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中)
外国文学上册思维导图,介绍详细,可以让你更快速更方便去了解学习。有需要的赶紧收藏吧!
编辑于2024-05-13 19:31:48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中)
第一节 概述
一、19世纪中期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学思潮
社会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变革,它改变了人的生存处境,带来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新旧嬗变以及社会心态的变化。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
1832年英国实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19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也催生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写实精神。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风格特征
第一,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社会现象作了广阔的描写和深刻的批判,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第二,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第三,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第四,19世纪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二、19世纪中期各国文学概况
(一)法国文学
背景
法国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斯丹尔和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奠基人。
代表作家及作品
斯丹达尔的《拉辛与莎士比亚》,他的《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它的发表标志着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最高成就。
普罗斯佩尔·梅里美,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达芒戈》、《高龙巴》和《嘉尔曼》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历史小说《萨朗波》《圣·安东的诱惑》和短篇小说集《三故事》等。 福楼拜小说客观、冷峻的叙述风格具有现代意义。他主张客观地描写生活,要求作家自己不直接在作品中出现,不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指手画电地发表议论。
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期的一位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小东西》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在这部带有自传性的作品中,作者描写了孤独的少年爱洒特在冷酷自私的环境中饱受欺凌的不幸遭遇,在冷静的叙述中隐藏着含蓄的讽刺与批判,对人物的内心感受表现得十分细致。 以描写普法战争为主的短篇小说集《月曜日的故事》中,就有《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这样的世界性名篇。这两个短篇小说强烈地反映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情节委婉曲折,富有暗示性,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二)英国文学
背景
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于30年代产生,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因而,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特别浓。在这一阶段里,英国文坛上出现了马克思所称赞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他们是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
代表作家及作品
狄更斯是英国现实夫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描写了19世纪上半英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是当时拥有广泛读者的著名小说家。
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是一位讽刺作家,他认为道德训诚是作家的重要职责。他善于描写社会中、上等阶层人与人之间风雅而又虚伪的关系。他的作品忠实于生活,细腻地刻画人的情绪状态,并以生动风趣的叙述、描写、对话及评论吸引读者,情节丰富而生动。代表作有《名利场》、《纽克姆一家》。
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在当时英国文坛引人注目。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顽强地表现出了女性独立与自由的呼声,在英国文学史上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她的作品被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在当时英国文坛引人注目。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爱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盖斯凯尔夫人的代表作《玛丽·巴顿》
发展历程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逐步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英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有哈代、萧伯纳、高尔斯华绥,其中后两位作家主要属于20世纪作家。
(三)德国文学
背景
德国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国家,因此,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也产生得相对晚一些。德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以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诸侯割据为主,同时也批判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的弊病。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实现了统一,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才得以走向繁荣。
代表作家及作品
海涅是德国早期现实主义诗人。
格奥尔格·毕希纳是德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作家,他的创作以戏剧为主。毕希纳于1834年组建了地下革命组织“人权协会”,同年7月发表了社会主义战斗檄文《黑森信使》,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诞生之前19世纪欧洲最革命的宣言。四幕历史剧《丹东之死》是毕希纳的代表作。
格奥尔格·韦尔特是德国工人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工人诗人代表,恩格斯称他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刚十八岁》、《铸炮者》和《我愿做一名警察总监》等都是他的著名作品。组诗《兰卡郡之歌》以七首诗歌揭露资本家的残酷剥削,歌颂了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韦尔特除了创作诗歌之外还写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速写》、《著名骑士施纳普汉斯基的生平事迹》等。
(四)俄国文学
背景
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五六十年代不断发展。世纪末达到鼎盛阶段,20世纪初逐渐发生转向。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欧,19世纪上半期,当西欧资本主义已巩固并继续发展的时候,俄国还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阶段。
代表作家及作品
40年代,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和菜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确立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果戈理的“自然派”小说真实地描写和批判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表达了劳动人民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人民性和独创性特点。文艺批评家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塞在果戈理受到攻击时,挺身而出,从革命民主主义的观点出发,在理论上阐发和捍卫了果戈理的现实主义传统。别林斯基主张艺术是生活现象的再现,是在其全部真实性上的对现实的复制,同时认为这种再现能高于生活本身。他的文学批评活动有力地支持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立。他的《文学的幻想》、《1846年俄国文学一瞥》、《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等长篇文学论文,论述了俄国“自然派”文学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成就和历史意义。
亚历山大罗维奇·冈察洛夫是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社会的变化。他的代表作《奥勃洛摩夫》塑造不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形象。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在60年代创作的小说《父与子》等作品中塑造了带有“新人”形象特征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国戏剧家,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他的著名戏剧《大雷雨》塑造了卡杰琳娜这一俄罗斯文学中十牙动人的妇女形象。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眼克拉素天是19世纪中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长诗《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以童话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村的贫穷与落后,揭露了农奴制改革的欺骗性,号召人民起来为幸福的未来而斗争。长诗大量吸取了民歌表现手法。
发展历程
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了员时期《能恿安耶天斯基在这一时期完成了《群魔》、《少年》和总结性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他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代表。谢德林是米哈伊尔·叶夫格拉福维奇·萨尔蒂科夫的笔名,他是19世纪继果戈理之后俄国著名的讽刺作家,他的小说以“伊索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讽刺笔法抨击反动统治者,揭示俄国社会本质。他的代表作《戈洛夫略夫一家》通过描写地主戈洛夫略夫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真实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腐化堕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奸诈、凶恶、伪善、贪婪的地主犹社什卡形象。而列夫·死尔斯寨则在这一时期把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推向了高峰。契诃夫于80年代登上文坛,他在中短篇小说和戏剧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是19世纪后期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之一。
第二节 斯丹达尔
一、生平与创作
斯丹达尔原名享利·贝尔,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家之一。
他在1813年就发表了《意大利游记》,随后又发表了《海顿、莫扎特和梅塔斯塔兹传》、《意大利绘画史》、《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论爱情》、《罗西尼传》、《拉辛与莎士比亚》。从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开始,他开始正式使用“斯丹达尔”的笔名。他撰写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一部重要的文艺论著,抨击守旧的古典走义、推崇浪漫主义。
斯丹达尔的形象
热情独立
理性特质
怀疑人类
二、《红与黑》
主人公:于连;其他重要人物:德·雷纳尔夫人、玛蒂尔德小姐
《红与黑》的第一个层面表现为爱情小说。
《红与黑》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它从头至尾是一部政治小说,是最强烈的现实小说。《红与黑》书名的含义。
红色最有可能是军服的象征,即对第一帝国的向往。
黑色代表教士黑袍,即教会及复辟时期的反动统治。于连就在这两种职业中作选择。
《红与黑》确实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的小说,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作者揭露了复辟王朝时期的腐败、黑暗以及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
其次,《红与黑》描绘了复辟王朝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
第三,《红与黑》对现实抨击最尖锐的描写,是在第21至23章中对贵族政权企图依靠外国势力干预政局的揭露。
《红与黑》还是部风俗小说。
第三节 巴尔扎克
二、《高老头》
首先,《高老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
其次,《高老头》从不同角度写出政治野心家的成长过程,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卑鄙丑恶,抨击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从而揭示了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拉斯蒂涅是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
第三,《高老头》反映了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的深刻了解。
艺术特色
巴尔扎克在先天的心理和生理气质上,倾向于关注事物的外部形态
重视环境,重视物质性与有序性
人物:湮没在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汪洋大海中
细节:物本意识指导下的精确性与细致性
第四节 狄更斯
一、生平与创作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他被马克思归入“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认为“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狄更斯小说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艺术技巧,对中国现代小说家,如老舍、张天翼等有很大的影响。
人物
扁形人物
圆形人物
创作早期正值英国议会改革和宪章运动兴起并达到高潮。狄更斯的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奥列佛·推斯特》、《老古玩店》等。
创作中期经历了宪章运动的暂时复兴、1848年到1849年的欧洲剧变,而结束于1850年。主要作品有《游美札记》、《马丁·朱什尔维特》、《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董贝父王》是秋更斯小说艺术成熟的标志。
创作晚期也是狄更斯创作最繁荣的时期,主要作品有《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远大前程》等。
二、《双城记》
《双城记》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值狄更斯创作的高峰期,也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用以针砭英国的社会现实
《双城记》讲述的是发生在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的故事。小说分为三部,第一部《复活》,第二部《金线》,第三部《暴风雨的踪迹》
作为一部史诗性小说,《双城记》在叙事艺术上也颇有特色
首先,双城记》的叙事结构十分精妙。
其次,小说采用了作者叙事角度和小说人物劳雷的叙事角度的复合方式,意在提供史实借鉴,劝说社会改良。
再次,小说多次使用象征、呼应、对比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内在整体性,也拓宽了其内涵和深度。
此外,《》还使用了不少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和描写环境,以加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五节 果戈里
一、生平与创作
俄国自然派的代表作家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是19世纪中期俄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以犀利的文笔深刻地审视人类的庸俗。果戈理早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他的小说《死魂灵》在20世纪30年代就由鲁迅译成中文,鲁迅称果戈理是“写实派的开山祖师”:剧作《钦差大臣》、小说《狂人日记》和《外套》等也对中国文学产生过深刻影响
《狄康卡近郊夜话》第一、二部
《索罗奇集市》
《伊万·库巴尔日的前夕》
《五月之夜》
《不翼而飞的信》
《圣诞节前夜》
《可怕的报复》
《伊万·费多罗维奇·什蓬卡和他的姨妈》
《中了邪的地方》
《米尔格拉德》
《旧式地主》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或译《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
《维》
《塔拉斯·布利巴》
《小品文集》
《涅瓦大街》
《肖像》
《狂人日记》
其他一些文章
《鼻子》、《马车》、《外套》、《罗马》等主要反映旧俄京城生活的一组中短篇小说称为“彼得堡故事”
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受到《外套》的影响
在写作小说的同时,果戈理先后创作了《婚事》《能干人的早晨》《赌徒们》《官司》《仆人屋》和《新喜剧演出后散场记》等多部剧作,但最重要的无疑是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二、《死魂灵》
《死魂灵》书名的本意是指死去的农奴,但也暗指虽生犹死的地主。
人物形象
玛尼罗夫是一个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被惰性和幻想吞噬了灵魂的活尸型的地主形象。
科罗潘契加作为愚味闭塞、务实浅薄的俄国乡村小地主形象,科罗潘契加士分典型。
罗士特莱夫是另一种类型的地主形象。表面上的豪爽掩盖不了他吃喝嫖赌,以放荡为人生嗜好的本性。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流氓加恶棍式的地主。
索巴凯维奇之流是俄国地主阶级中最顽固、最凶狠的一部分,是沙俄赖以生存的社会支柱。
地主泼留希金是个守财奴。他是极度卑琐贪婪的吝啬鬼正是俄国地主阶层日趋没落的写照。
创作特色
他的“雕刀”就是他卓越的典型化手法。
平实逼真的细节描写是果戈理塑造人物形象的最常用的一个手法。
果戈理描摹人物肖像的手法也十分高明。在他的笔下,五个地主的肖像无不令人叫绝。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且与其个性相吻合。如果说玛尼罗夫的语言矫饰空泛、索巴凯维奇的语言率直粗俗的话,那么罗士特莱夫的语言则是冲动、蛮横和缺乏逻辑的。
“含泪的笑”是果戈理创作的一大特色。
第六节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生平与创作
费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小说家,一生命运多舛,思想复杂矛盾。对他的创作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
1846年初,中篇小说《穷人》问世。小说用书信体写成,通篇充满了沉重的抒情氛围和细腻的心理描摹。
中篇小说《两重人格》刊出。
19世纪40年代后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了《别人的妻子》《脆弱的心》《波尔宗科夫》《诚实的小偷》《圣诞树和婚礼》《白夜》和《涅托奇卡·涅兹瓦洛娃》(未完成)等多部小说。
1859年底,陀思妥耶夫斯基获准返回彼得堡后重新开始创作,最先发表的作品是中篇小说《男男的梦》和《斯捷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作品分别讽刺了外省上流社会的庸俗,以及地主庄园中食客的病态。《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是作家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两个家庭的悲剧,而悲剧的制造者都是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一个典型的“吸人血的大蜘蛛”。《死屋手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品以叙事者戈梁奇科夫“手记”的形式,再现了沙俄苦役犯监狱中非人的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犯人中,有心狠手辣的歹徒和精神上的“卡西摩多”,也有因不堪地主或军官的虐待铤而走险的农奴和士兵,因抗击沙俄政府的民族歧视而入狱的山民,以及其他一些无辜者。作家喜爱的是那些善良温顺、笃信宗教的人物。小说中艺术虚构和特写手法有机结合,既有艺术魅力又有文献价值。
6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办过刊物《时报》和《时代》,也曾出国旅行,写过《冬天记的夏日印象》等谈西方文明的作品。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是其创作社会哲理小说的初步尝试。小说第一部分由主人公“我”近似病态的大段内心独白构成,写出了“我”对社会和人生的一些看法;第二部分写“我”经历的几个故事,如“我”受有钱有势者凌辱和“我”凌辱一个可怜的妓女的故事等。这个“我”爱作“过度的思考”,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一个向往“美和崇高”的“幻想家”变成了人格分裂的“地下人”,成了一个失去信仰和否定一切道德原则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60年代中期,陀思妥耶夫斯基遭遇了一系列人生悲剧:亲人去世、债主紧逼、疾病缠身、孤独贫困。1866年,速记员安娜·斯尼特金娜的出现对他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年,他完成了长篇小说《罪与罚》。1867年春天,他与安娜结婚后出国,开始了长达4年多的欧洲漂泊岁月。1868年,长篇小说《白痴》问世。
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的重要作品有:《作家日记》、长篇小说《少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作家日记》形式自由,其中时事政论和艺术性的政论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此外还包括回忆录、特写、文艺评论和若干篇小说。“卡拉马佐夫气质”是专制俄国的精神产物,而构成整部小说基调的则是人类的苦难。
二、《罪与罚》
小说的主题是深刻的。凸显在小说前景中的是人道主义作家为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人们所作的愤怒申辩。在这部作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真实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国城市贫民的悲惨境遇。
小说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在作者笔下,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形象。
《罪与罚》的完成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这部作品汇集了作家创作长篇小说的所有特点,尤其是充分显示了他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巨大才华。
《罪与罚》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跌宕起伏,极具戏剧性。它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作品主要情节的进程只用了12天时间。作者还十分注重场景的选择,在浓缩的时空中通过一组组场面把主人公的心理态势写足写透,而作者巧设的悬念又使场面的转换带有一定的内在的紧张性,如警长波尔菲里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三次对话就说明了这一点。作者力图通过组接内心动作丰富的场面来完整地显示人物心灵搏斗的历程。此外,作品中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这就使在一般小说中由作者叙述的客观现象更多地转人了主人公的视野,使通常的作者叙述成为主人公的叙述和对话的内容,由此,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意识相对地变成了客体,而以往的客体则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有独立意识的主体。这种艺术上的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