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社工证初级科目《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笔记,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
编辑于2024-05-12 12:30:48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1. 第一章 社会工作概述
1.1. 含义:根据社会工作价值观、运用专业助人方法,帮助困弱群体走出困境、获得发展的活动。
1.1.1. 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社会和谐
1.1.2. 专业社会工作VS志愿服务:前者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助人自助
1.1.3. 专业社会工作VS行政性社会工作:前者↑,重视服务;后者↓,重视权力
1.2. 特点
1.2.1. 互动合作:社工、服务对象一起/共同做某件事
1.2.2. 多方协同:有除社工、服务对象以外的第三方参与
1.2.3. 注重专业价值(专业理念、专业方法):社工本来不愿意,但还是会提供服务
1.3. 功能
1.3.1. 对服务对象:恢复正常生活、恢复弱化功能、促进人境适应、促进个人发展
1.3.2. 对社会(纸盒子)
1.3.2.1. 维护社会秩序:针对失业青年、网瘾少年等问题人群
1.3.2.2. 促进社会和谐: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流动人口等边缘人群
1.3.2.3. 构建社会资本:有除社工、服务对象以外的第三方参与
1.4. 目标
1.4.1. 服务对象层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
1.4.2. 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1.4.3. 文化层面: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1.5. 要素
1.5.1. 社会工作者(社工)
1.5.1.1. 直接服务角色
1.5.1.1.1. 服务提供者:所有角色的前提,多选必选
1.5.1.1.2. 咨询者/辅导者/顾问:顾得上就问候一下,顾不上就算了
1.5.1.1.3. 治疗者:解决服务对象心理或行为方面的具体问题。
1.5.1.1.4. 支持者:给服务对象提供情绪、情感、心理方面的支持、陪伴、安慰
1.5.1.1.5. 教育者:教给服务对象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
1.5.1.1.6. 使能者/促进者:自信、信心、潜能、能力
1.5.1.1.7. 倡导者:呼吁、鼓励、动员、建议
1.5.1.1.8. 关系协调者/调解者:协调人际关系
1.5.1.2. 间接服务角色
1.5.1.2.1. 行政管理者:对过程进行控制、安排、管理
1.5.1.2.2. 资源协调者/资源筹措者/资源链接者/中介者/联结者/联系人/经纪人:有除社工、服务对象以外的第三方参与
1.5.1.2.3. 政策影响者:向上级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1.5.1.3. 综合角色/合并角色:既有直接服务,又有间接服务
1.5.2. 社会工作价值观:在专业教育中形成,在服务实践中养成。
1.5.2.1. 基本信念:尊重【多选必选】、独特性、相信人能改变
1.5.2.2. 实践原则(拼接个秘诀):非评判、接纳(≠接受≠认同≠赞同)、个别化、保密、自决
1.5.3. 专业助人方法
1.5.3.1. 直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1.5.3.2. 间接: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
1.5.4. 助人活动:是双向支持过程
1.5.5. 服务对象
1.5.5.1. 社会工作的基本/主要/核心对象:困弱群体
1.5.5.2. 社会工作的拓展/扩大对象
1.6. 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坚持原则
1.6.1. 党的领导
1.6.2.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1.6.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1.6.4. 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1.7. 新发展
1.7.1. 社会工作参与创新社会治理
1.7.2. 社会工作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服务困弱群体、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1.7.3. 建设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聚焦民政工作领域(儿童、老年、社区治理etc)
2. 第二章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2.1. 基本内容
2.1.1. 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公正、有适当的工作认知、提供专业服务、表现专业能力、维持服务品质、拓展专业知识
2.1.2. 对专业的伦理责任:关键词:实践
2.1.3. 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遵守机构规定、负责个案管理、落实服务宗旨
2.1.4. 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拼接个秘诀、收费公平合理
2.1.5. 对同事的伦理责任:彼此尊重、忠实且忠诚、相互协助
2.1.6. 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倡导社会行动、鼓励公民参与、促进社会福祉
2.2. 难题:专业能力、多元文化、双重关系、知情同意、保密、自决
2.3. 守则(原则):保护生命、最小伤害、生命质量、差别平等、隐私保密、自由自主、真诚
3. 第三章 人类需要、人类行为、社会环境
3.1. 人类需要
3.1.1. 理论
3.1.1.1.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强调高低层次】: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信任、认可)、自我实现
3.1.1.2. 阿尔德弗尔-ERG论【不强调高低层次】:exist(生存)、relationship(关系)、growth(成长)
3.1.1.3. 多亚尔和高夫
3.1.1.3.1. 基本需要:身体健康、自主(对自我和文化的认识、心理健康、环境提供的机会)
3.1.1.3.2. 中介需要:洁净水、营养的食物、无害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保护功能的住房、适当的教育……
3.1.2. 划分标准:类型
3.1.2.1. 起源: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3.1.2.2. 对象:物质性需要、精神性需要
3.1.2.3. 迫切程度:生存性需要、发展性需要
3.2. 人类行为
3.2.1. 特点:可控多样,适整发展(可控性、多样性、适应性、整合性、发展性)
3.2.2. 划分标准:类型
3.2.2.1. 起源: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3.2.2.2. 社会作用: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3.2.2.3. 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统计学、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性、个体主观体验):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3.3. 社会环境
3.3.1. 特点:复杂多变,层次稳定(复杂性、多样性、变动性、层次性、稳定性)
3.3.2. 构成要素
3.3.2.1. 家庭
3.3.2.1.1. 类型
3.3.2.1.1.1. 核心家庭:父母+未婚子女
3.3.2.1.1.2. 主干家庭:父母+一对已婚子女
3.3.2.1.1.3. 联合家庭:父母+多对已婚子女
3.3.2.1.1.4. 单亲家庭
3.3.2.1.1.5. 丁克家庭
3.3.2.1.2. 教养方式
3.3.2.1.2.1. 专制型:管理粗暴
3.3.2.1.2.2. 支配型:过分溺爱,严加管束,孩子胆小清高意志薄弱
3.3.2.1.2.3. 骄纵型:小霸王
3.3.2.1.2.4. 冲突型:家庭关系不协调
3.3.2.1.2.5. 放任型:缺少爱心、耐心、责任感
3.3.2.1.2.6. 民主型:互相尊重、平等交流
3.3.2.2. 同辈(朋辈)
3.3.2.3. 学校、社区、单位、文化、大众传媒……
3.3.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3.3.3.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具有不平衡性。
3.3.3.2. 人类行为能够适应、改变社会环境。
3.3.3.3. 社会环境、生物遗传共同影响人类行为。
4. 第四章 个案工作(面向个人/家庭)
4.1. 模式
4.1.1.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4.1.1.1. 特点
4.1.1.1.1. 重视人在情景中(人际交往场景中)
4.1.1.1.2. 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分类诊断(不同层面分析)、心理动态诊断(人格、意识、无意识)、缘由诊断(时间?事件?影响?)
4.1.1.1.3. 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
4.1.1.2. 直接治疗技巧:针对服务对象本人做工作
4.1.1.2.1. 非反思性: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
4.1.1.2.2. 反思性: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心理、情绪、感受)、人格发展反思(时间?事件?影响?)
4.1.1.3. 间接治疗技巧:通过改变周围环境间接帮助服务对象
4.1.2. 行为治疗模式
4.1.2.1. 流程:评估行为→修正行为→评估修正效果
4.1.2.2. 治疗技巧:模仿、放松练习、系统脱敏、快速脱敏(满灌疗法)、厌恶疗法
4.1.3. 人本治疗模式
4.1.3.1. 理念
4.1.3.1.1. 人的本质是好的,具有发挥自身潜能、追求不断发展的基本取向
4.1.3.1.2. 人具有自我概念(对自己、对环境、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
4.1.3.2. 治疗技巧:不采用具体的辅导技巧,而是创造有利的辅导环境让服务对象接近真实需要、发挥自身潜能。
4.1.4. 危机介入模式
4.1.4.1. 危机的类型
4.1.4.1.1. 普通生活的危机(成长过程遇到的困难):上学、工作、婚恋、抚养、赡养、退休etc
4.1.4.1.2. 特殊生活的危机(特殊人群遭遇的困难):灾害、家庭破裂etc
4.1.4.2. 危机的发展阶段:危机发生、解组、恢复、重组
4.1.4.3. 特点:迅速判断危险性、有效稳定情绪、了解主要问题、积极协助解决
4.1.4.4. 原则:极限细致富养(及时处理、限定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恢复自尊、培养自主能力)
4.2. 技巧
4.2.1. 会谈
4.2.1.1. 类型:建立关系会谈、收集资料会谈、诊断性会谈、治疗性会谈、一般性咨询会谈
4.2.1.2. 会谈过程中的技巧
4.2.1.2.1. 支持性技巧:专注、倾听(有回应地听)、同理/同感/同情、鼓励
4.2.1.2.2. 引领性技巧
4.2.1.2.2.1. 澄清:社工怕自己理解有误,于是当即和服务对象进行确认
4.2.1.2.2.2. 聚焦/对焦/集中焦点:理清重点问题
4.2.1.2.2.3. 摘要:梳理、归纳、概括、总结
4.2.1.2.3. 影响性技巧: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
4.2.2. 收集资料
4.2.2.1. 现有资料
4.2.2.2. 会谈:对答式会谈、自我陈述式会谈(更适合敏感性话题)
4.2.2.3. 调查表:结构式调查表、非结构式调查表(更适合敏感话题)
4.2.2.4. 观察服务对象与他人的互动
4.2.3. 评估
4.2.3.1. 需求评估
4.2.3.2. 过程评估:进度,流程,人数变化,人物表现,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
4.2.3.3. 效果评估:服务对象满意程度,服务对象改变程度,工作目标实现程度,总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
凡是题干中涉及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时没有“总”字体现,一律视为过程评估。
4.2.3.4. 效益评估:有投入和产出的比较
4.3. 阶段
4.3.1. 申请与接案阶段
4.3.1.1. 求助者提出服务申请:了解求助者的求助愿望,确定是否需要给予帮助
4.3.1.2. 接案:确认求助对象的身份、明确求助对象的改变要求、鼓励求助对象积极面对改变
4.3.1.3. 建立or转介专业关系
转介可以发生在社会工作服务的任何阶段。
4.3.2. 预估与分析问题阶段
4.3.2.1. 收集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
4.3.2.2. 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
4.3.2.2.1. 横向分析:分析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比如: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分析
4.3.2.2.2. 纵向分析:分析发展变化的过程,比如:时间?事件?影响?所作努力?
4.3.2.3. 分析服务对象的问题
4.3.3. 制定计划阶段
4.3.3.1. 制订服务计划: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希望解决的问题、理论依据、目标、服务阶段和主要方法、服务期限、联系方式
4.3.3.2. 服务面谈内外的安排
4.3.3.3. 签订服务协议: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和方法、服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服务时间地点期限次数、双方签字
4.3.4. 开展服务阶段
4.3.5. 评估与结案阶段
4.3.5.1. 可以结案的情况
4.3.5.1.1. 目标实现
4.3.5.1.2. 服务对象可以独立解决问题
4.3.5.1.3. 专业关系不和谐
4.3.5.1.4. 服务对象的新要求和新问题需要其他社工或机构解决
4.3.5.1.5. 不可预测因素
4.3.5.2. 结案形式
4.3.5.2.1. 直接告诉服务对象
4.3.5.2.2. 延长服务间隔时间
4.3.5.2.3. 改变联系方式,比如面谈改电话
4.3.5.3. 结案处置
4.3.5.3.1. 预告服务对象做好结案准备。
4.3.5.3.2. 鼓励服务对象表达结案情绪。
4.3.5.3.3. 与服务对象一起探讨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巩固服务对象在已开展的服务中获得的改变和进步,为服务对象在结案后独立面对问题做好准备。
4.3.5.3.4. 与服务对象一起探讨结案后的跟进服务。
4.3.5.4. 跟踪服务
4.3.5.4.1. 根据服务对象的状况安排一些结案后的练习。
4.3.5.4.2. 调动服务对象的周围资源,增强其社会支持。
4.3.5.4.3. 持续评估服务效果。持续评估
5. 第五章 小组工作(面向群体)
5.1. 类型
5.1.1. 治疗小组:社工扮演治疗者
5.1.2. 教育小组:社工扮演教育者
5.1.3. 成长小组:社工帮助组员通过体验的方式探索自己、发挥潜能
5.1.4. 支持小组:组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建议
5.2. 功能
5.2.1. 提供“被肯定”和自我改变的社会场景
5.2.2. 创造互助成长的学习机会
5.2.3. 塑造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
5.2.4. 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5.3. 模式
5.3.1. 互动模式(组员之间):开放(性)、平等(性)、面对面
5.3.2. 发展模式:积极参与、激发潜能/能力/社会功能
5.4. 技巧
5.4.1. 沟通与互动
5.4.1.1. 与组员沟通:排除法
5.4.1.2. 促进组员相互沟通:示范、引导、促进组员相互××
5.4.2. 小组讨论:开场、了解、提问、讨论、鼓励、沉默、限制、引导、摘述、中立
5.4.3. 小组活动设计:紧扣小组目标、考虑组员特征、设置基本要素、经验分享环节
经验分享不是独立的活动,而是每次活动的必要环节。
5.4.4. 小组工作评估:重点是收集资料,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
5.5. 阶段
5.5.1. 准备阶段:招募和遴选具有共同或相似问题的组员。
5.5.2. 开始阶段
5.5.2.1. 特点:心理或行为矛盾、小心翼翼、相互试探、沉默和被动、依赖社工
5.5.2.2. 任务
5.5.2.2.1. 协助组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紧张
5.5.2.2.2. 帮助组员澄清对小组的期望,提高其对小组目标的认识
5.5.2.2.3. 讨论保密和建立契约/协议
5.5.2.2.4. 制定小组规范:秩序规范(约束组员行为)、角色规范(明确组员角色)、文化规范(理念、精神、价值)
5.5.2.2.5. 塑造相互信任的小组氛围
5.5.2.2.6. 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结构
5.5.3. 转折阶段
5.5.3.1. 特点:认同感较强(≠强烈)、防卫、抗拒、冲突
5.5.3.2. 任务
5.5.3.2.1. 处理协调防卫、抗拒、冲突
5.5.3.2.2. 保持组员的整体目标意识
5.5.3.2.3. 协助组员重新建构小组
5.5.3.2.4. 适当控制小组进程
5.5.4. 成熟阶段
5.5.4.1. 特点:凝聚力大增、亲密度更高、充满信心和希望、小组结构趋于稳定
5.5.4.2. 任务
5.5.4.2.1. 维持组员的良好互动
5.5.4.2.2. 协助组员获得新认知并把认知转变为行动
5.5.4.2.3. 协助组员解决有关问题
5.5.5. 结束阶段
5.5.5.1. 特点:离别情绪、小组结构弱化
5.5.5.2. 任务
5.5.5.2.1. 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
5.5.5.2.2. 帮助组员保持获得的小组经验
5.5.5.2.3. 小组评估
6. 第六章 社区工作(面向全体社区居民)
6.1. 特点
6.1.1. 具有批判反思精神和一定的政治性
6.1.2. 分析问题的视角更趋于结构取向
6.1.3. 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
6.2. 目标
6.2.1. 过程目标-无结果:在达到任务目标的过程中,提升居民能力。
6.2.2. 任务目标-有结果:解决具体问题。
6.3. 模式
6.3.1. 地区发展模式
6.3.1.1. 特点
6.3.1.1.1. 重视过程目标和社区参与
6.3.1.1.2. 关注社区的共性问题
6.3.1.1.3. 培养社区的自主能力
6.3.1.2. 实施策略:社区参与、协助居民了解社区、团结邻里、提供发展资源、促进居民个人发展
6.3.2. 社会策划模式
6.3.2.1. 特点
6.3.2.1.1. 重视任务目标
6.3.2.1.2. 根据理性原则处理问题:科学合理、专业专家
6.3.2.1.3. 通过自上而下改变
6.3.2.1.4. 指导和控制着社区未来
6.3.2.2. 实施策略:明确组织目标→分析环境形势→认识自身能力(自己的+机构的)→界定分析问题→确定社区需要
6.3.3. 社区照顾模式(针对社区困弱群体)
6.3.3.1. 特点
6.3.3.1.1. 重视社区参与和非正式照顾
6.3.3.1.2. 协助服务对象融入社区
6.3.3.1.3. 倡导社区居民相互关怀
6.3.3.2. 实施策略
6.3.3.2.1. 在社区照顾:照顾地点在社区
6.3.3.2.2. 由社区照顾:发动亲朋邻里等非正式资源帮着照顾,注重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6.3.3.2.3. 对社区照顾:为照顾者提供支援性社区辅助措施使其能够坚持照顾
6.4. 技巧
6.4.1. 收集社区资料: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访问法、调查法、普查法
6.4.2. 与居民接触:介绍自己→展开话题→维持对话
6.4.3. 主持会议:参照5.4.2小组讨论、进一步说明和转述、摘要、综合、总结
6.4.4. 培养居民骨干:鼓励参与、培训工作技巧、增强管理能力、建立民主领导风格
6.5. 阶段【对比区分,对号入座】
6.5.1. 进入社区前的准备阶段:了解机构理念、明确自己分工、认识机构同事
6.5.2. 进入社区阶段:与居民多接触,积极介入社区事务,参与、主办、报道社区活动
6.5.3. 认识社区阶段
6.5.3.1. 分析社区基本情况: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区资源、文化特色、权力结构
6.5.3.2. 分析社区问题:了解居民对问题的看法和体验
6.5.3.3. 分析社区需要
6.5.3.3.1. 规范性需要:专家说、领导说、上级部门说、国家政策说
6.5.3.3.2. 感觉性需要:居民感觉到某些需要并说出来
6.5.3.3.3. 表达性需要:居民把感觉型需要付诸行动表达
6.5.3.3.4. 比较性需要:张大妈看了隔壁社区,感觉隔壁社区更好
6.5.4. 制订社区工作计划阶段
6.5.4.1. 提出策略:头脑风暴
6.5.4.2. 评估策略:可行性、可接受性(社区成员接受度)、符合性(是否符合机构宗旨和目标)
6.5.4.3. 筛选策略:社工和机构的优势(S)、弱点(W),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O)、不利因素(T)
7. 第七章 社会工作行政
7.1. 社会服务机构
7.1.1. 性质:非营利组织,强调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主要功能是提供福利服务。
7.1.2. 主要类型:社会福利服务机构(政府组织)、社会服务类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民办社会服务机构
7.1.3. 组织结构
7.1.3.1. 一般结构
7.1.3.1.1. 直线型:自上而下,最简单,机构建立之初最适宜采用。
7.1.3.1.2. 直线参谋型:专家/研究机构,自上而下。
7.1.3.1.3. 职能型:各职能部门合作
7.1.3.2. 团队结构
7.1.3.2.1. 多功能型:跨专业
7.1.3.2.2. 问题解决型: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成立,比如古城专班、数据核查专班
7.1.3.2.3. 自我管理型
7.1.4. 运作
7.1.4.1. 授权:授权任务、授予权力(领导让下属去和同级领导谈)
7.1.4.2. 沟通:多种渠道→共同了解→达成一致
7.1.4.3. 协调:分工、协作(合作)、配合
7.1.4.4. 控制:通过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来纠偏。
7.1.5. 资金来源
7.1.5.1. 政府资助: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奖励
7.1.5.2. 社会捐助(民间捐助)
7.1.5.2.1. 个人捐款:个人需要、外界影响、利他动机
7.1.5.2.2. 企业捐款
7.1.5.2.2.1. 市场营销:争取新客户、获得潜在消费群体、扩大市场份额、卖出更多产品
7.1.5.2.2.2. 公共关系:体现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赢得口碑声誉
7.1.5.2.2.3. 自我利益
7.1.5.2.2.4. 税法策略
7.1.5.2.2.5. 社会联谊
7.1.5.3. 低偿服务(经营服务)
7.1.6. 筹资方式:项目申请、私人恳请、电话劝募、特别事件筹资活动(必须以事件的名义)
7.1.7. 志愿者管理
7.1.7.1. 工作发展与设计:编写志愿者服务岗位说明书
7.1.7.2. 迎新说明与训练:讲解服务对象的特点(最重要)、教技能
7.2. 社会服务策划
7.2.1. 类型
7.2.1.1. 管制型策划:通过监管行为来纠偏和统一行动
7.2.1.2. 指导型策划:上级指导下属完成任务
7.2.2. 形式
7.2.2.1. 方案发展策划:社工具体开展某项服务、项目、活动
7.2.2.2. 问题解决策划:关键词“问题”
7.2.2.3. 战略性策划:关键词“战略”
7.2.2.4. 创新性策划:关键词“创新”、搜集其他机构的信息、学习其他机构的优点
7.2.3. 阶段
7.2.3.1. 认识和分析问题阶段
7.2.3.1.1. 问题认识工作表法:问题?时间?地点?多少人受影响?严重性如何?
7.2.3.1.2. 分支法:全面性问题→明确问题(表现)→影响因素(原因)
7.2.3.2. 制定目标阶段:总目标(最抽象)→影响性目标(可测量)→服务性目标(最具体)
7.2.3.3. 安排方案阶段:遵守可行性方案模型的六个筛选标准(效率、效果、可行性、重要性、公平、附加结果)
7.3. 社会工作督导
7.3.1. 内容
7.3.1.1. 行政性督导
7.3.1.2. 教育性督导:督导教给社工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
7.3.1.3. 支持性督导:督导给社工提供情绪、情感、心理方面的支持
7.3.2. 形式
7.3.2.1. 师徒式督导:长久且稳定、给社工提供教育训练
7.3.2.2. 训练式督导:短平快、给社工提供教育训练
7.3.2.3. 管理式督导:督导和社工是上下级关系
7.3.2.4. 咨询式督导:纯粹的咨询
8. 第八章 社会工作研究
8.1. 定量研究
8.1.1. 适用:宏观层面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
8.1.2. 特点:客观、系统、需要探讨变量关系、研究问题已有大量资料、研究者视研究对象为“局外人”,排除对研究的影响
8.1.3. 主义:实证主义
8.1.4. 研究策略:演绎(带着理论假设→收集资料→分析资料→验证)
8.1.5. 收集资料的方式
8.1.5.1. 实验
8.1.5.2. 量表
8.1.5.3. 问卷
8.1.5.3.1. 问卷类型:自填问卷、访问问卷
8.1.5.3.2. 问卷的设计原则
8.1.5.3.2.1. 问卷要有信度与效度
8.1.5.3.2.2. 考虑研究目的或研究类型
8.1.5.3.2.3. 以回答者视角为主,关注其教育程度及习惯
8.1.5.3.2.4. 考虑问卷调查的障碍因素
8.1.5.3.2.5. 整合多种因素,保证调查的可行性
8.1.5.3.3. 问题和答案设计原则
8.1.5.3.3.1. 封闭式问题的答案必须具有穷尽性和互斥性。
8.1.5.3.3.2. 问题不能有“双重含义”
8.1.5.3.3.3. 提问不能有倾向性
8.1.5.3.3.4. 问题应按序排列,个人背景居首,前客观题后主观题,前易后难。
8.1.5.3.3.5. 题数控制在30分钟内完成。
8.1.6. 资料特点:量化、控制化、精确性的数据信息
8.1.7. 研究结果:代表性、普遍性、能够预测和推论到其他对象
8.2. 定性研究
8.2.1. 适用:微观层面细致的、动态的描述和分析
8.2.2. 特点:深入、全面、研究者视研究对象为“自己人”,注重其主观感受,双方有互动交流
8.2.3. 主义:反实证主义、建构主义
8.2.4. 研究策略:归纳(不带理论假设→收集资料→分析资料→验证)
8.2.5. 收集资料的方式
8.2.5.1. 已有资料
8.2.5.2. 观察
8.2.5.3. 访谈:是一个灵活的过程,可以随时提出新发现的问题。
8.2.5.3.1. 非正式会话式访谈:没有预定主题,随便谈
8.2.5.3.2. 引导式访谈:有提纲
8.2.5.3.3. 标准化开放式访谈:事先规划问句内容、字组顺序
8.2.5.3.4. 深度访谈:研究者与受访者反复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受访者情况
8.2.5.3.5. 焦点小组:将许多人集中在一起访谈
8.2.6. 资料特点:非控制化、描述性的非数据信息
8.2.7. 研究结果:个体性、特殊性、不能推论到其他对象
8.3. 个案研究
8.3.1. 适用:研究单个对象(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机构、一个城市etc)的特定问题。
8.3.2. 研究策略:考察事件的真相和原因,提出处理方法。
8.3.3. 目标:寻找原因、建构理论、协助发展、提升绩效
8.3.4. 特点
8.3.4.1. 非正式,可以不拘时间、地点、方法
8.3.4.2. 手段和资料多元。
8.3.4.3. 研究深入、全面、详尽,注重研究对象的主观感受。
8.3.4.4. 强调应用性研究,注重改变行为的模式。
8.3.5. 研究结果:个体性、特殊性、不能推论到其他对象。
9. 第九章 社会政策法规
9.1. 社会救助
9.1.1.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制度)
9.1.1.1. 以户为单位申请:当地常住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且家庭经济状况符合当地规定条件
9.1.1.1.1.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父母+未成年子女、父母+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包括本科及以下的在校生)
9.1.1.1.2. 家庭经济状况
9.1.1.1.2.1. 家庭收入:工资、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社保、退休金等)
不计入家庭收入: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奖学金、见义勇为奖金、政府发放or社会救助的款物、中央确定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
9.1.1.1.2.2. 家庭财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机动车辆(残疾人代步车不算)、船舶、房屋、债权等
9.1.1.2. 个人可单独申请
9.1.1.2.1. 低保边缘家庭中的一二重残、三级智残、三级精残
9.1.1.2.2. 低保边缘家庭中的患有当地有关部门认定的重特大疾病人员。
9.1.1.2.3. 脱离家庭、生活困难、在宗教场所居住3年及以上的宗教教职人员。
9.1.2. 特困人员供养政策法规
9.1.2.1. 特困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
9.1.2.2. 供养标准的制定资格:省级政府、市级政府
9.1.2.3. 供养方式:集中供养、分散供养
9.2. 劳动就业
9.2.1. 工作时间
9.2.1.1. 标准工作日:每日上班8h,每周平均上班≤44h
9.2.1.2. 休息休假:法定节假日、年休假、产假(≥98天)、婚丧假
9.2.1.3. 加班
9.2.1.3.1. 不加班:孕期≥7个月or有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
9.2.1.3.2. 一般情况每天加班≤1h
9.2.1.3.3. 特殊情况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每天加班≤3h,但每月加班≤36h
9.2.1.4. 加班工资
9.2.1.4.1. 工作日加班,1.5倍工资
9.2.1.4.2. 周末休息日加班且不补休,2倍工资
9.2.1.4.3. 法定节假日加班,3倍工资
9.2.2. 失业保险金
9.2.2.1. 领取的条件(∩):失业保险缴满1年+被动失业+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需求
9.2.2.2. 停领的条件(∪):重新就业、服兵役、移居境外、领取养老保险、判刑收监或劳动教养、无正当理由拒绝政府指定的部门或机构介绍工作
9.2.2.3. 领取期限
9.2.2.3.1. 失业保险缴纳1-5年,最长可领12个月
9.2.2.3.2. 失业保险缴纳5-10年,最长可领18个月
9.2.2.3.3. 失业保险缴纳10年以上,最长可领24个月
9.2.3. 工伤保险
9.2.3.1. 工伤认定
9.2.3.1.1. 患职业病
9.2.3.1.2. 工作时间在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
9.2.3.1.3.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因从事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
9.2.3.1.4. 工作时间在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
9.2.3.1.5. 因工外出期间,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9.2.3.1.6. 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
9.2.3.2. 视同工伤
9.2.3.2.1. 工作时间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死亡或在48h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9.2.3.2.2. 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伤。
9.2.3.2.3. 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受伤且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
9.2.3.3. 不得视为工伤:故意犯罪、醉酒、吸毒、自残、自杀
9.2.4. 劳动争议
9.2.4.1. 处理机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9.2.4.2. 解决步骤
9.2.4.2.1. 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协商,协商成立,达成和解协议。
9.2.4.2.2. 不愿协商,可以直接申请调解,调解成功,达成调解协议书。
9.2.4.2.3. 调解不成,申请仲裁。
9.2.4.2.4. 仲裁不服,法院上诉。
9.3. 医疗保险
9.3.1. 缴纳规则:用人单位缴职工工资的6%,职工缴本人工资的2%
9.3.2. 医疗保险基金账户
9.3.2.1. 统筹账户=6%*70%
9.3.2.2. 个人账户=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