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绩效管理学习笔记
绩效管理是指企业与所属单位、员工之间就绩效目标达成共识,并激励员工取得优异绩效,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过程。以下梳理了2021人力资源管理师中级第七章绩效管理的知识内容,赶快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08-04 08:41:07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区别:绩效管理侧重于信息的沟通和绩效的提高,绩效考核侧重于绩效的识别、判断和评估。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绩效考核是其中一个环节。
作用
在组织管理中:有助于组织内部沟通,管理者节约成本,员工的自我发展,建设和谐的组织文化,是实现组织战略的重要手段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为其他人力资源管理缓解的有效实施提供依据(薪酬、人员的配置和甄选、员工开发)、评估人员招聘、员工培训等计划的执行效果
有效的绩效管理特征
敏感性(区分高效率员工和低效率员工;或反映员工在不同阶段工作情况的差别)
可靠性:不同的评价者对同一个员工所做的评价基本相同
准确性:把工作标准和组织目标联系起来
可接受性:组织上下支持
实用性:建立和维护成本小于绩效管理体系带来的收益
影响实施的因素
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程度
高层领导支持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尽职程度(宣传、培训、协调)
各层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态度
绩效管理与组织战略的相关性
绩效指标的设置(清晰明确、重点突出)
绩效系统的时效性(动态的)
战略性绩效管理
成本领先战略
原则: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选择以结果为导向的、实施成本较低的评价方法(如目标管理法)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多选客观的财务指标
评价者:直接上级
考核周期:不宜过短
标杆超越的方法
差异化战略
核心:独特的产品与服务
弱化直接结果,鼓励创新活动
评价方法:以行为为导向
评价者:多元化
评价周期:不宜过短
取得竞争优势战略
防御者战略
原则:维持内部稳定性,组织长期发展
评价方法:系统化,多角度选择考核指标(平衡计分卡:从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财务四个角度设定考核指标)
考核周期:与奖金发放周期一致
结果应当更多的运用到员工的开发、培训、职业生涯中
探索者战略
原则: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在新市场中迅速立足
结果导向,将组织目标融入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
结果应用于薪酬分配
跟随者战略
原则:复制探索者战略取得成功,核心是学习
标杆超越法,树立标杆组织
结果更多用于员工绩效的改进和与标杆组织的对比
不同竞争态势战略
绩效计划
是一个确定组织对员工的绩效期望并得到员工认可的过程,需要组织中不同人群的参与。
目标
绩效目标:来源于组织目标、部门目标、个人目标,用于描述员工应执行的职位职责和应完成的量化产出指标
发展目标:员工的能力标准
内容
绩效周期内的工作目标以及各工作目标的权重
完成目标的结果
结果的衡量方式和判别标准
员工工作结果信息的获取方式
完成工作中的权限范围
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利用的资源
可能遇到的阻碍以及管理者能够提供的帮助
管理者与员工进行沟通的方式
原则:价值驱动、战略相关、系统化、职位特色、突出重点、可测量性、全员参与
绩效监控及辅导
绩效监控:准确记录并定期汇总员工工作中的关键事件,就绩效执行情况与员工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绩效辅导:探讨绩效现状,寻找改进绩效的方法
绩效评价
技术
量表法
图尺度评价法(等级评价法):列举一些特征要素,并分别列举绩效的取值范围。缺点:与组织战略差异较大,只有模糊和抽象的绩效标准
行为锚定法:将每项工作的特定行为用一张等级表来反映,将每项工作划分为各种行为级别(最积极的行为到最消极的行为)。缺点:量表的开发成本高
行为观察量表法:由工作绩效所要求的一系列合乎组织期望的行为组成的表单。缺点:考核工作量大
比较法
排序法(容易有心理压力)
配对比较法:根据某项标准将员工逐一与其他员工比较
强制分布法
描述法
关键事件法
不良事件评估法
常见误区及应对方法
晕轮效应: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因为对他的某一特质强烈而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该人其他方面的品质——消除评价者偏见,评价中设定不同的着眼点
趋中倾向:评价者不愿得罪人或所辖范围过大,将员工的考核分数集中于某一固定范围的变动中——需要密切的与员工接触,采取强制分配法
过宽或过严倾向——建立评价者的自信心或举行角色互换培训,或采取强制分配法
年资或职位倾向:倾向于基于服务年资较久、担任职务较高的被评价者较高的分数——使评价者建立起“对事不对人”的观念
盲点效应:难以发现不足——将更多类型的考核主体纳入考核
刻板印象——注意从员工工作行为出发
首因效应:根据最初的印象去判断一个人——多角度的考核方式
近因效应:对近期的绩效和行为印象深刻——绩效考核前,先由员工进行自我总结
绩效管理工具
目标管理法
企业目标分解成个人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作为公司经营、评估、奖励的标准(需要企业战略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设计流程
绩效目标的确定:与企业层次上所设定的目标相一致;目标是具体的;相关的;可实现的;可测量的
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
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重要、迫切)
制定新的绩效目标
优点:有效性(明确目标)、启发了员工的自觉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目标管理法操作比较容易、较为公平
缺点:倾向于聚焦短期目标,假设员工乐于工作、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目标有时可能难以制定
标杆超越法
通过对比和分析企业内外领先企业的经营方式,对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业务流程等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改进和变革
设计流程
发现瓶颈:从构成关键业务流程的关键点出发
选择标杆:有卓越的业绩,所涉领域与本企业有相似的特点。可以将标杆划分为内部标杆、竞争标杆、行业标杆和最优标杆四类。
收集数据:标杆企业的绩效数据以及最佳管理实践;本企业的绩效数据和管理现状信息
通过比较分析确定绩效标准:需要看到企业在经营规模、企业发展现状、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沟通交流
采取行动
优点:有助于激发潜能,促进激励机制完善
缺点:陷入模仿标杆企业的漩涡中
关键绩效指标法
适用于企业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时期。反映个体关键绩效贡献的评价依据和量化指标
设计流程
确定考核指标。在建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前,先明确企业的整体目标,不同层次的关键绩效指标都是由企业的整体目标分解而成的。确定关键绩效指标,要遵守SMART原则,具体的、可测量的、可实现的、相关的、有时限的。
数量类:销售量、产品数量
质量类:合格产品数量,不合格比率
成本类:单位产品的成本、投资回报率
时限类:及时性、供货周期
确认评估标准:基本标准和卓越标准
优点:整合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
缺点:某些职位的关键绩效指标设定较为困难,缺少对操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框架体系
平衡计分卡法
适用于企业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时期,从四个角度关注企业的绩效:客户角度指标、内部流程角度指标、学习与发展角度指标、财务角度指标
设计流程
审视企业战略和竞争目标
设立绩效指标
开发各级平衡计分卡
设定各级指标的评估标准
绩效考核
分析结果并修正指标
优势: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从企业的战略层次考虑问题
缺点:实施成本高
绩效改进方法
卓越绩效标准:树立了一套相互关联的核心价值观,并通过这套核心价值观来描述高绩效企业的特征
六西格玛管理:使用相关的统计工具分析企业业务流程,在企业整个业务流程的所有环节上,都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效率
ISO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
标杆超越
团队绩效考核
建立指标体系步骤:确定团队和团队成员两个方面的绩效考核指标;划分团队和个体绩效所占的权重和比例;分解绩效考核的关键要素
建立绩效考核指标方法:客户关系图、组织绩效指标、绩效金字塔、工作流程图