名Banana heart rot mosaic virus,BHRMV。 病毒粒子球形(多面体),直径26nm。 失毒温度50-55℃,稀释终点10-4-10-3 ,体外保毒期12-24h,该病通过液汁摩擦难感病。
病害循环
越冬:香蕉花叶心腐病菌在病株、带毒吸芽、带毒葫芦科与茄科植物上越冬。 传播途径:远距离通过带毒苗传播,近距离通过昆虫传播。 侵入途径:昆虫刺吸取食或摩擦 潜伏期:与温度、寄主生育期以及接种方式有关。 传毒媒介:棉蚜、玉米蚜
用药
生理性病害
根结线虫
虫害
大小虫
香蕉弄蝶Erionota torus Evans(大虫)
症状
幼虫卷结叶片成筒状叶苞,食害蕉叶。严重时,蕉园叶苞累累,叶片残缺不全,影响生长和产量。
发生规律
分布在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南部、广东、广西等地。寄主芭蕉属植物。
防治方法
用药
凌励SC
成分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0.5%
杀铃脲5.5%
使用技术
1000-1500倍,西红柿、辣椒、黄瓜移栽7天后使用;豆类、瓜类等作物苗期严格控制使用倍数,禁止与叶面肥混用;玉米7叶后使用;敏感作物先试验后再推广;请在害虫低龄幼虫期使用,苹果、桃树、梨树上配合绿微使用效果翻倍.
其他
斜纹夜蛾(大虫)
症状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用药
凌励SC
成分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0.5%
杀铃脲5.5%
使用技术
1000-1500倍,西红柿、辣椒、黄瓜移栽7天后使用;豆类、瓜类等作物苗期严格控制使用倍数,禁止与叶面肥混用;玉米7叶后使用;敏感作物先试验后再推广;请在害虫低龄幼虫期使用,苹果、桃树、梨树上配合绿微使用效果翻倍.
其他
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er 香蕉球茎象甲Cosmopolites sordidus (Germar)
症状
幼虫蛀食香蕉假茎乃至叶柄、果轴,在假茎内造成大量虫道,妨碍水分和养分输送,影响植株生长。受害植株往往枯叶多,生长缓慢,果实短小,易受风害。有时果实不下弯或断折,影响产量和质量。成虫也取食香蕉,但食量小。
发生规律
两种香蕉象甲,香蕉假茎象甲发生较重,是香蕉上重要害虫。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和台湾等地。
防治方法
蓟马(小虫)
症状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蚜虫(小虫)
症状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小虫
螨虫
地下害虫
葡萄
病害
真菌
细菌
子主题
病毒
生理性病害
线虫
虫害
大虫
小虫
螨虫
地下害虫
柑橘
病害
真菌
柑橘疮痂病
症状
只危害柑橘类果树的新梢、嫩叶和幼果,也危害花萼和花瓣。天气潮湿在病疤长出灰色粉状物或细绒状物即子实体。 叶片与新梢症状 病斑在春梢刚抽出未展开时就可发生。病斑初期为半透明、黄褐色圆形小斑病,扩大后木栓化叶正面凹陷,0.3-2mm。病斑发生叶背,不穿透叶面,叶背突起呈圆锥状疮痂。灰褐色、暗褐色或红褐色病斑散生或成片。 危害严重时叶片畸形扭曲凋零,有些甚至穿孔。 果实症状 幼果在谢花后3-5天发病,病斑初期为水渍状、黄褐色小斑,扩大后形成黄褐色圆锥形木栓化疣状突起,后期灰褐色或灰白色,表面粗糙。幼果褐色腐烂脱落或发育不良。病果果形小、皮厚、味酸、畸形。
病原
无性型:半知菌类痂圆孢属柑橘痂圆孢菌Sphaceloma fawcettii。 有性型:子囊菌痂囊腔菌Elsinoe fawcettii。
病害循环
越冬:以菌丝体和(或)分生孢子在病组织越冬。 初次侵染:菌丝体或分生孢子萌发形成分生孢子侵染幼嫩组织 潜育期:3-10天 再次侵染源:分生孢子 传播途径:风雨、昆虫、种苗和果实运输。 侵染途径:直接侵染 发病条件:15-24℃,最适20-21℃。
防治方法
用药
其他手段
培育无病苗木 种植抗病品种 加强果园栽培管理 化学药剂防治
柑橘炭疽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枝梢、果柄、果实和苗木,可危害大枝条、主干和花器。造成柑橘树大量落叶、枯梢和落果,导致树势衰弱。引起苗木枝枯、叶落、植株枯死。贮运期间造成果腐。 1、叶片症状 可分为普通型、落叶型和次生型。 (1)普通型 急性型:新叶叶片从叶尖、叶缘或沿主脉开始形成淡青色或青褐色似开水烫伤状病斑,,后扩大成黄褐色油渍状病斑,半圆形或不规则,呈同心环纹,边缘不清晰,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形成波纹状。天气潮湿易形成粉红色粘性孢子堆。 慢性型:老叶的叶尖或叶缘形成黄褐色。稍凹陷、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褐色病斑,病健交界明显。天气干燥,病斑中央灰白,表面稍突,形成同心环纹小黑点即分生孢子盘。 (2)落叶型 病斑从叶尖开始,初呈淡青或暗褐色至深褐色,边界不清晰,云纹状,潮湿时易形成深黄色的分生孢子盘和粉红色分生孢子堆。易造成植株落叶。 (3)次生型 在侧脉与主脉之间形成梭形或不规则形半透明水渍状褪绿斑,病斑表面微凸皱纹状。后期叶斑呈枯焦状,稍凹陷,表面生小黑点,轮纹状或不规则排列。 2、枝梢症状 急性型常发生于嫩梢顶端,呈开水烫伤状,病部凋萎发黑,形成粉红色粘性液点。 慢性型危害枝梢中部,从腋芽或伤口开始,形成淡褐色、椭圆形病斑,后扩大呈梭形,凹陷,病斑形成粉红色分生孢子堆或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 3、花果症状 幼果受害病斑初为油渍状,凹陷。成熟果症状有干斑型、果腐型和泪痕型。 4、苗木症状 病斑褐色不规则形、易造成树干顶部或植株枯死。
病原
无性型:半知菌炭疽菌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有性型:子囊菌小丛壳菌属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
病害循环
越冬: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附着胞在病残体越冬。 初次侵染源:病枯枝梢。 传播途径:风雨、昆虫及枝叶接触传播。 再次侵染:分生孢子。 侵染途径:萌发芽管或侵染丝从伤口或气孔侵入。
防治方法
用药
栗健SC
成分
丙硫菌唑20%
戊唑醇20%
使用技术
2000-3000倍,各种瓜类苗期(低于85厘米),结合温度等气候条件先做小范围实验,确定对作物的嫩叶、嫩梢、花和幼果等安全后再大面积使用.葡萄品种繁多,稀释倍数保持在2000倍以上,2000倍以下先做安全性实验.
炭阻EC
成分
吡唑醚菌酯10%
咪鲜胺20%
使用技术
1000倍,瓜类苗期禁用,夏黑葡萄禁用,芒果禁用。勿与铜制剂混用
稻子靓CS
成分
吡唑醚菌酯9%
使用技术
750-1000倍
卉丽WG
成分
苯醚甲环唑60%
使用技术
5000-8000倍,不宜与铜制剂混配使用,铜制剂会降低其杀菌效果,施药宜早不宜迟.
百家好SC
成分
吡唑醚菌酯25%
使用技术
2000-3000倍,与其他杀菌剂混用时,可适当提高使用倍数2000-3000倍;蔬菜苗期3000倍以上,西瓜苗期禁用,夏黑葡萄禁用,勿与锌肥钙肥混用.
其他手段
树脂病
症状
也称柑橘黑点病,为害新稍、幼叶和幼果,症状:黑点或沙皮、流胶和干枯、枯枝、褐色蒂腐,病原菌
病原
子囊菌,有性态间座壳菌、无性态茎点霉菌。
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身孢子器或子囊孢壳在病枯枝和病树干上越冬,大风、强雨水有利于病害发生传播,借助风力、昆虫等媒介传播,湿度越大发展越快,树龄大的果园病原菌存在量大。
防治方法
用药
极润WG
成分
吡唑醚菌酯50%
使用技术
病斑初发于叶缘,暗褐色,椭圆形,扩展成不规则大斑,中央灰褐色有轮纹,边缘暗褐色,斑缘有淡黄色晕圈,斑背长灰褐色霉层。 在果上形成灰色、暗褐色椭圆形病斑,病部龟裂。又称Banana Fruit-spot (‘Speckle’)
4000-5000倍,与其他杀菌剂混用时,可适当提高使用倍数4000-5000倍,蒜菜苗期3000倍以上,西瓜苗期,夏黑葡萄禁用,勿与锌肥、钙肥混用
栗健SC
成分
丙硫菌唑20%
戊唑醇20%
使用技术
2000-3000倍,各种瓜类苗期(低于85厘米),结合温度等气候条件先做小范围实验,确定对作物的嫩叶、嫩梢、花和幼果等安全后再大面积使用.葡萄品种繁多,稀释倍数保持在2000倍以上,2000倍以下先做安全性实验.
卉丽WG
成分
苯醚甲环唑60%
使用技术
5000-8000倍,不宜与铜制剂混配使用,铜制剂会降低其杀菌效果,施药宜早不宜迟.
百家好SC
成分
吡唑醚菌酯25%
使用技术
2000-3000倍,与其他杀菌剂混用时,可适当提高使用倍数2000-3000倍;蔬菜苗期3000倍以上,西瓜苗期禁用,夏黑葡萄禁用,勿与锌肥钙肥混用.
其他手段
柑橘脚腐病
症状
又称裙腐病,主干基部腐烂,致使树冠叶片枯黄,树势衰退,开花多而挂果少,易早黄早落,严重时植株枯死。 大树离地面0.3m左右发病,病斑褐色湿腐,流胶,可达木质部,有强烈的酒糟味。 温暖潮湿易扩展到根部,造成根颈部环割,导致根系腐烂。 干燥时病斑干枯,开裂,呈褐色带,扩展慢、有的可痊愈。 疫霉菌:病斑褐色,发展慢,湿腐状,无酒糟味,有蘑菇味,易长出白色棉毛状菌丝体。 镰刀菌:病斑黄褐色,近圆形,发展快,病皮腐烂,有酒糟味。
病原
疫霉菌: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棕榈疫霉菌(P. palmivora)、柑橘生疫霉菌(P. citricola)等 镰刀菌:金黄尖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var. syringae)、蚀脉镰刀菌(F. vasinfectum)等
病害循环
越冬:疫霉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卵孢子在土壤或病残体越冬。 初次侵染:菌丝体 再次侵染:疫霉菌:孢子囊形成的游动孢子;镰刀菌:分生孢子 传播途径:水流、风雨 入侵途径:伤口或直接侵染 潜育期:不同温度时间不同。
防治方法
细菌
柑桔黄龙病
症状
柑橘生长期每次抽梢均发病,夏梢、冬梢发病厉害。 病害特征是叶片均匀黄化与斑驳黄化、缺素状黄化、红鼻子果与青果。 1、均匀黄化型 夏、秋梢发病多,在树顶形成插金花或鸡头黄。发病初期,在树冠顶部部分新梢叶片不转绿,均匀黄化,或主、侧脉均匀黄化(叶脉黄化型)。 2、斑驳黄化型 叶片转绿后黄化,多从叶脉附近和叶片基部开始黄化,黄化部分逐渐扩散形成黄绿相间斑驳,最后全叶黄化脱落。 3、红鼻子果和青果 果小、畸形、皮厚、汁少、味淡且酸苦。有的果干瘪、有的着色不均形成红鼻果、青果和干果。 红鼻子果:果无光泽、软、果肉淡而无味。青果:果小,畸形、果皮不着色,为青色或淡青黄色,果皮无光泽。果肉酸、苦涩。 4、缺素状黄化型 叶脉附近保持绿色,脉间叶肉黄化。 5、其他症状 病树提前开花,花多朵小,花畸形,易脱落。 秃顶、树势衰退、根腐烂,木质部变黑,新抽梢黄化。
病原
亚洲韧皮杆菌(Liberobacter asiaticum) 非洲韧皮杆菌(L. africanum) 美洲韧皮杆菌(L. americanus)
病害循环
初侵染源:病株、带菌接穗和苗木 再次侵染源:木虱 传播途径: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菟丝子,不能通过雨水、土壤和摩擦传播 1、嫁接传播 黄龙病属于系统侵染性病害,病原菌存在于韧皮部,从病株中可通过嫁接到健康植株上。带菌苗木和接穗是黄龙病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 2、木虱传播 传播黄龙病的媒介昆虫有两种:柑橘木虱和非洲柑橘木虱。我国黄龙病病害传播媒介为柑橘木虱,1龄和2龄若虫不传播病害,3龄以上及成虫均可传播。木虱在取食带病植株液汁时将病原菌吸入体内,并可在木虱体内繁殖,再次取食健康红橙时,通过唾液传染给健康植株,而引起病害发生。 3、菟丝子传播 大花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植物,病原菌可通过它在带病植株和健康植株之间进行传播。4、带病苗木运输传播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容易预防的,但是也是生产上最头疼的事情。
防治方法
用药
其他手段
1、科学建设果园 (1)园址的选择 周围无其他芸香科植物种植地点 ,有排灌条件,土质适宜,便于管理。 (2)建隔离带和围墙,防止木虱迁入 建立合适的隔离带(宽50m )和围墙,防止木虱迁入。 挖除芸香科植物,特别是柑橘类植物或和九里香等柑橘木虱喜好的寄主植物。挖除前喷药杀虫。 (3)种植无病种苗 购买信得过的单位提供的无病苗木,不要存在侥幸心里,承担不必要的经济风险。 2、科学管理果园 收多收少在于管、有收无收在于是否会管。 橘园的管理包括除杂、修剪 、浇灌、施肥、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1)除杂 清除林间的杂草、保持果园清洁卫生,可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果树的健康状况,可预防黄龙病的发生,降低老果园黄龙病的发病率。 (2)合理修剪 适当的修剪可以保持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气状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合理浇灌 缺水不利于植株吸收营养,造成植株生长缓慢、开花少、落果。 水分过多可降低红橙生长势,导致烂根、裂果、流胶。 (4)合理施肥 通过施用饼肥、有机肥、种植绿肥深翻压绿,提高桔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红橙的健康,抵抗红橙病原菌的侵袭。 尽量减少单独施用氮肥的次数,施复合肥。 (5)疏花疏果 疏花越早越好,要求“疏中心花留边花,疏枝条顶部的花留中部的花,疏中长枝的花留短果枝的花”。 疏果宜在谢花后15天左右进行,要求“疏畸形果、病虫果、有萼果,留好果;疏小果,留大果;疏中心果,留边果;疏远离骨干枝果,留近骨干枝果”。 挂果过多,可直接导致果树死亡。
柑橘溃疡病
症状
叶背出现黄色或暗绿色针头大小油渍状斑点,随后叶片两面逐渐隆起,成浅黄褐色的近圆形病斑。不久表面破裂,隆起变明显,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中央凹陷,呈细轮纹状,病斑周围有黄色或黄绿色晕圈,晕圈内侧有褐色的釉光圆圈。后期病斑中央破裂,形成火山口状开裂。 枝梢症状 与叶片相似,木栓化隆起和火山口开裂更明显,无晕圈。严重时枝梢枯萎。 果实症状 病斑大,可达12mm,火山口状开裂隆起更明显,青果病斑周围有暗褐色釉光晕圈。病斑限于果皮,严重时早期落果。
病原
普罗特斯细菌门黄单胞杆菌属柑橘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itri (=X. axonopodis pv. citri =X. campestris pv. citri )
病害循环
越冬:在病组织中,秋梢叶病斑为多。 初次和再次侵染源:病部形成的菌体 传播途径:风雨、昆虫、枝叶接触、农业耕作,苗木运输为远距离传播方式。 侵染途径:气孔、水孔、皮孔或伤口 潜伏期: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器官差异大,最高可达140天。 发病条件:阴雨连绵季节,最适25-30℃。 侵染部位:幼嫩器官。
防治方法
用药
惠益嘉SC
成分
多抗霉素3%
喹啉铜27%
使用技术
1000-1500倍,早用,建议连续使用连遍,不能与强酸及碱性农药混用,也不能与含有其他金属离子的药剂混用.有些瓜类对铜离子敏感,需先试验
细霸SL
成分
四霉素0.3%
中生菌素1.7%
使用技术
预防:750-1000倍。治疗500-750倍。久置会有一丝沉淀,用前摇一摇,避免同菌肥同时冲施,避免与碱性农药混用.
其他手段
控制病害蔓延 检疫、种植无病苗,建立无病苗圃。 减少病害自然发生机会 合理布局品种、加强栽培管理。
病毒
柑橘衰退病
症状
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有衰退型(或速衰型)、黄苗型和茎陷点型。 衰退型:初期病树不抽或少抽新梢,老叶失去光泽,主侧脉附近黄化,病叶易脱落。病枝从顶部向下枯死,果实变小,树势衰退,植株矮化。发病后叶片突然凋萎但不脱落,果实干缩残留树上,植株枯死,所以又称速衰病。 黄苗型:侵染实生苗,新梢变短,叶片直立和黄化,植株矮化。 茎陷点型:受衰退病病毒侵染的枝条,在1-2年后,茎木质部出现严重的陷点。 衰退病破坏韧皮部,阻碍养分传送,可引起根部腐烂,从而引起地上部分发病。
病原
长线病毒科长线病毒属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粒子为非常弯曲的长线形,2000nm×10-20um。
病害循环
初次侵染源:病株、带毒隐症植物、带毒苗木或接穗。 传播途径:带毒苗木、接芽或接穗远距离传播;嫁接传播、蚜虫传播。 介体昆虫:褐色橘蚜、棉蚜、橘二叉蚜、绣线菊蚜等。其中褐色橘蚜传病能力最强。
防治方法
用药
其他手段
加强检疫 选用抗、耐病砧木或接穗 应用弱毒株系保护植株 治虫防病
生理性病害
线虫
虫害
大小虫
凤蝶(柑桔凤蝶、玉带凤蝶、达摩凤蝶)
夜蛾(嘴壶夜蛾、鸟嘴壶夜蛾、枯叶夜蛾等)
柑桔潜叶蛾
尺蠖(油桐尺蠖)
粉虱类(黑刺粉虱、柑桔粉虱、烟粉虱)
症状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用药
极歼SC
成分
螺虫乙酯10%
呋虫胺10%
使用技术
1500-2000倍,在作物生长旺盛期用药。例如果树新叶生长期和抽发期,可以保证有效成份最好 的吸收。 在为害虫态的前一虫态用药。如对木虱、介壳虫、蚜虫等应该在产卵期或卵孵期用药。若虫害已经发生,建议搭配速效性药剂,快速降低虫口基数,给种植户更 好的体现。 药液通过叶片进行吸收,避免在叶片干燥和布满灰尘的情况下使用。 在木虱防治时,建议搭配双瑞/猛哥桶混使用;在早期防治桃蚜,建议搭配金点子/万里红桶混;白粉虱防治,建议搭配冠扬桶混使用,效果更佳卓越。 禾本科和葫芦科以及杞柳禁用
柑桔木虱
症状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用药
极歼SC
成分
螺虫乙酯10%
呋虫胺10%
使用技术
1500-2000倍,在作物生长旺盛期用药。例如果树新叶生长期和抽发期,可以保证有效成份最好 的吸收。 在为害虫态的前一虫态用药。如对木虱、介壳虫、蚜虫等应该在产卵期或卵孵期用药。若虫害已经发生,建议搭配速效性药剂,快速降低虫口基数,给种植户更 好的体现。 药液通过叶片进行吸收,避免在叶片干燥和布满灰尘的情况下使用。 在木虱防治时,建议搭配双瑞/猛哥桶混使用;在早期防治桃蚜,建议搭配金点子/万里红桶混;白粉虱防治,建议搭配冠扬桶混使用,效果更佳卓越。 禾本科和葫芦科以及杞柳禁用
蚧类(糠片蚧、褐圆蚧、红圆蚧、吹绵蚧、堆蜡粉蚧、红蜡蚧等)
症状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用药
极歼SC
成分
螺虫乙酯10%
呋虫胺10%
使用技术
1500-2000倍,在作物生长旺盛期用药。例如果树新叶生长期和抽发期,可以保证有效成份最好 的吸收。 在为害虫态的前一虫态用药。如对木虱、介壳虫、蚜虫等应该在产卵期或卵孵期用药。若虫害已经发生,建议搭配速效性药剂,快速降低虫口基数,给种植户更 好的体现。 药液通过叶片进行吸收,避免在叶片干燥和布满灰尘的情况下使用。 在木虱防治时,建议搭配双瑞/猛哥桶混使用;在早期防治桃蚜,建议搭配金点子/万里红桶混;白粉虱防治,建议搭配冠扬桶混使用,效果更佳卓越。 禾本科和葫芦科以及杞柳禁用
蚜虫
症状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用药
极歼SC
成分
螺虫乙酯10%
呋虫胺10%
使用技术
1500-2000倍,在作物生长旺盛期用药。例如果树新叶生长期和抽发期,可以保证有效成份最好 的吸收。 在为害虫态的前一虫态用药。如对木虱、介壳虫、蚜虫等应该在产卵期或卵孵期用药。若虫害已经发生,建议搭配速效性药剂,快速降低虫口基数,给种植户更 好的体现。 药液通过叶片进行吸收,避免在叶片干燥和布满灰尘的情况下使用。 在木虱防治时,建议搭配双瑞/猛哥桶混使用;在早期防治桃蚜,建议搭配金点子/万里红桶混;白粉虱防治,建议搭配冠扬桶混使用,效果更佳卓越。 禾本科和葫芦科以及杞柳禁用
实蝇类(柑桔大实蝇、蜜桔大实蝇、地中海实蝇、桔小实蝇)
瘿蚊类(柑桔花蕾蛆)
蓟马类(茶黄蓟马、花蓟马等)
天牛类(星天牛、褐天牛、光盾绿天牛)
金龟子类(铜绿金龟等)
象甲类(柑桔灰象甲、绿鳞象甲、小缘象甲等)
蝽类(角肩蝽等)
蝉类(黑蚱蝉)
螨虫
桔全爪螨
锈螨
柑桔瘤螨
地下害虫
柑桔地粉蚧
柑桔根粉蚧
大蟋蟀
白蚁
天牛
吉丁虫
芒果
病害
真菌
高等真菌
芒果炭疽病
症状
嫩叶:病斑初为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小斑病扩大融合形成枯死斑。枯死斑开裂,穿孔。重病叶皱缩,扭曲,干枯脱落。 嫩枝:病斑黑褐色,绕枝条扩展,导致枝条干枯,枝条丛生黑色小点。 花:花朵或花序变黑凋零。 果:幼果最易感病,生小黑斑,病果易皱缩,脱落。形成果核的幼果感病后病斑针头大小,不扩展,成熟时迅速扩大,有粉红色孢子团。成熟果被侵染后病斑黑色,中央凹陷果有时龟裂,腐烂。
病原
两种炭疽菌 无性型: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有性型:小丛壳属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主要病原菌。病果果肉变软。 无性型: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有性型:小丛壳属小丛壳菌Glomerella acutatum。病果果肉海绵状干腐。
病害循环
芒果炭疽病是生长期和采后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生长期危害约为10%损失,贮运期病果率为30-50%,甚至100%。 越冬:分生孢子、菌丝体在病枝、病落叶等病残体中越冬。 初次侵染源:分生孢子 传播途径:雨、风、昆虫 侵入途径:伤口、皮孔、气孔或直接侵入 存活年限:2年以上
防治方法
用药
极润WG
成分
吡唑醚菌酯50%
使用技术
病斑初发于叶缘,暗褐色,椭圆形,扩展成不规则大斑,中央灰褐色有轮纹,边缘暗褐色,斑缘有淡黄色晕圈,斑背长灰褐色霉层。 在果上形成灰色、暗褐色椭圆形病斑,病部龟裂。又称Banana Fruit-spot (‘Speckle’)
3000-4000倍,与其他杀菌剂混用时,可适当提高使用倍数4000-5000倍,蒜菜苗期3000倍以上,西瓜苗期,夏黑葡萄禁用,勿与锌肥、钙肥混用
多米乐美EW
成分
戊菌唑20%
使用技术
2000-3000倍,在瓜类,蔬菜上苗期禁用.瓜类瓜蔓长至60cm以上或者结瓜后开始使用,香蕉在焦仔期慎用.白粉病发病初期,复配极润或呗爽可增强持效期,发生严重时可混配卉丽增强治疗性.
百家好SC
成分
吡唑醚菌酯25%
使用技术
1500-2000倍,与其他杀菌剂混用时,可适当提高使用倍数2000-3000倍;蔬菜苗期3000倍以上,西瓜苗期禁用,夏黑葡萄禁用,勿与锌肥钙肥混用.
其他手段
种抗病品种、合理密度、田间卫生
芒果红点病
症状
芒果坐果后至采收前均可发病, 首先在果实向阳面出现针尖大小、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或黑色坏死斑, 周围有红色或暗红色晕圈, 随着病情发展, 病斑周围的红色晕圈消失, 果皮上出现褐色或黑褐色裂纹, 严重时裂纹布满整个果皮。罹病芒果因外观差, 商品价值下降.
病原
初步确定引起芒果红点病的致病菌为炭疽菌属 (Colletotrichum sp.)
病害循环
防治方法
用药
极润WG
成分
吡唑醚菌酯50%
使用技术
病斑初发于叶缘,暗褐色,椭圆形,扩展成不规则大斑,中央灰褐色有轮纹,边缘暗褐色,斑缘有淡黄色晕圈,斑背长灰褐色霉层。 在果上形成灰色、暗褐色椭圆形病斑,病部龟裂。又称Banana Fruit-spot (‘Speckle’)
3000-4000倍,与其他杀菌剂混用时,可适当提高使用倍数4000-5000倍,蒜菜苗期3000倍以上,西瓜苗期,夏黑葡萄禁用,勿与锌肥、钙肥混用
多米乐美EW
成分
戊菌唑20%
使用技术
2000-3000倍,在瓜类,蔬菜上苗期禁用.瓜类瓜蔓长至60cm以上或者结瓜后开始使用,香蕉在焦仔期慎用.白粉病发病初期,复配极润或呗爽可增强持效期,发生严重时可混配卉丽增强治疗性.
百家好SC
成分
吡唑醚菌酯25%
使用技术
1500-2000倍,与其他杀菌剂混用时,可适当提高使用倍数2000-3000倍;蔬菜苗期3000倍以上,西瓜苗期禁用,夏黑葡萄禁用,勿与锌肥钙肥混用.
库丰WP
成分
吡唑醚菌酯4%
甲基硫菌灵26%
使用技术
500-1000倍。瓜类苗期禁用、夏黑葡萄禁用,勿与铜制剂混用.
揽翠WP
成分
多菌灵8%
代森锰锌42%
使用技术
800-1000倍
其他手段
芒果蒂腐病
症状
采后病害,危害病果率10-40%,最高达100%。 从果蒂基部腐烂。 蒂部病斑初暗褐色,病健交界明显,病斑逐渐变黑褐色,果肉液化,皮裂,液汁外流。 蒂部病斑暗黄褐色,逐渐变深褐色,果肉液化,流汁,酸腐。 蒂部病斑暗黄色,水渍状,皮皱,无液汁外流,病斑逐渐变浅褐色至黄褐色。
病原
球二孢属可可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症状1,危害枝条,引起裂片、流胶。 拟茎点霉属芒果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mangiferae。症状2。 小穴壳属芒果小穴壳菌Dothiorella dominicana。症状3,从果皮侵染,形成黑斑。
病害循环
越冬: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越冬。 初次侵染源:分生孢子与菌丝体 再次侵染:分生孢子 传播途径:昆虫、雨水 侵染途径:机械损伤 发病温度:25-35℃
防治方法
用药
其他手段
病菌引起嫁接苗枯死,注意消毒 收果留果柄,再用52℃的45%噻菌灵500倍液体泡5min。
芒果白粉病
症状
产量损失5%。 危害花序、嫩叶、嫩梢和幼果。初期在幼嫩组织分散形成白粉状病斑,后融合成大斑病,布满白色粉末状孢子。后期危害部位畸形、扭曲、组织变棕褐色,导致枯萎。在病部表面可形成黑色小点(闭囊壳)
病原
无性型:半知菌粉孢属芒果粉孢菌Oidium mangiferae 有性型:子囊菌白粉菌属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病害循环
越冬:菌丝体或粉孢子在病残体越冬。 存活期:2-3年 再次侵染:分生孢子 侵染部位:幼嫩组织 流行条件:20-25℃
防治方法
用药
多米乐美EW
成分
戊菌唑20%
使用技术
2000-3000倍,在瓜类,蔬菜上苗期禁用.瓜类瓜蔓长至60cm以上或者结瓜后开始使用,香蕉在焦仔期慎用.白粉病发病初期,复配极润或呗爽可增强持效期,发生严重时可混配卉丽增强治疗性.
其他手段
芒果拟盘多毛孢叶枯病(芒果灰斑病)
症状
又称芒果灰斑病(Gray leaf spot),主要危害转绿后的叶片,导致叶片早衰、脱落和枯死。 始发叶缘,有时从侧脉间发病,病斑不规则,灰白至浅褐色,边缘深褐色。病部有黑色小点为分生孢子盘,发病严重导致叶片大片枯死。
病原
芒果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 (=Pestalotia mangiferae) 胡桐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calabae
病害循环
越冬:病菌在寄主或病残体上越冬。 初次侵染:产生分生孢子侵染 传播途径:风雨传播 再次侵染:分生孢子 侵入途径:潜伏侵染、伤口 发病条件:高温多雨
防治方法
用药
其他手段
低等真菌
芒果霜霉病
症状
芒果霜霉病在潮湿天气及环境下易发生,主要发生在芒果花期。芒果花序感染霜霉病,会产生白色或紫灰色、灰褐色、黑色等颜色的霉层,造成烂花、不挂果,轻者造成减产,重者造成绝收。
病原
病害循环
霜霉病病原菌多在病残体(病叶、病枝等)和土壤中越冬,翌年温度上升后,孢子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萌发,借风、雨和露水传播,在有水滴的情况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雨水进行初次侵。霜霉病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2-30℃,最适温度为18-24℃。霜霉病传播过程总是在潮湿的条件下进行,孢子囊一般在晚间形成,侵染多在早晨进行,潜育期为5-18天。花期遭遇持续阴雨、团花现象严重(花序短缩,不通风、不透光)和花量过大者易发霜霉病。
防治方法
用药
极润WG
成分
吡唑醚菌酯50%
使用技术
病斑初发于叶缘,暗褐色,椭圆形,扩展成不规则大斑,中央灰褐色有轮纹,边缘暗褐色,斑缘有淡黄色晕圈,斑背长灰褐色霉层。 在果上形成灰色、暗褐色椭圆形病斑,病部龟裂。又称Banana Fruit-spot (‘Speckle’)
3000-4000倍,与其他杀菌剂混用时,可适当提高使用倍数4000-5000倍,蒜菜苗期3000倍以上,西瓜苗期,夏黑葡萄禁用,勿与锌肥、钙肥混用
惠益嘉SC
成分
多抗霉素3%
喹啉铜27%
使用技术
1000-1500倍,早用,建议连续使用连遍,不能与强酸及碱性农药混用,也不能与含有其他金属离子的药剂混用.有些瓜类对铜离子敏感,需先试验
百家好SC
成分
吡唑醚菌酯25%
使用技术
1500-2000倍,与其他杀菌剂混用时,可适当提高使用倍数2000-3000倍;蔬菜苗期3000倍以上,西瓜苗期禁用,夏黑葡萄禁用,勿与锌肥钙肥混用.
其他手段
(1)加强栽培管理,冬季彻底清园 (2)完全谢花后,及时进行摇花、洗花处理; (3)主花序3-5厘米(花序生长5-7天)时,进行拉花处理,避免团花; (4)壮花短截花序(部分晚熟区域),增强通风透光性能。
细菌
芒果细菌性黑(角)斑病
症状
造成早期落叶、果面疤痕密布,降低产量与品质,储运烂果。 果实:初生暗绿色,水渍状,针头大小点,扩展成黑褐色,圆形或不定型斑点,中部星状开裂,流胶,在果面形成条形污斑。 叶:受害叶片多小黑点,扩展受叶脉阻隔成多角形,有黄晕圈。严重时扩展成大斑病,叶落、枯死。 其他器官:幼梢、果柄常棱形纵向溃裂,斑边隆起如火山口,渗出粘液,后变黑。
病原
普罗特斯细菌门黄单胞杆菌属油菜黄单胞杆菌芒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indicae = Pseudomonas mangiferae-indicae 在巴基斯坦报道为Xanthomonas mangiferae
病害循环
越冬:病残体 发病条件:潮湿多雨,台风过后
防治方法
用药
惠益嘉SC
成分
多抗霉素3%
喹啉铜27%
使用技术
1000-1500倍,早用,建议连续使用连遍,不能与强酸及碱性农药混用,也不能与含有其他金属离子的药剂混用.有些瓜类对铜离子敏感,需先试验
细霸SL
成分
四霉素0.3%
中生菌素1.7%
使用技术
预防:750-1000倍。治疗500-750倍。久置会有一丝沉淀,用前摇一摇,避免同菌肥同时冲施,避免与碱性农药混用.
其他手段
清洁果园
病毒
生理性病害
线虫
虫害
大小虫
芒果横线尾夜蛾Chlumetia transversa(大虫)
症状
以幼虫蛀食芒果的嫩梢、花穗,引致枯萎,严重影响幼树生长和结果树的产量。虫害株率可以达到100%,可堪称为芒果的头号害虫。
发生规律
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区。
防治方法
柑橘小实蝇Dacus dorsalis(Hendel)
症状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蓟马(小虫)
症状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用药
珍高SC
成分
联苯菊酯3%
虫螨腈7%
使用技术
1000倍,白菜2叶期,浓度不要超过750倍,否则真叶有失绿黄斑;葫芦科作物不推荐使用,易发生药害,黄瓜相对安全;茶叶超过750倍烧叶;花卉类浓度超过750倍容易产生药害;建议高温期、作物幼苗期、花期谨慎使用;玉米3叶期以内禁用;山核桃禁用.
外尔金点子WG
成分
吡虫啉70%
使用技术
3000-4000倍,根据情况,酌情调整使用倍数
冠扬SL
成分
联苯菊酯-烯啶虫胺25%
使用技术
2000倍,不同地区依据虫体抗性调节用量,避开鱼虾集中养殖区使用
金维林SC
成分
阿维菌素5%
使用技术
1500倍
其他手段
螨虫
地下害虫
黄瓜
病害
真菌
细菌
病毒
生理性病害
线虫
虫害
大虫
小虫
螨虫
地下害虫
草莓
病害
真菌
细菌
病毒
生理性病害
线虫
虫害
大虫
小虫
螨虫
地下害虫
辣椒
病害
真菌
细菌
病毒
生理性病害
线虫
虫害
大虫
小虫
螨虫
地下害虫
苹果
病害
真菌
细菌
病毒
生理性病害
线虫
虫害
大虫
小虫
螨虫
地下害虫
小麦
病害
真菌
细菌
病毒
生理性病害
线虫
虫害
大虫
小虫
螨虫
地下害虫
水稻
虫害
大虫
小虫
螨虫
地下害虫
病害
真菌
细菌
病毒
生理性病害
线虫
大豆
花生
葱
姜
蒜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