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态环境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态环境部分知识点,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工程等,全面详尽,你值得拥有!
编辑于2024-04-24 18:34:01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
概念
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构成
碳足迹、建设用地、渔业用地、耕地、草地、林地。
特点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态足迹总量增大,地球已进入生态超载状态。
(2)人口的继续增长会使全球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丧失
水资源短缺
土地荒漠化
环境污染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生物多样性
概念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含的层次
①遗传(基因)多样性
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物种多样性
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从而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指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
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
价值
(1)直接价值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间接价值
主要体现在
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
如森林和草地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湿地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等。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3)潜在价值
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
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2)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等,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3)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等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等,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2)易地保护
从原地迁出,在异地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3)利用生物技术保护
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等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
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3.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外来物种的引入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
如果引入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生态工程
概念
原理
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措施
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
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
目的
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生态工程的建设
目的
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特点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自生
分析
①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一般而言,应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利用种群之间互利共存关系,构建复合群落
②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案例
在湿地修复过程中
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
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合理设计,优化食物网结构
并且尽量移除富营养化沉积物和有毒物质,提高水体溶氧量,以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
2.循环
分析
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 的产生,即物质不断循环,减少废物产生.
案例
无废弃物农业
3.协调
分析
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案例
我国西北地区防护林的建设中
应选择有较高生态适应性的当地物种,因地制宜
发展畜牧养殖业,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4.整体
分析
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要整体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建设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系统。
案例
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要把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
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实例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问题
人多地少以及如何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
对策
实施了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原理
循环、整体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问题
湿地的缩小;
湿地的环境污染、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等。
对策
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
动植物物种引进等,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在湿地的周围,还应建立缓冲带
原理
自生、协调、整体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问题
矿藏开采后往往会造成山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矿区极端恶劣的土地条件阻碍植被生长;影响土地景观,产生重金属污染。
对策
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
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原理
协调、整体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
1.对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判断
(1)涉及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条件,以利于生态系统的自我优化、调节和更新——自生原理
(2)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循环原理。
(3)强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4)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强调整个系统——整体原理。
(5)涉及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整体原理
2.几种常考生态工程原理举例
(1)合理搭配植物,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生原理。
(2)“无废弃物农业”——循环原理。
(3)确定草原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协调原理。
(4)引种考虑适应当地的环境—协调原理。
(5)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既考虑种树又考虑农民生活问题——整体原理。
3.生态工程的两种模式
(1)桑基鱼塘模式
人工建立的高产稳产的农业生态系统。
做到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茧三丰收。
(2)沼气农田立体养殖模式
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我国的生态工程的不足及发展前景
(1)不足
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
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2)发展前景
古老的智慧融合了现代科学成就,生态工程的发展和应用,将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