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疾病诊断
包括食管癌、食管静脉曲张、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肠癌、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淋巴瘤、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编辑于2024-05-12 21:43:27这是一篇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定义,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分类。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正常足月儿(normal term infant)是指 37 周≤胎龄<42 周,2 500g≤出生体重≤4 000g,无畸形或疾 病的活产婴儿。早产儿(preterm infant)又称未成熟儿(premature infant)。
慢性肾衰竭CRF:慢性肾脏病引起的 GFR 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汇总了尿毒症症状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与治疗等详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定义,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分类。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正常足月儿(normal term infant)是指 37 周≤胎龄<42 周,2 500g≤出生体重≤4 000g,无畸形或疾 病的活产婴儿。早产儿(preterm infant)又称未成熟儿(premature infant)。
慢性肾衰竭CRF:慢性肾脏病引起的 GFR 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汇总了尿毒症症状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与治疗等详细内容。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
食管癌
40~70岁男性好发
大体分型
浸润型:管壁环状增厚、管腔狭窄
增生型:向腔内生长,形成肿块
溃疡型:一局限性大溃疡,深达肌层
可混合出现
进行性吞咽困难
X线
黏膜皱襞破坏,杂乱不规则影
管腔局限性狭窄,管壁僵硬,其上方的食管扩张
充盈缺损
不规则龛影
受累段食管局限性僵硬
CT
食管局部管壁不规则增厚/呈肿块样
可显示纵隔淋巴结有无增大、肺内有无转移
食管静脉曲张
呕血、黑便,失血性休克/死亡
X线
早期:食管下段黏膜皱襞稍宽/略为迂曲
进展:黏膜皱襞明显增宽、迂曲,蚯蚓状/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边缘锯齿状,食管管腔扩张、张力降低,钡剂排空延迟
CT、MRI
下段食管周围血管增粗、增多、门静脉侧支血管迂曲扩张、肝硬化表现
胃、十二指肠溃疡
20~50岁好发 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是胃溃疡的5倍
胃溃疡:黏膜——肌层——达浆膜层(穿透性溃疡)——与腹腔相通(穿孔); 溃疡口周围为炎性水肿;后壁溃疡易慢性穿孔; 溃疡周围有坚实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胼胝性溃疡; 胃、十二指肠同时发生溃疡——复合型溃疡
上腹部疼痛、反复性、周期性、节律性;严重者可继发大出血、幽门梗阻,部分可恶变
X线
胃溃疡
直接征象: 龛影——胃小弯侧多见,火山口状,边缘光滑整齐,底部平整; 口部黏膜水肿形成透明带——黏膜线(宽1~2mm);项圈征(宽0.5~1cm);狭颈征(口部明显狭小); 黏膜纠集——慢性溃疡周围瘢痕收缩所致
十二指肠溃疡
90%发生在球部
直接征象: 龛影 更常见——球部变形,“山”字形、三叶草形、葫芦形;溃疡愈合后,变形继续存在
其他征象: 激惹征——钡剂达到球部后不易停留,迅速排出; 幽门痉挛,开放延迟; 球部固定压痛
超声
溃疡部位胃壁局限性增厚,黏膜面凹陷状改变,“火山口”状;凹陷表面回声增强,周围结构回声减低
CT
较大溃疡——局限性胃壁增厚及正常明显强化的黏膜线中断
胃癌
40~60岁好发,胃窦、小弯、贲门常见
大体分型
蕈伞型:向腔内生长,表面高低不平,菜花状
浸润型:沿胃壁浸润生长,侵犯各层,胃壁增厚、僵硬,弹性消失
溃疡型:深达肌层,形成大而浅的盘状溃疡,边缘一圈堤状隆起——恶性溃疡
上腹部疼痛,不易缓解,呕咖啡色血液/黑便
X线
早期
局限于黏膜/黏膜下
进展期
不规则充盈缺损——蕈伞型
胃腔狭窄、胃壁僵硬——浸润型; 皮革胃——累及胃大部/全部
龛影:形状不规则,半月形,胃轮廓之内;——溃疡型 周围透明带——环堤; 环堤上结节状、指压状充盈缺损——指压痕; 指压痕间裂隙状钡剂影——裂隙征 统称为半月综合征
黏膜皱襞破坏、消失、中断,形态固定不变
肿瘤区蠕动消失
CT、MRI
局部胃壁增厚/肿块
可显示肿瘤侵犯胃壁各层结构——肿瘤T分期
评估淋巴结转移、肝转移
肿瘤处胃周脂肪模糊——肿瘤突破浆膜层
肠癌
小肠腺癌
起源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好发于十二指肠、空肠
息肉状突向腔内/浸润肠壁形成环形狭窄
便血、梗阻、黄疸、腹部肿块
X线
肠管局限性向心性狭窄、黏膜破坏、不规则充盈缺损
狭窄段肠管僵硬,钡剂通过受阻
近端肠腔可扩张
结直肠癌
乙状结肠、直肠好发
大体分型
增生型:向腔内生长,菜花状,瘤基底宽
浸润型:沿肠壁浸润,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向心性狭窄
溃疡型:深而不规则溃疡
便血、腹泻/顽固性便秘; 直肠癌——粪便变细、里急后重
X线
肠腔内不规则肿块
管腔狭窄,较局限,偏于一侧/向心性
龛影,形状不规则,周围不同程度充盈缺损,管腔狭窄
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
CT、MRI
显示病变区肠壁增厚、肿块异常强化、近端肠腔扩张
病变肠壁外缘光滑锐利——肿瘤局限于肠壁内
肠壁外系膜模糊不清/伴系膜内条索或结节状影——肿瘤突破肠壁侵犯系膜
MRI——直肠癌: 肿瘤是否突破肌层 直肠系膜筋膜是否受侵犯 评估直肠系膜受侵犯程度 评估直肠系膜内血管是否受侵犯 直肠系膜内/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
胃肠道间质瘤(GIST)
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胃、小肠多发
肿瘤边界清楚、黏膜破坏不明显;常侵犯一侧胃肠壁,多无明显梗阻,胃肠道出血
X线: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肿块表面黏膜皱襞可展平/龛影;血供丰富、染色明显(血管造影)
CT、MRI:胃肠壁起源的实性肿块; 直径小于5cm——边界清楚,肿块密度/信号均匀,中度/明显强化 较大肿块——常有坏死、囊变、出血,强化不均,境界不清;当坏死与肠管相通时,其内可见气液平; 肝脏转移常见,淋巴结转移少见
胃肠道淋巴瘤
起源于胃肠道粘膜下层淋巴组织,胃、小肠多见,(小肠好发于回肠末端)
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消瘦、发热
X线
黏膜皱襞改变,不同程度变平、增宽、破坏消失
多发小结节状/肿块样充盈缺损,缺损区表面黏膜平坦/不规则
龛影,大小不等溃疡龛影
胃肠壁多柔软,内腔狭窄不明显
CT、MRI
胃肠壁增厚: 胃仍有一定的扩张性/柔软度; 肠梗阻少见
病变肠管动脉瘤样扩张——自主神经从被破坏,肠壁肌张力下降
胃肠壁肿块密度/信号均匀,轻中度强化
广泛胃周/系膜淋巴结/腹膜淋巴结肿大,可融合呈团块状
三明治征——肿块/肿大的淋巴结包绕血管,强化明显的血管在其中穿行
克罗恩病
年轻人多见,伴有溃疡和纤维化的肉芽肿性非特异性炎症,缓解与复发交替发生
回肠末端多见 ,胃肠道各部均可累及;节段性分布
浅表溃疡、肠壁水肿——裂隙状溃疡(纵横交错状)——肠壁炎症纤维化导致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梗阻——累及全层,穿透性溃疡——腹腔脓肿、肠瘘
腹痛、腹泻、肠梗阻、肛瘘
X线
分泌液增多,钡剂涂布不良
裂隙状溃疡形成线样龛影,肠系膜侧常见
“卵石征”:纵横交错的溃疡,其间黏膜水肿隆起
肠管非对称性狭窄,狭窄段长短不一
节段性分布
窦道、瘘管(钡剂外溢)
CT、MRI
回肠末端常见,多节段肠管受累,系膜侧明显
肠壁增厚: 炎症活动期——炎性水肿,T2高信号,强化明显 缓解期——胶原纤维增生,T2信号减低,强化程度减低
系膜内直小血管明显增多——梳征
并发症: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腹腔脓肿、瘘管、肠梗阻,瘘管之间的肠管黏连
肠系膜血管周围淋巴结增大
鉴别诊断
肠结核:肠管环形对称性狭窄,多为连续性,局部肠管痉挛收缩
小肠淋巴瘤:肠梗阻少见,病情进行性加重,无反复发作病史
溃疡性结肠炎(UC)
结直肠黏膜层发生的弥漫性炎症性病变,直肠、乙状结肠多见,30~40岁多见
连续性分布,累及肠道黏膜、黏膜下层
活动期: 黏膜连续炎症细胞浸润,隐窝破坏,脓肿形成; 脓肿相互融合可引起黏膜糜烂、溃疡形成; 缓解期: 肠壁黏膜萎缩变形、腺体数目减少、慢性炎症细胞轻度增多 重度——中毒性巨结肠,起病急,病死率高
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X线
早期——黏膜水肿、模糊、粗糙;
进展——颗粒状、砂粒状黏膜,细小斑点状密度增高影
肠管边缘锯齿状/毛刺样改变,多发小的充盈缺损
双轨征:溃疡在黏膜下相互贯通,形成钡状线影+黏膜表面腔壁线影
后期:肠管短缩、袋囊消失,铅管样改变
CT、MRI
左半结肠、直肠
肠壁对称、连续、均匀性增厚
黏膜、黏膜下层T2信号较高,且强化,可出现肠壁分层现象——靶征/双晕征
急性期:结肠系膜密度增高、模糊,系膜血管束边缘不清
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消化道出血
炎性刺激——肠管痉挛,肠壁炎性水肿、增生’肠腔变细、肠管缩短;结肠袋、半月皱襞变浅、消失
沿肠系膜血管束走行淋巴结增大,无融合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