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药鉴定学总论
这是一个关于中药鉴定学总论的思维导图,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编辑于2024-05-09 16:04:15总论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与任务
定义—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任务
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
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包括,名称(中文名、汉语拼音、药材拉丁名)、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贮藏
拉丁名——药用部位名+药名
中药质量标准的特点
权威性,科学性,进展性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中药资源
现有资源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87%,动物药1581种15%,矿物药80种不足1%
中药材产区中,四川省种类最多,500余种
途径
全国性药源普查
民族药和民间药中寻找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
根据生物亲缘关系寻找
从古本草中寻找
扩大药用部位
资源保护
野生药材物种分为三级
一级:濒临灭绝
虎、豹、赛加羚羊、梅花鹿
二级:分布区域缩小,资源严重衰竭
三级:资源严重减少
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为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药用矿物为不可再生资源
保护方法包括就地保护、异地保护、离体保护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新修本草——首次出现图文鉴定的方法,首次记载多种进口药材
官修本草
《新修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本草品汇精要》
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与贮藏
道地药材
形成原因
遗传基因,自然环境
植物内生菌、土壤微生物
栽培与加工
常用的道地药材
川药—四川、西藏
广药—又称“南药”,广东、广西、海南、台湾
云药—云南
贵药—贵州
怀药—河南, “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浙药—浙江, “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芍、杭菊花、杭麦冬、温郁金
关药—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
北药—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中部
江南药—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苏、赣、皖、闽)
西药—西安以西(陕、甘、宁、青、新、内蒙古西部)
藏药—青藏高原地区, “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藏红花
采收
一般原则:以药材质量的最优化和产量的最大化为原则。 把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与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结合考虑
依据产量、有效成分含量、毒性成分含量,确定适宜采收期
一般规律
植物药类
根及根茎类—秋、冬两季
茎木类—秋、冬两季
皮类—春末夏初(条状,环状,半环状剥取或砍树剥皮)
叶类—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
花类—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
花蕾期 eg.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
花初开 eg.洋金花
花盛开 eg.菊花,西红花
红花,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
果实种子类
自然成熟时 eg. 瓜蒌,栀子,山楂
成熟经霜后 eg.山茱萸经霜变红,川楝子经霜变黄
未成熟幼果 eg.青皮,枳壳
随熟随采 eg.木瓜
全草类—茎叶茂盛时
藻、菌、地衣类—看不同用药部位
动物药类
大多数可全年采收
卵鞘入药的,在孵化成虫前 eg.桑螵蛸
成虫入药的,活动期捕捉 eg.土鳖虫
两栖动物类、爬行类,在春秋两季捕捉 eg.蟾酥、各种蛇类
霜降前采收 eg.蛤蟆油
鹿茸,骨化为角前
矿物药类
全年可挖
加工方法
除少数要求鲜用(生姜,鲜石斛,鲜芦根)外, 绝大多数需进行产地加工
拣
除去杂物及非药用部位
洗
漂
溶去部分有毒成分、盐分
切片
利于干燥
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肉质的果实类药材
具有挥发性成分,有效成分易氧化的不宜切片
当归,川芎,常山,槟榔
去壳
蒸、煮、烫
便于干燥
含粘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
熏硫
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止霉烂
发汗
目的:使内部水分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eg.厚朴、杜仲、玄参、续断
干燥
晒干
用“曝晒”或“及时干燥”表示药材需要短时间干燥
烘干或低温干燥(不超过60℃)
一般温度50℃~60℃
含维C的浆果可用70℃~90℃温度
含挥发油药材不宜超过35℃
阴干、晾干
适合含挥发性成分
远红外加热干燥、微波干燥
贮藏
变质现象
虫蛀
其中螨类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
促进害虫繁殖的条件
温度在16℃-35℃
相对湿度70%以上
药材含水量13%以上
所以安全水分含量为8%-12%
霉变
产生原因
大气中大量霉菌孢子
适宜温度(25℃),湿度(相对湿度85%以上),药材含水量(超过15%),适宜环境,足够营养条件
变色
走油(泛油)
含脂肪油,柏子仁、苦杏仁、桃仁、郁李仁、当归、肉桂;含挥发油,天冬、麦冬、太子参、枸杞子
风化
自燃
其他
某些药材所含特殊成分在贮藏过程中容易挥散,自然分解或其起化学变化 eg.樟脑、冰片(易升华),绵马贯众(有效成分易分解),荆芥、薄荷(易挥发)
贮藏保管和变质防治
仓库管理
霉变防治
控制库房湿度在65%~70%
遵守“发陈贮新”、“先进先出”原则
害虫防治
“气调养护”
降氧——充氮气或二氧化碳
调节温度
利用药材气味,防止同存药材虫蛀
杀虫剂,除氧剂密封贮藏、核辐射灭菌技术
中药的鉴定
中药鉴定的依据和程序
鉴定依据
《中药药典》
第一版1953年
第二版1963年
将药典分为两部
第三版1977年
1985年版,往后每5年一版
开始收载显微鉴别方法,理化鉴别方法
1990年版
开始收载高效液相色谱法;首次收载中药保密品种
2005年版
将药典分为三部;高效液相色谱法已成为占绝对优势的分析方法
2010年版
收载现代鉴定技术
2015年版
将2010药典附录整合为通则,与药用辅料共卷做药典四部
部颁药品标准
中药材
中成药
进口药材
《新药转正标准》、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药品标准
批准上市的一类到五类新药,经过两年的试用期可转为部颁标准
地方药品标准
鉴定程序
取样
代表性
不足5件、贵重药材,逐渐取样
5~99件,随机抽5样
100~1000件,5%
超出1000件的,超出部分1%
均匀性
一般药材取100~500g,粉末药材25~50g,贵重药材5~10g
留存样
抽取样品量不少于检测所需用量的3倍
留样保存期至少1年
鉴定
结果
检验记录、检验报告
中药鉴定的方法
来源鉴定(基源鉴定)
目的是确定正确的学名
观察植物形态
核对文献
核对标本
性状鉴定
形状较典型的用“形”,类似的用“状”
《本草经集注》最早提出火试和对光照视鉴别
显微鉴定
组织构造与细胞形态鉴别
横切或纵切片
切片方法
徒手切片
滑走切片
石蜡切片
冰冻切片
解离组织片
目的使各细胞之间的细胞间质溶解,使细胞分离
解离方法
氢氧化钾法—薄壁组织占大部分,木化组织少或分散存在的
硝铬酸法/氯酸钾法—样品坚硬,木化组织较多或集成群束的
表面制片
叶片、萼片、花冠等
粉末制片
水合氯醛加热透化装片后,可观察草酸钙结晶
花粉粒与孢子制片
醋酐-浓硫酸(9:1)
磨片制片
坚硬的矿物药、动物药
中成药制片
细胞内含物鉴定和细胞壁性质检查
内含物鉴定
草酸钙结晶
水合氯醛片(加热)透化可以观察,草酸钙结晶、导管、石细胞、纤维
草酸钙溶于浓盐酸和浓硝酸(+稀盐酸,碳酸钙溶解,草酸钙不溶)
硅质——加硫酸无变化
淀粉粒
用醋酸甘油试液或蒸馏水装片观察
糊粉粒
多见于种子的子叶或胚乳细胞中,呈颗粒状
用甘油装片观察糊粉粒,加碘,显棕色或黄棕色,加硝酸汞,显砖红色
菊糖
用水合氯醛液装片不加热立即观察
防止水合氯醛透化时析出水合氯醛结晶,可加稀甘油或甘油乙醇1-2滴
脂肪油、挥发油
90%乙醇,脂肪油不溶解,挥发油溶解
粘液质
遇钌红试液显红色
细胞壁检查
木质化细胞壁(丙酸苯酯类化合物)
+间苯三酚1-2滴,稍后+盐酸1滴,木化程度不同,显红色或紫红色
木栓化或角质化细胞壁(脂肪类化合物)
遇苏丹三试液,呈橘红色至红色
纤维素细胞壁(直链的葡萄糖)
遇氯化锌碘试液显蓝色或紫色
硅质化细胞壁(二氧化硅)
遇硫酸🈚反应
显微测量(以μm为单位)
扫描电镜与偏光镜的应用
理化鉴定
物理常数的测定
相对密度、旋光度、折光率、硬度、粘稠度、沸点、凝固点、熔点
一般理化鉴别
紫外灯下观察时,供试品置紫外灯下10cm处
呈色反应
沉淀反应
泡沫反应和溶血指数的测定
微量升华 eg.大黄、薄荷、牡丹皮、徐长卿、斑蝥、沉香、大青叶,黄连,冰片
显微化学反应 eg.黄连、紫苏叶、丁香、肉桂、槟榔
荧光分析 eg.沉香、秦皮、浙贝母、黄连
常规检查
水分测定
药典收录方法
费休法
烘干法—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
甲苯法—含挥发性成分
减压干燥法—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中药
气相色谱法
灰分测定
酸不溶性灰分:总灰分中不能溶于10%盐酸的成分
膨胀度测定
用于含粘液质、胶质和半纤维素的中药
酸败度测定
油脂或含油脂的种子类
色度测定
含挥发油
有害物质检查
外源性有害物质
砷盐
古蔡氏法、二乙基硫代氨基甲酸银法,检查
一般不超过百万分之十
含量低于百万分之二可不列入检查
农药
气相色谱法、质谱法,检查
种类—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虫菊脂类
有机氯包括滴滴涕(DDT)、六六六(BHC)、五氯硝基苯(PCNB)
重金属
重金属是指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法,检查
一般在百万分之二十以下
黄曲霉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
基本结构—双呋喃环骈香豆素类
二氧化硫
酸碱滴定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检查
内源性有害物质
肾毒性成分
马兜铃酸—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此三味药因毒性被药典取消)、马兜铃、天仙藤、朱砂莲
肝毒性成分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千里光、佩兰
心脏毒性成分
乌头碱类和强心苷类成分
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常用于定性鉴别
气相色谱法
适用于挥发油及其他挥发性成分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药含量测定方法的首选
毛细管电泳色谱法
蛋白电泳色谱法
光谱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比较溶液颜色深度、确定物质含量
测定有色物质及有共轭双键等结构的无色物质
红外分光光度法
鉴别化合物和确定物质结构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测定中药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微量元素最常用方法
荧光光度法
核磁共振光谱法
色谱—光谱联用法
浸出物测定
水、醇、醚
控制干燥温度在105℃
含量测定
挥发油测定
确保蒸馏所得挥发油不少于0.5ml
甲法测定相对密度1以下的
乙法测定相对密度1以上的 eg.肉桂、丁香、石菖蒲、柴胡、川芎、细辛、白术、苍术、木香、香薷
指纹图谱测定
生物鉴定(DNA分子鉴定)
水温
水浴温度
98~100℃
热水
70~80℃
微温或温水
40~50℃
室温
10~30℃
水
2~10℃
溶解度
极易溶解
溶质1g能在溶剂不到1ml中溶解
易溶
溶质1g能在溶剂1~10ml中溶解
溶解
溶质1g能在溶剂10~30ml中溶解
微溶
溶质1g能在溶剂100~1000ml中溶解
几乎不溶或不溶
溶质1g在溶剂10000ml中不能完全溶解
所用粉末要求过四号筛
十大广药 广藿香,广地龙,广佛手,广陈皮,金钱白花蛇,化橘红,沉香,高良姜,巴戟天,春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