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非暴力沟通
传统的沟通方式容易导致我们陷入自责、批评、冲突当中,无法理解当事人的真正意图。非暴力沟通旨在避免沟通当中所有暴力因素,避免包括惩罚、批评、指责、羞辱等的暴力方式,通过不带评论地观察、说出感受、说出需求以及提出请求的方式,去聆听对方的心灵,去同理对方,做到与对方的内心相互连结,从而达到双方都满意的双赢结果。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的要素是什么?非暴力沟通能用来做什么?这本书都将一一为你解答
编辑于2024-04-28 20:40:22OKR工作法是由克里斯蒂娜·沃特克(Christina Wodtke)所阐述的一种目标管理方法。简述了如何在团队中使用OKR来聚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本书作者周岭是微信公众号《清脑》的作者,在35岁之前一直过得浑浑噩噩。在他35岁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同事突然失去了工作,内心的某根弦被拨了一下,仿佛意识到自己这么大年纪了,好像什么都不会,对未来突然有点担心。在旁人看来,35岁的年纪,已经老大不小了,而且在家庭中也是上有小下有老,很难在有所作为。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积极主动行动起来,阅读了大量有关成长相关的书籍,并按照书中的建议开始践行,每日写反思日记。当反思日记写了一百多天以后,萌生了写公众号的想法。公众号写了一段时间后,又萌生了写书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我手里现在的这本《认知觉醒》。
搜索是现代打工人的一项重要技能,如何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搜索出我们的需要的信息,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对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OKR工作法是由克里斯蒂娜·沃特克(Christina Wodtke)所阐述的一种目标管理方法。简述了如何在团队中使用OKR来聚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本书作者周岭是微信公众号《清脑》的作者,在35岁之前一直过得浑浑噩噩。在他35岁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同事突然失去了工作,内心的某根弦被拨了一下,仿佛意识到自己这么大年纪了,好像什么都不会,对未来突然有点担心。在旁人看来,35岁的年纪,已经老大不小了,而且在家庭中也是上有小下有老,很难在有所作为。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积极主动行动起来,阅读了大量有关成长相关的书籍,并按照书中的建议开始践行,每日写反思日记。当反思日记写了一百多天以后,萌生了写公众号的想法。公众号写了一段时间后,又萌生了写书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我手里现在的这本《认知觉醒》。
搜索是现代打工人的一项重要技能,如何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搜索出我们的需要的信息,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对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非暴力沟通
由衷的给予
转变注意力焦点
把焦点锁定在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之上,放在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情感和需求上
把注意力聚焦在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求,而不是去诊断和评判
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重建表达自我和聆听他人的方式,使我们的语言不再只是处于习惯化、自动化的反应,而是牢固地建立在觉察感受和需求的基础上,做出有意识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过程
第一步:不带评论地观察
关键在于清晰、不带任何评论、客观地表达我们观察到的现象
第二步:表达自己的感受
表达我们看到这些行为时的感受,是喜悦、悲伤、害怕、心烦?
第三步: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提出具体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运用
非暴力沟通培育深度倾听的能力,让我们带着尊重和同理心对待他人,并且发自内心地相互给予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有的人学会了爱自己,有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创造了更深厚的连结,有的人在工作或政治领域中建立了更有效的关系。
疏离生命的语言
道德评判
当他人的行为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我们认为他是对的或错的
贴标签、指责、侮辱、批评、比较、分析等
例如:“你太自私了”“你很冷漠”“你要求太多,太粘人”
作比较
会打击自尊,让人自卑
使人觉得悲惨
推卸责任
将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
个人状况、身心病史
“因为我有酒瘾,所以我不得不喝酒”
他人的行为
“孩子冲上了马路,所以我打他”
权威的命令
“这是老板让我这么做的”
群体压力
“大家都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
机构政策、规章制度
“因为你违规了,所以我不得不对你作出惩罚”
无法控制的冲动
“我一时没控制住,抽烟了”
其他模糊的外部因素
“我要打扫房间,因为我不得不做”
提出“要求”而不是“请求”
要用“请求”替代“要求”
奖赏与惩罚
无法让人们认清: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负责
不带评论的观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区分观察与评论
要清楚的观察哪些所见、所闻、所触正影响着我们的幸福,不夹带任何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区分观察与评论。当我们在观察中夹杂着自己的评论时,他人往往会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并因而产生抗拒的心理
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它不鼓励人们做静态、一概而论的陈述,而是提倡我们在描述观察时,清楚地说出特定的时间和情境
体会与表达感受
压抑感受的代价
相比形容感受的词汇量,我们用来评论他人的词汇要多得多
不利于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及需求
不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区分感受与想法
使用“我觉得/我感到”往往是表达想法
我觉得你应该更加听话
我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
我觉得我的上司是个细节控
我觉得我的吉他水平不够高
表达感受
想到我弹吉他的水平,我感到着急
每次他不及时给我回消息,我都会感到悲伤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感受如何
建立感受词汇表
表达想法的词语
被抛弃、被拒绝、被羞辱、不被信任、受到虐待、受到攻击、受到恐吓、不受重视、受到背叛、被玩弄、被要挟、被陷害、被操纵、不受赏识、受到霸凌、被误解、被冷落、被孤立、不受赏识、不被理睬、不被理解、受到欺骗、被忽视、不被看见、受到胁迫、被挤压、不被支持、被差遣、被看不起、不被需要、被逼迫、被施压、被利用、被贬低、受到挑衅
表达感受的词汇
当需求得到满足时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感动、感恩、感激、新奇、活跃、乐观、深情、热情、大喜、机敏、激动、受宠若惊、有活力、兴奋、宁静、平静、平和、惊奇、开朗、活泼、开怀、期盼、愉悦、生机勃勃、兴高采烈、开心、快乐、安详、着迷、自豪、骄傲、热心、自在、振作、友善、容光焕发、惊讶、满足、痴迷、极为幸福、高兴、神清气爽、屏气凝神、放松、欢欣雀跃、快活、明媚、如释重负、热情洋溢、满意、满足、无忧无虑、敏感、舒适、舒服、心满意足、得意、入迷、镇静、心花怒放、自信、感兴趣、惊喜、惬意、受启迪、柔软、冷静、热切、兴奋、欣慰、乐不可支、倾倒、迷住、触动、愉悦、容光焕发、恬静、热枕、热衷、满怀希望、满怀信任、欢乐、欣喜若狂、欢腾、温暖、兴高采烈、亢奋、清醒、欢欣鼓舞、有爱心、美妙、陶醉、甜美、受鼓舞、精力充沛
当需求未得到满足
畏惧、烦躁、紧绷、恐惧、害怕、羞愧、气恼、惭愧、惊慌失措、焦躁、愤恨、消极、恼火、迷茫、彷徨、冷漠、耗尽精力、悲观、伤心、愤怒、精疲力竭、苦思冥想、痛苦、担忧、充满敌意、烦忧、坐立不安、迟疑、焦虑、愁苦、排斥、冷淡、惊吓、仇恨、怨恨、担心、懊恼、躁动、刺激、难过、难受、低落、失望、沮丧、内疚、敏感、丧气、迷惑、苦涩、沉重、震惊、乏味、无助、批判、忧郁、犹豫、困乏、无聊、哀痛、痛苦、心碎、敌对、歉意、屈辱、没有斗志、寒冷、单调、失魂落魄、忧虑、受伤、惊讶、困惑、不耐烦、失去耐心、怀疑、冷酷、不在乎、生气、恼羞成怒、低落、怒气、劳累、抑郁、愤怒、烦恼、绝望、不适、沮丧、嫉妒、不感兴趣、紧张不安、心神不宁、不满、心烦意乱、懒散、不开心、挫败、气馁、疑虑、幻灭、倦怠、不稳定、不高兴、无精打采、烦乱、厌恶、孤独、拘谨、灰心、气愤、棘手、汗颜、厌倦、不快、郁闷、伤感、不安、昏沉、退缩、苦恼、阴郁、悲痛、哀悼、着急、焦虑、忐忑不安、忧心忡忡、垂头丧气、紧张、消沉、糟糕、沉闷、无聊、麻木
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人们之所以苦恼,并非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对事情的看法
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选择
指责自己,将错误归咎到自己身上
“我从来没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哦,我确实应该更加体贴一些”
指责他人,将错误归咎到对方身上
“我从来没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你没资格这么说,你才自私!”
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我从来没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听见你说我自私,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渴望得到认可,我也在努力体贴你,希望这一点能得到你的认可”
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我从来没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你感到愤怒,是因为你希望你的喜好得到照顾,是吗?”
使用正确的表达方式
容易掩盖我们对感受的责任的表达模式
。。。让/使我感到。。。
那太让我厌烦了
“我感到(某种情绪),因为(别人)。。。
我感到伤心,因为你说不爱我了
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你没把食物吃完,妈妈感到失望
让我意识到自己要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我感到。。。因为我。。。
上司违背了她的承诺,我感到愤怒,因为我原本是想利用那个假期探望哥哥
需求:感受的根源
基本需求
自主选择
选择梦想
目标
制定计划
内外一致
真实
自我肯定
意义
创造
庆祝
悼念
庆祝生日
相互依赖
接纳
亲密关系
体贴
欣赏
社区
成长
安全感
倾听
爱
支持
理解
信任
尊重
温暖
精神交流
美
和谐
秩序
平静
玩耍
乐趣
欢笑
滋养身体
运动
食物
休息
触摸
说出需求
在我们身处的世界中,我们时常会因为袒露自身需要而遭到强烈的评判,因而对表达需要感到害怕
从情绪的奴隶到情绪的主人
第一阶段:情绪的奴隶
我们认为我们要为他人的感受负责,他人不开心,我们会感到不安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意识到为他人的感受负责,需要承担很大的代价。
想到自己以前为此而牺牲、压抑自己的需求,可能会感到愤怒
为了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惜采取与他人需求冲突的方式
第三阶段:情绪的主人
我们不再出于羞愧、内疚、恐惧来回应他人的需要,而是发自内心的慈悲与爱而相互给予。
我们既不再为他人的感受承担责任,又能全然地为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为负责
同时,我们也明白,若牺牲他人,我们也永远无法真正满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既清晰表达自己,又同样关心他人,从而实现我们的情绪自由并与他人建立连结。
提出请求,丰盈生命
使用正向具体的语言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请求对方做什么,而非不要做什么
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提出的请求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他人很难知道该如何去行动
有意识地提出请求
很多时候,我们对提出什么样的请求缺乏意识。我们只是把想要说的话丢给别人,别人难以分辨我们的具体需求。
提出请求前先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
请求对方重述你的话
我们的本意和对方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码事
一旦对方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们就有机会作出补充
请求诚实表达
确认自己诚实表达并且对方已经明白
请求他人给予诚实的表达
对方的感受和感受的原因
对方的想法
对方是否有意愿采取特定的行动
在团体中提出请求
在团体中发言时,要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回应
区分请求与要求
如果一个人因为没有答应我们的请求而受到惩罚,他就会视“请求”为“要求”
当人们在听见要求时,会有两种选择:屈服或反抗。只要人们认为受到了强迫,就很难友善地回应我们的请求
阐明提出请求的目的
要表达真正的请求,我们还需要知道请求的目的是什么
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对方的改变和回应是出于自愿和善意
以同理心倾听
不去做什么,只是在那里
同理,意味着以尊重的态度了解他人的体验
同理他人,必须卸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评判
我们常常认为想办法解决问题会让他人好受些,但这却恰恰阻碍了与他人同在
我们常常有强烈的冲动想给他人建议或安慰,或是解释自己的立场和感受。同理则邀请我们清空先入为主的想法,全身心地聆听他人。
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不论对方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倾听对方的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
倾听而非反驳、或自责
复述
通过复述,将自己的理解反馈给对方
当对方误解我们复述的意图,可以继续感知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持续同理他人
在关注解决方案或提出请求之前,让他人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
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同理
当我们出于痛苦当中,无法同理对方,要勇敢表达出来,对方很可能反过来同理我们
我们自己也需要获得同理才能更好地同理他人。
当意识到自己处于辩解防卫的状态或痛苦得无法同理他人时,我们可以选择(1)停顿,深呼吸,同理自己;(2)“非暴力呐喊”;(3)离开现场。
同理心的力量
同理心的疗愈作用
当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们
同理心与袒露内心脆弱的能力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连接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和需要,我们越是与他人内心深处连接,越不害怕袒露自己
我们不愿意展现内心的脆弱,是因为我们想要显得“强悍”,害怕失去权威和掌控感
以同理心化解危险
在紧张的状态下,如果能够同理他人,或许能够避免潜在的暴力
当对方说不
当对方对我们的请求说“不”时,体会“不”背后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仅仅视为一种拒绝
使乏味的对话变有趣
我们连一个字都听不下去时,就是打断的最好时机。我们等得越久,就越难在这样做时保持礼貌。
而打断的目的并非在于让自己发言,而是帮助讲述者与表达背后的生命能量建立连结。
做法便是去体会对方心中可能会有的感受和需要
当他人保持沉默
许多人来说,在面对他人的沉默时做到同理是极为困难的。
尤其当我们已经表达了内心深处的脆弱,很想知道他人的回应,对方却沉默不语时,我们会感到格外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因而很难去体会对方透过沉默表达的感受和需要。
爱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以善意和友爱对待自己
我们希望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对生命有益,就要知道如何做出有助于生命成长的自我评价,进而做出符合生命需要的选择
然而我们长期习得的评价方式往往导致自我憎恨,无助于成长
面对自己的不完美
仔细回忆,当自己“犯错误”“失误了”,会对自己说什么?是“没关系”还是“我好笨”
消极的评价方式
人们被教导的方式充满着好坏对错,也因此用这样的方式指责自己,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的或不好的,活该受到惩罚。可悲的是,这样的方式只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憎恨,而无法从失误中学习——而失误恰恰能让我们看见局限,并引导成长。
我们的改变是出于想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并不是因为羞愧、内疚这样一些具有破坏性的驱动力。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方式
正向的评价方式
我们的改变是出于想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并不是因为羞愧、内疚这样一些具有破坏性的驱动力。
转化自我批评和自我要求
如果我们指责的人是自己,我们真正的心声是,我们所做的努力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
如果我们以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来评价自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获益
非暴力沟通的哀悼
如何进行哀悼
当意识到自己正在谴责自己,可以停下来问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我有把事情搞砸了,真没用。我这样指责自己,是因为我的什么需求得不到满足?”
哀悼的意义
充分连结未被满足的需要以及因为自认为做得不够完美引发的感受
我们会看见自己的行为如何与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冲突,并接纳在这个过程中浮现的感受
把注意力放在感受需求上,而非通过道德评判谴责自己
自我宽恕
如何进行自我宽恕
“哀悼”以后,想想自己为什么要采取那个行动,是为了满足什么需求所做的尝试
“我当时那么做,是为了满足什么需求?”
自我宽恕的意义
以同理心倾听自己,就能听见行为背后、内心深处的需求,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需要为之哀悼,那也是想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美好
善意地对待自己,关键在于拥抱两个“自己”:对过去行为感到懊恼的自己,当初做了那件事情的自己
不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
出于对生命纯粹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义务或者职责来做出选择,是我们爱自己的重要体现
如果我们的行动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失去它的乐趣,最终让人心生抗拒。
“不得不”转化为“我选择”
第一步:把自己做的一些认为没有乐趣,但是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罗列出来,比如“我不得不写周报”
第二步:对照清单,告诉自己:我之所以去做这些事情,是因为我选择了它们,而并非我不得不做,没得选择,比如“我选择写周报”
第三步:一旦我们认同了做某件事是出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试着体会选择背后的意图,以“我选择做。。。因为我想要。。。”来表述,比如“我选择写周报,是因为我想要让领导了解我一周的工作内容”
仔细审视清单上的各项内容以后,也许我们会决定从此不再继续做某些事情
培养觉察力,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为了钱
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
为了免受惩罚
为了避免羞愧
为了免于内疚
为了履行职责
非暴力沟通关键的应用在于改变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
充分表达愤怒
区分刺激与原因
充分表达愤怒,第一步就是不再把愤怒的责任归咎与他人,无论他人做了什么,都绝非自身感受的原因
我们之所以愤怒,绝不是因为他人的言行,而是由于他人行为刺激了我们情绪反应
愤怒的核心:服务生命
传统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在我看来,通过打骂、指责或伤害他人的方式(无论是在身体或情感上)来宣泄愤怒,只是肤浅地表达心声
意破坏环境,‘义愤填膺’不正是有良知的表现吗?”我的回答是:我坚信,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我有意识地将有的行为看作“不负责的”或“有良知的”,将有的人看作“贪婪的”或“道德的”,便是在助长这个地球上的暴力
非暴力沟通表达
所有愤怒的背后,都有一个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需要明了自己的需求,并花费力气来满足需求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停下来,深呼吸
第二步:看看我们有哪些评判性的想法
第三步:与我们的需求连结
第四步: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求
先同理他人
如果希望他人听见我们的心声,与我们的内心产生连结,我们需要先同理对方。
如果对方还处于某种情绪中,他们就很难平静下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我们越能用心同理对方,理解对方为何做出那些不符合我们需要的行为,对方就越有可能同理我们。
给自己时间
在社会的制约下,我们养成了许多惯性反应,要从中跳脱出来,会让人感到别扭。然而,如果要清醒地活出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
化解冲突,调和纷争
人与人的连结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时,最重要的是建立冲突双方之间的连结。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了连结,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大部分的冲突解决工作致力于妥协。这意味着大家都得让步,没有一方是全然满意的;而非暴力沟通的目标是——让各方的需要都得到充分的满足。
非暴力沟通冲突解决与传统冲突解决的不同
一旦你成功地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连结,问题多半会自行解决。与其由这“第三个脑袋”来问“我们可以达成什么样的共识”,不如让每个人清楚表明自己的需要,此刻希望对方做什么。在双方都明白对方的需要后,自然就能找出方法来满足彼此的需要,也就是双方都能认同在调解工作结束后所实施的策略。
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的步骤
1. 我们要表达自己的需要。
2. 不论对方说什么,设法找出他们真正的需要。如果发现他们表达的是想法、评判或分析,而不是需要,我们可以继续寻找话语背后的需要。
3. 确认我们都准确理解了彼此的需要,否则,继续寻找话语背后所隐含的需要。
4. 尽可能地同理对方,以便让双方都能确切地了解彼此的需要。
5. 当双方都澄清了事件中的需要后,我们就可以用正向的描述行动的语言提出化解冲突的策略。
需要、策略以及分析
理解与表达需要是非暴力沟通冲突解决的核心
超越语言、感知需求
要用非暴力沟通来化解冲突,我们需要训练自己——无论他人用什么方式来表达,都听见那背后的需要。如果我们真的想支持他人,就要先学习将任何信息翻译为需要。
沉默、否定、评判、肢体语言或请求等都是“信息”的不同呈现形式。我们要磨练的技巧是聆听每个信息中所隐含的需要,即使一开始是通过猜测。
我们的功课是去学习在别人不明说的情况下,识别话语中隐含的需要,通常这要靠猜测。一旦感知到对方的需要,就可以向他们求证,再支持他们说出自己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听见他人的需要,就能建立更深层的连结,这是成功化解冲突的关键。
需求被听到了吗
当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要确认对方是否准确听到了
痛苦阻碍聆听,同理疏解痛苦
当人们心烦意乱时,往往需要先得到同理才有可能听进去别人的话
面对处于痛苦中的人们,尤其是经受了长年累月的苦痛,重要的是给予他们足够的同理,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痛苦被看见、被理解了。
用此刻可回应的、正向的行动语言化解冲突
用清晰的、此刻可回应的、正向行动的语言来表述策略,冲突才能走向和解。
使用行动语言
在冲突化解中,我们更要把焦点放在自己真正“想要”的,而非“不想要”的事物上。谈论我们“不想要”什么,很容易让对方感到困惑并引发抗拒心理。
翻译他人说的“不”
当听到别人说“不”时,我们无须认为这是对我们的“拒绝”
仔细聆听那个“不”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就能帮助我们理解对方的需要——当他们说“不”时,是出于什么样的需要而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呢?
非暴力沟通与调解人的角色
你的角色以及对非暴力沟通调解过程的信心
谨记:冲突与我们无关
急救式同理
掌握进度:追踪
聚焦于当下
推动对话进程
打断
当人们不愿意面对面谈话
若能设法安排冲突双方会面,相互表达需要和请求,冲突解决便会有希望
若双方不愿意见面,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为了保护使用强制力
采取强制力背后的思考
采取“保护性强制力”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人们受伤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而采取“惩罚性强制力”则是为了让“做错事”的人吃苦头
采取“保护性强制力”背后的假设是,人们之所以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出于无知。所谓的“无知”包括:(1)对行为的后果缺乏意识;(2)认识不到可以用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3)认为自己有权利惩罚或伤害他人,因为他们“罪有应得”;(4)妄想,例如,听到“某种声音”指示自己去杀人。对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来纠正他们,而非惩罚。
惩罚性强制力的种类
体罚
心理上的惩罚
例如:批评、羞辱、指责
惩罚的代价
如果纯粹为了免受惩罚而去做事情,我们就会关注如果不这样做会带来的后果上,并为此焦虑担忧,却忽略了事情本身的价值
惩罚还会伤害他人的善意和自尊
惩罚的局限
奖励或惩罚让他人的行为背离了我们的初衷
解放自我,协助他人
摆脱旧有模式的束缚
对于那些伤害性文化制约所带来的痛苦,我们也仿佛习以为常,甚至感觉不到痛苦的存在。要认清有害的习惯并将它们转化成对生命有益的认知和行为,需要我们投入巨大的努力和觉知。
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我们就要熟悉“需要”,并且有能力与自己的内心建立连结。在我们的文化中,要做到这两点是困难的。我们不仅从来没有学过“需要”的知识,我们的文化也往往不鼓励我们觉察需要,而是把“需要”看作为消极、有害的
化解内在冲突
当我们评判自己时,便是在远离自己的需要,更无法采取行动来满足那些需要。因此我们感到抑郁,就是说,我们和自己的需要失去了连结。
呵护我们的心灵环境
当我们陷在批判、指责或愤怒中时,很难为自己建立一个健康的内在环境。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关注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或他人有什么问题
使用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与赞赏
感激背后的意图
以裁判自居的感激方式
“你这份报告做得真好。”“你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人。”“你昨天晚上开车送我回家,真是太暖心了。”
一旦人们发现隐藏在赞赏背后的意图是为了从他们身上索取回报,人们便不会再看到赞赏的美好所在。
表达感激的三个要素
他人做了什么增进了我们的福祉
我们有哪些需要因此得到了满足
因为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引起了我们什么样的愉悦感受
接收来自他人的感激
对于许多人来说,得体地接收别人的赞赏和感激并非易事。我们会担心自己是否值得他人的感激;也会担心感激背后的期待;我们还会因为不想辜负感激而感到焦虑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带着同理心来接收感激,就像我们同理他人那样。我们聆听自己做了什么增进了他人的福祉,由此满足了他人什么样的需要以及引发的感受。因为能为彼此的生命做出贡献,我们从心底为之喜悦
对赞赏和感激的渴望
尽管我们在接收赞赏和感激时会感到不自在,但大多数人依然渴望得到真诚的肯定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